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大学生在线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识别研究.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4332787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2.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学习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大学生在线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识别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学生学习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大学生在线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识别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学生学习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大学生在线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识别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大学生学习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大学生在线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识别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大学生学习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大学生在线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识别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学习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大学生在线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识别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学习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大学生在线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识别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学生学习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大学生学习倦怠极大地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高校的人才培养进程,文章从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的具体表现入手,分析了出现该问题的主动性缺乏、学习策略错误、自我调节能力不足等原因,并基于上述原因,提出了强化学生心理引导、师资建设和学校建设等措施,以期对实际的工作形成帮助。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倦怠;f策一、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具体表现大学生学习倦怠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对大学生的学习过程构成的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均针对该现象展开了一定的研究,并得出了的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具有学习情绪耗竭、乏人性化和成就感低等具体表现。首先,大学生学习情绪耗竭所

2、指的是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所面对的课业任务超过了自身所能承受的范围,因而会是随之出现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超过以往的紧张情绪等。由于学习过程缺乏情绪上的正面反馈,因而大学生会逐步形成厌学、倦怠的习惯,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乏人性化指的是大学生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以相对无所谓的态度来对待学习过程,这种问题的出现将导致大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出现偏差,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消极与否定的态度。造成乏人性化现象的原因是比较多样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在学习之中,缺乏优秀教师的引导,从而让学生的学习过程长期伴随批评与惩罚,最终引发教师与学生之间鸿沟的出现;成就感低

3、的问题在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之中比较普遍,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学生对自身的评价缺乏自信,甚至对自身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持全盘否定的态度,从而长期处于低成就感的情绪状态之下,逐步演变为对学习信心的完全丧失。从上述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表现之中可以看出,该问题不仅对大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校的人才培养规划造成了影响,同时也将导致大学生的身心成长受损,因而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过程中所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二、大学生学习倦怠产生的原因分析(一)学生主动性缺乏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区别于其以往任何阶段的学习过程,其在学习之中,必须依靠自身的主动性才能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而当前高校的学生管理通常较为宽松,因此部

4、分学生在这一环境之下丧失学习动力,导致学习积极性差、学习效果差和学习信心丧失的恶性循环出现。同时.,在学生缺乏对学习的主动性的前提之下,大学生的内部和外部学习动机将会出现严重的不平衡,首先,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是比较充分的,如存在家和社会对其学习的期望、来自于多种途径的奖励等;其次这个阶段之中,大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又是匮乏,如面对各方面的诱惑,对学习情绪的影响等。由此可见,在不平衡的内外学习动机的共同作用下,学生容易出现对学习的焦虑、失望情绪,从而发展成为学习倦怠。针对这种现象,学校、社会和家庭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状况的关注,并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想心理的调整,同时有必要准确地进行奖励、鼓励等内容

5、在教学环节之中的设置,从而强化学生内外学习动机的有效平衡,保证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加强。(二)大学生在当前的学习之中缺乏对正确策略的应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对相关策略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升学习效率,扩大学习成果,从而帮助学生克服当前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然而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当代大学生对于现阶段的学习仍然试图沿用以往的学习策略,即采用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方法来进行,这种方法对于学生以往阶段中,知识理解难度较低、整体水平较为简单的学习能够形成比较良好的效果,但对于目前的学习,则会在无形之中加重学习负担,且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部分大学生缺乏根据现阶段学习内容进行全面学习目标规划,自我

6、构建学习情境的能力,因而在学习之中将会极为吃力,引发对学习的倦怠现象。针对此类问题,在实际的学习之中,相关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进行正确学习方法的普及,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身的学习策略,同时学校方面也有必要不断地强化教师素质,增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信和认同,从保证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工作始终能够落到实处,以解决大学生学习倦怠的问题。(三)学生对压力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之中,学生始终面临来自就业和社会方面的压力,尤其是在目前社会对人才提出的要求持续提高,对学生学历、能力愈发看中的前提之下,多种等级证书已经成为大学生未来的就业所必须。部分学生在面对的这些苛刻的要求时首先感受到无所适从,进而产生

