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专题复习近代前期的中国近代化主题.ppt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531392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近代前期的中国近代化主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近代前期的中国近代化主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近代前期的中国近代化主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近代前期的中国近代化主题.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近代前期的中国近代化主题.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近代前期的中国近代化主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专题复习近代前期的中国近代化主题.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三历史专题复习近代前期的中国近代化主题(18401919),第一部分 课堂具体操作流程,回眸高考,引领学生捕捉高频考点和考试盲点;课堂梳理,学生自主进行时空定位且构建体系;点滴落实,教师整合学生梳理成果并拓展思维;命题预测,分析高考试题找寻题眼及预测方向。,【策略探讨思路】,【高考回眸】近三年全国卷的中国近代化考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

2、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抛砖引玉】(2012年全国高考文综卷),高三历史专题二轮复习近代前期的中国近代化主题(18401919),温馨提示:为了突破这个重点、难点,我介入微课的形式,具体做法是将以下几张幻灯片制成微课,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课堂高效性。,一、近代化的含义 近代是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表现为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具有其明显特色,发展呈现“倒置”的方式:前8

3、0年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是资本主义化;后30 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此过程中,围绕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概念认知】,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表现(重难点突破),【知识网络构建】,学生活动:尝试结合以下词汇构建近代前期的中国近代化思维导图:新思潮萌发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西学 辛亥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中国成立 近代化进程,政治近代化民主化、法制化,【点滴知识落实】,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

4、级,五四运动(外争国权 内除国贼),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依法治国、发展工商业、设新式学堂),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维新变法运动(梦想君主立宪),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1,晚清政府“新政”,经济近代化工业化、机械化、全球化,【点滴知识落实】,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洋务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但占主导,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9世纪60、70年代产生,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经历了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的历程,受双半社会环境影响发展曲折艰难,但也孕育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内忧外患,中体西用,近代军事工业

5、、民用工业等近代工业出现,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洋货涌入),商品经济发展,耕织分离、农产品商品化。,列强武装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关税、贸易主权,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中国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四大变动,多种经济形式交织并存,2,瓦解,抵制,瓦解,抵制,诱导阻碍,抵制依赖,阻碍,瓦解,诱导阻碍,抵制依赖,思想近代化科学化、理性化,【点滴知识落实】,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战期间,新思潮萌发魏源林则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思想康梁等人,民主共和思想孙中山,新文化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

6、强,开国会、设议院、欲行君主立宪,三民主义、建资产阶级共和国,器物变革层面地主阶级,思想文化层面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政治制度层面民族资产阶级,列强入侵 外力冲击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民主与科学、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3,社会生活近代化文明化、平等化,【点滴知识落实】,4,近代经济结构的四大变动,列强侵略重大历史事件政府政策实业家人民反侵略斗争,新思潮、洋务思潮实业救国思潮维新思潮、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衣食住婚丧礼仪不缠足断发易服,铁路运输航空航运通讯事业,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大众传媒,1919年,1900,1860

7、,1895,1840,1911,1898,1915,近代前期的中国近代化思维导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分水岭)甲午中日战争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特征:列强侵华与国人抗争的较量、中国社会沉沦与转型的并存,碰撞中前行的中国近代化(18401919年),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洋务经济(19世纪6090年代),内忧外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曲折发展(产生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天朝上国观念(顽固派),新思潮萌发:师夷长技以制夷(抵抗派),洋务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派),地主阶级,

8、民族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康梁维新思想(维新派),三民主义思想(革命派),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革命派),爱国主义主旋律,无产阶级,近代化层次:器物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会生活逐渐文明化、平等化,实业救国思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9、【再回首】(2012年全国高考文综卷),(1)若“赞成”,可从历次列强侵略后,中国人学西方的层次性(器物-制度-思想)着手回答。(2)若“反对”则可从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和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三者的阶级属性,经济基础变化出发,突出强调中国社会变化的内在动力。(3)若认为有一定道理,但既不准确也不全面,则可从外因角度予以肯定,从内因角度予以否定。例如:“冲击反映”模式认为中国传统历史发展是属于停滞的,中国社会自身是无法产生进入近代社会的动力,所以中国要进入近代社会就需要外在的力量,需要外在的“冲击”,中国“反映”其“冲击”,这种模式凸显了外部的“冲击”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如材料中所指中国自鸦片战争

