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学复习总汇.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236964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环境学复习总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海洋环境学复习总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海洋环境学复习总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海洋环境学复习总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海洋环境学复习总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洋环境学复习总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环境学复习总汇.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1.海洋主要部分:洋附属部分:海、海湾和海峡2.洋:海洋中面积较大的部分,是海洋的主体海:海洋边缘与陆域毗邻或交错的部分,隶属各大洋,以海峡或岛屿与洋相通或相隔3.中国海 范围:南北纵越纬度44,东西横跨经度32 流入河流:约有1 500条,其中包括黄河、长江、珠江等著名河流; 海底地形:复杂,受大陆的影响沉积物多为陆相沉积 潮汐类型:主要全日潮、半日潮和不规则潮汐等类型 分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4.渤海 最大深度:为80m(渤海海峡老铁山水道),平均深度为18m 盐度:较低,年平均为30,近岸河口区为2226 水温:变化较大,夏季为2428, 冬季在0左右 分界线:老铁山角到

2、蓬莱角的连线5.黄海 最大深度:140m,位于济州岛以北,平均深度为44m流人河流:鸭绿江、淮河、灌河以及大同江、汉江等 分为二部分:山东半岛成山角至朝鲜半岛长山角之间的连线,分为:南黄海、北黄海6.东海 最大深度:为2 719m,位于八重山群岛以北,平均深度为349m。 海峡:朝鲜海峡,大隅、吐噶喇、冲绳等海峡,台湾海峡与南海沟通。 流入河流:主要有长江、钱塘江、瓯江和闽江等7.南海 最大深度:5 559m,位于菲律宾附近。海域平均深度为1 212m 流入河流:珠江、赣江以及红河、湄公河和湄南河等 四大群岛:即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亦称中国南海诸岛8.海洋环境的地理划分:大

3、陆架、大陆坡或大陆边缘、大洋底部海洋环境的区域划分:近岸海域、近海海域、远海海域海洋环境的水层划分:近海带、大洋区海洋环境的水底划分:潮间带、潮下带、深海带(水底环境包括所有海底以及高潮时海浪所能冲击到的全部区域。)海洋环境的主权划分: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公海9.潮间带: 是指有潮汐现象和受潮汐影响的区域。其上限是大潮高潮最高潮线,下限是大潮低潮最低潮线。潮间带以上为潮上带潮间带环境特点:光线充足;潮汐和波浪的作用强烈;周年温度变化较大,并且有周日变化;底质性状复杂,可分为岩底、砾石底、沙底和泥底及其过渡类型;生物种类多样化、食物丰富;每天有一定时间交替浸没在水中和暴露在空气中;受

4、大陆影响大。 根据潮汐活动的规律,潮间带有四条潮线: 大潮高潮线 小潮高潮线 小潮低潮线 大潮低潮线潮间带(根据四条潮线): 高潮区(带) 中潮区(带) 低潮区(带)10.海洋环境与淡水环境的区别面积、体积、深度、温度、盐度、pH、生物组成、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反应11.海洋环境问题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生境的破坏海洋生物资源严重衰退,海洋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导致海洋荒漠化有害赤潮频发全球环境变化影响到海洋环境12.海洋环境科学:总体上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海洋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海洋环境协同演化和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第二章 海洋环境要素1海洋环境要素:太阳辐射、海区

5、气候、海水环境、波浪、潮汐、海流2太阳辐射根据光照强度将海洋环境垂直划分为三层:真光层、弱光层、无光层根据光照强度将海洋环境垂直划分为三层:1)真光层:在这一层光照量能够充分满足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的需要,光合作用的能量超过呼吸作用的消耗。通常以光强为1%海面光强的深度表示透光层的深度。在浑浊的近岸水域,真光层的深度只有几米,而在大洋水域,真光层的深度可达150m。2)弱光层:这一水层的光照较弱,植物不能有效地生长和繁殖,24小时植物呼吸作用所消耗的能量超过了光合作用所生产的能量,光照能够满足该水层内动物对其产生反应。深度由80100m向下延伸至200m左右或更深。3)无光层:这一水层位于从弱光层