7、强烈的无力感和挫败感,学习倦怠现象也由此产生;而部分学生期望在进入社会之后取得相应的成就,因而以当前社会的需求为目标夜以继日地进行学习,但在真正接触社会之后,又对自身付出的努力产生质疑,导致学习方面的倦怠。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无论是其在最初面对学习的态度有何差别,最终均有可能产生学习倦怠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必须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和认识社会,从而让学生树立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学习目标,以及形成能够正确面对社会的良好心态,并始终以相对积极的态度投入到现阶段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充实的过程中。三、帮助大学生应对学习倦怠的策略分析(一)积极对大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鼓励与引导是大学生克服学习倦

8、怠必不可少的措施,同时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让大学生逐步重建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保证接下来的学习任务顺利完成。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相关学校和教师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1)引导学生正视自身兴趣。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阶段之后,基于自身未来就业考量,进而选择无视自身的兴趣点,选择与当前社会就业需求相匹配的专业;或是在进行专业选择的过程中,以父母亲戚的意见为核心,选择自身不擅长的专业。这两种现象均在较大的程度上导致学生对自身正在学习的内容无法产生强烈的兴趣,并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付出巨大努力,而收效甚微。实际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学习自身所感兴趣的内容时,能够形成更大的学习成果,且学习过程也将相对轻松,因

9、此目前的专业和院校选择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表达;2)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面对来自学习的挫折是必然的,而健康良好的心态将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克服的困难,并在学习上收获更大的成果。基于此,当前的高校可以针对大学生展开定期的心理讲座,从而引导学生在深层次上认识自身,同时的良好地处理在学习之余的人际关系处理,维持学生的心理健康。(二)不断强化当前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而当教师能力、师风师德等存在不足的前提下,所进行的教学展开必然难以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同时教师的不良行为和习惯还将导致师生之间形成难以逾越的鸿沟,导致学生出现厌学、倦学的现象。针对在这一问

10、题,学校方面首先需要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提出一定的要求,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师德师风研讨会议,向每个教师进行正确观念的灌输,从而让教师能够在日常的教学之中,主动对自身行为和形象进行约束,保证教师队伍整体风气的昂扬向上。在此基础上,获得学生群体对教师的全面认可和学习,改善师生关系。捻次,教师在教学之中,还需要具备的调节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兴趣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之中,教师需要以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行完善、科学的课堂设计,以此保证在知识全面讲解的基础上,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之中。这一能力的形成必然需要教师以高度敬业的精神对自身的专业范围和教学技术进行研究,同时也需要学校方面进行教师能力提升平台的构建

11、,让每一位教师能够通过该平台,对自身教学方法和理念进行磨砺,进而改善教学现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提升学校整体的建设水平学校是大学生在该阶段学习之中的主要学习环境,因此在极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认识形成影响。针对这种现象,学校方面首先应当针对课程体系进行一定的改革。在当前部分高校之中,相关的课程设置较为陈旧,无法与当前的社会需求进行有机的联动,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兴趣方面比较低迷,针对这种现象,以目前社会的整体发展方向为基准,实施有原则、有方向的课程改革,从而精简教学内容,推进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地改善目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其次,校园环境的改善还在于对学校文化的建设方面

12、。学校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高影响到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态度,因此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整体建设的重点,对于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倦怠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开展知识竞赛和学术讲座的方式,在学校文化之中渗透学术思维和精神,同时也可以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机会真正走出校园,与社会进行全面的接触,从而拓展学生视野,端正对于社会的认识,达到消除学习倦怠的目标。四、结语大学阶段是多数学生学习生涯的最后阶段,同时由于其与社会联系较为紧密,所学知识相对较为艰生,大学生在多重压力之下,容易产生对于学习的倦怠现象。这种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是比较多样的,而要进行解决,就必须针对具体的原因,

