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汇报]财政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汇报]财政1.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公共部门:通过一个不同于市场机制的方法确保公众希望发生的交易都能实现,并通过非市场机制引导资源更有效配置的机构或组织。-42有机论政府观:一个社会的目标应由国家确定,并引导社会去实现。但问题在于社会目标可以不同,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选择这些目标。-153机械论政府观:国家和政府的存在是为了个人,家庭及企业获得更高的福利水平,政府并不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是公众为了更好实现各自价值目标共同创立的一个部门或组织,公众通过授权方式将自己的一部分私人权利委托给政府,而作为受托人的政府行为必须有利于公众利益的实现。-154实证分析:超脱一切价值判断,只描述与解释实证对象的各种现象,研究其内在规
2、律或检验有关原理,并用理论构造模型,分析和预测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行为趋势或概率。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一类的问题。-225规范分析: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作为分析的起点,首先提出一种标准,再论证研究对象是否符合这一标准,其变化趋势是否接近或远离所设定的标准,以及如何才能达到我们所希望的结果。回答的是“什么是最好的”“应该是什么”一类的问题。-226功利主义:认为整个社会福利就是每个人的效用之和,不管是哪一个成员的效用增加,只要能使效用之和增加,社会总福利就增加。-36,377罗尔斯主义:认为只有在摆脱自身各种偏见后大家一致同意的社会契约才是公平的。社会福利水平不是每个成员的效用
3、之和,在社会分配存在差距时,社会福利水平应直接由一个社会中境况最坏的那个人的福利水平决定,只要穷人的福利没有增加,富人的福利再多,社会水平也没有提高。-378公共决策:无论是在直接民主制下还是间接民主制下由许多人共同作出的涉及到公众利益的决策,即政府决策。-439林达尔均衡:在公共产品成本的个性化分担份额上实现均衡,并在此份额上每个人都同意相同的公共产品的数量。-6610阿罗不可能定理:能满足(1)无论选民偏好是什么,都能选出一种决策(2)能对所有可能结果排序(3)必须对个人偏好作出反应(4)前后一致(5)独立性(6)没有独裁,社会选择不能只体现单个人的偏好,这六个条件的投票规则是不可能的,也
4、暗示着将社会的个人偏好整合为社会的统一偏好是不可能的。-5111公共产品:一种共同消费的商品,即每多一个人对这种商品的消费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这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减少。-6012混合产品: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之间,分为排他性公共产品和拥挤性公共产品。 -6113外部性:当某个经济行为人(个人,家庭或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行为人的福利或生产可能性产生了一种直接影响,而这种影响没有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那么经济中就存在着外部性。-7314科斯定理:私人之间可以通过讨价还价的方法来解决外部性问题。专业语言:在一个零交易费用的世界里,只要初始权利是明确界定的,那么无论初始权利如何界定,各方之间的谈判最
5、终会形成一个帕累托有效的配置。-7615购买性支出:政府从个人和企业购买原材料或土地,劳动力,资本的生产性服务并由政府直接使用的支出,又称消耗性支出。-8816转移性支出:政府在公民之间再分配购买力的支出。-8817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公共支出占GDP的比重将会提高,这就是公共支出的相对增长。-9318财政投融资:将财政信誉与金融运作有机结合,发挥政府投资作用的支出方式。-11119社会保障:指政府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专门社会保障基金,对社会成员在生,老,病,死,残,丧失劳动能力或因自然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以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系
6、列有组织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结。-11720纳税人 纳税人也称课税主体,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221规费 规费是政府部门为公民提供某种特定服务或实施行政管理而收取的手续费和工本费。622通货膨胀税 政府因通货膨胀所增加的税收或减轻的债务负担称之为通货膨胀税。723税收转嫁 税法上规定的纳税人通过经济交易中的价格变动,将自己所缴纳的税款部分或全部转移给他人负担的一个客观经济过程。1224税收超额负担 税收超额负担是指征税所带来的社会福利的损失。25公债 西方财政学者往往将政府或公共机构举借的债务称之为公债,而国内学者往往将国家举借的债务称之为国债或公债。5226政府预算
7、政府预算是反映政府公共部门全部经济活动的预算。6827复式预算 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全部预算收支按经济性质分类,分别汇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以特定的收入来源保证特定的支出项目,并使两者具有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的预算形式。7028零基预算 零基预算是指预算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安排,不考虑以前年度的实际情况,而是以零为基础,根据预算年度的实际需要重新核算、确定的。29国家金库 国库即国家金库,是政府预算收支的保管出纳及报告政府预算执行情况的专门机构,具体负责办理预算资金的收纳、划分、留解和拨付业务,是政府预算管理的重要部门。7630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国库集中收复制度是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财政资金
