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中的代词学习.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840919 上传时间:2023-08-25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5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中的代词学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语文课中的代词学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语文课中的代词学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语文课中的代词学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语文课中的代词学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课中的代词学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中的代词学习.ppt(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代 词,一、关于代词,能够指代其他的词或词组所表示的事物的词。,1、代词的虚实问题,王力汉语语法纲要:“另有一类词,如我、你、他、这、那、这么、这么着等等,它们本身并不能表示实物或德行行为,然而它们却能替代名词、形容词或动词的用途。由此看来,它们本身是虚词,而它们所代替的却是实词。我们把它们称为代词,代词可认为半虚词。”,语法作用,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是实词。,词汇意义,含义抽象,如“这”、“何”、“者”。是虚词。,2、古今代词分类的差异,现代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古代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辅助性代词,二、人称代词,1、第一人称代词,“吾、我”语法作用上的差异,魏

2、晋以前,“吾”很少作宾语,但在否定句中作前置宾语是可以的。“我”则能够作宾语。如:,吾视其辙乱。(曹刿论战),此教我先威众耳。(陈胜起义),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予、余”的关系,假借音同的两个字来记录同一个第一人称代词,二字上古同为余母鱼部字。古籍中,尚书多用“予”,左传多用”余”,可见借“予”在前。如:,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侍坐),“朕、台、卬”的消亡,予欲左右有民!(尚书皋陶谟),曰:“余病矣。”(左传鞌之战),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非台小子,敢行称乱。(尚书汤誓),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邶风匏有苦叶),2、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语

3、法作用的差异,“女(汝)、尔、若”可作主、宾、定语;“而、乃”一般只作定语,偶尔作主语,但决不能作宾语。如:,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羽传),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哉?(史记平原君),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聊斋促织),现代汉语中继承的第一人称代词是“我”,“女”与“汝”的关系,二字古音相近,“女”泥母鱼部,“汝”日母鱼部。都是假借来记录第二人称的,先借“女”,因其使用频率高,又借“汝”。如:,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齐桓公伐楚),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国语句践灭吴),“而”与“乃”的关系,二字古音相近,“而”日母之部,“乃”泥母之部。假借来记录同一个第二人称代词。故二

4、字用法相同。,现代汉语中“你”的来历,通雅:“爾,又为尔。尔,又作你。俗书作你。”,大约唐代之后。“尔”增义符演变为“你”。,3、第三人称代词,古汉语中没有专职的第三人称代词,重复名词,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左传襄公十五年),省略主语,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微子),借用指示代词 彼、其、之,“彼、其、之”兼表第三人称时用法的差异,“彼”借用率不高,一般作主语。“其”只作定语,“之”只作宾语。如:,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李陵既生降,推其家声。(报任安书),爱共叔段,欲立之。(郑伯克段于鄢),第三人称代词的产生与“他(她)”的形成,六朝时出现“伊”、“渠”:,伊必能

5、克蜀。(世说新语雅量),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三国志赵达传),唐代“他”演变为第三人称代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高适渔父词),五四时期刘半农造“她”。,4、古汉语人称复数表示法,古汉语人称代词无单复数之分,单数可表复数。如:,齐师伐我。(左传庄公十年),吾与汝毕力平险。(列子汤问),加“侪、曹、属、辈、等”表人称复数。如:,吾侪何知焉?(左传昭公二十四年),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欲使汝曹不忘之耳。(后汉书马援传),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如彼等者,无足与计天下事。(史记黥布列传),现代汉语中“们”的产生,专表人称

6、复数的词大约产生于唐宋时期。如:,他每都恃着口强。(元曲玉镜台),特遣我门来,你明日须早到。(宋戏曲张协状元),你懑不敢领他,这件事干人命。(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5、古汉语的尊称和谦称,尊称和谦称都是名词,但起的是代词的作用。,谦称代替的是第一人称代词的作用。如:,尊称代替的是第二人称代词的作用。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齐桓公伐楚),是臣之大荣也。(战国策范雎说秦王),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史记孝文本纪),仆非敢如此也。(司马迁报任安书),愚谓大计不如迎之。(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子将若何?(左传晏婴论季世),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战国策齐策一),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赵

