《论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编辑)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编辑) .doc(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中 中 中 中 文 文 文 文 摘 摘 摘 摘 要 要 要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学 习语言不仅仅是学习词句篇的表面, 更 应该是文化学习 的过程。 只 有 在真正了解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含义并且能成功地运用于跨文化交际的实 践中, 才 算是真正掌握一门语言。 因 此, 从 语言学的角度看来, 教 一 门语言同时也是 在教一种文化。 习 得一门语言也是在习得一种文化。 高 中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 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交 际能力不单单涉及词汇能力, 而 且包括对语言密切相关 的社会文化因素的了解和掌握能力。在我国的高中英语教学中, 教 师和学生的文化意
2、识现状不容乐观, 文 化教学的 概念没有得到普及和重视。 现 代化教育的要求, 促 使教育者在教学的实践中思考如何 加强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针 对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 本 文作者根据自己的亲 身实践, 力 图探索出一条注重文化教学和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之路; 笔 者在教学实践 中反复尝试和验证不同的方法, 充 分地利用课内课外的实践活动, 试 图寻求行之有效 的策略和手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践证明, 注 重 文化意识的习得和培养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跨文 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关 键 词:语言, 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 策略iiA A A A b b b b s s s
3、s t t t t r r r r a a a a c c c c t t t t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is not just learningwords and articles on the surface. Instead, it should be regarded as a cultural learningprocess.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therefore, is to have a r
4、eal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to apply them successfully in the practice of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From a linguistic point of view, to teach a language is toteach another culture and learning a language is a process of culture acquisition.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volves n
5、ot only vocabulary ability, but also theunderstanding and grasp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anguage.In ou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the state of cultural awareness of teachers andstudents is still far from satisfactory and the concept of culture teaching is lack o
6、fpopularity and attention.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modern education, teachers arepromoted to think about how to enhance cultural educ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Fac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SEFC culture education,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according to her own personal practice, is m
7、aking efforts to explore a road leading to thefocus on culture education and cultural awareness trai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the authorhas tried repeatedly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validated different methods, taken fulladvantage of the practice of curricular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8、the hope of findingeffectiv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competence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fostering and acquisition of cultural awareness in Englishteaching is more conducive to students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capabilities.K K K K e e e e y y y
