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七级地理导学案.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236302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3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教版七级地理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新课标人教版七级地理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新课标人教版七级地理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新课标人教版七级地理导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新课标人教版七级地理导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教版七级地理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七级地理导学案.doc(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地球的运动导学案出品人:康连红 栗晓萍 审核人:王杰一、 学习目标1、 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2、 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并用图说明五带的界线和各自的特点。3、 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的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2、 用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知识解释一些自然地理现象:如四季的形成。三、 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地图册等。四、 教学设计及过程:1、 地球的自转运动:大家知道这些现象

2、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起的,那么地球是怎样产生自转运动的?自转运动又是怎样产生白天黑夜的?我们通过地球仪和手电筒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谁能完成并解释这些现象?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若透明,地球自转产生的结果还会是这样吗?从南极和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有什么不同?对教材图1.18讨论思考,中国北京的暢暢同美国的姨妈互相问候有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地球围绕地轴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间的差异。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旋转一周为一天,背着太阳为黑夜,朝着太阳为白天。从地球上面看日出,每天东边要比西边早看见太阳。大家都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

3、时还围绕太阳公转,你能想象出同时进行的这两种运动吗?2、 地球的公转运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地球公转运动时的情况是什么样。地球公转围绕的中心是什么?运动的方向怎么样?公转一周的时间有多长?通过看书和插图应该能解决这些问题: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是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太阳直射点最北可以到达那里?最南呢? 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几次经过赤道?南北回归线得名的原因是什么?试想,假如地球不是斜着身子,而是直着身子,也就是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夹角是90,那太阳直射点还会移动吗?如果太阳直射点始终在赤道上,那么南北半球在一年中获得的太阳热量会有变化吗?气温会有变化吗?季节会有变化吗?由此看来,正是因为地球斜着身

4、子公转,才会有太阳直射点的来回移动,才会使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热量不同,才会有寒暑往来,于是就产生了四季。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大约是6月22日前后,也就是夏至日,请大家想一想,这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是否是一年中最多的?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这一天是12月22日前后,也就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昼夜长短情况与夏至日完全相反。当太阳直射点两次在赤道上时,分别在3月21日和9月23日前后,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与南半球相等,昼夜长短也相等,因此把这两个节气分别叫做春分和秋分。3、 地球上的五带: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太阳照射情况也不同,冷热也就有差别。

5、五带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划分的界线是怎样的?五带中有阳光直射的是哪一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哪里?五带分别有什么样的气候现象?五、 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因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是( )。A.昼夜长短变化 B.昼夜交替 C.四季的划分 D.各地热量的差异2.由于地球的公转,使地面产生了( )A、时间的差异B、昼夜交替C、四季更替和昼夜长短的变化D、风雨阴晴现象3、每年12月22日前后阳光直射( )。A.北回归线 B.赤道 C.南回归线 D.40N4、夏至日,南极圈出现的现象是( )。A.极夜现象 B. 极昼现象 C.昼夜平分 D. 昼短夜长5、北京的小朋友上学通常比乌鲁木齐的小朋友要早,这是

6、由于( )。A.地球公转造成两地季节的差B. 地形不同造成两地气候不同 C. 地球自转造成两地时间的差异 D.北京的小朋友比乌鲁木齐的小朋友勤奋6、回归线是( )。A.阳光直射与斜射地区的分界线 B.热带与寒带的分界线 C.温带与寒带的分界线 D.有无极昼极夜现象的分界线7、北极附近每年有一段时间太阳全天不落,但气温仍然很低的原因是( )。A.植被很少,被冰雪覆盖 B.太阳距离北极附近十分遥远 C.北极附近被北冰洋包围 D.阳光斜射得很厉害,地面得到的太阳热能很少8、假设地球不自转,则( )。A.全球各地都是白天 B.地球上没有昼夜之分 C.同一地方有昼夜更替现象,但周期变长D.有的地方总是白

7、天,有的地方总是黑夜9、南北极圈是( )。A.太阳能够直射的南北界线 B.热带与寒带的界线 C.南北半球的界线 D.有无极昼极夜现象的界线10.当太阳直射23.5N时,我们学校正处于( )。A.夏季 B.秋季 C.冬季 D.春季11根据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下面四个地区有阳光直射的地区是( )A.热带 B.北寒带 C.南寒带 D.北温带12.地球上五带的划分依据是( )。A.纬度高低 B.降水多少C.地形地势状况 D.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分布状况13、有关春分日时,我国各地学校昼夜情况是( )。A.我国各地所有学校昼夜等长 B.南方比北方学校所在地昼长C.东部学校比西部学校所在地昼长 D.只有位于

