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论文:构建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课堂模式.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228221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论文:构建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课堂模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论文:构建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课堂模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论文:构建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课堂模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论文:构建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课堂模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论文:构建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课堂模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论文:构建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课堂模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论文:构建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课堂模式.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构建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课堂模式一、问题的提出“研究性学习”是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所规定的重要内容。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进入课程,由此衍生出两种研究型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进入课程的模式和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的模式。前者要求学生体验研究性学习的完整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已贯串于小学至高中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的模式是随新课程的改革应运而生的,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课堂是教与学的“主战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加强对

2、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模式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摆在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二、课程模式与课堂模式的比较由于时间、空间、内容和过程差异,研究性学习进入课程模式与课堂模式存在差距。研究性学习进入课程具有开放性,空间的限制很小,可以在教室、实验室、操作、社区、家里、公共场所等,时间可以是天、周、月、年等;而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虽也具有开放性,但其开放程度小,地点一般在教室或实验室,时间一般以课时计算。研究性学习进入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广泛,除了学科的,还可以是社会的、生活的、乡土的等等,而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所涉及的范围窄得多,基本是与学科紧密联系的内容。由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取材广泛,课

3、题相对较大,研究的方式更加多样,研究的周期也比较长,而课堂模式受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所限,探究方式相对较少,时间也不宜过长。三、课堂研究性学习的特征新课程以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它使学生由“坐”着学科学,为“做”着学科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不再是沿着特定的教科书轨迹行进,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以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焕发出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持久的兴趣,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有能力。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的模式不是惟一的、固定的,它应随着选题内容、研究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它应随

4、着学生年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变化而变化,它应随着学校设施与教学资源的变化而变化。但是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的模式都应具有共同的特征: 1、从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供了学习情境素材和案例,为教师给学生设置问题背景,提供丰富信息。从而有利于教师设计出引人入胜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引发学生的探究过程。通过问题或设计任务,使学生意识到问题和做出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知道猜想必须用事实来验证。从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是课堂探究过程的起点。2、注重研究过程。学习者通过观察、调查、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或设计制作自己的作品。探究是人们获取科

5、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习者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获取事实和证据,并对事实和证据进行解释,进而获得结论。由此可以认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除此之外,探究活动也可以是制作作品的过程。3、通过表达和交流。只有通过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认识才能发展。没有交流,认识就是“一潭死水”,止步不前。如果合作是探究过程的催化剂,那么交流就是探究过程的调整剂。通过交流,不断涌现问题;通过交流,不断调整探究的内容和方法;通过探究,不断地检验和修正解释和结论。因此交流在探究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四、课堂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课堂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可用下

6、面流程表示:1、提出问题。宋代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由此可见,能够产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习的开始,是思维的开始,是创新的开始。在化学学习过程中,能够经过启发或独立地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能比较清楚地表述所发现的问题。提出问题的方式有: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教师创设问题背景,引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2、猜想假设。根据提出问题,主动或在他人启发之下对问题的可能答案做出猜想或假设,并通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猜想或假设进行初步论证。3、制定计划。在教师指导或通过小组讨论,根据所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化学实验方案,提出活动方案,制定探究活动

7、计划。4、表达交流。由于课堂时间短,又需要完成一定量的学习任务,表达和交流必不可少。通过交流,教师和学生做到知此知已,朝着共同的方向去努力。为了不减弱探究的味道,一般采取学生多做组间的交流,教师不做过分的分析。5、实施探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探究的重要手段。在进行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能力合作,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并在此基础之上观察与思考。教师可以给予技术上的支持。6、解释结论。学生能对事实与证据进行简单的加工与整理,初步判断事实、证据与假设之间的关系,能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或通过与他人讨论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初步学会通过比较、分类、归纳

8、、概括等方法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7、表达交流。学生用口头、书面等方式比较明确地表达探究的结果,并能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在交流结果的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偏离学习的主题。在与他人交流讨论时,要求学生既能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8、总结评价。对探究学习活动进行总结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在研究生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学习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学生的学习结果。评价方式可以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己评、互评,以定性评价为主。让学生能够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学生对探究结

9、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的意识。当然,在课堂探究活动过程中,上述各个基本过程不一定都具备,但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实施探究、表达交流等阶段是必不可少的。五、课堂研究性学习的途径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必学习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和过程,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愿望和探究能力。开展课堂研究性学习主要途径有:1、章节教学。如:在高一化学第五章硫的氢化物和氧化物中SO2气体的化学性质学习时,首先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思考,在二氧化硫之前,已学习了二氧化碳等氧气物,那么同样是二个氧原子的非金属氧化物,它们

10、在性质上是否存在共同点?通过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帮助学生旧知识迁移过来进行大胆的假设,CO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CO2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若过量通入,又使浑浊溶液变澄清,那么SO2呢?然后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并请学生上来操作,结果发现二氧化硫同样具备酸性氧化物的性质,第一次的假设得到了验证,更激发了学生作深层次研究的动机,同学们此时踌躇满志,信心十足,思维活跃,状态投入。此时让学生根据已学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分析SO2中硫的化合价的特点,再次提出假设,SO2可能有氧化性和还原性,在实验设计中,围绕寻找还原剂H2S等,做H2S和SO2气体混合反应的实验;围绕寻找氧化剂B