9、y w w w w or or or or d d d d s s s s : : : : language , cultural awareness ,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 strategiesiii华 东 师 范 大 学 学 位 论 文 原 创 性 声 明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论 论 论 论 高 高 高 高 中 中 中 中 英 英 英 英 语 语 语 语 教 教 教 教 学 学 学 学 中 中 中 中 学 学 学 学 生 生 生 生 跨 跨 跨 跨 文 文 文 文 化 化 化 化 意 意 意 意 识 识 识 识 的 的 的 的 培 培 培 培
10、 养 养 养 养 ,是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硕士/ 博士(请勾选)学位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 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 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 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 已在文中 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作 者 签 名 : 日 期 : 年 月 日华 东 师 范 大 学 学 位 论 文 著 作 权 使 用 声 明论 论 论 论 高 高 高 高 中 中 中 中 英 英 英 英 语 语 语 语 教 教 教 教 学 学 学 学 中 中 中 中 学 学 学 学 生 生 生 生 跨 跨 跨 跨 文 文 文 文 化 化 化 化
11、 意 意 意 意 识 识 识 识 的 的 的 的 培 培 培 培 养 养 养 养 系 本人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学位 期间在 导 师 指 导 下 完 成 的 硕 士/ 博士 ( 请 勾 选 ) 学 位 论 文 , 本 论 文 的 研 究 成 果 归 华 东 师范大学所有。 本 人同意华东师范大学根据相关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 并 向主 管部门和相关机构如国家图书馆、中信所和 “知网”送交学位论文的印刷版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及数据库被查阅、 借 阅; 同 意学校将学位论 文加入全国博士、 硕 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 将 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 汇编出版,采用影印
12、、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请勾选)( )1.经华东师范大学相关部门审查核定的“内部”或“涉密”学位论文*,于 年 月 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2.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导师签名 本人签名年 月 日* “涉密” 学位论文应是已经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或保密委员会审定过的 学位论文(需附获批的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涉密”审批表方为有效) , 未经上述部门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为公开学位论文,均 适 用 上 述 授 权 ) 。iv_ _ _ _ _ _ _ _ 邹 元 霞 _ _ _ _ _ _ _ _ _ _
13、_ _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答 辩 委 员 会 成 员 名 单姓名 职称 单位 备注吴文涛 中学高级 上海市建平中学 主席刘乃银 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王世静 副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刘蕴秋 副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陈舒 副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v目 录第 一 章 引 言11 研究背景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2第 二 章 国 内 外 跨 文 化 理 论 综 述21 国外跨文化研究 4211 Hymes 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 5212 Canale and Swain 的“交际能力”四层面 6213 Szalay and Fisher 的词汇文化内涵研究7214 Hanve
14、y 的跨文化意识概念界定822 国内跨文化交际理论 8胡文仲的教学与文化研究 8文 秋 芳 的 “跨文化交际能力”界定 9新课标对跨文化意识的解读 10第 三 章 高 中 英 语 阅 读 教 学 中 的 文 化 意 识 现状 和 成 因31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教师的文化意识现状和成因 113. 3. 3. 3. 1. 1. 1. 1. 1 1 1 1 教师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现状 11312 教师的文化意识现状的成因 13? 教师对自己角色的认知不够13? 教学观念和方法滞后 14? 教师自身文化意识薄弱 14? 教育相关部门的重视不力1532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文化意识现状和成因 163