8、同纬度的学校昼夜等长14.一年内有两次太阳直射的地方位于( )。A.回归线上 B.赤道上 C.极圈上 D.本初子午线上15.产生四季的根本原因是地球公转时( )。A.沿着近似圆形的轨道运动 B.保持自东向西的方向C.地轴始终倾斜于轨道平面 D.地轴始终垂直于轨道平面16.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是( )。A.南回归线 B.北回归线 C.南极圈 D.北极圈17.我们学校,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是(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18.下列有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有( )。A.自转和公转的方向相反 B.自转和公转的周期一致C.都围绕太阳转 D.四季的形成是公转的结果,昼夜的交替是

9、自转的结果(二)填图1、填表格日期阳光直射的地点昼夜长短情况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2、填图:填出五带的名称和分界线3、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在图中用箭头画出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2)当地球公转到A点时,太阳直射点的纬线是,此时北半球日期为,这一天叫做。(3)当地球公转到C点时,太阳直射点的纬线是,此时北半球日期为,这一天叫做。六、课堂小结:六、 教学反思学生想象不出来地球到底围绕太阳是怎样公转的,用小灯泡、地球仪演示确实有助于学生理解。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一节大洲与大洋导学案出品人:康连红 栗晓萍 审核人:王杰一、 教学目标:1、 利用地图说明地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2、 在世界

10、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3、 应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二、 教学重点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三、 教学准备:地球仪和地图册等。四、 导学过程:(一) 世界海陆分布特点1、 人类对地球面貌的认识过程。2、 全球海陆分布比例:把地球仪按自转方向转动,闭上眼睛,让地球仪停止转动后,用一个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然后统计分别按住陆地和海洋的人数,并数出所占的比例。3、 世界海陆分布特点: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均匀地分布于地球表面吗?观察地球仪,并总结出海陆分布的特点是什么?(二)、七大洲和四大洋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11、(按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按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1、 看教材图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回答问题:世界上有哪几个大洲,哪几个大洋?太平洋、北冰洋沿岸各有哪几个大洲?东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西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的陆地?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和大洋是哪个?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和大洋是哪个?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哪个?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哪个?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哪个?2、读图2.7,找到亚欧非三洲的分界线,并记住它们。五、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世界上海洋和陆地的比例是( )A.各占二分之一 B.三分之二是陆地C.

12、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D.四分之一是海洋2.下列大洲中,被三大洋包围的大洲是( )A.大洋州B.南美洲C.非洲D.南极洲3.世界上的陆地主要分布在( )A.西半球B.东半球C.南半球D.北半球4.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是( ) A.格陵兰岛B.印度尼西亚群岛C.马达加斯加岛D.塔斯马尼亚岛5.关于北冰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面积最小的大洋B.纬度最高的大洋C.跨经度最多的大洋D.完全被陆地包围的大洋6、陆地伸进海洋,三面被海洋包围的部分是( )A.半岛B.岛屿C.海峡D.大洲7.四大洋中,略成“S”形的是( )A. 太平洋B大西洋C. 北冰洋D印度洋8.从大洲的轮廓看,各大洲的形状多呈( )A

13、.四边形 B.三角形 C.圆形 D.正方形9.位于欧洲、非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的大洋是( )A.太平洋B.印度洋C.大西洋D.北冰洋10、纬度位置最高的大洲是( )A.非洲B.南极洲C.亚洲D.北美洲11.分布在西半球的大洲有( )A.北美洲南美洲B.欧洲北美洲C.北美洲非洲D.亚洲南极洲12、地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是( )A.亚洲B.欧洲C.非洲D.南极洲13、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 )A.乌拉尔河B.马拿马运河C.苏伊士运河D.基尔运河14、下列大洲,被赤道穿过的大洲是( )A.非洲和欧洲 B.亚洲和大洋洲 C.亚洲和欧洲 D.大洋洲和南极洲(二)、连线题将下列地理界线与其相关的大