6、下限直至海底。所以深度很大,在这一水层内没有从海面透入的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光照,所以植物不能生存。太阳辐射对海洋环境的意义:太阳辐射对海洋水体结构和物质循环的影响太阳辐射的能量大多在表层水和浅层水被海水吸收,使海水温度升高;不同水体由于温度不同形成一定的水体结构;光辐射对海水中的物质循环产生影响:直接和间接影响物质循环。太阳辐射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海洋生物的垂直分布;海洋生物的体色;海洋动物的行为。3.海区气候太阳辐射、下垫面的环境条件、大气环流气候形成的三大因子冷空气活动:秋末以后,西伯利亚和极地冷空气势力逐渐增强,冷空气堆积到一定程度后,便从源地流向纬度较低和较温暖的地区,

7、这种现象被称为冷空气活动寒潮:冷空气入侵后,气温在24hr内降低超过10,且黄河流域最低气温降至0以下,长江流域最低温度降至5以下,称为寒潮。(我国中央气象台规定)(通常把造成降温范围广,降温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并对农作物和其他生产活动影响较大的强冷空气称寒潮)气候要素:是指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基本因素。或者说,表示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统称气候要素。(气温、气压、风、云、降水、湿度、蒸发、日照、雾、能见度以及各种天气现象等)海区气候:主要指该海区多年常见的和特有的天气情况。它既包括经常出现的正常天气状况,也包括异常出现的特殊天气状况。4.海水环境海水环境的特点:海洋空间巨大、海

8、水环境稳定、海洋生物的良好生存场所海水中的环境要素:温度、盐度、密度、压力、粘滞性、表面张力、渗透压、透明度与水色、海水中的溶解有机物与悬浮颗粒、热容和比热容 海水温度的高低取决于:太阳辐射过程; 海底地球活动;大气与海水之间的热交换; 海洋内部放射性物质裂变;海水蒸发过程; 一些生物化学过程随着盐度的增大,沸点升高,而冰点下降。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由风和波浪形成的湍流混合将热量从海表面向下转移。表面混合:在低纬度和中纬度海区,这一过程可以形成一个从表层几米到水深几百米的温度几乎是均匀的表面混合。永久温跃层:在开阔性的大洋表面混合层下,从200-300m至1000m处,温度下降迅速,这一水层被

9、称为永久温跃层。密度跃层:永久温跃层的温度变化与表层较暖的低密度水到底层冷的高密度水之间的水密度变化是一致的。这一海水密度迅速变化的区,被称为密度跃层。盐度:是指每千克海水中溶解固体物的总克数;(用S 表示,是海水含盐量的一个标度)测定方法: 化学方法:硝酸银滴定法; 物理方法:比重法、折射法、电导法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 蒸发 降水 江河入海径流 海水的流动 中国近海的沿岸海域,盐度空间分布的特点: 表层低,深层高; 近岸低,外海高; 河口区最低,黑潮区最高。 日变化海水盐度的生态学意义: 海水中的含盐量是海水的重要特性之一,海洋中的许多现象与海水含盐量有关,海水盐度是海水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

10、物过程的基本参数。 海水盐度与密度密切相关,盐度越高,密度越大。 海水盐度还影响海水的冰点,盐度越高,冰点越低。 海水盐度会影响到海水的粘性,通常盐度增加,海水的粘度变大。 海水盐度还会影响到海水的表面张力,盐度越大,海水的表面张力也会越大。 海水盐度对海洋生物的生活和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海水的透明度与水色 透明度:指在船上的背阴侧用一直径30cm的白色圆盘(称透明度盘),垂直地放入海水中,直到刚刚看不见时的深度为止,这个深度(m)称为海水的透明度。(海水能见程度的一个量度,即光在海水中的衰减程度。)水色:指海水的颜色,它是由水质点及悬浮物质的散射和反射出来的光线决定的。水色测定:将透明度盘提

11、升至透明度一半深度处,俯视透明度盘之上水柱的颜色,然后与水色计比对确定海水的水色。 蓝色水色高,号码小;褐色水色低,号码大。水色与透明度的关系:透明度与水色,两者都取决于海水的光学特性。海水中光线越强,偷入越深,透明度就越大,反之则越小。透明度与水色关系密切,通常是:透明度大,水色高,水色号小;透明度小,水色低,水色号大。波浪:有海洋上风的吹动以及大气压力的变化和海底地壳的活动(如地震、火山爆发等)引起来的,是一种海水表面周期性的变化。海浪:主要指由风产生的波动,是海面出现的风浪、涌浪、近海浪的统称。潮汐现象: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升降运动和水平运动,习惯上