15、. 3. 2. 2. 1 13. 3. 2. 2. 1 1 学生学习中的文化意识现状 16322 学生文化意识现状的成因 18? 缺乏教师的积极引导 18? 母语定势的影响 19vi? 实践接触的缺乏 20? 语体意识的匮乏 21第 四 章 英 语 文 化 教 学 的 有 效 对 策4.1 4.14.1 4.1 改善教师的文化教学意识 224.1.1 4.1.1 4.1.1 4.1.1 提升教师的自我角色认定 234.1.2 4.1.2 4.1.2 4.1.2 呼吁教育主管部门的积极助推 244.2 4.2 4.2 4.2 促使文化教学方法多元化 24421 文化对比法 25422 课堂参与示
16、范法 25423 直观呈现法 26424 课外实践法 2643 丰富文化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431 立足牛津课本教材 27432 增加牛津课本延伸阅读 29433 积极开发校本教材 3044 尊重教学规律,增加实践机会 3145 重视本土文化的习得和理解 3446 迎合学情,在阅读中感受文化 3547 及时更新教学中的硬件配套设施 36第 五 章 实 施 文 化 意 识 培 养 的 教 学 前 后 对 比分 析5.1 5.1 5.1 5.1 实验的总体设想 385.2 5.2 5.2 5.2 实验的经过 385.3 5.3 5.3 5.3 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39第 六 章 结 语 42参 考
17、 文 献 43附 录 47vii第 一 章 引 言11 论 文 的 研 究 背 景英语 教 学 的 根 本 目 的 就 是 为 了 实 现 跨 文 化 交 际 , 就是 为 了 与 不 同 文 化 背 景 的 人成功地进行双向交流。因此大面积地、全面地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大幅度地提高 学 生 的 英 语 应 用 能 力 , 既 是 中 国 国 民 经 济 发 展 的 迫 切 需 要 , 同 时 也 是 跨 世 纪 中 学 英语教学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就要求我们在中学英语教学中重视学生跨 文 化 意 识 的 培 养 , 将 之 提 到 应 有 的 高 度 , 使 学 生
18、在 实 际 交 流 中 具 备 多 元 文 化 的 包 容性。一直以来的英语教学中, 有 一大部分人认为只要进行听、 说 、 读 、 写 的训练, 掌握了语音、 词 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并且用英语进行交际。 然 而, 实 际情况是在英语的教学中,由于师生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或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歧义、和误解, 导 致语用失误频频出现于跨文化交际中。 鉴 于此, 中 学英语 新大纲 、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的目标和要求。在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中,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非 常 重 要 的 。08 年进 行 的 江 苏 省 高 考 改 革 , 江
19、 苏 英 语 试 卷 总 分 从 原 先 的 150 分紧缩到 120 分, 其 中英语阅读理解的考查依然占试卷总分的 25%: 分 值的减少意味着 阅读这块要争得好成绩并非易事, 纵 观历年高考, 学 生在阅读中因为英语文化因素的 缺失而导致的失误比比皆是; 再 有, 在 新编牛津版的英语课本中大量引进了原版阅读 材料, 学 生在阅读之后只是停留在理解词句篇的层面, 对 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外 延知之甚少, 而 2003 年教育部颁布的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 试验) 将 高 中英语课程中文化意识的渗透和培养以不同的级别罗列如下:七 级 : 理解英语中常见成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 理 解
20、英语交际申常用典故或 传说; 了 解英语国家主要的文学家、 艺 术家、 科 学家的经历、 成 就和贡献; 初 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了解英语国家中主要大众传播媒体的情况;了解主要英语国家与中国的生活方式的异同; 了 解英语国家人们在行为举止、 待 人 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 了 解英语国家主要宗教传统; 通 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 化 ,培养世界意识;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八级: 初 步了解英语语言与英语国家的关系 ( 例如: 有 些词汇与表达方法与文 化1背景的关系) ; 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能发现隐含在语言中的对他国文化的态度(例如:文化崇拜或文化
21、歧视) ; 对英语和英语国家的人民及其文化传统有比较客观和公平的认识; 了 解英语国家最突出的文化特色; 初 步了解英语国家重要 ( 历史) 文 化 现象的渊源;初步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在日常生活和人们的价值观中的体现。同时课标中针对外国语学校提出的阅读能力要求是:能阅读一般的英文报刊杂志, 获 取主要信息; 阅 读一般英文原著, 抓 住主要情节, 了 解主要人物; 能 读懂各种 商 品 的 说 明 书 等 非 专 业 技 术 性 的 资 料 ; 能 根 据 情 景 及 上 下 文 猜 测 不 熟 悉 的 语 言 现象; 能 使用多种参考资料和工具书解决较复杂的语言疑难; 有 广泛的阅读兴趣及良