10、冲击后,依然引不起足够的”反映”,于是接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巨大的“冲击”下中国地主阶级洋务派开着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一步一步向西方学习,由学习“器物”到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的“制度”,再到五四运动时的“思想”,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外部巨大的“冲击”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凡尔赛和约等事件的发生。不能不说外部的“冲击”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影响,从上述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轨迹可以得知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国外的“冲击”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这种模式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冲击反应”模式有一定道理,但

11、既不准确也不全面,则可从外因角度予以肯定,从内因角度予以否定。例如:“冲击反映”模式认为中国传统历史发展是属于停滞的,中国社会自身是无法产生进入近代社会的动力,所以中国要进入近代社会就需要外在的力量,需要外在的“冲击”,中国“反映”其“冲击”,这种模式凸显了外部的“冲击”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如材料中所指中国自鸦片战争冲击后,依然引不起足够的”反映”,于是接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巨大的“冲击”下中国地主阶级洋务派开着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一步一步向西方学习,由学习“器物”到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的“制度”,再到五四运动时的“思想”,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外部巨大的“冲击”甲午中

12、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凡尔赛和约等事件的发生。不能不说外部的“冲击”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影响,从上述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轨迹可以得知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国外的“冲击”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这种模式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思考题】结合图表说出制约中国近代化的因素有哪些?,【对比差异看问题】,1、缺乏资金、人才、技术:没有资本原始积累,缺乏机械化操 作技术,缺乏现代化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历史原因。2、传统思想的束缚:重农抑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3、三座大山的压迫:即帝国主义阻挠、破坏,封建专制统治的 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4、决策失误:发达国家工业化一

13、般从轻工业,而后延伸到重工 业。同时,农业也相应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基础。而中国 是从重工业开始的,农业一直是传统农业,拖了工业化后腿。5、缺乏政治前提:发达国家工业化之前,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为工业化提供了保证。而中国直到新中国成立,无产阶级才 掌握政权,开始大规模工业化。这就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 速度。6、客观环境的制约:近代史上,战争、革命不断,社会动荡不 安,不利于近代化的发展。,制约因素:,启示,主要意图:通过中西横向对比,站在世界视野下深度认识制约中国近代近代化工业发展的因素。,第二部分 命题预测 命题方向,【教育部考试中心的高考命题定调】核心观点:用党的十九大精神统领高考命题工作

14、,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命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文科综合体现学科素养导向,引导教学深入探索。出自姜钢、刘桔牢记立德树人使命 写好教育考试奋进之笔2018年3月3日2019年高考历史在近代前期的近代化部分将会考什么?将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呢?坚持试卷风格的连续性、难度和范围的稳定性,是当今社会稳定发展对高考命题工作提出的战略要求。因此,2019年历史高考命题也将继续以四大方面能力和五大学科素养为依据和考察的落脚点,并将会侧重学科素养考察。题目难度基本与2018年保持一致,对于教材中的结论性知识点

15、考察力度将会增加,将继续以社会现象作为题目的切口。仔细研读近三年全国卷发现,近代前期的近代化是高考命题的高频考点,命题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考查能力:,【教育部考试中心的高考命题定调】核心观点:用党的十九大精神统领高考命题工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命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文科综合体现学科素养导向,引导教学深入探索。出自姜钢、刘桔牢记立德树人使命 写好教育考试奋进之笔2018年3月3日,2019年高考历史在近代前期的近代化部分将会考什么?将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呢?坚持试卷风格的连续性、难度和范围

16、的稳定性,是当今社会稳定发展对高考命题工作提出的战略要求。因此,2019年历史高考命题也将继续以四大方面能力和五大学科素养为依据和考察的落脚点,并将会侧重学科素养考察。题目难度基本与2018年保持一致,对于教材中的结论性知识点考察力度将会增加,将继续以社会现象作为题目的切口。仔细研读近三年全国卷发现,近代前期的近代化是高考命题的高频考点,命题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考查能力:,(一)考题微观与宏观结合,考察角度往往以小见大,运用具体的知识解题时往往需要联系知识点背后的时代背景,需要考生有清晰的历史时序和明确的历史轮廓。(以选择题为例说明),如:1、(2016年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

17、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面()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C,解析:由“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可知外来工业品深入到中国的民众生活中,可知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故选C。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在南京条约签订后,A项错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B项错误;中国真正主动开放在1978年,D项错误。表面从洋货增多入手,实质考察全球化的经济大趋势。【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分析小结】该题从鸦片战争后洋货的涌