13、从引导学生、塑造优秀教师队伍和提升学校建设水平等多个方面来进行。参考文献Ul刘洋,魏晓波,陈晶.西藏高校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探析及应对策略J.西藏教育,2018(2):57-60.12王天玉,刘志刚.大学生学习倦怠心理矫正的措施与对策J.新一代:理论版,2018(12):20.引崔丽华.微观权力视域下大学生学习倦怠原因的深层次分析以北京市B高校为个案研究J.黑熊江高教研究,2018(5):90-94.14|蒲丹,倪菊华,吴立玲,等.”基于问题学习”中学习倦怠现象及其原因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8,38(6):815-81915刘皓宇,张笑笑.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JL

14、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6顾鑫,陆璐,戴春林.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结构及问卷编制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17李彦坤.大学生思政课学习倦怠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1):54.181吴颖新.对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的思考及对策J好家长,2018(3).19汪颖,许勤,杨保海.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L西部素质教育,2018,4(09):79-80.IlOl孙颖.经济学视域下高校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88-92大学生在线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识别研究倦怠与影响因素的双

15、变量相关性表YLJSKCZYBZFKXLZZ倦怠相关性0.58*0.56*0.53*-0.07-0.10*-0.13*-0.12*-0.13*显著性0.000.000.000.090.020.000.010.00N519519519519519519519519(注:“*”表示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渗透,在线学习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在线学习倦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较为普遍,而且在不同人群中存在倦怠水平差异;在线学习的压

16、力、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在线课程的反馈体系和学生在线学习的角色模糊是影响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线学习倦怠水平的4个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降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线学习倦怠的建议。关键词:大学生;在线学习;倦怠;影响因素0引言在线学习具有授课地点和时间灵活、课程数量和类型丰富、能够适应社会多元发展和自由发展趋势等优势,成为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和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近两年,随着在线学习在全国高校的广泛开展,在线学习倦怠问题引起了高等教育系统的关注,其中高校学生在线学习倦怠所导致的退化和绩效下降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20世纪末,学者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中存在典型的倦怠现象,长期单

17、调枯燥的学习致使学生压力增大和成就感知钝化,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降,消极应对各种活动2。之所以产生学习倦怠,主要是因为长期在校学习以及竞争压力累积消磨了学生的精力和热情,再加上激励手段的匮乏和不及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免下降。值得注意的是,通过不同群体的对比研究,发现大学生中的学习倦怠和动力退化现象更为严重3。我国对学习倦怠现象的关注和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现象描述为主,强调学习倦怠的客观性和重要性。进入21世纪后,我国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开始大量出现,特别是2007年以来,成果数量增长极快,研究方法和内容渐趋丰富,展现出较为清晰的脉络,为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倦怠研究夯实了基础。

18、例如,胡俏和戴春林分析了中学生学习倦怠的主要结构,建构了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四因子斜交结构模型;吴艳等立足于Maslach的学习倦怠理论,将学习倦怠的维度分为3个方面5。在学习倦怠研究中,大学生群体的学习倦怠问题受到了较多关注,这与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突出性,以及群体的年龄、心理和教育史等因素息息相关,例如,连榕等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学习倦怠的本质、维度,并对相应的量表制定提出了建议;付立菲和张阔基于积极心理学进行了学习倦怠的实证研究,指出积极心理资本能够改善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程度,应当采取措施促进其积极心理资本发展7。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在线课程的迅速发展,在线学习中的倦怠问题从201

