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一历史上册教案[岳麓版]1-5课.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236329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高一历史上册教案[岳麓版]1-5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课标高一历史上册教案[岳麓版]1-5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课标高一历史上册教案[岳麓版]1-5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课标高一历史上册教案[岳麓版]1-5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课标高一历史上册教案[岳麓版]1-5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高一历史上册教案[岳麓版]1-5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一历史上册教案[岳麓版]1-5课.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教学目标1熟悉商、周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2通过学习夏、商、周三个朝代政治体制的变化情况,认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应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政治体制的变革。3夏、商、周三代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早期的政治文明,是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事情国。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难点: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周礼与周朝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1各学习小组通过在网络、书籍、报刊、杂志、光盘、电视等媒体上的搜索和浏览,找到与夏、商、周有关的特别是与这一时期政治制度有关的资料。2阅读

2、本课教材的内容3分类和整理搜集到有关史实。4思考课后解析与探究。(二)导入新课情境营造:用大屏幕打出大禹治水图。教学导语:相传是大禹建立了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从此我国就有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早期的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形成夏、商、周三代政治格局。随着秦朝统一的完成,宗法制、分封制又被中央集权制度所取代。事实证明,一个旧制度的破坏和一个新制度的确立,都必须经过许多的坎坷和曲折。那么我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演变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探究这个问题。设计意图:用这种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三)教学结

3、构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政治制度 2商朝的内外服联盟 3王权与神权二、封邦建国 1西周的建立 2分封制的确立与结果三、以嫡长了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1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2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礼乐制度(四)师生互动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课堂设问一:相传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是通过民主推选产生的。这种方式被称做什么?提示:古代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方法称做禅让。课堂设问二:夏、商两代各建立于什么时期?其政治制度各有什么特点?提示:夏代约建立一公元闪2070年,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公共权力一般是指由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先例的权力),

4、但还保留着氏族社会的许多特点,如最高统治者称为“后”(当初的意思是生育,亦有祖先的意思),以祖宗的身份来行使统治权力、号令各个部族,表明它刚刚从氏族社会组织中脱胎出来,还带有氏族社会组织的痕迹。商王朝大约建立于公元前1600年,是一个以商部落为中心的方国联盟,主要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课堂设问三:什么是方国联盟?什么是内服、外服?商王靠什么来强化自己的权力?提示:远古时期,人们把活动在一定区域、血缘纽带牢固的部族集团称为方国,若干个方国联合起来组成方国联盟。“服”的本意是指服事天子,内服、外服是指不同部族活动的区域。这里的所谓内服,是指聚集在国王周围的官吏;外服的指臣服于王朝的地方诸侯。在

5、某种程度上,“外服具有一定的地方行政区划的性质,与王朝直接控制的地区共同构成国家的地方政权,这种地方行政区划体制称为“服制”。地方诸侯根据与王朝关系的远近,形成不太牢固的臣服和贡纳关系。“外服”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不完全相同的,臣服于商族的部落,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臣服只是在商王强大的军事征服下才结成的一种臣属关系。另外,商王还依靠神权来强化王权。正因为方国只是在商五强大的军事征服下才与之结成臣属关系,方国的服从与否随着中央力量的强弱而变化的,所以商王还不得不依靠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以此加强控制方国联盟的能力。夏、商两代政治制度如此,周代又如何呢?设计意图:为什么说夏朝的“

6、政治制度还保留着氏族社会的许多特点?”教材中没有做具体解释,因此,教师应将这部分内容讲述清楚。若能用图片来辅助说明更好,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远古社会有一个感性认识。二、封邦建国1西周的建立情境营造:用西周镐京沪京遗址的照片和周公的画像等图像营造下种情境。课堂设问一:西周由何人建立于何时?都城在哪里?提示: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了殷商,建立周朝,都镐京,史称西周。课堂设问二:西周的政治制度系由何人制定?由哪几部分组成?提示: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分封制、宗法制和起维系作用的礼乐制度。它是执政的周公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而制定的。2分封制的确立与结果课堂设问:什么是分封制?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