22、好的阅读习惯;能有效地利用网络等媒体获取和处理信息。12 论 文 的 研 究 目 的 和 意 义国外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就意识到文化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拉 多 的文 化对比概念, 旨 在帮助学生克服外语学习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所引起的学习困难。 我 国的外语界对外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重视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 而 这 个理念还 只是局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直至 20 世纪 90 年代, 我 国中学英语才开始使用人教版 与英 国 朗 文 出 版 集 团 合 编 的 一 套 教 材 (J/SEFC ), 对 文 化 意 识 的 培 养 和 重 视 开 始 萌 芽 ,在教材
23、的使用过程中, 广 大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基础的文化导入意识, 然 而文化因素教学远未普及, 在 教材阅读和辅助阅读材料运用中, 文 化 意识的缺失表现 为如下:跨文化意识层面,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 在阅读中, 学 生易受母语定势的影响。 学 生下意识地会把汉语的使用规则 套用到英语语言的交际中, 把 汉语的文化模式强加给英语语言, 导 致理解失 误 ,例如英语和汉语中关于 “Yes/No ” 问题的回答, 在 语义的实际使用中差别还是很大的。2. 交际实践的缺乏。 学 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必要的语言能力, 但 是并不意味着 拥有了交际能力, 脱 离语境的机械操练, 学 生掌握的是一些
24、缺少生命力的语 言 。3. 语体意识的缺乏。 学 生在学习外语时, 常 常因为不了解或者忽视英语中的 社会文化, 客 体 的身份场合, 选 择 了不恰当的语体, 造 成 意识认知失误, 有时候就凭借自己臆断来代替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4. 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还未曾被激起。 由 于 一些教师阅读课堂的教学采用了传 统2的语法翻译教学模式, 抑 制了学生的交际欲望, 跨 文化意识的形成遇到了 很大的障碍。跨文化意识层面,教师也存在的一些问题:1. 教学观念陈旧, 不 思破立。 受 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囿 于传 统的重知识传授, 重 语法结构。 受 高考功利性驱使, 致 使学生死记硬背,
25、 完 全不挖掘阅读材料中的文化因素, 没 有把知识传授和文化意识放在同等重要 的位置2. 教学方法滞后, 多 年不变。 一 些教师依然使用语法翻译法进行教学, 只 重 视语篇中词句的讲解和问题答案的寻找, 忽 视学生综合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 力3. 文化意识薄弱, 渊 源不解。 有 些中学英语教师, 自 身对阅读材料中的文化 背景认识不够, 在 课堂文化因素的导入也不够重视, 无 法有效地阐述阅读内 容和文化的关系,大大影响了学生文化意识的形成。综 合 以 上 的 客 观 要 求 外 加 笔 者 教 学 实 践 中 遭 遇 的 学 生 因 文 化 意 识 缺 失 而 导 致 阅读中的理解错误,
26、可以看出我国中学的英语教学中, 跨 文化阅读能力恰恰是个薄弱 环节, 学 生 的英语阅读水平大大低于他们在英语学习方面所花时间与精力应该达到的 水平 。 笔者期望在本论文中, 剖 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中, 文 化意识障碍形成 的深层原因, 同 时针对目前的现状提出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教学策略, 建 议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 逐 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 在 起始 阶段应 选择贴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原版阅读材料, 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 异同有 逐步 的了解, 阅读中但凡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 应 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 密切相关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
27、趣。 在 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 应该通过扩大学生接 触异国文化的范围, 帮 助学生拓展视野, 使 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 能力, 最后有效 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和 跨文化交际能力。3第 二 章 国 内 外 跨 文 化 理 论 综 述21 国 外 跨 文 化 理 论 研 究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各 个社会之间都存在着文化差异, 而 语言是文化 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任 何语言都是某种文化的反映, 是 文化的传播工具, 没 有不包含文化的语言。语言与文化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一方面,每一种语言都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是 文化的一种载体和表现形式, 它 是为反映文化需要而服务的, 另
28、 一方面, 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一书中解释了跨文化性和跨文化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 明 确指出文化教育包括: 承 认各种文化具有同等的尊严以及遗产与现代文 化之间牢不可破的联系和跨文化或多元文化教育。 将 视野扩大到世界上的各种文化, 包括区域性文化、国家文化和地方文化。 笔者在研读了跨文化交际在欧美的历史,现状 和 发 展 趋 势 之 后 得 知 : “ 跨 文 化 交 际 ” 这 个 概 念 是 从 英 文 “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或“ cross-cultural commu