7、策),足下事皆成。(陈胜起义),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古代自称名是谦称,称人字是尊称。如:,文(孟尝君名)倦于事。(战国策齐策四),今少卿抱不测之罪。(司马迁报任安书),三、指示代词,1、近指代词此、斯、兹、是,此皆古之良马也。(荀子性恶),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兹游快且愧矣!(游天都),是女子不好。(西门豹治邺),现代汉语近指代词“这”大约宋元时产生,“這”从辵,从言。本义为迎接。玉篇:“這,迎也。”,我这里凭阑望。(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三折),直醉得来这搭儿里呕。(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一折),2、远指代词彼、夫,食夫稻,衣夫锦。(论语阳货),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硕鼠),现代汉语远指

8、代词“那”大约唐宋时产生,那,古代有“多”、“美好”、“安适”等含义。如:,猗(y)与那(nu)与!(诗经商颂那),马瑞辰通释:“猗、那二字叠韵,皆美盛之貌。”,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辛弃疾丑奴儿近博山 道中效李易安体),3、泛指代词之(用作定语或宾语),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邶风燕燕),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4、特指代词其(用作定语),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西门豹治邺),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史记孙膑),5、充当谓语的指示代词然、尔,河东凶亦然。(孟子梁惠王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荀子劝学),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古诗十九首),问君何能尔,心

9、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诗),6、特殊的指示代词焉,常指代人物或处所,代表一个范围或方面;同时还具有语气词的作用,表示句尾的停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四、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代替所问的内容(人、事物、处所、时间等)的代词。,1、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孰”多用来指人,也用来指事物,一般用在选择问句中,并且不能出现在宾语的位置上。,父与夫孰亲?(左传桓公十五年),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尽心下),例外例:,孰为夫子?(论语子路从而后),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孰与”问题:,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公

10、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蔺列传),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曷、奚,“胡、曷、奚”的使用范围较窄,一般用作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义。如:,胡不见我于王?(墨子公输),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劝学),子奚哭之悲也?(韩非子和氏),“胡(曷、奚)为”仍表达“为什么”的含义。如:,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四),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史记鲁仲连),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许行),例外例:,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吾子其曷归?(左传昭公元年),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安、恶、焉,沛公安在?(鸿门宴),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学恶乎始,恶乎终?(劝学),这几个疑问代词还常用来表示反问,

11、表达“为什么”、“怎么”义。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史记滑稽列传),余焉能战?(左传闵公二年),可用来问处所,表达“哪里”义。如:,王攻楚将恶出兵?(史记春申君列传),夫子将焉适?(吕氏春秋士节),五、无定代词,指代的内容不固定的代词。古汉语中主要有“或”与“莫”。,1、肯定性无定代词或,2、否定性无定代词莫,含义是:有人、有的人、某人、有的(什么),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史记陈涉起义),宋人或得玉。(左传襄公十五年),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孟子梁惠王上),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含义是:没有谁、没有(什么)

12、,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墨子公输),群臣莫对。(战国策楚策一),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历山之农者侵畔),六、辅助性代词,能指代一定的人或事物但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的代词。主要有“者”和“所”。,1、“者”与“所”的指代性分析,都能指代一定的人或事物,可理解为“的人(或事物)”。“者”指代的一般是行为的主动者,即行为动作的发出者;“所”指代的是行为的对象,即行为动作的承受者。如:,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庖丁解牛),寻声暗问弹者谁。(白居易琵琶行),2、“者”与“所”的用法分析,都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与其他词或词组结合成“者”字结构或“所”字结构,才能作句子成分。“者”一

13、般是放在动词或形容词(或动词与形容词性词组)后构成“者”字结构;“所”是放在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前构成“所”字结构。“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具有名词性,可充当名词能充当的一切成分。如:,送往者,迎来者。(国语越王勾践),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大者王,小者侯。(汉书高帝纪),此小人之所务,而君子所不为也。(荀子荣辱),3、“者”的其他用法,与数词与时间词结合,指代一定的范围与种类。如:,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史记游侠列传),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韩非子五蠹),与名词结合,用来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起义),4、“所”的其他用法,“所者”,等于“所”字结构。如:,所爱者,挠法活之。(史记酷吏列传),“所以(从、由、与、为)”,含义是“人(或事物)”。,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吾知所以距子矣。(墨子公输),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主),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荀子议兵),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是乱之所由作也。(荀子正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