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是如何工作的”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是如何工作的”教学设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网络是如何工作的一课的设计与反思 作为高中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信息技术在如火如荼的新课改热潮中不断地发生着变革。因为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所以教材也紧跟时代步伐,朝着塑造全面人才的目标不断完善。我们教师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充分把握新课程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本文选择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教材的第三章网络是如何工作的第一小节网络的功能构造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本课是网络基础及应用的第一节课,是本章的基础知识,“网络基础及应用”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章节,对于培养学生获取、评价、利用和表达信息的能力,起着举足
2、轻重的作用。网络是绝大部分学生兴趣的焦点,但学生往往只关心网络游戏和QQ聊天。本节课的关键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一定的网络基础知识,为以后的网络学习做一个铺垫,使学生具备初步的信息能力和素养。经过一番思考,我把课程内容适当调整重新组织,形成了今天这节课的新思路,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计算机网络的硬件组成(本课重点),二是计算机网络的软件组成。我先用一个家庭上网的实例把学生引入到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融入其中,并把这个例子作为主线贯穿本节课,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逐渐加大实例的难度。围绕这个例子,首先提出问题,引出计算机网络的概念,提示学生联想我们用过的电脑室或者平时接触到的网络,来思考网络到底是
3、如何组建的,根据这些得出计算机网络的组成。让学生在头脑中先有了一个概念。接着引出网络中的计算机按其功能的不同有工作站(Workstation)与服务器(Server)之分,了解两者的区别。接着,开始分析计算机网络硬件的组成部分,主要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进行。第一个问题,有了电脑,电脑和电脑怎么联系起来呢?引出“传输介质”这个概念,然后进行具体讲解。第二个问题,网线连接计算机时,是把网线拴在计算机机箱上吗?引出“通信设备”这个概念,并逐一分析。第三个问题,有了计算机、传输介质、通信设备之后,我们就可以连接网络了,但是在连接过程中,我们利用传输介质和通信设备怎样把计算机连接起来,每台计算机间是如何连
4、接的呢?在这个基础上,引入“网络拓扑结构”这个概念,这本来是第三节的内容,先提上来,作简要介绍。第四个问题,计算机网络已经连接好了,比如我们教室里边的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小型的网络,而因特网则是大型的全球性网络。那么有没有一种网络的分类方法呢?从而引出“网络分类”的概念。计算机的网络硬件介绍,主要围绕几个典型问题进行探究,逐步深入,学生容易理解接受。计算机网络硬件部分介绍完毕后,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引入典型例题:张伟家里只有一根宽带,如何让三台计算机同时上网呢?这三台计算机能构成一个局域网吗?在现有的情况下还需要哪些硬件设备?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己去寻找答案。显然,对于有的学生来说,可能自己家里目
5、前就是使用这种方式上网的,所以解决这个问题根本不用太多的考虑。但是对于一些没有实现家庭上网的同学来说,这还真是个问题。因此,我采用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我让3个同学一组,相互协助,画出如何解决的示意图,会操作的同学给其他同学进行讲解,不懂的同学也不会因为害羞不敢问老师而耽误自己的学习,几分钟下来,整个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硬件部分结束了,接下来就开始讲解计算机的网络软件,主要就是常见的网络操作系统和网络应用软件。这一部分的讲解,还是采用问题导入的方式进行,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计算机硬件软件都处理好了,现在能正常通信吗?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因为两台计算机通信就好比是两个不同的国家之
6、间的交流,必须找到一个大家都遵守的交流的准则。就像大家所学习的英语,就是一个沟通的中介。在计算机网络通信中,这种准则中介就是网络通信协议,详细向学生介绍TCP/IP协议。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最后,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整节课下来,学生对于网络的功能与构造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但信息技术课毕竟是一项技术性的课程,我们不能纸上谈兵,需要融入到具体问题中去,并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找到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并把特点发展成特长,这就要求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上完本课后,根据课堂的反应,我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发现在上课时自己存在两
7、个问题:一是在编排教案的时候,内容设置有点多,感觉时间上有点紧。因此发现,本节课的内容要在根据不同的学生的实际情况下进行相应的增减,通过练习,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去自我组织本课新的内容,这样对于他们的理解相对更加容易些。二是由于本节课理论知识比较多,导致本节课学生的参与面不是很广,没有很好的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应该多参入一些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结合这堂课的得失分析,我认为,学生要学好信息技术,老师主要在三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激发兴趣,自主探究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巧妙设置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探究状态。在信息技术
8、教学中,学生往往喜欢上机操作,而不喜欢上理论课。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尽量将枯燥的东西讲解地生动形象一点,比如可用风趣的语言,贴切的比喻,或引用身边的事件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可。如我在这一课的讲解中,我就设置了学生关注的几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效果不错。二、相互探讨,合作探究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目前,我们学校每班学生都在四十五人左右,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有时根本忙不过来,这样不免会挫伤没有被辅导的同学的积极性。于是,在分组的基础上
9、,我指定几位基础好的同学充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分组的做法,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同学在互相辅助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氛围。三、分层练习,实践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精讲多练,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上机内容的选择上,有时候同样的练习,基础好的学生由于认为太简单在操作的时
10、候就粗心大意,而基础差的学生有时又认为太难做不出来,这样“一刀切”常常效果不佳。我一般采用难易结合,布置不同的任务,分层次教学,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完成基本任务,另外布置较高层次的额外任务,让基础好的学生去完成,这样既节省老师的教学时间,也给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机会,提高相应的知识技能。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提炼探究方法,把知识活学活用等。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设计练习,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测,然后让学生评议,使学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自我纠正,这样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每节看似平常的课都有其不平常的地方,无论在备课、上课、作业,还是在教师的提问或学生的回答中,都会有惊喜或是失落,教师需要做一个有心人,记录点滴,在点滴中反思、改进、提高。新课程的改革,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要把握这次机会,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我相信我会有所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