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常考的几个重要知识点.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239508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2.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常考的几个重要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考生物常考的几个重要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考生物常考的几个重要知识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考生物常考的几个重要知识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考生物常考的几个重要知识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常考的几个重要知识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常考的几个重要知识点.doc(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考常考知识点详解(一)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 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1.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是由于:(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2)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2.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如毛色)的不同表现类型(黄、白)。区分: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 兔的长毛和黄毛;牛的黄毛和羊的白毛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如在DDdd杂交实验中,杂合F1代自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及Dd)和隐性性状(dd

2、)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高茎用D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 (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如DD或dd。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如Dd。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3)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D

3、Ddd Dddd DDDd等。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DDDD DdDd等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 如:Dddd正交和反交:二者是相对而言的,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3.杂合子和纯合子的鉴别方法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测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自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4.常见问题解题方法(1)如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3 :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Dd)即DdDd 3D_:1dd(2)若

4、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 :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即为Dddd 1Dd :1dd(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即DDDD 或 DDDd 或 DDdd5.分离定律 其实质就是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第二节 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二)1.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中的有关结论(1)两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2) F1 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一定分离,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同时发生。(3)F2中有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

5、,4种表现型,比例9:3:3:1 YYRR 1/16 YYRr 2/16亲本类型 双显(Y_R_) YyRR 2/16 9/16 黄圆 YyRr 4/16 纯隐(yyrr) yyrr 1/16 1/16 绿皱 YYrr 1/16 重组类型 单显(Y_rr) YYRr 2/16 3/16 黄皱 yyRR 1/16 单显(yyR_) yyRr 2/16 3/16 绿圆注意:上述结论只是符合亲本为YYRRyyrr,但亲本为YYrryyRR,F2中重组类型为 10/16 ,亲本类型为 6/16。2.常见组合问题(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题方法统一用分枝法先一对一对分析,再进行组合:都可以简化为用分离定理来解决

6、,即先求一对相对性状的,最后把结果相乘,即进行组合,因此,要熟记分离定理的6种杂交结果)(1)配子类型问题如: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x2x2=8种(2)基因型类型如:AaBbCcAaBBCc,后代基因型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AaAa后代3种基因型(1AA:2Aa:1aa)BbBB后代2种基因型(1BB:1Bb)CcCc后代3种基因型(1CC :2Cc:1cc)所以其杂交后代有3x2x3=18种类型。 (3)表现类型问题 如:AaBbCcAabbCc,后代表现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AaAa后代2种表现型Bbbb后代2种表现型CcCc后代2种表现型所以其杂交后代有

7、2x2x2=8种表现型。3.自由组合定律实质是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4.常见遗传学符号符号PF1 F2 含义 亲本子一代子二代杂交自交母本父本5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3)分析方法: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4)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观察分析(为什么F2中出现3:1)提出假说(4点)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一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知识结构: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卵细胞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8、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受精作用受精作用的过程和实质1.正确区分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1)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经过复制成由一个着丝点连着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所以此时染色体数目要根据着丝点判断,即一个着丝点就代表一条染色体。(2)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同源染色体指形态、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母方,一条来自父方,且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可以两两配对的一对染色体(有丝分裂中也有同源染色体,但不联会)。四分体指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后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含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3)一对同源染色体= 一个四分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2.减数分裂过

9、程中遇到的一些概念 同源染色体:(上面已经有了) 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四分体:(上面已经有了) 交叉互换:指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缠绕,并交换部分片段的现象。 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3.减数分裂 特点:复制一次, 分裂两次。 结果:染色体数目减半(染色体数目减半实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第二次分裂类似有丝分裂)。 场所:生殖器官内(动物的精巢、卵巢;植物的花药、胚珠;精巢、卵巢内既有有丝分裂,又有减数分裂)过程:精子的形成过程: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1个精原细胞(2n) 1个卵原细胞(2n) 间期:染色体复制 间期:

10、染色体复制 1个初级精母细胞(2n) 1个初级卵母细胞(2n) 前期: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2n) 前期:联会、四分体(2n) 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2n) 中期:(2n) 后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离(2n) 后期:(2n)末期:细胞质均等分裂 末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2n)2个次级精母细胞(n) 1个次级卵母细胞+1个极体(n) 前期:(n) 前期:(n) 中期:(n) 中期:(n)后期: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组染色体(2n) 后期:(2n)末期:细胞质均等分离(n) 末期:(n)4个精细胞:(n) 1个卵细胞:(n)+3个极体(n)变形 4个精子(n)4.精子与卵细胞形成的异同点比