7、?西周都分封哪些人去做诸侯?西周的诸侯国与商王朝的方国有何不同?提示: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周王室将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封赐给臣下,广建子国,用以拱卫周王室。受封的主要是亲族、功臣、先代贵族等。西周的封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代方国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分封制使西周贵族统治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巩固了统治,但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为解决矛盾,西周又实行了分封与宗法相结合的制度。设计意图:关于西周的分封制的内容是本课的重点,可将问题分解细化,使学生对分封制能有一较完整的了解。后一个问题是教材自我测评里有的,在这里让学生进行比较,更容易为

8、学生所理解接受。三、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1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课堂设问:什么是宗法制?什么是大宗、小宗?宗法制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呢?提示: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至周代逐渐完备。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大宗。其余庶子有的被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职位亦由嫡长子继承。后世地主阶级长期利用这种制度,以巩固政权、神权、夫权。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的核心。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

9、结合在一起。为了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周朝还制定了礼乐制度,称为周礼。2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礼乐制度课堂设问一:什么是礼乐制度?它是由谁制定的?起了什么作用?提示:礼泛指宗法等级制度的各种典章、规则、礼节、仪式;乐指音乐、舞蹈、歌咏等。它是由周公制定的。前者的意义与作用在于使贵贱有等,各安其分;后者的作用在于上下“和同”。不同等级、身份的人要遵循不同的礼乐制度,但可以共同欣赏,以使上下“和同”。课堂设问二:西周的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乐制度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提示:分封制是西周巩固政权的重大政治措施,它将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至各地,建立侯国,目的是“封邦建国,以屏宗周”;受封者必须对周王尽各

10、种义务,并受周王控制。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紧紧糅合在一起的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使周天子世代皆为大宗,为所有诸侯国政治上的共主。宗法和政权实际合二为一。为维系宗法分封制度,周公又制定一套完整、严格的等级礼仪制度,作为各级贵族必须遵从的生活准则,谁也不得逾越。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显示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总结西周的地分封制度,在当时对巩固国家政权、扩大经济范围,都起子重大作用,发挥了显著效能。但作为早期政治制度,它其无法避免的弱点和弊端。到西周末年,这套制度就出现了问题。下一节课我们再研究有关内容。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学目标一、基本知

11、识1了解中央集权制的确立,理解中内集权制、郡县制等概念。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及影响。3阅读教材及相关史料,提高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4自主学习、搜集资料 、分组探究问题,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能力。二、能力与方法通过观察历史图片感知历史表象,利用自学、上网等途径搜集资料,分组协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并结合思考、讨论、角色扮演等途径融入历史情境,加深对历史进程的印记。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民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2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促

12、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中央集权制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君主专制,两者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影响范围广、程度深、世所罕见。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及影响难点: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的含义教学流程图片导入视频播放材料展示学生思考群雄割据 春秋争霸 战国变法大 统 一 学生讨论“统一的原因” 学生绘制“统一”简图、自由发言材料展示问题诱导 学生思考:皇帝制度 学生角色扮演:秦始皇、三公九卿 确立 学生讨论: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弊中央集权制度 教师陈述、学生绘制“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 巩固 学生概括、讨论对措施的感受 学生阅读、整理资料,代表陈述 影响 教师:问题诱导 学生讨论:对秦始皇的评价小结陈

13、述师生探究过程过 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操作问题探究效果情景引入(3分钟)展示秦始皇图、播放复活的兵团片段。畅想秦始皇的主要活动。概括搜集的资料。增强注意度,激发求知欲。师 生 互 动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11分钟展示材料说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过渡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两则材料记述了哪些事件?说明了什么?阅读材料及教材,小组代表回答。能置身于历史情境,并回答出“宗法制和分封制遭破坏”。显示:春秋争霸展示战国铜壶金银错宴乐图从图中可以发现什么历史现象?阅读教材,观察图片,思考回答。体验到争霸、兼并战争的宏大场面。展示:“战国七雄”形势图仔细读图,看看哪一诸侯国雄视东方各国。请根据教材指出主要原因。

