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系统复习小马上课用.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426712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2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系统复习小马上课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文言文系统复习小马上课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文言文系统复习小马上课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文言文系统复习小马上课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文言文系统复习小马上课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系统复习小马上课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系统复习小马上课用.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是积累:最好办法就是背诵 二是转化:掌握一些文言的学习规 律和方法,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实词用法 二、虚词用法 三、文言句式 四、断句翻译 五、信息整合,一、实词用法,虽然大纲中只规定需要掌握120个文言实词,但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这是不争的事实。掌握文言实词主要有4个方面:,1、词类的活用 2、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词的古今异义,词类的活用,V 使V 意V状语,1、名词,2、形容词,N V使V 意V,3、动词,N 使V 意V,名词活用的规律,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语法现

2、象,尤其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想要正确地理解以及正确地翻译古文,掌握规律是十分重要的。下面介绍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名词活用规律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介词结构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的;因此,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词,或者助动词,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成动词了。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采草药)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采草药)则粪溉者先芽。(采草药)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察今)狼不敢前。(狼)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能愿动词(助动词)即表示可能、必要或意愿的词。这种词在古今汉语里也不过

3、二十几个,常见的有:1、现代汉语中的:可以、能、能够、会、愿意、肯、敢、应该、当、要;2、文言文中的:可、能、愿、应、宜、当、欲。,假舟楫者,非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句中划线处“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它的前面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又有“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动词了,意思也变成了“游水”。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采草药)句中加线处“草已芽”中的“芽”,因为它的前面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未花时采”中的“花”,也因为在它的前面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译为“

4、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则粪溉者先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先芽”中的“芽”,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因为在它的前面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所以应该翻译成“先发芽”。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察今)句中加线的句子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标记”,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公将鼓之。天不雨。不蔓不枝。(爱莲说)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过秦论 一般性副词、否定副词、介词结构修饰名词均用作动词。,鼓:击鼓进攻 蔓:藤蔓,引伸为蔓延。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两个名词连用,句子又无做谓语的动

5、词,则其中可能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如:,名词活用规律二,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五人墓碑记)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察今)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为市鞍马。(木兰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过秦论),用瓮作,用绳子系,,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句中划线处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可是在句中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译为“用木匣子装”。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

6、动词的,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句中划线处的“目”之所以活用,也是因为它带了宾语“项王”,因而,应译为“给项王使眼色”。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察今)句子里划线处的“法”字,原也是一个名词,因为它也带了宾语“其所以为法者”,所以名词动用,应译为“效法”。“因此要弃掉先王的现成法制,效法先王制定法制的根据来变法。”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刃”活用了,因为它带了宾语“相如”,所以得按照动词来翻译,译为“用刀杀”。#“愿意为此去买鞍马”,名词的后面带了状(补)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规律三,按照常理,名词是不能带状(补)语的,但在具体的语言环

7、境中,确有名词的后面带了状(补)语的情况。此时,那名词自然也就活用成动词了。如:,沛公军霸上。(鸿门宴)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柳宗元送薛存义序)使人止晋鄙,留军壁(于)邺。(信陵均窃符救赵)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蒲松龄狼三则)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 始洞然。(归有光项脊轩志)忠牧公尝牧梁州。(何易于书褒城驿壁)少年雄于地球。(少年中国说)方今唯秦雄天下。(鲁仲连义不帝秦),沛公军霸上。(鸿门宴)句中的“军”就属于因为带了补语而活用作动词的典型例子。“军”的本意是军队(在它的后面有一个介词“于”省略掉了),活用之后应译为“驻军”。凡吏于土者,若知其

8、职乎?(柳宗元送薛存义序)加线处的“吏”,原本也是一个名词,官吏的意思,可是在句子里,由于它带了补语“于土”,因此也活用为动词。在翻译的时候,应当按照动词来翻译,以为“在地方上做官”。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信陵均窃符救赵)句中划线的部分“留军壁邺”,是一个动宾动补式的联合短语,在这个动宾短语中,“留军”意思是叫军队停下来,而“壁邺”中的“壁”,原来本是名词,“营垒”的意思,在这个句子里,因为带了补语“(于)邺”(介词“于”在原句中省略了),所以也活用作了动词,译为“驻扎”。,派人制止晋鄙,使军队留在邺城筑垒,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蒲松龄狼三则)句中的划线处“一狼洞其中