14、洲连接起来:北美洲和南美洲 a.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亚洲和欧洲 d.苏伊士运河亚洲和非洲 c.巴拿马运河亚洲和北美洲 d. 白令海峡(五)、填图题1、填图:填注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2、绘图:在教材图2、9中,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出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并注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六、课堂小结七、教学反思“七大洲、四大洋”的教学要求是要让学生能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特点,因此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读书、识图、指图、描图,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又能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主备人:栗晓萍 康连红 审核人:王杰

15、教师寄语:再长的路,一步一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一、 学习目标:1、 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2、 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3、 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4、 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5、 能够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二、 学习重点:1、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2、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三、学法指导:1、认真阅读课本及插图,把课本上的重难点勾画出来并进行记忆。2、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做好疑难问题记录,以备讨论时做到有的放矢和高效。四、导学过程(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

16、小1、认识地球的形状大家都知道,地球是迄今为止我们发现的唯一适合人类居住的家园,地球的形状是形。关于地球的形状,这个问题在今天看来非常的简单,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阅读课本第2页图1.1,你能按照人们认识的先后顺序归纳出这四个阶段吗?其中,(国家)航海家率领船队的环球航行,第一次在实践上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是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最科学的证据。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处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为什么?(参照图1.3)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参照图1.4)观察月食照片上地球影子的边缘,可以看出它呈什么形状?这说明什么问题?上面的事例能够作

17、为地球是球形的证据吗?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知识链接: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首先,我们看到的月亮的光是反射太阳光来的。当地球,月亮,太阳的位置成一条直线,且地球正好位于月,日中间时,在一段时间内,太阳射向月亮的光被在中间的地球挡住时,就形成了月食,之后随着星体的运动,又逐渐回复。月食可以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种。月食只可能发生在农历十五前后。 2、认识地球的大小观察图1.2,我们教材上从三个方面列出了描述地球大小的数据,找到并且记住它们具体的数据。知识链接:相信你已经注意到了,教材在描述地球大小的时候,用了“平均半径”这个概念,近代人们通过对地球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标准

18、的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 地球仪是地球的。2、 了解在地球仪上,人们如何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流等。(三)经线和纬线观察图1.7及地球仪,1、 了解什么是地轴,地球里真的有一根地轴吗?2、 了解北极和南极分别指的是那里,它们分别是地球的最北端和最南端吗?如果是,南北极点各有几个方向?一个人站在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各朝什么方向?站在南极点呢?3、 参照图1.7,根据纬线的概念在地球仪上找到纬线,观察纬线的特点:与地轴是什么关系?纬线是什么形状?所有的纬线相互之间是平行的吗?你能找到最大的纬线圈吗,它是哪条纬线?(你知道它的长度吗?)最短的纬线

19、呢?通过观察,你能总结出纬线长度的变化规律吗:由赤道向两级逐渐。4、 参照图1.7,根据经线的概念在地球仪上找到经线,观察经线的特点:所有的经线也是相互平行吗?经线连接的是哪两点?所有经线和纬线的关系是什么?相交。经线是什么形状?比较一下,所有经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经线的长度和赤道有什么关系?)在地球仪上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5、 地球表面是否真的画出经线和纬线了?6、 既然经线连接的是南北两极,经线指示哪两个方向?纬线呢?7、 找到经度和纬度的概念,并观察图1.10,了解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和特点:人们把经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一条经线称为,也叫。相同经度如何区分?0经线以西称,用字母“”表

20、示;0经线以东称“”,用字母“”表示。所以它们的分界线是,也叫。在地球仪上与0经线相对应的经线的经度是多少?所以经度的度数范围是。8、 观察图1.11,赤道的纬度是多少度?所以赤道也叫。南北极点的纬度都是多少?所以纬度的度数范围是,相同纬度用北纬和来区分。赤道以北称为,用字母表示,赤道以南称为,用字母表示。所以它们的分界线是。纬度的变化规律是:由赤道向两极逐渐。9、 观察图1.7,在图上找到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这几条特殊的纬线,并标出它们的纬度。(参照第二节:地球的运动)10、 观察图1.12,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分界线是。11、 观察图1.13,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分界线是和组成的经线圈。12、 观

21、察下图,在每条经纬线的度数右面标出代表的字母并读出来;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东经西经、南纬北纬、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四)利用经纬网定位1、了解什么是经纬网。2、经纬网的作用是什么?课堂练习:1、 根据教材第8页提供的资料,在地理填充图册第4页第八题1题图中找到这两个地方。2、 8页活动题1、2、3题。五、达标检测1、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自然现象是( )A.太阳东升西落 B.站得高,看得远C.水往低处流 D.日全食2、地球的最大周长是( )A、6371千米 、40000千米 、6378千米 、510000千米3、准确地说,地球仪是( )A、地球工具 B、地球的模型 C、地球的