14、看图、阅读教材、回答。回答完整;认识到“变法”有利于促进统一。显示:商鞅变法展示“秦朝疆域图”显示:秦统一,前221年,嬴政秦为什么能统一六国?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整理资料;两小组代表秦国,两小级代表东方六国,分别讨论概括统一、灭亡的原因;余下一组作简评。能提炼出各自的主要原因,富有创意,合作解决问题能力较强;但措词不完全正确,逻辑性不强。小结:点评秦统一的原因。你能否绘制“统一进程”简图?是否了解秦统一的意义?绘制简图;自由发言。加深认识。流 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操作问题探究效果师 生 互 动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8分钟展示秦始皇图假如你是秦始皇,面对刚刚建立起来的大帝国,迫切要做的是什么?阅

15、读教材及资料,推举代表回答。基本能做到身临其境,回答出“巩固地位,维护统治”。展示课本第七页小字材料材料中反映了什么问题?阅读材料、思考。体验到秦始皇至高无上的权威。显示:“始皇帝”皇权至上秦始皇通过什么途径延续权力?阅读教材、整理资料;回答。回答较好。显示:皇位继承制为维护庞大的帝国,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了哪些机构?回答完整。显示:三公九卿制指出三公九卿制的性质、直接作用假如你是秦始皇、三公、九卿中的一人,你对自己的地位、职权有何感受?由五个小组分别扮演皇帝、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阅读材料、整理资料,派代表发言。能深入历史情境,提出各自的困惑;自主、合作解决问题能力较强。显示:郡县制面对地

16、域广阔的帝国,假如你是秦始皇,你将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管地方?阅读教材及课后解析与探究,小组讨论。资料充分,争论激烈,意见不一;探究能力较强。陈述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弊;点拨郡县制的性质和作用。你能概括中央集权制的含义吗?请绘制“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整理资料,回答;参照课本绘图。能明确含义;示意图绘制较好。展示示意图;点明含义秦朝通过什么方法选拔、任用、考核官吏?阅读教材,概括回答。回答较准确。流 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操作问题探究效果师 生 互 动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0分钟显示: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通过实行哪些措施巩固统一局面?阅读教材,小组概括能逐一回答。显示:具体措施展示“秦权”“秦长志遗

17、迹”“秦简”等图片。假如你生活在当时的秦朝,对实行的措施有何感受?观察图片,阅读教材,整理资料;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其余补充。能感受到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残暴。展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材料从故事及你所掌握的材料中,你认为秦朝能否长治久安?为什么?阅读教材及课后阅读与思考,小组概括。回答较完整。认识到依靠独裁专制不可能长期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显示:影响你如何看待中央集权制度在历史上的影响?阅读教材、整理资料,小组代表陈述。资料充分、辩证分析、陈述科学、结论相近。小结:陈述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根据你所掌握的资料和探究的收获你如何评价秦始皇?整理资料、小组讨论评价方法及内容。结论多样化,有“杰出

18、帝王”“暴君”等不同观点,探究合作能力较强。师生共鸣,终结探究(3分钟)展示:探究基本内容、课后活动设计、师生评价表。快速完成测评;浏览印发的“活动内容”“评价表”。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教学目标一、基本知识西汉王国问题产生的背景汉景帝、汉武帝的集权措施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周世宗改革北宋的建立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和宋初中央集权强化,以及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初步理解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地方分权和分裂割据的辩证关系,从而明白统一局面的来之不易,明白维护国家统一认识,反对分裂势力,仍是我们现在的民族大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汉语武帝的

19、集权措施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难点:论从史出分析、说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1组织学生通过网络下载有关历史图片,初步了解教材的相关内容。2思考课后的知识链接。(二)导入新课情境营造:用大屏幕打出秦王李世民征战图。教学导语: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并非一帆风顺,从西汉到北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一直连绵不断。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唐中叶的“安史之乱”和以后的藩镇割据,都表明了中央集权过程的坎坷。那么,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它给人留下了什么启示呢?由此导入新课。设计意图:用这种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三)教学结构一