9、”中的“洞”,就属于名词动用,那是因为它的后面带了补语“(于)其中”(“于”属于介词的省略),于是,“洞”应译为“打洞”。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归有光项脊轩志)句中划线处中的“垣墙”,原本是名词,意思是“墙”,在句子里由于带了补语“(于)周庭”(“于”也是属于省略了介词),于是,“垣墙”也就应该翻译成“砌上了一道墙”。忠牧公尝牧梁州,(何易于书褒城驿壁),句中划线处的“尝牧梁州”中的“牧”,原本也是名词,只因为带了补语“梁州”,活用成了动词,于是不能翻译成“州牧,只能译为“做州牧”了。,“所”字短语的构成是:“所”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构成的名词性短语。“所”的后面

10、跟着的一定是一个动词,所以,它的后面跟着的如果不是动词,那么,不管是什么词性的词,一律活用作动词;名词也不例外。如:,名词活用规律四,名词与“所”组合,名词活用作动词。,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记王忠肃公翱事)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国语卷十八),zng,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句中划线处的“所罾”中的“罾”,它的愿意是“方形的鱼网”,由于与“所”组合了,因此,活用作了动词,应该翻译成“捕捞”。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记王忠肃公翱事)句中划线处的“所货”中

11、的“货”本来是名词,“财物”的意思,也是因为与“所”组合了,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应译为“买来”。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句中划线处的“先”,因为与“所”组合,所以也活用了,应译为“抢先。”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国语卷十八)句中划线处的中“宝”,愿意是“宝贝”,现在必须翻译成“当作宝贝的”,因为与“所”组合词性发生了变化,名词动用了。,一般的说,“而”是不能连接名词的,因此,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名词的前后如果有了连词“而”,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成动词了。如:,名词活用规律五,名词的前后有“而”连接,名词活用作动词。,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人非圣人,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

12、焉。(左传晋灵公不君)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孙膑庞涓列传)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其疾病而死。(五人墓碑记)孟尝君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句中划线处中的“惑”就属于这种情况。“惑”原本是名词,意思是“疑惑”,活用之后,必须翻译成“有了疑惑。人非圣人,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晋灵公不君)。加线的地方“过而能改”中的“过”,也要翻译成“有了过错”,因为在它的后面有“而”的连接。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孙膑庞涓列传)句中划线处的“西,也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译为“向西挺进”。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13、,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去今之墓而葬焉”中的“墓”,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坟墓,由于句子里有了“而”这个连词的连接,所以也活用成了动词,应译为“修坟墓”。,名词在句子里一般是不能充当谓语的,除了在判断句中,名词性短语可充当谓语外,其他情况下,名词在句子里一旦作了谓语,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活用成了动词。如:,名词活用规律六,名词在句中处在谓语的地位上,名词活用成动词。,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原轸朝,问秦囚。(崤之战)五步之内,天下缟素。(唐雎不辱使命),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句中划线处中的“花”就应该译为“开花”,因为它处在了谓语的地位上。

14、原轸朝,问秦囚。(崤之战)句中划线的地方,“朝”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朝廷”,因为在句子里充当了谓语,所以也活用成了动词,得译成“上朝”。五步之内,天下缟素。(唐雎不辱使命)句中的“缟素”,原意是“白色的丧服”,在句中由于充当的是谓语,所以也活用为动词,必须译成“天下人穿起白色的丧服”。,名词与“者”组合,名词活用成动词。,粪溉者先芽。(采草药)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增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韩非说难)如平地三月花者。(采草药),名词活用规律七,粪溉者先芽。(采草药)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增皙、冉

15、有、公西华侍坐)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韩非说难)如平地三月花者。(采草药)以上四句中划线的地方,“粪溉者”、“冠者”“历山之农者”,其中的“粪”、“冠”“农”“花”,均属于与“者”组合而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分别译成“施肥”、“行过加冠礼”、“务农”、“开花”。,1、关于古代汉语中名词作动词用这一特殊语法现象,王力先生提出的判断标准是:“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2、在中学新课标资源库语文卷中,关于名词充当动词用是这样表述的:“凡是被助动词、副词修饰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带宾语或补语,活用为动词。名

16、词前面有“所”,或者前后用“而”连接,活用为动词。”,名词作动词小结,状语一般由形容词、副词充当。但在文言文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它不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辞限制作用,从而担负起形容词、副词的语法功能,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类型有:,1、表比喻。2、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3、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4、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或使用的材料。5、表示对人的礼节或待遇。6、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频率。7、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名词作状语的规律,第一类、表比喻,这是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行动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译为“象一样”。

17、如:1、其一犬坐于前。(狼)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3、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4、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5、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现在汉语中仍然保留着这种名词作状语类型的成语,如星罗棋布、龙腾虎跃、鲸吞蚕食、风起云涌等。,一般由具有具体形态、形状的名词充当,抽象名词不具备该语法功能,它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1、“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译为“象狗一样”;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中的“斗”、“蛇”译为“象北斗一样”,“象蛇一样”。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许多文言文的初学者很容易把这种名词作状语的情形误认为是名词作主语,