11、r2水等,做SO2气体通入Br2水的实验,验证了SO2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假设。围绕对酸雨的成因和成份的分析,明确了SO2和O2化合成SO3需催化剂反应才能进行,丰富了SO2还原性知识的认识。继而,提出综合理科的思考题,为什么我国南方的酸雨现象要比北方普遍?请学生利用所学过的各科知识进行关联,综合地解决此问题。最后请同学归纳整理、作总结陈述,并从SO2、CO2结构的差异性指出它们性质上存在的差异。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2、实验教学。如:在高二学习铁的化合物做演示实验时,往往很难观察到Fe(OH)2是白色胶状沉淀这一现象,看到的是灰绿色的沉淀,且在溶液的上层为红褐色沉淀。为此,我们就灰绿色沉淀是

12、什么、如何制取较纯Fe(OH)2做了一些探讨并设计了以下实验:实验程序实验操作实验现象1取一支试管,加入一定浓度、一定体积的NaOH溶液,然后加入新制的FeSO4溶液呈浅灰绿色沉淀2取另一支试管,加入等浓度、等体积的NaOH溶液,然后加入混有微量Fe3的FeSO4溶液呈灰绿色沉淀3再取一支试管,加入等浓度、等体积的NaOH溶液,然后加入混有少量(比微量略多)Fe3的FeSO4溶液呈暗绿色沉淀4取第四支试管,加入等浓度、等体积的NaOH溶液,然后加入Fe2(SO4)3溶液呈红褐色沉淀5取部分和中的沉淀进行混合呈混合色,呈现绿色沉淀6取35mL NaOH溶液,加热至沸腾用长滴管吸取1 mLFeSO

13、4溶液,并将滴管插入NaOH溶液内部,慢慢将FeSO4溶液加入NaOH溶液中呈灰白色沉淀,且保持较长时间不变色实验解释:实验1、2、3说明沉淀的绿色与Fe3的存在密切相关。实验4、5反映绿色沉淀不是Fe(OH)2和Fe(OH)3的简单混合物,而是有特定组成的一种特殊物质。经查阅有关资料,称其组成为Fe(OH)22Fe(OH)3,这是一种混合型氢氧化物。灰绿色沉淀保存较长时间原因:a.溶液中溶解的氧气减少。b. Fe(OH)2经放置活性降低,此现象称为沉淀陈化。实验6中,加热可减少溶在NaOH溶液中的氧气,同时提高了溶液的温度,使生成的Fe(OH)2在较高温度下尽快陈化。3、复习课。如:在复习卤

14、素时,让学生围绕四个命题:卤素的相似性、递变性、特殊性和用途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的一次自学实践。全班同学根据四个子命题组成了四个活动小组,在介绍完查阅资料的途径和方法后,学生根据活动目标分头以小组为单位查资料,并对所查资料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和归纳,在共同探讨学习过程中提出各种问题并寻找较佳方案,然后将讨论结果制成多媒体演示文稿,共制作了四个多媒体文稿,在全班课内交流各自的学习成果。4、习题课。如:习题课上,根据高三化学课程基础训练,做过Na2O2与水反应后液中滴加紫色石蕊先变蓝后褪色的题,但经过实验发现现象为变蓝且持久不褪,由此引发讨论,同学们在经过查资料,提出假设,进行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得到验

15、证结论。实验程序实验操作实验现象1将水滴入盛有过氧化钠固体的试管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管口检验生成的气体反应激烈,有大量气体产生,能使该木条复燃2将实验1所得溶液分成两份。一份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蓝且长时间不褪色一份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半分钟内褪至无色3若把实验1所得溶液分成两份。一份中加热沸腾1至2min再滴加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但仍较快褪色无色另一份中加热沸腾1至2min再滴加石蕊试液溶液显蓝色且很快褪色4在变蓝色石蕊试液中滴加H2O2溶液加热至沸蓝色褪去5若把实验1所得溶液中加少许MnO2静置到无所体产生时,分成两份。一份中加入无色酚酞加热至沸溶液变红且不再褪色一份中加入紫

16、色石蕊加热至沸溶液变蓝且不再褪色6称取约3.9克过氧化钠固体,当逐滴加入约50mL水时。测得氧气体积为170mL左右(已考虑50mL水和导管管中水两者所占容积的体积因素)待不再产生气体约10min以后,加入用小纸片包好的MnO2,迅速塞紧双孔塞,轻轻摇动反应器,纸包自动散开,MnO2与溶液开始接触。又产生大量氧气,至反应完全后,又测得产生了395mL氧气(两次测定均在同温同压下)由实验可知:资料上描述在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先变蓝后褪色的题是不符合事实的。石蕊的分子结构比酚酞稳定。H2O2在无催化剂(如MnO2或Fe2+、Mn2等)存在时,常温时性质比较稳定,在加热时氧化性比常

17、温下强(即H2O2在100以上活动性大大加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放出的热是使H2O2部分立即分解的主要原因,课本中方程式2Na2O22H2O4NaOHO2确能解释部分实验事实(如实验1),但从后面实验可知,反应除生成NaOH和O2外,更主要发生反应:Na2O22H2O2NaOHH2O2,生成的H2O2不是像有些大学教材所述的那样立即分解,而只有1/3立即分解,生成O2。不能用酚酞试液像检验钠跟水反应有NaOH生成那样,来检验Na2O2跟水反应有NaOH生成,若要进行这样的验证,必须先加MnO2直到无气体产生后方可。总之,在化学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实践机会,唤起了他们对实践活动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研究的能力。这样既培养学生能力,又减轻学生负担,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