8、实行集中收缴和支付的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国库管理制度。77单选、多选、简答、改错、论述混合经济中政府失灵的表现在哪些方面?政府失灵表现在很多方面。首先,政府决策受信息充分程度的影响。其次,政府干预有效往往受政府控制经济能力的影响。再次,政府干预的有效程度还受其决策能否得到有效执行的影响。最后政府干预还受政治过程所影响。为什么要进行实证分析?理论应用的需要、理论验证的需要、理论创新的需要实证数据取得的途径有哪些?文献检索、实地调研、可控实验社会福利函数的内涵及其典型形式?假设社会福利函数取决于每个人的效用水平,并且,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地位是相同的,在社会其他成员效用不变的情况下,任何一
9、人效用的增加,社会福利就会增加。典型形式:功利主义、罗尔斯主义、折衷主义、平均主义公共决策的含义特征及基本要素特征:(1)偏好显示中的“一人一票”原则、(2)公共决策中的公共产品特征 (3)公共决策结果的强制性基本要素:决策主体、决策权、决策组织、决策方式公共决策过程中不同的参与主体及其动机?政治家(政治支持最大化,具体视为获得选票最大化)选民(通过参与政治获得预期效用最大化)特殊利益集团官僚(使支配预算规模达到最大)理解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并能区分公共产品和混合产品62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外部性的含义及其私人对策科斯定理、合并、社会习俗外部性的公共对策78庇古税、规制、排污许可证政府公共支出的
10、含义及其经济影响91公共支出,亦称财政支出或政府支出,系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支出的一切费用总和,也是政府将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有计划地分配使用到各种用途上去的过程。经济影响:公共支出的收入分配效应、公共支出的资源配置效应、公共支出对宏观经济的稳定效应支持公共支出增长的经济成长阶段说的基本思想96经济发展的早中期重点是投资在社会基础建设等领域,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后期及成熟阶段,公共支出的结构变化,转向以教育、保健和社会福利为主。我国公共支出控制的方法的有哪些要实行部门预算,提高预算的透明度要实行零基预算,提高预算的准确性要实行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依法理财,
11、硬化预算约束政府大力支持教育的理论依据103很多教育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教育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资本市场不完善(由政府提供教育服务或为教育贷款提供担保、补贴,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是一个重要原因)政府介入基础设施领域的原因基础设施时经济增长的前提;有些基础设施规模经济显著,具有自然垄断性;基础设施普遍存在外部效应;减轻贫困,促进公平;基础设施支出是政府调控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政府介入社会保障的理由社会保障均等化体现了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克服保险市场存在的逆向选择的需要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需要家长主义的表现社会保障的含义及内容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区服务
12、税收的三个特征及内涵 -P1强制性:税收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强制课征的,无论纳税人是否愿意,只有符合税法标准,就应履行纳税义务,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体现在征税过程中。固定性:国家征税预先规定了统一的征税标准,包括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纳税期限,纳税地点等。包括两层涵义:第一,税收征收总量的有限性。第二,税收征收具体操作对象的确定性。无偿性:个体纳税人享有的公共利益与其缴纳的税款并非一对一的对等,但就纳税人整体来说是对等的,税收的无偿性表现为个体的无偿性,整体的有偿性,表面上的无偿性,但实质上的有偿性。我国财政的收入体系P1除税收外,财政收入通常还包括各种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产收入,公
13、债收入等。最优税收和最优税制的评价标准最优税收-公平,效率,即税收符合公平原则,同时对资源配置产生的负面影响(税收的超额负担)最小。-P28最优税制:从效率,公平和管理的难易程度等方面来考虑。具体见P32公债的概念,本质极其形式特征P53,54,55公债是公共债务或共部门债务的简称,具体指各公共部门(主要指政府部门)以公共信用方式举借的各类债务。公债的本质是一种公共信用。公债的形式特征指公债所特有的外在表现,具有自愿性,有偿性,灵活性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什么是政府预算,其原则P68,69政府预算是反映政府公共部门全部经济活动的预算。广义上包括政府收支预算,国有企事业单位和机构的财务预算。
14、狭义上是指政府自身的预算。就公共财政而言,政府预算是经过法定程序核准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组织和管理财政分配的工具,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原则: (1)公开性。要求政府预算的编制,审批和执行都要按照法律要求规范有序进行。(2)完整性。政府预算应全面完整的反映政府财政活动的全部内容,政府的全部财政收支都应反映在预算中,在预算外的另设预算,即使是经立法机关批准的非预算收支也应在预算中反映并接受预算管理监督。(3)统一性。(4)可靠性。要求政府预算中每一收支项目的数字指标必须根据充分确凿的资料进行科学计算。性质不同的预算收支项目应严格列出,分类列出。(5)年度性。要求政府预算必