18、把例1译成“其中的一只狗坐在前面”(本义是“其中的一只狼象狗一样地坐在前边”),那就大错特错了。,第二类、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名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在哪里”产生。翻译时,可在用作状语的名词前补上介词“在”、“从”等,构成“介宾短语”。如:,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 长鞭。木兰诗 2、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指南录后序)4、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5、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6、既东封郑 烛之武退秦师 现代汉语中还保留这种语法特点的成语如:道听途说、风餐露宿、里应外合等。

19、,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中的“东”、“西”、“南”、“北”分别译为“在东边”、“在西边”、“在南边”、“在北边”;2、卒廷见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终于在朝廷上(按礼节)接见了蔺相如3、草行露宿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在荒草丛中行走,在露天里息宿4、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扶苏因屡次进谏,所以皇上派他在外地带兵5、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已经从小路回到赵国了 6、既东封郑(方位名词“东”作动词“封”的状语,表处所:在东边)烛之武退秦师 现代汉语中还保留这种语法特点的成语如:道听途说、风餐露宿、里应外合等,第三类、表示动作行为

20、的趋向,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2、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小石潭记3、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4、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贾谊过秦论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荀子劝学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如东倒西歪、东拉西扯、上窜下跳等都是这种语法类型的遗留。,由方位名词如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前、中、后等充当,译为“向(朝、往)”。,第四类、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方法或使用的材料,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2、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3、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促织”4、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核舟记 此外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如车载斗量、口

21、诛笔伐、耳闻目睹等也都是该类型名词作状语的情形。,这类名词一般由具有某种功用的事物名称或材料名称的名词充当,翻译时,可在名词前补上介词“用”、“拿”等,构成“介宾短语”,译为“用拿”、“乘坐”。,1、叩石垦壤,箕畚(ben3)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的“箕畚”译为“用箕畚”;2、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中的“船”译为“用船,乘船”;3、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促织”中的“笼养”译为“用笼子饲养”;4、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核舟记”中的“石青”译为“用石青这种材料”。,第五类,表示对人对事的态度,1、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3、倡优蓄之。报任

22、安书4、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 孟子5、东向坐,西向对,师事之。韩信破赵之战6、人皆得以隶使之 张溥五人墓碑记7、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8、彼秦者,弃礼仪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鲁仲连义不帝秦,这类作状语的名词一般是表示人物身份、称谓、礼仪等方面的名词,译为“像对待一样”或“当作一样”。,1、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宾客”译为“像对待宾客一样”;“渐渐地用对待宾客之礼来对待仲永的父亲”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的“兄”译为“您为我(将他)叫进来,我要像(对待)兄弟一样对待他.”3、倡优蓄之。报任安书”中的“倡优”译为“当作倡优一样的人”;4、今而后知君之

23、犬马畜及孟子”中的“犬马”译为“当作犬马一样”;5、“东向坐,西向对,师事之。韩信破赵之战”中的“师”译为“像对待老师一样”。人皆得以隶使之 张溥五人墓碑记 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作仆役来使唤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齐国大将田忌很赞赏孙膑,像对待客人一样地对待他彼秦者,弃礼仪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鲁仲连义不帝秦 那个秦国,是抛弃礼仪却崇尚用敌人头颅邀功的国家啊。(他们)用权术驱谴它的学士,像对待奴仆一样地役使它的百姓,第六类,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频率,这类名词一般由不确指的时间,如“岁”、“月”、“日”等表示时间的名词充当。王力认为有三种翻译方法,1、表示行动的频数或经

24、常:岁、月、日放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的前面,翻译为岁岁(每一年)、月月(每一月)、日日(每一天)。2、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日放在具有变化性的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翻译为一天天地讲。3、用来追溯过去:日字用在句首主语的前面,翻译为往日讲。,如:1、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解牛2、若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孟子滕文公下3、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捕蛇者说4、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史记屈原列传 5、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三国志诸葛亮传 6、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7、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尔雅注疏8、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晏子春秋 现代汉语中

25、依然保留着这样的语法类型如成语:日新月异、日积月累等。,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庖丁解牛技术好的 厨师每年更换刀,(因为)它是用刀割肉;一般的厨师每月更换刀,(因为)它是用刀割砍骨头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孟子滕文公下(假定)现在有个人天天偷邻居的鸡“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捕蛇者说”中的“岁赋其二”译为“每年征收两次”;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史记屈原列传从这以后,楚国国力一天天地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亡。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三国志诸葛亮传刘备说:“好!”从此同诸葛亮的情谊一天天地深厚了。乡邻之生日蹙。柳宗元捕蛇者说乡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窘迫。