12、把海面铅直方向的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涨退称为潮流。潮汐要素 平潮 (高潮,满潮) 停潮(低潮,干潮) 潮差 高潮时 低潮时 高潮间隙 高潮高(高潮位) 低潮高(低潮位) 低潮间隙 涨潮、涨潮时 落潮、落潮时潮汐与时刻:大潮时间:初一、十五小潮时间:初七、初八,二十二、二十三实际潮汐时间:上半月推后1-2天,下半月推后2-3天。 潮汐要素示意图潮汐类型第一种类型:半日潮(正规、不正规半日潮)(渤、东、黄多数)第二种类型:全日潮(正规、不正规全日潮)(南海的北部湾)第三种类型:混合潮(南海多数地点)推算潮时的简易方法-八分算潮法是用来估算正规半日潮海区或港湾潮汐潮时的简易方法。高潮时的

13、计算表达式上半月高潮时 = 农历日期 - 10.8 h + 高潮间隙 下半月高潮时 = 农历日期 - 160.8 h + 高潮间隙低潮时的计算表达式 低潮时高潮时0612(6小时12分)平均海平面:海面周期性涨落,是沿着某一个面作上、下振动的,这个面就称“平均海平面”。 陆地上的海拔高度或海图深度基准面,都是根据平均海平面来确定的。 黄海基准面:1956年,我国规定青岛验潮站多年的平均海平面,作为全国统一的高程系统的基准面,也称“黄海基准面”。 海图深度基准面:海图深度基准面通常取在当地多年平均海面下深度为L的位置。求算深度基准面的原则,是既要保证舰船航行安全,又要考虑航道利用率。 潮高基准面

14、:与海图深度基准面相同。某地某时的潮高加上当地海图水深,就是当地某时的实际水深。海流:海水中的水团从一地流动到另一地称为海流,通常是指范围较大、相对稳定的水团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非周期性流动,是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 若海流的温度较高,这种海流又称暖流,反之则称寒流。暖流多由低纬流向高纬,寒流多由高纬流向低纬。海洋环流:一般是指海域中的海流形成首尾相接的相对独立的环流系统或流旋风海流:是风和海水表面摩擦作用引起的,其流向由于地球自转惯性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偏于风向的右方,在南半球偏于左方。在风海流的体积运输过程必然导致海水在某些海域或岸边发生辐散或辐聚。由于海水的连续性,辐散或辐聚又必然引起海水

15、在这些区域产生上升或下沉运动。上升流:是指海水从深层向上涌升;下降流:是指海水自上层下沉的铅直向流动。底栖生物:在海洋基底表面或沉积物中生活的一切生物。分类:底栖植物(被子植物、大型藻类、小型藻类)底栖动物(底表生活型、底内生活型、底游生活型)浮游生物:浮游生物生活于从海洋的表层直到几百米深的的水层区;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游泳能力微弱,甚至几乎没有,悬浮在水层中随波逐流。(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营养方式)第三章 海洋环境的主要生态过程1.海水中的溶解气体:主要的溶解气体为N2、O2及CO2。 表层的浮游植物行光合作用吸收CO2 ,释放出O2 ,因此海水CO2的含量,表层最少,深层较多;而O2的含量

16、则表层最多,深层较少2.海洋中CO2的比例(15%)远高于大气中所占的比例(0.035%)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是因为海水中有大量的镁离子和钙离子,可与碳酸氢根、碳酸根形成碳酸盐类,部份藻类、贝类、珊瑚会吸收这些碳酸盐类制造外壳,当这些生物死亡后所留下的外壳经化学作用会释放CO2 。3.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富集以及有机物质的作用,造成藻类大量繁殖和死亡,水中溶解氧不断消耗,水质不断恶化,鱼类大量死亡的现象。4.海洋污染生态效应生态效应包括两方面的涵义: 一是指有利于生态系统中生物体生存和发展的变化,即良性的或有益的生态效应; 另一方面是指不利于生态系统中生物体的生存和发展的变化,不