29、nication ” 翻译过来的,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 也 指 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 物 质、 社 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 产 生了不同的语 言 环 境 、 社会文化、 风土人情等等诸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 因 此, 在 交流中, 人 们总喜欢用自已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 这 就 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 从 而产生冲突和故障。 这 种 冲突和障碍被称为 cultureshock ,即文化冲击或文化休克 。国外的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研究, 无 论 是从理论研究还是从方法研究都比国内
30、 要起步快。 虽 说国内外关于英语教学跨文化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会有所不同, 但 是对于 研究的若干个关键问题还是有共识的。 例 如, 外 语教学的效果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终极目标; 跨 文 化交际能力的形成势必要以跨文化意识 的提升为前提和基础等等。 鉴 于以上几点, 国 内外的专家学者多数集中于语言和文化 关系的研究,跨文化教学内容研究以及语言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养成的研究2.1 .1 Hymes 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理论4社会 语 言 学 家 Hymes 首先 提 出 了 跨 文 化 “ 交际 能 力 ” 理论 。 他 认 为 语 言 文 化 不仅仅是习得语言的
31、语音、 词 法、 句 法、 词 汇、 语 义等知识, 更 重要的是要达到语用 和文化交际的目的。当 时 ,Chomsky 认 为 语 言 能 力 只 是 抽 象 地 隐 藏 在 说 话 人 的 头 脑 中 , 这 种 狭 隘 的 语言能力观受到人们质疑。 Hymes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研究发现说话者的话语变化是有 规则的 ,除语法知识以外 ,这更与一系列社会文化因素关系密切。Hymes 提 出 了 “交际 能力 ”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这一理论, 这 个理论包括四个参数: 1可能性程 度Degree of Possibility: 指某 一 语 言 系 统 中 可
32、能 存 在 的 东 西 如个 人 在 特 定 语 言 社 团中关于语言的语音、 词 法、 句 法、 词 汇、 语 义、 语 用等的知识 ;2可行性Feasibility程度 :指个人心理方面的语言容量如个人的记忆和认知;3合适性Appropriateness 程度 :指交际中言语行为的得体表达如对交际背景、 目 的、 常 规、 参 加者等因素的合理考 虑 ;4 出现 性 Performance/Occurrence 程度 : 指交 际 中 言 语 行 为 是 否 可 进 行 如在可 能 、 可 行 和 合 适 的 情 况 下 是 否 可 做 Hymes , 1972:281 。Hymes 认为
33、 , 语 言能力只是交际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说 一个人获得语言能力, 并 非代表一个人获得了 交际能力。 然 而, 说 一个人获得交际能力, 那 就是说他不但获得语言规则的知识, 而 且还获得语言在社交中使用的规则。 他 指出, 如 果说一个人获得交际能力, 那 他就应该知 道 对 什 么 人 在 什 么 场 合 和 什 么 时 间 用 什 么 方 式 讲 些 什 么 和 不 讲 什 么 Hymes ,1972:277。不难 看 出 ,Hymes 所关 心 的 是 语 言 的 使 用 , 他 的“ 能力 ”不但 包 括 Chomsky 的“ 知识”,而且还包括应用 “知识 ”的技能。因此,H
34、ymes 的“能力”大于乔姆斯基的 “能力 ”。 有人 如 Widdowson1989:132认为,Hymes 的交际能力理论的第一个 参数 即可能性 相当于乔姆斯基的“ 语言能力”,而其他三个参数相当于乔姆斯基后来如 Chomsky1977,1980所说的 “ 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 。Hymes 的 “ 能力 ”是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它所关心的是“过程”process ;它不但考虑语言知识,而且还涉及知识的使用和使用知识的技能 .因此,戴尔哈撒韦指出:Hymes 是一个社会语言学家,是第一个调用人类学第四分支之一的 “语言人类学,而不是 “人类语言学”。Hym
35、es 制定了以乔姆斯基的影响力的区分能力 ( 知识, 必 要的语法规 则的理解和反应产生语言)和性能(在实际语言使用中) 。Hymes 提出了交际能力,他首先提出人类讲话和人类文化交际 之间的关联。 他开发了一个宝贵的模式, 协 助查 明和语言 和文化之间 的互动,Hymes 认为, 为 了正确地说一种语言, 一 个人不仅需要 学5习的词汇和语法, 应该知道对什么人在什么场合和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讲些什么和 不讲什么 Hymes , 1972:277。 衡 量交际行为是否达成以上目标,Hymes 首建了首字 母缩写 S - P - E - A - K - I - N - G 模式:S S e e
36、 t t t t i i n n g g an an d d S S c c e e n n e eS S e e t t t t i i n n g g an an d d S S c c e e n n e e 交际行为的 时间和地点,P P P P ar ar ar ar t t t t i i i i c c c c i i i i p p p p an an an an t t t t s s s s 交际行为涉及的是演讲者和听众。E E E E n n n n d d d d s s s s 交际行为 意欲达成的宗旨,目标和成果A A A A c c c c t t t t s s