20、、西汉前期的分权集权1汉高祖巩固政权2汉景帝平息叛乱3汉武帝加强皇权二、唐中叶后的割据分裂1盛唐的安史之乱2藩镇割据的形成3周世宗改革及其意义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陈桥兵变,黄袍加身2杯酒释兵权3“三冗”积重难返(四)师生互动 一、西汉前期的分权集权 1汉高祖巩固政权 情境营造:打出汉高祖画像和大风歌 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衣锦还乡。他大宴家乡父老乡亲,并组织120个小儿“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史记高祖本纪)。课堂设问:刘邦建汉后,为巩固皇权,稳定天下,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

21、打出西汉前期形势图)提示:刘邦大封同姓王,以为依仗刘氏“天下一家”的格局,就能巩固皇权,稳定天下,他分封给同姓诸侯王的土地面积甚至超过中央直辖的土地面积。结果他死后不到18年,诸侯王就发动了叛乱。2汉景帝平息叛乱情境营造:汉惠帝以后,诸侯王羽翼日渐丰满,国势日盛,逐渐尾大不掉,“不听天子诏”,觊觎帝位。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济北王刘兴居发动武装叛乱。三年后,淮南王刘长又步其后尘。课堂设问:面对诸侯国的尾大不掉,西汉的有识之士是怎样做的呢?(打出贾谊、晁错、汉景帝、周亚夫的画像及平定七国之乱经过示意图)提示:贾谊上治安策:“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终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小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

22、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辏并进而归命于天子。”晁错上削藩策:“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公元前154年,当汉景帝着手削夺诸侯王的封地时,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发动叛乱,“七国之乱”爆发。汉景帝几经犹豫,最终决定平叛。3汉武帝加强皇权课堂设问一:汉武帝即位后为强化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打出汉武帝图)提示:建立中朝;设置刺史;推恩王侯子弟。课堂设问二: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0页最后一段小字,思考课文提出的问题:治安策削藩生及“推恩令”的措施有什么共同之处?课堂设问三:汉武帝的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提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

23、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来一些弊端,东汉后期即位的皇帝大多过于幼小昏弱,“代行天威”的外戚和宦官互相倾轧,导致政局长期动荡。设计意图:第一目的重点内容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但汉高祖和汉景帝的内容是它的铺垫,不能不讲,所以设计两段情景,使学生既增加学习兴趣,理解课文,又能节约时间。二、唐中叶后的割据分裂1盛唐的安史之乱2藩镇割据的形成情境营造:用幻灯打出唐玄宗的画像及白居易的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后宫佳丽三千人

24、,三千宠爱在一身。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 万骑西南行。”课堂设问一:盛唐时期出现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的原因是什么?(打出唐玄宗、郭子仪、李光弼的画像)提示:由于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败坏,只图享乐,不理朝政,任由奸相当权,结果导致“安史之乱”。课堂设问二:“安史之乱”对社会造成了哪些严重影响?(打出唐代后期藩镇割据图提示:尽管唐大将郭子仪、李光弼最后平定了叛乱,但藩镇割据的局面已经形成。在唐朝后期的140多年里,河北三镇的57个节度使中,真正由唐朝廷任命的只有四人。唐朝内地许多节度使也效法三镇,各占一方,唐朝的统一局面被破坏,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同。设计意图:教材

25、并未详细介绍唐玄宗和“安史之乱”,但它又是藩镇割据的直接原因,创设情境简要介绍唐玄宗和“安史之乱”,可以起到既省时间,又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作用。3周世宗改革及其意义课堂设问一:五代十国是指哪五代、哪十国?(打出五代十国形势图)提示:五代十国口诀:“五代:梁唐晋汉周,前面加个后。十国:南平吴越吴,南唐闽和楚,还有南北汉,再加前后蜀。”课堂设问二:周世宗改革的意义是什么?打出周世宗的画像。提示: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人民生活更加痛苦。至五代后期,周世宗进行改革,南征北战,为以后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课堂设问三: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等现象出现的本质是什么?提示:是