17、利于生态系统功能实现的变化,即不良生态效应。 (目前通常把不利于生态系统中生物体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统称为生态效应。) 5.海洋污染生态效应: 污染物质进入海洋环境后,必将对海洋生态系统(包括其中的生物和环境)产生影响,海洋生态系统也必然会对这种影响作出反应及适应性变化,海洋生态系统的这些反应和变化被称为海洋污染生态效应海洋污染的生物效应:通常,将污染物对海洋中的生物造成的不良影响称为海洋污染的生物效应海洋污染生态效应的影响因素: 海洋污染的生态效应与造成海洋污染的污染物数量和性质有关; 同时亦因生物种类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 海洋污染对海洋生物的危害与特定海域的环境特点以及生物对污染物的富集能力等

18、有关。 海洋污染生态效应的变化:污染物对生物的危害影响是一种综合的和复杂的作用过程,即使同一污染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物的适应程度和反应特点也各不一样。 海洋污染的生态效应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急性危害,也有亚急性或慢性危害。污染物浓度与效应之间的关系有线性和非线性的。 4.海洋污染生态效应的层次(1)海洋生物个体污染效应 指海洋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表现在海洋生物个体层次上的一些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改变,是污染物质对海洋生物的生理生化过程影响的必然结果。 (2)海洋生物群体污染效应 指海洋环境污染在生物种群以上层次上的反应。 表现:物种的分布;种群数量的变化;海洋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生

19、态演替;生态型的分化。 (3)海洋生态系统污染效应 指海洋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包括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结构以及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和系统动态进化过程的影响。 5.海洋污染的生态效应的主要机制:A.物理机制(污染物质:沉降、吸附、解吸、凝聚、扩散、稀释、混合、气化、放射性蜕变)B.化学机制C.生物学机制 D综合机制生物学机制:指污染物进入海洋生物体以后,对生物体的生长、新陈代谢、生理生化过程所产生各种影响。 (1)海洋生物体的累积、富集机制 很多污染物质进入海洋生态系统后即被一些生物直接吸收,而在生物体内累积起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 有的通过不同营养级的传递、迁移

20、,使顶级生物的污染物富集达到严重的程度,使生物体发生严重的疾病。 如:骨痛病 、水俣病。 海洋鱼类体内重金属的来源途径: 来自海水中的重金属离子通过鱼鳃的呼吸作用使其进入到鱼体内并富集在鱼体内的不同部位。 来自海洋藻类所富集的重金属(主要是以藻类为食物的鱼类)。 通过复杂的食物链迁移和富集到其它鱼体内(大鱼吃小鱼)。(2)海洋生物吸收、代谢、降解与转化机制 很多污染物质能被海洋生物吸收。这些物质进入生物体后在各种酶的参与下发生氧化、还原、水解、络合等反应。 有的污染物经过这些反应,转化、降解成无毒物质。如苯酚。 有些污染物质在海洋生物作用下会使其毒性增强。如多环芳烃,本身对生物负效应较小,它们

21、只有被生物体内的酶系统代谢转化为多种代谢产物后,其中的代谢产物会与DNA结合而具有致癌作用。 综合机制 污染物进入海洋环境产生的污染生态效应,往往综合了多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过程,并且往往是多种污染物共同作用,形成复合污染效应。 复合污染生态效应发生的形式与作用机制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性质的相互作用:协同效应、加和效应、拮抗效应、竞争效应、保护效应、抑制效应、独立作用效应。 保护效应:是指海洋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一种污染物对另一种污染物的掩盖作用,进而改变这些化学污染物的生物学毒性,改变它们对生态系统一般组分的接触程度。 5. 海洋污染生态效应的基本类型一、组成变化类型 非生物环境组成、生

22、物体内成分、群落生物种类组成的变化二、结构变化类型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物种结构、营养结构和空间结构。 污染物质进入海洋环境后,经常会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及组成成分内部发生变化。 三、功能变化类型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如“环境激素”,在海洋环境中的存在可能会干扰某些海洋动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四、基因突变类型 自然突变和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主要方式五、个体毒害类型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其它系统都可能成为受毒害的对象。 六、生理变化类型 污染物对海洋动植物的危害,往往在未出现可见症状之前就引起了生理、生化过程的变化。 七、综合变化类型 海