22、面貌 D、地球的形状4、下列叙述的事实,第一次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 )A、人们观测月食看到了地球的影子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C、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D、从人造卫星上拍摄到的地球照片5、在地球仪上,最大的纬线圈是( )A、赤道 B、连接南北两级的经线圈 C、南北回归线 D、本初子午线6、关于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的纬线都是半圆 B、纬线就是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C、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相互平行的纬线 D、所有的纬线长度都相等7、本初子午线是( )A、东西方向的分界线 B、南北半球的分界线C、东西经度的分界线 D、东西半球的分界线8、关于经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经线都指示东西方

23、向 B、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C、经线是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D、所有经线都相互平行9、经线指示南北方向,这样在南北极点各有( )A一个方向 B两个方向 C三个方向 D四个方向10、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A、0经线和本初子午线组成的经线圈B、0经线和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C、东经20和西经160组成的经线圈D、西经20和东经160组成的经线圈11、关于经度和纬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经度数和纬度数最大都是180B本初子午线是0经线而赤道是90纬线C从本初子午线向两侧经度数逐渐增大D从赤道向两极纬度数值逐渐减小12、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中的“地”,准确地

24、说是在( )A赤道上 B北极点上 C南极点上 D本初子午线上13、我们利用经纬网的目的是( )A更好地认识地球的形状 B认识经纬线长短的变化C了解地球的半球是怎样划分的D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方的位置14、将下列经线纬线与其代表字母用直线连接。东经 E西经 N南纬 W北纬 S15、30N和150E的交点位于( )半球(东或西),( )半球(南或北)。35S、25W交点位于( )半球(东或西),( )半球(南或北)。16、读图(1-4),完成下列要求。(1)写出A、B两点的经纬度:A: _纬 _度,_经 _度;B: _纬 _度, _经 _度。(2)根据下面C、D两点的经纬度,在左图中标出它们的位

25、置。C:西经50、南纬40 D:东经70北纬601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写出图中A、B、C三点的经纬度:A ;B C 。从东西半球看:B 半球;C 半球。六、课堂小结:七、课后反思:1.由于学生没有养成预习习惯,所以预习情况不是很好,提示学生预习方法。2.判断东西半球的的位置,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生帮生使优生更优,差生学会。3.导学案的设计还不是很合理,今后力争在导学案的设计上下功夫,真正达到高效的目的。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地图导学案出品人:栗晓萍 康连红 审核人:王杰一、 学习目标:1、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者指向标等确定方向。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直线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

26、离。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4、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高程。5、能够根据使用目的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比例尺。6、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及其在生活中的用途。二、 学习重点:地图的三要素和地形图的判读。三、 学习难点:地形图的判读四、学法指导:1、认真阅读课本及插图,把课本上的重难点勾画出来并进行记忆。2、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做好疑难问题记录,以备讨论时做到有的放矢和高效。五、导学过程:(一) 地图的基本要素1、观察图1.22,说出照片与地图有什么区别?2、地图有哪三个基本要素?3、观察图1.22,并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了解比例尺表示的意义。我

27、们常用的比例尺有哪两种?分别表示什么意义?4、会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直线距离,并利用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例如:在图1.22上测量出台中和台北的直线距离是厘米,两城市之间的实地距离是千米。5、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有哪几种方法?6、观察图1.22,了解什么是图例?观察图1.24,了解一些常用图例符号?(二)、地形图的判读:1、在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而我们画的地图是平面的。在地图上我们常用什么方法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呢?2、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的概念。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高度有什么特点?同一条等深线上各点的深度有什么特点?3、我们根据等高线和等深线哪方面的特点,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

28、伏,或者海底坡度的大小?陡坡和缓坡等高线形态有什么区别?山地的不同部位,等高线的形态分别有什么特点?4、另外,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5、观察图1.30,能够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五种地形,并分析它们在高度和地面起伏程度上的差别,填写表格。6、第三、哪种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三)、从地图上获取信息1、你知道如何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正确的选择地图吗?2、你能比较两种比例尺的大小吗?对比图1、37和1、38,比较大比例尺地图和小比例尺地图表示范围、内容详略方面有什么区别?如何选择比例尺不同的地图?