19、8年开始引起了学者关注。然而,现有的在线学习倦怠的研究成果相对于我国在线学习的体量、需求以及在线学习倦怠的普遍性而言着实不足。基于此,本研究以物流管理学生为例,通过调查问卷获取数据,探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线学习倦怠的表征和学习倾向,继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减少在线学习倦怠,提高在线学习效能。1研究设计本研究基于连榕等的研究,根据在线课程和教学的特点设计了关于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在线学习倦怠问卷。问卷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考察样本的人口社会学状况,包括学生的性别、年级、生源地等;第二部分主要从情绪、行为和成就感3个维度考察学生的学习倦怠程度及表征;第三部分从在线学习压力(YL)、角色模糊度(

20、JS)、课程资源丰富程度(KC)、学习自由度(ZY)、他人所给予的学习帮助(BZ)、反馈系统满意度(FK),学生心理资本(XL)和学生自主能力(ZZ)7个方面分析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问卷中的题项均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法:力”为完全不相符,“2”为较不相符,“3”为不确定,“4”为较符合,5为完全符合O问卷形成后,以省某省属重点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在校生为对象发放问卷。为了保证数据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本研究未采用抽样调查方法,而是采集了该专业4个年级所有学生的信息。截至2021年4月10日,共收集了519份问卷。问卷收集完成后,将其输入SPSS建立数据库。本研究采用克朗巴哈系数和探索性因子分析考察

21、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经计算,克朗巴哈系数和KMO(KaiSer-Meyer-OIkin)分别为0.926和0.947,均大于0.9,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为0.00,小于0.05,说明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均满足要求。2结果2.1 在线学习倦怠表征2.1.1 总体倦怠程度从情绪、行为和成就感3个维度来看,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两个方面大于3(分别为3.12和3.01),表现出较高倦怠。而成就感小于3(2.76),表示此方面倦怠程度较低。为进一步分析在线学习倦怠的人群比例,本研究将样本按照倦怠程度划分为4类:高倦怠人群(3个维度均大于3)、中等程度倦怠(2个维度大于3)、低倦怠(1

22、个维度大于3)、无倦怠(3个维度均小于3)。经统计,4类人群在整个样本中的比例分别为26.78%、43.74%13.29%和16.18%,有83.82%的学生出现程度不等的倦怠现象。2.1.2 倦怠差异为比较不同样本的倦怠表征,本研究使用均值比较对特征人群进行了分析。对性别(男和女)和生源(省内和省外)群体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对不同年级和学习成绩的学生采用均值比较进行分析。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性别学生的方差方程Levene检验显著性水平(0.01)小于0.05,说明两组样本在倦怠水平上存在方差不等,但由于其Sig.(双侧)值(0.20)大于0.05,说明其方差不等并不显著;不同生源

23、的倦怠水平结果显示,其方差方程Levene检验显著性水平(0.61)大于0.05,说明两组样本在倦怠水平上存在方差相等,其Sig.(双侧)值(0.98)远大于0.05,说明生源不同并不存在倦怠水平的差异。根据均值比较,年级间倦怠差异的显著性水平(0.036)小于0.05,说明不同年级间存在倦怠差异。其线性显著性(0.006)小于0.05,表示两者间存在线性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两者的线性关系为:Y=-O.1O3X3.OO5其中,Y为在线学习倦怠水平,X为年级。该模型的R?=0.83,较为理想。即随着入学时间的增长,在线学习倦怠的程度相应下降。从样本的学习成绩排名来看,学习成绩与倦怠水平有显著关

24、系(组间显著性水平为0039,小于0.05),但两者并非呈线性关系(线性显著性水平为0.24,大于0.05)o从均值来看,倦怠水平最高的是学习成绩中下游的学生(均值为3.02),其次是学习成绩排名上游的学生(均值为2.98),学习成绩在中上游、中游和下游样本的倦怠均值分别为2.84、2.73和2.6o2.2 倦怠影响因素本研究首先使用双变量相关分析测量倦怠水平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联程度(如表所示)。结果显示,在线学习倦怠与学习压力、角色模糊、课程资源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显著性水平小于0.05,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与在线学习的反馈体系、学生的心理资本和自主学习能力呈显著负相关(显著性水平小