23、洋污染生态效应发生往往是一个综合过程。 一方面,污染生态效应不仅仅体现在上述内容的某一单一方面,而是同时体现在几个方面,即污染物造成生态系统组成的变化,也带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还对生物个体的生理变化甚至造成个体毒害乃至诱发基因突变。 另一方面,单一污染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效应在实际应用中比较少见,海洋生态系统所面临的大多是由多种污染物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复合污染效应,或协同、或拮抗、或加和、或独立、或以其他方式相互作用。 海洋环境的复合污染效应不仅取决于化学污染物(元素)本身的化学性质,还与其浓度水平有关。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复合污染效应还与海洋生物种类有关,特别是生态系统类型有

24、关,也与污染物作用的生物部位有关。 6.几种典型污染物质的海洋污染生态效应石油的海洋污染生态效应 重金属的海洋污染生态效应 农药的海洋污染生态效应 放射性物质的海洋污染生态效应7海洋环境的自净能力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海洋环境容量海洋污染的自净能力:海洋环境存在着多种机制,这些机制能使进入海洋环境中的污染物通过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作用使其浓度降低乃至消失,达到自然净化,我们称这些机制为海洋环境的自净能力。(海洋环境自净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其中的生物、物理和化学动力学过程,三种自净过程相互影响,同时发生或相互交错进行。)第四章 近海主要海洋环境类型1.潮间带是位于平均大潮的高低潮位之间的地

25、带,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2.潮间带的一般环境特征 交替暴露于空气中和淹没于海水中; 温度、光照、盐度等变化剧烈; 受波浪和潮汐过程影响,冲刷作用非常明显; 潮间带底质状况也很复杂,不同类型的底质栖息着与之相适应的生物,形成各具特点的生物群落,耐受性高; 潮间带濒临大陆,污染物质也易在此积累。3.潮间带类型泥滩潮间带岩岸潮间带沙滩潮间带泥滩海岸的环境特征 海岸平缓、开阔; 波浪小,一般出现在半封闭的海域; 沉积物颗粒小,主要是粉砂和淤泥,有机质丰富; 生物多样性较高,生物量较大。典型区域-红树林海岸岩岸潮间带(1)岩石海岸的环境特点 基质为各种坚硬岩石,构造多样,地形多变; 坡度大,潮间

26、带狭窄,海流、波浪冲刷大; 海岸带沉积物松散、颗粒大; 生物分布有成带现象。(2)岩石海岸生物分布1)分布特点: 生物种类多、生物量高,生物多样性大; 生物多附着、固着生活; 分布有成带现象。2)岩石海岸生物成带分布原因 潮汐作用:潮上带、高潮区、中潮区、低潮区、潮下带; 波浪冲刷作用:冲刷与溅水范围; 岩岸朝向:内向型、外向型; 生物因素影响:竞争、捕食等。沙滩潮间带沙滩海岸的环境特点 海岸平缓、开阔; 水动力较强; 底质为粒径不等的沙粒; 沙粒处于活动状态; 透气性好; 有机质含量低; 生物贫乏。4.河口海洋环境河口:是海水和淡水交汇和混合的部分封闭的沿岸海湾,受潮汐作用影响强烈,是淡水和

27、海水两类生态系统的交替区。5.河口分类依据自然地貌、潮汐、盐度梯度等,可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例如,依据水循环和河口区水域分层现象,可以分为: 高度分层的河口:河水流量大大超过潮汐作用,淡水易覆盖在较重的盐水上层。 局部混合或适度分层的河口:河水流量和潮汐大致相当,水体混合是由潮汐作用形成的湍流引起,这类河口湾的盐度剖面不明显。 完全混合或垂直均质的河口:潮汐作用强烈,水由表层到底层充分混合,水体盐度较高。6.河口区环境特征(1)盐度 影响因素:河口类型;季节等。(2)水温 河口的水温比附近沿岸海水水域的水温更加多变。 (3)悬浮物、浑浊度与沉积作用 悬浮物种类 浑浊度 影响沉积的因素:水流;悬浮

28、物成分;悬浮物粒径;河口形态。(4)底质特点:柔软的泥质底;富含有机质;严重缺氧。缺氧原因:有机质丰富;细菌数量多;淤泥颗粒细小,限制了溶解氧的交换。(5)波浪和水流(6)海水营养盐与溶解氧 海水营养盐:丰富; 溶解氧:表层水体高,分层河口底部缺氧。(7)河口三角洲 河流流入海洋处形成的三角形沉积物堆积,即为三角洲; 是河流与海洋相互作用的产物,是河口地区沉积物的堆积体。7.河口区生物组成组成特点: 广温、广盐、耐低氧; 生物种类贫乏,某些种类丰度高。河口区生物的主要起源: 来自海洋的种类(主要组成成分); 半咸水种类; 广盐性的淡水种类(少数种类)。河口生物类群河口大型植物:种类少河口浮游生