18、入做切口,考察全球化主题。借助洋货日益增多,考察列强侵华(条约认可)引起经济结构变动被动从封闭融入全球化,体现中国近代化的类型属于外力冲击型,认识中国农耕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必然趋势。,2、(2017年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B,解析:广告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号召“思

19、想日新”“谋卫生”,追求国家进步,反映出当时追求新思想已成为社会时尚,故答案为B项。1913年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从时间上可排除A项;C项结论不符合史实,“成为国民共识”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所述只是个案,不能说明广告已经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排除D项。借助广告考察大众传媒的发展。【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分析小结】该题从广告这个大众传媒做小切口,考察中国思想的近代化。从材料中的主旨“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可以分析得出,命题意图就是借助广告这个大众传媒手段达到思想解放的目的,并且从做法“故必先得卫生,必先得谋补脑”

20、的“善国者”、“善谋卫生者”看出有救亡之背景,结果“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表明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二)历史与热点相结合,以历史热点切入,考察古今中外历史的横向、纵向关联,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时序性。这种考点大多出现在选择性必修的40、41题,但是选择题和选修题也有体现。(以选择题和选修题为例说明),3、(2017年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

21、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解析: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留日学生占多数,结合所学知识,这与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较早开放通商口岸有关,经济文化水平较高,有利于接受外来文化,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作为革命的高潮,开始于1911年,排除B;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不足以解释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排除C;长江流域是英国的势力范围,因此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不足以解释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排除D【考点定位】晚晴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对外开放【分析小结】从留学生这个

22、热点切入,考察晚清政府留学生分布不平衡的原因。涉及知识信息有:列强入侵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东南沿海、沿江流域开埠通商,首先经济转型,1904年世界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侵华加剧,为了挽救晚晴统治,被迫实行“新政”,由于沿海经济转型快与内地,思想解放程度与此成正比,留学生多于内地。考察政治、经济发展决定思想文化发展的唯物史观,更显现当时国人的家国情怀,认识中国近代化外力冲击型规律。,A,4、(2017年4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

23、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7分),B,

24、解析:(1)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等信息归纳得出,并联系所学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如受西方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2)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对此改革,官吏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来分析说明。给我们的启示可以根据这场改革的结果以及联系材料二对于改革的认识来说明。【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中国的社会改革晚清北京的街道改革【分析小结】本题材料从晚晴政府的城市化建设做切口,考察影响近代化的因素,直击今

25、天中国的现代化主题。课标p22明确说明,社会治理是国家关注的重点。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有丰富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这块知识点要求加深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阶级分析方法,从而认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该题引入史料包含的信息有:清政府改革的假大空(严且备矣、实无一人过问)、西方对华交流推动(洋人目之)、地方省区对京城所在地环境的不满(外省比之)、清政府吏治腐败(官员私吞款项)、民众不接纳(皆称不便),这其实都在涉及影响中国近代化的因素,涉及全球化背景下清政府面临的挑战、涉及中外文明的互动发展、涉及近代化的必然趋势。考察学生多角度看问题,更考察核心素养的运用能力。落脚点放在必除旧布新的

26、结论上,点名了改革的必然归宿,顺应了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大主题。,(三)多角度考察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解读能力,问题直击现代化主题。(以2018年42为例来说明),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练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等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

27、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解析】从改革的经济热点入手,考察近代化进程中影响发展的因素,从而得出有益的启示。此题不回避热点,借助热点考查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深广度。如“1889年”考察当时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张之洞”考察改革者的身份本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者,虽有推动近代化之功实属近代化的阻力,旧官僚的动机必以传统思维统领,结果必然是“耗时、耗资、产品不合格”;“有人提

28、醒”印证先进国人的科学理性,但是建议不被采纳;“盛宣怀”“招商股银”表明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必走科技创新之路,改革的命运定是“成为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比如:现代化发展要适合国情,不可盲目照搬别国经验;现代化要注意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现代化发展要因地制宜;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科技创新;要充分认识到现代化发展会经历曲折;现代化是在曲折中不断发展的等等。【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洋务运动 近代民族工业【分析小结】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察考生发现问题独立提出观点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还考察考生准确而有逻辑性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也是近几年考纲特别关注的地方。