15、须严格按照法定预算年度(政府预算收支起止的有效期,通常为一年)编制。(6)法律性。政府预算必须经国家立法权力机关审批后方能生效,是国家重要的法律文件。中国政府预算体系构成P73,74我国政府预算体系由各级政府预算和机构预算组成,政府预算分为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机构预算包括部门预算和单位预算。预算调整的手段有哪些P75(1)动用预备费。各级预算的预备费是为了解决预算执行过程中某些临时急需和事先难以预料的重大开支而设置的备用资金。(2)预算追加,追减。在原核定预算收支总额的基础上,增加,减少预算收入或支出数额。(3)经费流用。在不突破原定预算支出总额的前提下,由于预算科目之间调入,调出和改变资金使
16、用用途而形成的预算资金再分配,具体对不同的支出科目数额进行调整。(4)预算划转。由于行政区划或企事业,行政单位隶属关系的改变,在改变财务关系的同时相应办理预算划转,将其全部预算划归新接管地区和部门。国库类型P76(1)独立国库制。国家专门设立的国库。专门办理政府预算收支的出纳业务。芬兰(2)委托国库制。国家不专门设立的国库。委托中央银行代理或经理国库业务。中,美,英,法,德,日,韩等国。(3)银行制。国家不专门设立独立国库,也不委托央行代理制国库,而是由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立专门的账户,由商业银行办理预算收支业务。什么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其主要内容和特点P77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17、,对财政资金实行集中收缴和支付的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国库管理制度。内容:(1)集中收入管理。即所有政府预算收入的缴付者将各项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其授权的代理银行,再经过银行清算将款项划入国库。(2)集中支付管理。财政部门在中央银行设立一个统一的银行账户,原则上所有单位的一切财政性支出都只有在实际支付行为发生时才能由专门的国库资金支付机构从国库单一账户中直接支付给供应商或劳务提供者,预算资金不再拨付给各单位分散保存。(3)集中账户管理。即取消单位自开的银行账户,按政府预算级次,在央行及其指定的代理商业银行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并设置与货款单一账户配置使用的国库分类账户。特点: (1)属于
18、集权式财政管理模式。主要反映在两方面,一,国库资金的集中。二,国库资金使用的集权。(2)国库资金支出决策者与办理者分离。(3)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包括预算内和预算外的全部政府财政资金都集中于一家银行的账户中,所有的财政支出均通过这一账户直接支付给供货商或劳务提供者。第六章国家预算 第一节 国家预算的组成和原则国家预算的组成内容上看,国家预算是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体现政府的政策意图,从程序上看,国家预算的编制是政府对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预算的执行是财政资金的筹措和使用过程。 国家预算的类别:以形式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以内容上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增量预算
19、和零基预算。 国家预算一般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与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相联系的一个概念是总预算。我国国家预算组成体系是按照一级政权设立的一级预算的原则建立的。国家预算的原则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年度性 1994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这标志着我国的预算管理进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共79条,对国家预算总原则、管理职权、预算收支范围、预算编制、预算审查与批准、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决算、监督和法律责任等事项做出了详细规定。第二节 运用法律手段,规范预算行为预算管理职权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主要有
20、:预算、决算的审批权;预算、决算的监督权;对有关预算、决算不适当决定的撤销权。 常务委员会的职权主要有:预算执行的监督权;预算调整方案的审批权;根据授权,对决算进行审批;对预算、决算方面不适当决定的撤销权。 各级政府的职权主要有:预算管理体制具体办法的确定权;预算、决算草案的编制权;预备费动用的决定权;预算执行的组和监督权;对预算、决算方面不适当决定的撤销权。 各级财政部门的职责主要是:具体编制本级预、决算草案,具体组织本级预算或总预算的执行,提出本级预备费动用方案和预算调整方案,定期按预算法规定的程序报告预算执行情况。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程序预算编制是整个预算工作程序的开始。 国家预算管理体
21、制,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税制。中央预算和各级地方预算按照复式预算编制。各级财政部门应在每年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一个月前,将本级预草案的主要内容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在会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初审,在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向大会作关于预算草案的报告。 预算执行是整个预算工作程序的重要环节。 预算调整是预算执行的一项重要程序。 决算是整个预算工作程序的总结和终结。 各级政府审计部门对本级各部门、各单位和下级政府的预算执行和决算实行审计监督。 我国长期采用单式预算编制方法,直至1992年才开始试行预算。第三节 改进复式预算制度,完善预算编制办法现行复式预算制度的基本内容现行的国家复式预算分为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