11、较项目不 同 点相同点精子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染色体复制复制一次第一次分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2n)产生两个大小相同的次级精母细胞(n)一个初级卵母细胞(2n)(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产生一个次级卵母细胞(n)和一个第一极体(n)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细胞质分裂,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第二次分裂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四个同样大小的精细胞(n)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形成一个大的卵细胞(n)和一个小的第二极体。第一极体分裂(均等)成两个第二极体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两极,细胞质分裂,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变有无变形精细胞变形形成精子无变形分

12、裂结果产生四个有功能的精子(n)只产生一个有功能的卵细胞(n)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均减半注:卵细胞形成无变形过程,而且是只形成一个卵细胞,卵细胞体积很大,细胞质中存有大量营养物质,为受精卵发育准备的。5.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主要异同点(要求掌握)比较项目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染色体复制次数及时间一次,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一次,有丝分裂的间期细胞分裂次数二次一次联会四分体是否出现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不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无分离(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后期子细胞的名称及数目性细胞,精细胞4个或卵1个、极体3个体细胞,2个子细胞中染色体变化减半,减数第一次分裂不

13、变子细胞间的遗传组成不一定相同一定相同6.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形的鉴别:(检索表以二倍体生物为例)1.1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 1.2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2.1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排列于赤道板或相互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例题:判断下列各细胞分裂图属何种分裂何时期图。解析:甲图细胞的每一端均有成对的同源染色体,但无联会、四分体、分离等行为,且每一端都有一套形态和数目相同的染色体,故为有丝分裂的后期。乙图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故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丙图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且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开,姐妹染色单体成为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故为减数第二次

14、分裂后期。7.受精作用:指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意义: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保证了遗传的稳定和物种的稳定;在减数分裂中,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增加了配子的多样性,加上受精时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使后代呈现多样性,有利于生物的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8.配子种类问题由于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使配子也多种多样,根据染色体组合多样性的形成的过程,所以配子的种类可由同源染色体对数决定,即含有n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卵)原细胞产生配子的种类为2n种。第二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1. 萨顿假

15、说推论:基因在染色体上,也就是说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因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研究方法:类比推理2.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果蝇杂交实验分析摩尔根果蝇眼色的实验:(A红眼基因 a白眼基因 X、Y果蝇的性染色体) P:红眼(雌) 白眼(雄) P: XAXA XaY F1: 红眼 F1 : XAXa XAY F1雌雄交配 F2:红眼(雌雄) 白眼(雄) F2: XAXA XAXa XAY XaY 3.一条染色体上一般含有多个基因,且这多个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4.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萨顿假说1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 (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2依据:基

16、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在杂交中保持完整和独立性 成对存在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3证据: 果蝇的限性遗传 红眼 XWXW X 白眼XwY XW Y 红眼 XWXw 红眼XWXW :红眼XWXw:红眼XW Y:白眼XwY 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4现代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 分离定律: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独立地遗传给后代。自由组合定律: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患病为伴性。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 母女患病为伴性。三、伴性遗传的特点与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遗传特点实例常染

17、色体隐性遗传病隔代遗传,患者为隐性纯合体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代代相传,正常人为隐性纯合体多/并指、软骨发育不全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隔代遗传,交叉遗传,患者男性多于女性色盲、血友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代代相传,交叉遗传,患者女性多于男性抗VD佝偻病伴Y染色体遗传病传男不传女,只有男性患者没有女性患者人类中的毛耳 第三节 伴性遗传1.伴性(别)遗传的概念:此类性状的遗传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而总是与性别相关联。2. 人类红绿色盲症(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Xa 正常基因:XA 患者:男性XaY 女性XaXa 正常:男性XAY 女性 XAXA XAXa(携带者) 遗传特点

18、: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交叉遗传。即男性(父亲)女性(女儿携带者)男性(儿子)。一般为隔代遗传。3. 抗维生素D佝偻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致病基因XA 正常基因:Xa 患者:男性XAY 女性XAXA XAXa 正常:男性XaY 女性XaXa 遗传特点: 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代代相传。交叉遗传现象:男性女性男性4Y染色体遗传:人类毛耳现象 遗传特点: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仅在男性个体中遗传5、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根据毛色辨别小鸡的雌、雄6、人类遗传病的判定方法口诀:无中生有必为隐,生女有病为常隐;有中生无必为显,生女有病为常显。解释:父母无病,子女有病隐性遗传(无中生有)父母无病,