25、于0.05,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与他人(主要是老师和同学)所给予的学习帮助呈弱负相关(显著性水平小于0.05,但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而与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并不相关(显著性水平大于0.05)。基于此,剔除自由度,采用向前逐步的方式对在线学习倦怠与另外7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以考察各因子在协同作用下对倦怠的影响。经过逐步迭代,在线学习压力、课程资源、激励反馈和角色模糊4个自变量对学习倦怠有显著影响,其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5(分别为0.00、0.00、0.01和0.02),Sf学习倦怠的影响权重分别为0.63、0.17、0.106和0.095。因此,倦怠水平和影响因子的表达式为:Y=1

26、.0530.381X1-0.217X2-0.143X3+0.178X4注:Y为倦怠水平,Xl为在线学习压力,X2为课程资源丰富度,X3为反馈体系,X4为角色模糊。从上式可以看出,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在线学习倦怠与学习压力和角色模糊呈正相关,而与课程资源和反馈体系呈负相关。3结论与建议3.1在线学习倦怠需引起重视从研究结果来看,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在线学习倦怠的比例较高,感到倦怠的样本超过八成(83.82%),而高倦怠学生更是超过1/4(26.78%),这应当引起高等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产生这种高倦怠的现象有其客观原因,如2020年疫情期间绝大多数高校全部采用在线学习的方式,导致学生对过多的在线学

27、习心有余悸。在线学习固然是高等教育系统不可或缺的部分,也弥补了传统授课方式的不足,但在线学习也有其不足之处(如师生沟通延迟、情感互动缺乏和严格性欠缺等等),两种方式在高等教育中的结构比重需进一步协调及磨合。3.2有针对性地投入在线学习资源不同年级和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倦怠水平有明显差异。物流管理专业在校生随着年级的增长,心智发育、适应能力和学习技能逐渐提高,对在线学习的认识和掌握也相应提升,因此,在线学习的投入应逐步加大,避免急于求成和一蹴而就。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的倦怠水平并非呈线性,在线学习的资源和帮扶应聚焦于学习成绩中下游和学习成绩排名上游的学生,这两部分人群的在线学习倦怠程

28、度最高。此外,该研究结果是否适用于其他专业学生值得深入实证研究。3.3有的放矢地降低倦怠本研究发现,在线学习的压力、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在线课程的反馈体系和学生在线学习的角色模糊水平是影响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线学习倦怠水平的4个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学生的在线学习压力权重值达到0.63,远超过其他3个因素。物流管理专业相关教育者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学生在线学习的压力。从对学生的进一步调查结果来看,并不是所有的物流管理课程都适合开展在线学习,63.78%的学生倾向于在公共选修课中开展在线学习;而在一些专业课中,如仓储管理、管理学和微观经济学等,学生对相应的在线课情有独钟。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在线课程的

29、设置应有针对性,毕竟激发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需求是在线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基石。4结语学习倦怠是影响在线学习的重要因素,重视和研究在线学习倦怠是提高大学生在线学习绩效、推动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在线学习倦怠研究尚待开展和深入,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各专业的在线学习倦怠研究进行具体分析,采用本研究的结果和结论时应因地制宜,避免简单套用。参考文献:UJ刘小红,张人龙.突发事件下020混合模式在供应链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1,43(03):192-193,161.12布兰科史利文.文法学校学生的倦怠、自我形象和焦虑综合征J.心理学视野,2001,10(02):21-32.引派恩斯阿亚拉,迪特萨凯芙瑞.大学里的单调0.西方心理协会会议(编号ED192210),1980.14胡俏,戴春林.中学生学习倦怠结构研究J.心理科学,2007(01):162-164,195.15吴艳,戴晓阳,温忠麟,等.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02):152-154.16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05):632-636.17付立菲,张阔.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学习倦怠状况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1):1356-135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