22、预算两部分。 经常性预算收入包括:除城市维护建设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和耕地占用税以外的各项税收,非生产性企业亏损补贴及其他收入等。经常性预算支出包括:非生产性基本建设支出,事业发展支出,国家政权建设支出,政策性补贴支出等。建设性预算收入包括:经常性预算结余,专项建设性收入,生产性企业亏损补贴。建设性预算支出包括:生产性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和新产品试制费,地质勘探费,支援农业生产支出,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资金等。现行预算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现行复式预算划分粗糙,覆盖范围不完整;预算科目体系分类不规范,表现在:一是科目没能准确、全面反映政府事权和收支全貌;二是不便于强化部门管理;三是
23、收支科目分类标准不统一;四是与国际上一些分类办法不衔接,不便于进行国际交流和进行国别间的对比分析。现行国库分散支付制存在很多弊端,一是支出过程脱离财政监督;二是资金分散支付和储存,使用效率不高;三是财政资金运行的信息反馈滞后。 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现行预算制度的设想1、建立由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新型复式预算 (1)政府公共预算是指国家以社会管理者身份取得的收入和用于维持政府活动,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发展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支出的预算。 (2)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是指国家以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所有者身份取得的收入和国家用于经济建设以及国有资产经营方面支出的预算。 (3)社会保
24、障基金预算是指国家以行政手段筹集并管理的社会保障收入和安排用于社会保障方面支出的预算。 (4)其他预算: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化,可考虑根据需要建立国家财政投融资预算。 2、建立科学规范的预算科目体系。财政收支分类制度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并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职能的健全和完善相衔接。 3、建立国库集中统一支付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就是由政府(国库)部门对所有政府性收,包括预算内收入和纳入预算管理的预算外收入进行集中收纳管理;同时,对各部门和各单位的支付过程实行集中统一处理的制度。第四节 零基预算我国“基数法”预算编制方法的主要的弊端我国预算编制基本采用基数法,即在编制下一年度支出预算
25、时,以上年度实际支出数为基础,并考虑下一年度财政收入状况和影响支出的各种因素,对不同的支出确定一个增长比例,从而确定预算。这种方法较为简便,易于操作,但比较粗放,不太合理。一是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不规范,也不符合公平原则。二是基数法实际是增量预算,不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预算安排粗糙,编制不及时。四是追加支出随意,预算约束软化。零基预算零基预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一切从零开始,对原有的各项开支进行重新核定,不是留在修改上年预算或审查新增部分上。部门和单位必须重新审核每项工作计划,测算不同项目所需的资金。 我国编制零基预算的基本方法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对各项财政支出均不以上年预算为基数,一切
26、从零开始,按正常经费和专项经费两部分重新核定。正常经费按人员定额核定,专项经费根据需要和可能逐项核定。 我国试编零基预算应遵循的基本步骤:一是设计预算总表、单位明细表、专项经费表、人员基数表、定额表、定额支出表,搜集各单位的详细数据资料,以全面掌握情况;二是重新核定预算管理形式、人员编制;三是确定行政、事业单位正常经费定额;四是根据需要和可能确定专项经费;五是正常经费加上各单位专项经费,就是全年财政支出预算。第五节 预算外资金管理预算外资金的性质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
27、种财政性资金。预算外资金是财政性资金,但不纳入国家预算管理,其所有权属于国家,分配权归政府,管理权在财政;预算外资金必须由具有政府背景的行政事业机构根据国家规定的项目和标准组织收入,其他机构不得参与预算外资金的动作;收取、提取和使用预算外资金,是为了履行政府职能,其支出用途和范围只能用于被指定的政府职能范围内的事务,不能挪作他用预算外资金的范围预算外资金属于财政性资金,主要包括: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和附加收入等;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及财政、计划(物价)部门审批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国务院以及财政部审批建立的基金、附加收入等;主管部门从所属单位集中的上缴资金;用于乡镇政府开支的乡自筹
28、和乡统筹资金;其他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预算外资金的特点在取得的方式上有一定的分散性;在管理方式上收支不在国家预算中反映,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专用性。在使用目的上,与预算内资金一样,也是服务于政府职能,满足社会共同需要。在收支关系上,预算外资金收支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模式,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收费立项审批管理,必须经过国务院或省级以上政府及其财政、计划(物价)部门批准,其他部门无权批准行政事业性收费。收费票据管理,使用由省级以上财政部门统一印制或监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专用票据。财政专户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位专用账户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设立一个预算外资金支出专用