19、女儿有病常、隐性遗传;父母有病,子女无病显性遗传(有中生无)父母有病,女儿无病常、显性遗传注:如果家系图中患者全为男性(女全正常),且具有世代连续性,应首先考虑伴Y遗传,无显隐之分。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第一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体内转化实验:1928年由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等人进行。实验材料:S型细菌、R型细菌 菌落菌体毒性S型细菌表面光滑(smooth)有荚膜(小鼠很难消灭)有R型细菌表面粗糙(rough)无荚膜(小鼠容易消灭)无 结论:在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2)、体外转化实验:1944年由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等人进行。结论:DNA

20、是遗传物质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实验过程标记噬菌体(35S标记蛋白质,32P标记DNA,不能同时标记)含35S的培养基含35S的细菌35S蛋白质外壳含35S的噬菌体含32P的培养基含32P的细菌内部DNA含32P的噬菌体噬菌体侵染细菌含35S的噬菌体细菌体内没有放射性35S含32P的噬菌体细菌体内有放射线32P结果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侵染过程中,只有32P进入细菌,而35S未进入,说明只有亲代噬菌体的 DNA 进入细胞。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 DNA 遗传的。 DNA 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结论:进一步确立DNA是遗传物质3.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1)、实验过程 (2)、

21、实验结果分析与结论烟草花叶病毒的RNA能自我复制,控制生物的遗传性状,因此RNA是它的遗传物质(还有HIV)。4、生物的遗传物质非细胞结构:DNA或RNA生物 原核生物:DNA细胞结构 真核生物:DNA结论:绝大多数生物(细胞结构的生物(同时含DAN、RNA)和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二节 DNA分子的结构1. DNA分子的结构(1) 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简称脱氧核苷酸)2、DNA分子有何特点?稳定性:是指DNA分子双螺旋空间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多样性: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虽只有4种,配对方式仅2种,但其数目却可以成千上万,更重要的是形成碱基对

22、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n对碱基可形成4n种)。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而特定的排列顺序代表着遗传信息,所以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都贮存着特定的遗传信息,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决定了DNA分子的特异性。3、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DNA分子外侧是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而成的基本骨架。DNA分子两条链的内侧的碱基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配对,并以氢键互相连接。4、相关计算(画图标已知,用好100,碱基互补配对出答案) (文科生了解)(1)A=T C=G(2)(A+ C )/ (T+G )=

23、 1或A+G / T+C = 1(3)如果(A1+C1 ) / ( T1+G1 )=b 那么(A2+C2 ) / (T2+G2 ) =1/b(4) (A+ T ) / ( C +G ) =(A1+ T1 ) / ( C1 +G1 ) = ( A2 + T2 ) / ( C2+G2 ) = a4.判断核酸种类(1)如有U无T,则此核酸为RNA;(2)如有T且A=T C=G,则为双链DNA;(3)如有T且A T C G,则为单链DNA ;(4)U和T都有,则处于转录阶段。第三节 DNA的复制一、DNA分子复制的过程1、概念: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2、复制时间: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

24、次分裂间期3. 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4、复制条件 (1)模板:亲代DNA分子两条脱氧核苷酸链 (2)原料:4种脱氧核苷酸(3)能量:ATP (4)解旋酶、 DNA聚合酶等5、复制特点:边解旋边复制6、复制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也存在。7、复制意义: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三、与DNA复制有关的碱基计算(文科生了解)1.一个DNA连续复制n次后,DNA分子总数为:2n2.第n代的DNA分子中,含原DNA母链的有2个,占1/(2n-1)3.若某DNA分子中含碱基T为a, (1)则连续复制n次,所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a(2n-1) (2)第n次复制时所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

25、苷酸数为:a2n-1第四节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基因的相关关系1、与DNA的关系基因的实质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无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能称之为基因(非基因)。每个DNA分子包含许多个基因。2、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此外,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基因分布。3、与脱氧核苷酸的关系脱氧核苷酸(A、T、C、G)是构成基因的单位。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4、与性状的关系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酶、结构蛋白)的合成来实现。二、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