37、 s s e e e e q q q q u u u u e e e e n n n n c c c c e e e e s s s s 交际行为安排事件的顺序K K K K e e e e y y y y 交际行为中言语的基调方式和精神I I n n s s t t r r u u m m e e n n t t al al i i t t i i e e s sI I n n s s t t r r u u m m e e n n t t al al i i t t i i e e s s 交际行为中形式和风格。N N N N or or or or m m m m s s s s 交际行
38、为参与者的行动和反应。G G G G e e e e n n n n r r r r e e e e 交际行为的言论 活动的属性根据他 的 8 个分组可 见 , 人类的交际行为成功走出了局限于语 言 的 语 音 、 词 法 、 句 法 、词汇、 语 义的表面, 真 正地阐明了语言文化不仅仅是习得, 更 重要的是要达到语用 和文化交际的目的。2.1 .2 Canale and Swain 的“交际能力”四层面1980 年,Canale 和 Swain 首先 提 出 了 他 们 的 交 际 能 力 理 论 模 式 , 这个 模 式 有 力 地充实了 Hymes 的交际能力学说。 在 当 时 ,它对
39、外语教学和测试有广泛影响。 他 们认 为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即具有语法、 词 汇、 形 态学、 句 法、 语 义、 语 音学知识 的能力 ;社会语言能力 :即具有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规则和语篇规则知识的能力 ;策略能力 :即具有解决交际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Canale 和 Swain 认为不太可能通过纯理 论 模 式 来 详 述 人 们 的 实 际 交 际 行 为 。 在 先 前 的 模 式 中 , 策 略 能 力 的 含 义 不 够 全 面 ,此外 , 对于 交 际 能 力 如 何 转 化 为 交 际 行 为 没 有 做 出 详 细 的 说 明 。 1983 年 ,Canale 对此模式进
40、行了再修改。他重新定义了实际交际能力 ,将心理和环境变量纳入建立交际能力模式考虑因素之内。另外,Canale 将语篇规则从社会语言知识中分离出来纳入另一新的范畴语篇能力中。 他 认 为语篇能力指使用形式上的衔接和意义上的连贯来产生 统一的不同体裁的口语和书面语;社会语言能力中包括了语用学。Canale 补充了策略能力的作用是增强交际的有效性。 然 而 , Canale 模式也没有说明各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如何构成综合文化交际能力。6直至 1995 年,Celce-Murcia 等人参考了 Bachman 的理论模式,结合交际语言测试情景建立了又一种交际能力模式。 该 模式包括 :语篇能力
41、、 社 会文化能力、 语 言能力、行为能力和策略能力。 其 中 ,语篇能力与 Canal 修改后模式中的语篇能力的含义相同 ;社 会 文 化 能 力 包 括 情 景 因 素 、 文 化 因 素 以 及 非 口 头 交 际 ; 语 言 能 力 和 策 略 能 力 与Canale 和 Swain 模式中的含义相同;行为能力是 Celce-Murcia 模式中所特有的,它将 理解 言 语 行 为 的 能 力 与 社 会 语 言 能 力 区 分 开 来 ; 与 前 两 个 模 式 相 比 , 该 模 式 对 于 各 能 力所涵盖的内容进行了更详细的说明。并且 ,它认为各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属于策略能力范
42、畴。该模式可操作性强,更多用于语言测试的设计和效验逐步地, 交 际 能力理论模式在外语教学和测试中的作用交际能力理论模式使人 们认识到交际能力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 ,而语言能力只是交际能力的一部分。交际能力理 论 模 式 的 形 成 是 语 言 界 的 突 破 性 发 展 , 它 改 变 了 语 言 能 力 就 是 语 法 能 力 或 称 语 言知识 的局限的语言观 ,开始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 ,注重社会文化环境对语言使用的影响。 这 一 模式充分证实了 Hymes 所认同的语言文化不仅仅是习得语言的语音、 词 法 、句法、 词 汇、 语 义等知识, 更 重要的是要达到语用和文化交际的目的。 当
43、下, 很多 语言学家、外语教师和外语学习者已经接受了这种新的观点 ,他们从外语教学、测试和学习的各个环节来应用交际能力理论模式。但是 ,过分强调交际的重要性而忽略语言知识也是不可取的。因此,合理应用交际能力理论模式来指导英语教学的实践,是一个非常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的命题。2.1.3 Szalay and Fisher 的词汇文化内涵研究美国学者扎雷 Lorand B.Szalay 和费舍G1en B .Fisher 在跨文化交际内容这个 版块作了深入的研究, 他 们认为英语语言中的词汇理解, 停 留在词汇的表层是大大不 妥的, 学 习语言一定要挖掘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 才 能从真正意义上习得目
44、标语言及 其文化底蕴。 费 舍介绍了使用语义图对词汇的文化内涵作对比的方法。 具 体做法是让 不同文化背景的相当数量的人就同一个词作自由联想, 然 后将联想的内容加以归类, 按照不同人数计算出每个词义的百分比, 再 根据不同的百分比绘制语义图。 这 种对比 研究方法基于数据, 有 定量分析, 分 析结果较为精确并且可信度高。 通 过这样的对比分析,研究者可以清楚地看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 受试者,对表象雷同的词汇现象,联想产出的内容相去甚远, 足 见在英语教学中, 我 们所目击和理解的英语语言现象 和7英语本土文化内涵之间, 肯 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 因 此, 研 究词汇内涵差异的 意义对于习得英语语言和文化有重大的意义。2.1 .4 Hanvey 的跨文化意识概念界定不同于 Hymes 的 跨 文 化 “交际能力”理 论 ,Robert 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