29、3、列举两种高科技地图及其在生活中的用途。六、基础检测1、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是、。2、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是地图的语言,包括各种符号和它们的文字说明等。3、常用的比例尺有两种:比例尺和比例尺。 0 50千米表示;1:2500000表示。5、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有三种:一是;二是 ;三是 。6、课本15页活动1、2题。7、观察图1、27,甲地的海拔是米,乙地的海拔是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米。8、在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高度;在同一条等深线上,各点深度。9、图中三点的海拔分别是A、B、C。10、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坡缓的地方 ,等高线。11、在图中填出山地不同部位的名称。12

30、、地球表面主要有哪五种地形:、丘陵、。13、填写17页活动1表格。14、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15、课本21页活动1题。16、课本23页3题(1)。17、列举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七、能力提升:1、读图1、34,完成下列要求。(1)甲山顶的海拔是米,甲乙两山顶的相对高度是米,C点的海拔高度是米。(2)甲山顶在乙山顶的方向。(3)写出图中英文字母处的地形部位名称。a,b,c,d.(4)比较从A爬到山顶甲和从B爬到山顶乙,哪个更容易些?为什么?(5)在图上AB两地之间的直线距离是厘米,实际距离是米。2、下列比例尺最小的是 ( ) A 、0100千米 B、10万分之一 C

31、 、1:5000000 D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00000厘米八、达标检测1、地图的基本要素中,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的是( )。 A图例 B方向 C比例尺 D注记2、在比例尺1:5000000的地图上,甲乙两地之间的图上距离为5厘米,则甲乙两地的实地距离是千米。3、下列比例尺中最小的是( )A 1:1000 B 1:10000 C 1:100000 D 1:10000004、甲山比乙山高500米,这是指它们的( )A 海拔高度 B相对高度 C绝对高度 D一般高度5、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我们一般用绿色代表( )A平原 B高原 C 山地 D丘陵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根据图例

32、和注记,可以了解不同地理事物的特征B不论何处的海拔高度永远大于相对高度C 有经纬网的地图要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确定方向D比例尺越大,表示地图的范围越大,内容越详细7、画一幅学校平面图,下列比例尺比较适当的是( )A 、1厘米代表2千米 B、05千米 C、1:5000 D、一百万分之一8、读下图“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内容:(1)图中字母分别表示的地形部位是山顶 鞍部 陡崖 (填图中的字母)(2)C、D中位于山谷的是 .坡度较缓的是 。9、某中学夏令营要到郊外的山地进行越野活动,应选择使用A地形图 B导游图 C中国政区图 D入口图10、等高线之间一般不会交叉,如果地形图上若干条等高线在

33、某个地区重合在一起,则这个部位的地形一定是( )A山顶 B陡崖 C鞍部 D洼地11、图幅大小相同的河北省地图和中国地图比较,河北省地图( )A选用的比例尺小 B选用的比例尺大C 表示的内容粗略D表示的范围大九、教学反思:1、学生预习情况有所好转,继续帮助学生搞好课前预习。2、根据特点判断比例尺的大小,是一个理解加记忆性知识点,讲解并联系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理解。第三部分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导学案主备人:康连红 审核人:王杰学习目标:1、了解世界各地区的气候差异地;2、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3、了解影响气候的几个因素及其基本道理。学习重难点:1、世界主要气候的类型及分布。2

34、、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学法指导: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完成,个别指导重点点拔。导学过程:1、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节学习的知识,能说出来“天气”与“气候”的区别。2、天气的特点是什么?气候的特点是什么?3、课本p57的A、B、C三幅图是描述哪些地区的气候的?4、其中A、B两幅图中,都有“一年到头”这几个字,同学们想一想,这里的一年指的是某一特征的年份,还是一般而言呢?5、人们描述天气,关注的时间是一天,常用到气温、降水、风、云、雾等要素。从图3.22的谈论中看,人们描述气候,关注的时间是多长?一般只注意哪两个要素?你们能用一句话概括当地的气候特点吗?6、在前两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世