26、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异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个DNA分子的特异性。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第一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体内转化实验:1928年由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等人进行。实验材料:S型细菌、R型细菌 菌落菌体毒性S型细菌表面光滑(smooth)有荚膜(小鼠很难消灭)有R型细菌表面粗糙(rough)无荚膜(小鼠容易消灭)无 结论:在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2)、体外转化实验:1944年由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等人进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实验过程标记噬菌体(35S标记蛋

27、白质,32P标记DNA,不能同时标记)含35S的培养基含35S的细菌35S蛋白质外壳含35S的噬菌体含32P的培养基含32P的细菌内部DNA含32P的噬菌体噬菌体侵染细菌含35S的噬菌体细菌体内没有放射性35S含32P的噬菌体细菌体内有放射线32P结果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侵染过程中,只有32P进入细菌,而35S未进入,说明只有亲代噬菌体的 DNA 进入细胞。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 DNA 遗传的。 DNA 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结论:进一步确立DNA是遗传物质3.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1)、实验过程 (2)、实验结果分析与结论烟草花叶病毒的RNA能自我复制,控制生物的遗传性状,

28、因此RNA是它的遗传物质(还有HIV)。4、生物的遗传物质非细胞结构:DNA或RNA生物 原核生物:DNA细胞结构 真核生物:DNA结论:绝大多数生物(细胞结构的生物(同时含DAN、RNA)和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二节 DNA分子的结构2. DNA分子的结构(2) 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简称脱氧核苷酸)2、DNA分子有何特点?稳定性:是指DNA分子双螺旋空间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多样性: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虽只有4种,配对方式仅2种,但其数目却可以成千上万,更重要的是形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n对碱基可形成4

29、n种)。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而特定的排列顺序代表着遗传信息,所以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都贮存着特定的遗传信息,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决定了DNA分子的特异性。3、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DNA分子外侧是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而成的基本骨架。DNA分子两条链的内侧的碱基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配对,并以氢键互相连接。4、相关计算(画图标已知,用好100,碱基互补配对出答案) (文科生了解)(1)A=T C=G(2)(A+ C )/ (T+G )= 1或A+G / T+C = 1(3)如果(A1+C1 ) / ( T

30、1+G1 )=b 那么(A2+C2 ) / (T2+G2 ) =1/b(4) (A+ T ) / ( C +G ) =(A1+ T1 ) / ( C1 +G1 ) = ( A2 + T2 ) / ( C2+G2 ) = a4.判断核酸种类(1)如有U无T,则此核酸为RNA;(2)如有T且A=T C=G,则为双链DNA;(3)如有T且A T C G,则为单链DNA ;(4)U和T都有,则处于转录阶段。第三节 DNA的复制一、DNA分子复制的过程1、概念: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2、复制时间: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3. 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4、复制条件 (1)模板:亲代DN

31、A分子两条脱氧核苷酸链 (2)原料:4种脱氧核苷酸(3)能量:ATP (4)解旋酶、 DNA聚合酶等5、复制特点:边解旋边复制6、复制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也存在。7、复制意义: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三、与DNA复制有关的碱基计算(文科生了解)1.一个DNA连续复制n次后,DNA分子总数为:2n2.第n代的DNA分子中,含原DNA母链的有2个,占1/(2n-1)3.若某DNA分子中含碱基T为a, (1)则连续复制n次,所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a(2n-1) (2)第n次复制时所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a2n-1第四节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基因的相

32、关关系1、与DNA的关系基因的实质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无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能称之为基因(非基因)。每个DNA分子包含许多个基因。2、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此外,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基因分布。3、与脱氧核苷酸的关系脱氧核苷酸(A、T、C、G)是构成基因的单位。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4、与性状的关系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酶、结构蛋白)的合成来实现。二、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异

33、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个DNA分子的特异性。1、呼吸作用的本质是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不一定需要氧气,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2、有氧呼吸的反应式: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 进行,原料是糖类等,产物是 丙酮酸 、氢 、 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 进行,原料是丙酮酸和水 ,产物是 C02 、ATP 、氢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进行,原料是 氢 和 氧 ,产物是 水、 ATP ,第一、二阶段的共同产物是氢 、 ATP,三个阶段的共同产物是 ATP 。1mol葡萄糖有氧呼吸产生能量 2870 KJ,可用于生命活动的有1161 KJ( 38molATP),以热能散失 1709 KJ,无氧呼吸产生的可利