29、物河口大型动物:河口区生物对河口环境的适应:生理适应、行为适应、形态适应 海洋资源状况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多样的生物资源,我国的海洋生物资源非常丰富,种类有两万余种,其中鱼类就有3000多种。(地跨多个温度带、大陆架面积广阔、海水温度适中)我国海洋渔场在世界上占据重要地位,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和北部湾渔场是我国的四大渔场,其中以舟山渔场最大,主要原因在于:(1)舟山渔场处在暖流与寒流的交汇处,海水温度适中,有利于鱼类的生长(2)长江的入海口带来丰富的鱼类营养物质丰富的矿产资源,我国海洋资源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其中石油储量达22亿吨,天然气储量达480亿立方米,而且不断有

30、新的油气田发现。我国近海石油、天然气沉积盆地有渤海湾盆地、北黄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东海盆地、珠江口盆地、莺歌海盆地、南沙盆地等我国近海除了石油、天然气之外,还有丰富的滨海砂矿,如:石英砂、钛铁矿等。巨量的化学资源:海水的价值,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海水的认识逐渐加深,现已确定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我国目前开发利用海洋化学资源主要是从海水中提取海盐和镁、溴、碘等化学元素,以及淡化海水等。我国主要盐场有:长芦盐场最大盐场、淮北盐场、布袋盐场、莺歌海盐场海洋空间的利用海洋空间按其利用目的可分为五类:一是生产场所。二是贮藏场所。三是交通运输设施。四是居住及娱乐场所。五是军事基地。中国海洋资源

31、开发面临严峻的问题有海洋灾害频繁、环境污染加剧、近海渔业资源衰竭等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有工业废水污染、石油污染物、赤潮灾害等海水淡化利用中,淡化工厂的措施将威胁海洋的生命;在非常敏感的动植物分布区过度地开发,将会使海洋生态面临灾难;海水淡化对海洋生命产生了危险,因为海洋可以保护那些水中的生物,并且还会吸收大量的盐分溶解。海水化学资源在生产过程中,经常使用酸碱等大量化工产品,产生大量的废水、废弃,会对环境造成影响。渔业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生物量以及生物种类的减少;生物物种系列性枯竭;物种品质的退化;栖息地的退化;食物网结构和群落结构的改变;生物多样性的降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32、造成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海岸侵蚀严重海洋资源开发致使我国海岸线不同程度地受到海岸侵蚀破坏,开阔海岸的海滩和三角洲尤为严重,岸线后退、堤坝萎缩、海滩淤蚀。此外,滩涂和浅海生物捕捉、滩涂围垦等也使海岸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近海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目前,我国近岸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污损事件频发,溢油事故时有发生。船舶排污、生活垃圾、城市工业废水、生物污水、海港及船舶海上石油平台作业排污或事故、矿床开发等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海洋生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过度捕获、拦河筑坝、围海造田、修筑海岸工程、排污等加剧了渔业资源的衰退,使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度锐减。一些珍稀生物,如中华白海豚、儒艮、斑海豚、海龟、文昌鱼等,减少量

33、更加明显,几乎濒临灭绝的危险。一些海洋植物,如红树林等的生存受到威胁。第五章 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1.海洋资源的种类 海洋物质资源:非生物物质资源,生物资源 海洋空间资源: 海洋能源: 海洋环境与生态资源: 海洋气候资源:2.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海洋生物资源的分布特点 海洋生物资源对海洋环境的依赖性 海洋环境状况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影响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一)海洋微生物资源与环境分布特点分为自养和异养、好氧和厌氧、寄生和腐生等类型,广泛分布于海水、底质、生物体表、体内。对海洋环境的依赖性依赖于健康的海洋生态环境,微生物个体在环境巨变时会发生基因突变。海洋环境状况