35、界上气温和降水的地区差异很大,同学们想想,世界上哪些地区温度高,哪些地区温度低?哪些地区降水量多,哪些地区降水量少?7、课本p58,看图3.23能说出世界上有哪些主要气候类型。8、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9、除了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对气候有哪些影响?达标检测:1、课本p58活动题2。2、课本p5960活动题1、2、3、4。3、课本p6162活动题2、3、4。教学反思:1、 本节课我采用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的方法,得出影响气侯的主要因素,由浅入深,易化难点。2、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理解起来有困难,通过小组间的互助学习加深理解。七年级地理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导学案主备人:康连红 审核人:王杰一、学

36、习目标:1、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预报图。2、识别天气预报中常见的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天气现象。3、了解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二、学习重难点:天气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三、导学过程:(一)天气及其影响1、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解释一下什么是天气,它与气候的区别是什么?2、天气的特点是什么,有几个?3、天气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来了解天气的变化与我们人类生活和生产之间的关系呢?(课本43页图3、2)(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既然天气与人类的关系这样密切,那么我们了解天气变化的最好途径是什么呢?1、 收听收看天气预报2、

37、天气预报是如何制作的呢?3、 天气预报的内容主要是哪些?4、 记住常用的天气符号。(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1、空气的质量对人类的影响如此之大,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着空气的质量呢?2、哪个因素是可以改变的?四、课堂小结:同学们,空气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好环境,防止大气污染。五、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 )生活方面农业生产方面军事方面交通方面工业生产和工程建设方面商业、旅游活动和休闲娱乐等方面A、 B、 C、 D、2、下列关于天气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 B、反映一个地方阴晴、风雨

38、、冷热等多年的平均状况 C、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差别可能很大 D、一般变化不大3、天气现象的重要特点是( )A、固定不变B、多变C、相对稳定D、周期性变化4、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的( )A、阴晴B、风C、气温D、降水5、下列对天气预报的解释,正确的是( )A、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B、西风说明风从东面吹来C、当天空很少云时为阴天 D、风力级数越小风力越大6、卫星云图上通常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当北京为绿色时,说明北京地区当时是 ( )A.晴朗天气 B.阴雨天气C.阴转晴天气D.晴转阴天气7、在天气预报中,污染指数为101200,表示空气质量状况( )A.优

39、B.中度污染 C.良 D.轻度污染8、下列( )表示6级西北风的符号A、 B、 C、 D9、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某天气预报中降水概率为 100,表示( ) A.晴天 B.可能有雨 C.无雨 D.肯定有雨、10 、空气质量的高低,一方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受( )的影响 A.气压高低 B.风力大小 C.沙漠远近 D.人类活动11、下列做法中不利于改善空气质量的是( )A、 使用清洁能源 B、秋后在田里焚烧秸秆 C、提倡乘坐公交 D、大力植树种草12、下列天气符号中,代表雨夹雪的是( )A、 B、 C、 D(二)下列表格为北京2003年2月9日的空气质量数据,分析回答:主要污染物

40、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SO287二级NO254二级可吸入颗粒物114三级1、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为 ,空气质量属 级,空气质量状况为 。2、试分析主要污染物形成的原因:3、你认为在保护大气环境方面应采取什么措施?相关知识链接:大气污染物对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影响?大气污染物会改变空气成分 ,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危害人体。空气质量的下降一部分由于气象因素造成,比如雾、霾、沙尘天气等。最主要的一部分是因为人类活动造成的。主要表现在碳排放,尤其是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人类活动排出来的废气和颗粒物,从而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溶胶、大气中水汽含量及其他微量气体的含量。虽然大气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是人类排进的

41、污染物大大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后,会使大气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大气污染物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危害人体。一是人体表面接触后受到伤害,其次是食用含有大气污染物的食物和水中毒,三是吸入污染的空气后患上种种疾病。呼吸系统有问题的人如哮喘病患者,较易受二氧化氮影响。而对儿童来说,氮氧化物可能会造成肺部发育受损。吸入二氧化硫可使呼吸系统功能受损,加重已有的呼吸系统疾病及心血管病。如何防治大气污染:1,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改革能源结构,多采用无污染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力发电)和低污染能源(如天然气),对燃料进行预处理(如烧煤前先进行脱硫),改进燃烧技术等均可减少排污量.另外,在污染物未进入大气之前,使用除尘消烟技术,冷凝技术,液体吸收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等消除废气中的部分污染物,可减少进入大气的污染物数量. 2,控制排放和充分利用大气自净能力.应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段进行排放量的有效控制. 3, 厂址选择,烟囱设计,城区与工业区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