34、用能量是 61.08 KJ( 2 molATP),1molATP水解后放出能量 30.54 KJ 。场所发生反应产物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葡萄糖酶2丙酮酸 少量能量量H+丙酮酸、H、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6CO26H2O酶2丙酮酸少量能量H+ +CO2、H、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第三阶段H2O酶大量能量H+线粒体内膜O2生成H2O、释放大量能量,形成大量ATP3、写出2条无氧呼吸反应式C6H12O6 2C2H5OH(酒精)+2CO2+能量C6H12O6 2C3H3O3能量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分 2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与 有氧 呼吸的相同,是由 葡萄糖分解为 丙酮

35、酸 ,第二阶段的反应是由丙酮酸分解成CO2和酒精 或转化成 C3H3O3(乳酸) 。熟悉95页图。4、影响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 1、温度:温度通过影响细胞内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的呼吸作用。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呼吸作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胞呼吸越弱;温度越高,细胞呼吸越强。 2、氧气:氧气充足,则无氧呼吸将受抑制;氧气不足,则有氧呼吸将会减弱或受抑制。3、水分:一般来说,细胞水分充足,呼吸作用将增强。但陆生植物根部如长时间受水浸没,根部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过多酒精,可使根部细胞坏死。4、CO2:环境CO2浓度提高,将抑制细胞呼吸,可用此原理来贮藏水果和蔬

36、菜。5、呼吸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1、作物栽培时,要有适当措施保证根的正常呼吸,如疏松土壤等。2、粮油种子贮藏时,要风干、降温,降低氧气含量,则能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3、水果、蔬菜保鲜时,要低温或降低氧气含量及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抑制呼吸作用。6、光合作用的的探究历程、1648年海尔蒙脱(比利时),把一棵2.3kg的柳树苗种植在一桶90.8kg的土壤中,然后只用雨水浇灌而不供给任何其他物质,5年后柳树增重到76.7kg,而土壤只减轻了57g。指出:植物的物质积累来自水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

37、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1785年,由于空气组成的发现,人们明确了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1864年,德国科学家把绿叶放在暗处理的绿色叶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1880年,德国科学家思吉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采用

38、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组相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释放的是18O2;第二组提供H2 O和C18O,释放的是O2。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7、叶绿体色素吸收 可见光,主要吸收红橙光和 蓝紫 光,(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橙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光反应的场所是 叶绿体类囊体膜上 ,(因为所有色素和所有光反应的酶都在囊状结构上),原料是 水,ADP、Pi ,动力是 光能 ,产物是 氧、氢和ATP ,暗反应场所是 叶绿体基质 ,原料是 CO2 ,动力是 ATP水解释放的能量 ,产物是有机物(CH2O)和C5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 还原剂氢 和ATP(能量

39、),CO2被还原前先要进行固定 ,C3化合物一部分 被还原为有机物 ,另一部分又变成 五碳化合物 。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CO2+H2O(CH2O)+O2。自然界最基本的物质、能量代谢是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 H20 ,有机物中的O来自 CO2 。光合作用的意义:1.制造有机物,固定太阳能,为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需要,2.制造氧气,维持O2 与CO2的平衡,使好氧生物得以发展3.形成O3层,使生物由水生向陆生进化。熟悉103页图。8、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阶段条件光、色素、酶场所光酶在类囊体的薄膜上物质变化水的分解:H2O H + O2 ATP的生成:ADP + Pi ATP能量变

40、化光能ATP中的活跃化学能暗反应阶段条件酶、ATP、H场所酶叶绿体基质物质变化酶CO2的固定:CO2 + C5 2C3ATPC3的还原: C3 + H (CH2O)能量变化光能ATP中的活跃化学能(CH2O)中的稳定化学能总反应式叶绿体 CO2 + H2O O2 + (CH2O)9、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条件之一,是提高农作物对光能的利用率。要提高农作物的光能的利用率的方法有:1)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 2)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合理密植,间作套种)3)光照强弱的控制 4)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 5)CO2的供应(温室栽培多施有机肥或放置干冰,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影响光合作用速度的曲线分析及应用因素图像关键点的含义在生产上的应用单因子影响光照强度A点光照强度为0,此时只进行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量,表明此时的呼吸强度。AB段表明随光照强度加强,光合作用逐渐加强,CO2的释放量逐渐减少,有一部分用于光合作用; B点时,呼吸作用释放的CO2全部用于光合作用,即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称B点为光补偿点(植物白天光照强度应在光补偿点以上,植物才能正常生长)。BC段表明随着光照强度不断加强,光合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