26、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设计意图:这里增加对“五代十国”口诀的介绍,主要是想让学生多掌握一种学习方法。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陈桥兵变、黄袍加身2杯酒释兵权3“三冗”积重难返情境营造:(打出赵匡胤、赵普的画像、陈桥驿及“黄袍加身”的照片。)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课堂设问一:赵匡胤即皇帝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打出宋朝中央机构示意图)提示:在中央,三衙枢密院,兵权互牵制;行政归宰相,财权属三司。在地方,

27、州郡属中央,设通判监视;文臣做知州,理财转运使。课堂设问二: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提示:利: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弊: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臣下不负责任;机构臃肿,形成“冗官”,效率低下;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积贫积弱。课堂设问三:与历朝开国之初“飞鸟尽,良弓藏;狡免死,走狗烹”做法相比,宋太祖的举措高明在什么地方?提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既加强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又避免了因削夺兵权而可能引起的武装反抗。同时,还不会背上杀功臣的骂名。宋

28、太祖的和平夺权要比历代帝王杀功臣的做法高明得多。课堂设问四:试分析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各有何特点,利弊如何。提示:汉武帝通过在中央设立“中朝”制度,削弱和遏制相权,在地方上采取推恩子弟、削弱王国和酎金夺爵等办法,解决诸侯王国尾大不掉的问题。同时设立刺史,加强中央对地方郡国的监控。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同,但权力的过分集中,导致档汉中后期外戚宦官的专权。宋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使中央、地方机构的权限大大分化,使所有权力集中于中央和皇帝。至此,基本解决了历史上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争权的问题。但也导致地方毫无独立性可言、中央权力极端集中的后果。最终造成“冗官”“冗兵

29、”“冗费”积贫弱局面的形成。教学总结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斗争经历汉、唐、宋上千年时间方告一段落。但中央集权政治体制除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外,还突出体现在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中枢权力体系的调整与完善上。这是我们下一课要学习的内容。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教学目标一、基本知识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的出现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 丞相制度的废除 明朝的内阁 清朝的军机处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政治的多样性,认识到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专制社会,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增强对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与

30、设立内阁、清明设立处。难点: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的?教学方式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一扩充知识发现问题-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题延伸问题课下探究、研讨。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1通过多渠道找寻与中国古代专制皇权有关的资料,以及教材所提到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以扩充知识。2以历史学习小组为单位,整理搜集到知识,择优以墙报的形式(如在教室内开辟一个“史海撷英”栏目)展示出来。3预习本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针对教材涉及的知识提出疑点,并公布在“史海撷英”栏目。4引导学生编写历史剧早朝,从而体现皇帝万人之上的权威。(二)导入新课演出历史剧早朝,体会皇帝的无上权威。教

31、师设问:“中国古代皇帝的这种权威是怎样一步一步确立的?”引入新课。设计意图:通过自编、自导、自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古代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力。(三)教学结构一、秦:三公九卿制二、隋唐:三省部制三、宋:二府三司制四、元:一省制五、明:废丞相、设内阁六、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四)师生互动课堂设问一:请归纳本课大字部分涉及到哪些朝代。提示:秦、隋唐、宋、元、明、清课堂设问二:这几个朝代的中枢权力体系分别是怎样设置的?提示:秦: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一省制。明:废丞相,皇帝亲管六部;设立内阁。清:内

32、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问题,促使学生结合预习所得和课堂速读,对全课的知识结构和主体内容有整体的了解。1秦:三公九卿制情境营造:展示右图。课堂设问:结合第二课的内容,思考:秦代的三公九卿制是如何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的?提示:学生分析,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可总说:三公九卿对皇帝负责;三公中,太尉一职在秦代虚有其位而无实人,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中;三公的职权划分互不相属,互相牵制,等。2隋唐:三省六部制情境营造:展示右图课堂提问: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逐步加强的?提示: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封驳审议,三省之间互相牵制,又互为补充,完整的相权被分割