26、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尔雅注疏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晏子春秋上述两例中的“日”都可当“往日”“从前”讲。这种用法的“日”字多见于先秦作品中,秦、汉以后比较少见。,第七类,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2、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如:春华秋实、朝思暮想、朝令夕改等都是时间名词作状语的活用情形。,这类名词一般是指一年中某个具体的季节、月份或一天中某个具体的时段,如春、夏、秋、冬、旦、夕、朝、暮等时间名词,可译为在“在”。,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中的“旦”、“暮”分别译为“在黎明”、“在傍晚”

27、;2、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译为“在早上”、“在晚上”;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译为“在早上听说了道理,在晚上死去”,意思是说只要在早上听说并懂得了道理、真理,那怕是在晚上死去也心满意足了。,小结名词作状语的规律,古代汉语中名词活用做状语必须具备以下特征:1、这个名词必须是具体指某一类人或事物的,或者是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2、这个名词必须是用在动词或表示性质变化的形容词之前;3、这个名词必须用以修饰动词或表示性质变化的形容词,表明动作发生的时间、方位、处所,或事物发生变化的状态、性质、频数。,名词使动、意动用法,“惟有臣天下汉民,方能固我大清万世基业!”,“把天下的汉

28、人当作臣”?,“使天下的汉民为臣”?,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主语使/让宾语成为什么。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主语主观上把宾语当作什么,认为宾语是什么。,使动:凡我所见美女,吾必妻之。韦小宝,意动:吾愿母之,以之为母。韦小宝,确定使动用法的步骤,1、得先保证按照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七大规律判定所指名词是活用作动词这一前提。2、当确定所指名词活用作动词后,看该动词与后面的名词或代词构成的不是动宾短语或其他的短语,且若把该动词与后面的名词或代词颠倒顺序则构成主谓结构,且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由颠倒后的那个名词或代词发出,那么该动词一般就属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名+宾】【“使/让+宾+做什么”】3、同样步骤下,如若

29、颠倒顺序后不构成主谓短语(排除使动用法的可能性),那么表示人的某种情感或态度的词一般是意动用法。,意动用法:【名+宾】【“以/把+宾+为/当作+什么”】,如: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3、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5、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6、筑室百堵,西南其户。7、天子不得而臣(之)也,诸侯不得而友(之)也。8、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使动用法,如: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定居)3、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让做丞相)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使做王)5、天子不

30、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规律: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6、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7、筑室百堵,西南其户。规律: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 8、“安之”(之,代词,代远人)若颠倒顺序变成“之安”,则构成符合语境的主谓短语,意为“远人安定”,因此“安”为使动用法。,巩固练习一:找出并分析活用字词,1、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2、尔欲吴王我乎?3、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4、郑袖短屈平,(楚)王因左之(屈原)5、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 6、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如:1、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2、友风而

31、子雨。(荀子赋)3、今我在也,而人皆藉(欺侮)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5、孟尝君客我。6、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意动用法,1、“忧愁”,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愁。2、“友”、“子”为名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友,以为子。即整句意为以风为友,以雨为子。3、今我在也,而人皆藉(欺侮)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把当作鱼肉任意宰割)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把当成伴侣,把当作朋友)5、孟尝君客我。(把当作客人),1、孟尝君怪之。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3、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另:因为意动用法是一种主

32、观上的意念,所以,在文言文中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常会出现意动用法。常见的词有:“怪”“羞”“耻”等。如:,如:1、“孟尝君怪之”,这个“怪”就是“对感到奇怪”的意思,简单说就是“以之为怪”。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这里的“耻”是“认为(觉得)羞耻”的意思。3、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的句子,这里的师是名词作意动用,当把作老师讲。,巩固练习二:找出并分析活用字词,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伤仲永4、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5、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33、柳宗元封建论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7、越国以鄙远。左传僖公三十年8、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9、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王勃滕王阁序10、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寡人之于国也11、驼业种树。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成语举例:幕天席地 草菅人命 鱼肉百姓 游戏人生,小 结,其实,不管是名词使动、意动还是动词、形容词的使动、意动,这两种活用方式在判断、理解、翻译时都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1、凡谓语有使/让宾语如何,以“使为”的形式对译的,属于使动用法;2、凡谓语有主观认为宾语如何,以“以为”形式对译的叫作意动用法。,举一反三:拓展动词使动用法,1、项伯杀人,臣活之。2、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动词的使动规律一: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3、中军置酒饮宾客。动词的使动规律二: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举一反三:拓展动词意动用法,总之,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积累,注意比较,根据语法分析后,可尝试着翻译成以上两种格式,再根据语境和逻辑看哪一种翻译最合理,进而明确活用类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