29、主要考察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解读能力,多视角看问题能力,直击近现代化主题。,(四)紧抓核心素养,命题立意体现立德树人的要求。(以选择题和材料题为例说明),6、(2016年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C)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解析:本题考查甲午战后思想文化的反映“诗界革命”。做此题一定要抓住关键时间节点“甲午战后”,联系教材可知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威胁。再把握材料中的情感色彩“英日区区

30、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可知,“诗界革命”反映出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C正确。梁启超属于改良派代表,A错误。白话文运动出现于新文化运动时期,B错误。甲午战争前已经出现了像王韬、郑观应的改良思想,D错误。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契合了核心素养的家国情怀。【考点定位】甲午中日战争【分析小结】本题从文学角度切入,考察近代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涉及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国人家国情怀。通过史料实证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东西方世界对比,处处渗透着核心素养。,7、(2018年42)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就有关于

31、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求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各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1765 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成绿肥。19 世纪 60 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 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 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 20 多个大豆品种。1931 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

32、成为食品工业吗,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 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摘编自刘启振等“一袋一路”视城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8 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5 分),【考点定位】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分析小结】本题以一个特殊的视角(大豆在中国古代的种植与利用、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传播)切入,让学生认识我国古代农业科

33、技领先世界的成就以及中国为人类文明交流所做出的贡献,彰显了民族自信,突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意义。考察学生从通过本题不难发现,紧紧抓住了2017课标p27专题2.1“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考察了以下几点课标要求: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出产着演进的进程和意义;(2)多角度认识人类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联,认识经济与社会生活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突出体现了人类历史多元特点和全球化趋势。(3)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能力;(4)理解经济生活与社会、科技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深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重要性,梳理健康的生态文明观;(5)学会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历史解释看问题

34、的能力。总之,本题的思维含量较高,而且从人类命运和文明的发展角度思考,理论建构要求很高。考查了。本题思维含量较高,而且从人类命运和文明发展的角度思考,理论建构要求较高。,第六部分 创新试题设计,研读了近三年高考近代化考题不难发现,新文化运动是近代前期近代化的知识的一处盲点,为此,我在这个盲点区域创新设计试题。,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文化论争中,杜亚泉认为中国文化虽不完美,但基本精神没有错,若能补以西方文化优点,便可成为救济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真理;李大钊认为东西方文明虽有诸多差异,但“互有长短”。材料二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调和与附会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表现了传统文化面对

35、着激烈的中西矛盾冲突而力求保全自身优越性的意向。它带着守旧性,然而它又攀结于民族感情的大树上,容易使人动情。因此,在新文化运动初期,力倡新文化的人们也未能全然脱却此境此情。”依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近现代化的相关知识,对上述内容进行探讨、解读。(说明:可以就一则材料或者两则材料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材料进行修改、补充、否定,并运用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解析】材料一表明,杜亚泉认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没有错”,西方文化也有优点,李大钊认为东西方文明“互有长短”,说明二者论争的焦点集中在注重比较东西方文化的优劣并且主张相通性。材料二作者观点在强调中西思

36、想的结合具有合理性,但是新文化运动早期那么激进的做法也难摆脱文化本土性的民族情结。两侧材料都认识到了中西文明各有利弊。在论证中可以借助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证,考察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在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交流中,理性看待多样文明合理融通的重要意义。【考点定位】新文化运动,示例答案 观点:中西思想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论述:(1)康梁维新思想:政治上,民族危机加剧,清王朝的腐败落后,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兴起,他们希望在中国实践其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梦想,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思想上,封建统治阶级的孔孟思想始终占据着主流地位,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他们选择“托古改制”方式,把西方资

37、产阶级政治思想与儒家文化思想结合起来,反映被动对中西文化进行了融合。(2)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政治上,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剧,列强加紧瓜分中国;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不断壮大。思想上,西方启蒙思想宣传影响越来越大。(3)中共的毛泽东思想:政治上,十月革命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不断破坏,国共合作的失败使中共对中西文明的态度也越发的理性看待。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思想上,新文化运动后期(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1917年,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然而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再次让他们看清了帝国主义的面目,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渴望学习西方先进的文明摆脱民族危机,中共结果革命的锤炼不断成长也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步伐。国际上,共产国际的指导下的革命挫折。【分析小结】对东西方文明的合理认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的合理部分,也有利于吸收西方文明的优秀部分,这是中国局势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与时俱进的产物。,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文秘知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