34、能够对海洋微生物资源产生巨大影响。海洋微生物资源开发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目前海洋微生物资源开发处于起步阶段,微生物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尚无研究。(二)海洋植物资源与环境分布特点 类群:浮游植物、大型海洋植物; 分布特点:浅海、一定深度的水层内或海底。 分布于海水、底质、生物体表、体内;对海洋环境的依赖性 依赖于健康的海洋生态环境; 光线充足,透明度大; 水流通畅; 营养盐丰富。海洋环境状况对海洋植物资源的影响 影响较大海洋植物资源开发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改变生物结构组成和生物多样性; 减少或破坏生境; 降低海洋自净能力; 降低海洋生产力; 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功能发挥。(三)海洋动物资源与环境分布特点

35、类群:从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到高等哺乳动物; 分布特点:广泛。 分布:各深度的水层内、海底和底内和各种生物体表、体内。对海洋环境的依赖性海洋动物的生长发育依赖于健康的海洋生态环境;每一种海洋动物对环境有特定需求,需要一个特定的生境。一般要求水质清洁,无污染,食物充足,水流通畅,有些海洋动物对光线有特殊的要求。因此,海洋环境健康状况对海洋动物资源有着重要影响。海洋环境状况对海洋动物资源的影响 影响较大海洋动物资源开发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改变生物结构组成和生物多样性; 减少或破坏生境; 降低海洋自净能力; 降低海洋生产力; 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功能发挥。3.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空间资源与环境 海岸与海岛空间资源

36、 海面空间资源 海洋水层空间资源 海底空间资源分布特点:分布:陆地、海面、水层、海底。对海洋环境的依赖性:依赖于健康的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环境状况对海洋空间资源的影响:影响较大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减少或破坏生境; 改变海流的流向、流速; 降低海洋自净能力;滩涂围垦的环境效应围垦使一些固有的海洋生物失去生存空间;沿海滩涂是面积最大的湿地,有“海洋肾脏”之称,围垦降低了海水自净能力,导致局部海域水质恶化。围垦造成近岸海流的流速、流向发生改变,可能导致海岸侵蚀加剧或者海岸的不稳定、港湾淤积严重,影响河口、港口功能。围垦必然改变海岸形态,降低海岸线的曲折度,使沿海地区失去了有效的生态屏障,

37、造成海洋灾害加剧,危及红树林等生物资源,造成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围垦使滩涂鸟类失去栖息地;随意围垦,使沿海地区失去了优美自然景观。滩涂围垦目的:围垦造地:农业、工业、地产业 盐田 海水养殖池塘 港口建设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和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需求性原则、和谐性原则、协调性原则、限制性原则、高效性原则5.生态足迹: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为维持某一物质消费水平下某一区域的人口持续生存所必需的生态生产性土地和水域的面积,包括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总面积。(任何已知人口(某一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

38、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总面积。)第六章 海洋环境灾害1.海洋环境灾害:海洋气候灾害、海洋地质灾害、海洋生态灾害、其它海洋灾害2.海洋气候灾害:、海浪灾害、海冰灾害、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3.风暴潮灾害风暴潮:是由于热带风暴、温带气旋、海上雹线等风暴过境所伴随的强风和气压骤变而引起的海面非周期性异常升高(降低)现象。等级特大潮灾严重潮灾较大潮灾轻度潮灾参考灾情死亡千人以上或经济损失数亿元死亡数百人或经济损失0.2亿-1亿元左右死亡数十人或经济损失千万元左右无死亡或死亡少量或经济损失数百万元以下超警戒水位参考值2ml m0.5m超过或接近风暴潮灾害:

39、风暴潮引起的沿岸涨水造成的灾害。风暴潮漫滩范围:一次风暴潮过程,潮水淹没海岸线以上陆地的最大范围。警戒水位:当潮位达到一既定值时,防护区沿岸可能出现险情,须进入戒备状态,预防潮灾的发生,这一潮位称为警戒水位。4.海洋地质灾害海岸侵蚀:指由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或者两种因素叠加产生的海洋动力作用下,沿岸供沙少于沿岸来沙而引起的海岸线位置的后退、岸滩下蚀等现象。海岸侵蚀的原因:自然因素:江河输沙的变化、海平面上升、风暴潮、风暴浪的侵袭等,人类影响:近岸采砂、江河水利工程拦截泥沙、不合理的海岸工程、不合理的围海造地和水产养殖等人为因素,都会导致当地或异地的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海滨地