33、,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3宋:二府三司制情境营造:展示并共同完成右图课堂提问:二府三司制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逐步加强的?提示: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实质是相权的再分割,财权划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军政归枢密院管辖,行政归于中书门下,三省形同虚设。相权的再分割实质上体现专制皇权的加强。4元:一省制情境营造:展示右图元朝建立后,元世祖采用侍御史高鸣的进谏,以中书省代替三省,而实行一省制。课堂设问一:一省制导致了皇权的加强吗?提示;没有设计意图:元朝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一省制是螺旋式前进中的回流。通过上题,加深学生的印象。情境营造:阿合马( ?-1282)元回回人,出生于中亚费纳克忒

34、(今乌兹别克塔什干西南锡尔河右岸)。中统三年(1262年),领中收左右部,兼诸路都转运使,负责管理财赋。至元元年(1264年)升中书平章政事,以善于理财深受忽必烈的信用,而丞相安形同虚设。他执政十余年,采取各种手段聚敛民财,谋取私利,引起民怨。为把持朝政,联结亲属和色目人为党羽,排斥异己,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课堂设问二:你从材料中提炼出什么信息?提示:相权扩大而产生负面影响。课堂设问三:四个不同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提示:说明在皇权与相权的激烈的争夺过程中,皇权逐渐取得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家中枢权力体系的核心。课堂设问四:以上四个中央集权体系中,哪一体制下的丞相(宰相)权力

35、最大?提示:元朝设计意图:使学生明了实质:皇权与相权的争夺;弄清趋势;皇权逐步加强。5明:废丞相、设内阁情境营造:展示并共同 完成右图。课堂设问一:你从右图中得出什么结论?提示:它说明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终于被 废除了,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情境营造:钱宰被征编纂孟子节文,散朝回家,吟诗道:“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你昨日的诗作得好,不过我并没有“嫌”迟啊,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吓得连忙磕头请罪。课堂设问二:材料说明了什么?提示:明朝监察百官的厂卫特务无孔不入;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课堂设问三:原来协助皇帝处理

36、全国政务的丞相被 废除后,重要政务都要皇帝亲自处理,天下如此之大,皇帝分身乏术,为此设立内阁。在明朝,内阁的职权有无变化?提示:明朝内阁的设立及演变:时期名称职权特点明太祖时期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明中期以后可以“票拟”对奏疏的处理意见地位变得更加重要课堂设问四:什么叫“标拟”和“批红”?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加以解释?提示:标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6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课堂设问一: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提示:

37、军机处的主要职权是撰拟谕旨,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但它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做主;它也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人员可以随时被撤换;而皇帝则可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全国的军政大权。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课堂设问二:历朝统治者为加强皇权而不断相权,请分析: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提示:这道题可作为学生课余探究之用,不必非在课堂上解决,答案也必千篇一律,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能自圆其说即可。教学总结本课通过对秦、隋唐、宋、元、明、清六个时期中枢权力体系变化的讲述,突出了相权与皇权的争夺,以相权的削弱展现了古代中国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教材

38、是通过三大方面展现主题的。其一为三省六部制的演变:秦朝确立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体制,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隋唐时期形成的三省六部制以分割相权来体现皇权的加强;宋代的二府三司制架空三省上,以相权的再分割体现主题;元代出现历史的回旋,废除了三省,实行一省制,相权加重,但是元朝中后期这一体现己现弊端。其二为丞相制度的废除:相权的加重,影响到皇权,有鉴于元朝中后期因相权过重引发的政局动荡,明初朱元璋废除丞相,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这样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其三为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明朝废除丞相,设立殿阁大学士以至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可以对各种奏疏提出处理意见供皇帝参考采用,地位变得重要,但所办之事是否算数,还要由皇帝最后定夺。清明的军机处重处在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等机要政务,但轻处在于“跪奏笔录”,完全听命于皇帝,因此,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配套练习:(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