40、区地下水水动力条件发生变化,使海滨地区含水层中的淡水与海水之间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导致海水或与海水有水力联系的高矿化地下咸水沿含水层向陆地方向扩侵的现象。(多数发生在地势低洼的平原淤泥质海岸地区。)5.海洋生态灾害赤潮灾害海洋生物入侵 病原生物暴发灾害滨海湿地退化6.赤潮灾害赤潮(red tide):又称有害藻华,是指海洋微藻、细菌和原生动物在一定的海洋和气象条件下暴发性繁殖(增殖)或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 是沿海富营养化(Eutrofication)越来越严重的环境为赤潮发生提供了条件; 世界航运业的不断发达,促进了赤潮藻种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赤潮生

41、物类别:甲藻赤潮生物、硅藻赤潮生物、其它赤潮生物海洋赤潮的危害(1)影响水体的酸碱度和光照度。海水的pH通常8.0-8.2,而赤潮发生时海水的pH值可达8.5以上,甚至可达9.3。赤潮水面厚厚的赤潮生物层,阻挡了阳光在水中的传播,深层的各种藻类大量死亡,致使底层生物量锐减。(2)竞争性消耗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并分泌一些抑制其它生物生长的物质,造成水体中生物量增加,但种类数量减少。(3)许多赤潮生物含有毒素,该毒素可使海洋动物生理失调或死亡,许多海鸟、海狮、鲸鱼均可因赤潮生物毒素的积累和食物链传递作用而中毒死亡或生长繁殖受到影响。(4)部分以胶着状群体生活的赤潮藻,可使海洋动物呼吸和滤食活动受损,

42、导致大量的海洋动物机械性窒息死亡。(5)处在消失期的赤潮大量死亡分解,大量消耗水体中溶解氧;同时在缺氧条件下,分解的赤潮生物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在这种情况下,海洋生态系统有可能受到严重危害。7.海洋生物入侵外来物种:一些物种由原生存地借助于人为作用或其它途径移居到另一个新的生存环境并在新的栖息地繁殖并建立稳定种群,被称为外来物种。 外来物种分类:有益外来物种、有害外来物种、入侵物种外来物种入侵:有些外来物种在到达新的定居区后,由于原栖息地的压力消失,在新的栖息地发生暴发性生长并失去控制,成为入侵物种,形成外来物种入侵。外来物种的生态影响主要有7方面:入侵物种与土著物种争夺生存空间、食物,占据本地

43、物种生态位,威胁土著物种生存;入侵物种直接杀死当地物种(例如取食当地物种的卵子、幼体、甚至成体),影响本地物种生存;入侵物种与亲缘接近的土著物种杂交,造成当地土著种的遗传基因混杂,造成遗传污染,影响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入侵物种由于缺乏压力和竞争对手,极易形成大面积单优群落,从而降低物种多样性,使依赖于当地物种多样性的其它物种没有适宜的栖息环境。同时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入侵物种可能随之带来病原生物和寄生虫,给土著物种造成毁灭性打击,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危害;入侵物种通过捕食、竞争等机制影响当地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和食物网结构,造成生态系统失衡;入侵物种释放化学物质,抑制其它物种生长。第

44、七章 海洋环境调查监测与评价1.海洋调查:根据调查任务指定调查计划,按时在选定的测区、测线和测点上使用适当的观测手段,获取海洋环境要素的资料,并写出调查报告的全过程。海洋观测:在海上观察和测量海洋环境要素的过程。大面观测:在调查海区布设的若干观测点上,进行的海洋观测。断面观测:在调查海区有代表性的断面之站点上,进行的海洋观测。2.海洋生物调查项目包括: 叶绿素、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微生物;微微型、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 大、中型浮游生物;鱼类浮游生物; 大型底栖生物;小型底栖生物; 潮间带生物;污损生物和游泳动物。调查方式:大面观测、断面观测和连续观测采样方法与采样种类(1)采水样:适用于叶绿素浓度、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微生物,微微型、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等调查项目的水样采集。应按规定水层采样。(2)拖网采样:适用于大、中型浮游生物、鱼类浮游生物、大型底栖生物、游泳动物调查和渔业资源声学调查与评估等项目的采样。(3)底质采样:适用于微生物、潮间带生物和大、小型底栖生物调查项目的采样。 (4)挂板和水中设施上采样:适用于污损生物调查采样。浮游生物: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没有或仅有微弱的运动能力,悬浮在水层中,常随水流移动的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大类。)浮游生物分类:依个体大小可分为:微微型浮游生物: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