29、账户。计划和决算管理。有预算外资金的单位,必须编制年度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并上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监督管理。财政部门利用单位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财政专户以及票据发放等手段,对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收支活动进行经常性监督和管理。禁止把预算内资金转到预算外。预算外资金的历史变迁1、1952 - 1979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预算外资金管理。预算外资金最初出现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项目很少,数量也很小。 2、1980- 1996年:改革开放后至决定颁布前的预算外资金管理。这个时期,预算外资金-主要包括三块:一是地方财政部门的各种税费附加;二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一些收费、基金;三是国有企业的折旧基金、税后留利等。
30、3、1996年以后:决定颁布以来的预算外资金管理重新界定了预算外资金范围;禁止将预算内资金转移到预算外;完善财政预算分配制度,将部分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管理,保证了国家预算的完整性和统一性;重申了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审批权限,严格控制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规模;建立预算外资金收支预决算制度,对预算外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财政专户管理;严格了预算外资金的使用管理,防止乱支挪用;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严肃查处各种违法乱纪行为。当前预算外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法制建设滞后,对预算外资金的内容、性质、收支范围、管理模式缺乏明确规定,难以依法进行管理。 2、对预算外资金的性质还存在模糊认识,预
31、算外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归政府的规定未完全落实。 3、现行预算外资金管理制度还比较粗糙,一是征收管理体制不健全,二是基础性工作比较薄弱,三是监督处置力度不够。 4、财政部门内部的预算外资金管理机制不健全预算外资金的改革与发展方向1、近期改革的目标:强化现行预算外资金管理制度,并对预算外资金的改革进行一些尝试。对现有的预算外资金进行清理。在对预算外资金进行清理的基础上,制定科学严格的预算外资金支出范围和标准。改革计划管理办法。将预算外资金计划管理上升到预算外资金预算管理。加强法制建设,制定国家预算外资金管理条例 2、中远期的改革目标:结合预算体系改革,进行预算外资金管理制度的创新。深化财税体制改
32、革。进一步改革现行复式预算体系,建立税收和非税收预算(预算外资金预算)一体的国家预算,在总财力上实现预算内外资金的统筹使用。第七章 预算管理体制 第一节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沿革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管理体制简称预算体制,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预算管理权限的根本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确定预算管理主体和级次,一般是一级政权构成一级预算管理主体;预算收支的划分原则和方法;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预算调节制度的方法。预算体制的核心我国预算管理体制沿革1、统收统支体制(1950-1952年)。统收统支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所采取的一种中央高度集权的办法。 2、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
33、1953-1978年)。特征:第一,在中央统一政策、统一计划和统一制度的前提下,按国家行政区划来划分预算级次,实行分级管理,在分级管理体制下,地方预算的收支支配权和管理权相对较小,并不构成一级独立的预算主体。第二,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职责分工并按企事业和行政单位的隶属关系确定各级预算的支出范围。第三,主要税种的立法权、税率调整权和减免权集中于中央,并由中央确定地方的收入指标。第四,由中央统一进行地区间的调剂,凡收大于支的地方,向中央财政上解收入;凡支大于收的地方,由中央财政给予补助。第五,地方预算的收支平衡。第六,体制的有效期是“一年一定”或“几年不变”不是长期相对稳定。 3、划分收支、分级包
34、干体制(1980-1993年) 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的具体做法:明确划分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收支范围;分级包干,按照划分的收支范围,给地方财政确定一个收入和支出的包干基数实行包干。在试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办法的同时,有些省(直辖市)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几种不同的体制。A固定比例包干办法;b划分收支、定额上缴c划分收支范围,确定补助数额,保留特殊照顾办法。D收支挂钩、总额分成办法。 全国各地实行的包干办法:收入递增包干办法;总额分成办法;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办法;上解额递增包干办法;定额上解办法;定额补助办法第二节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分税制分税制是将国家的全部税种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
35、进行划分,以此确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收入范围。其实质是根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确定其相应的财权,通过税种的划分形成中央与地方的收入体系。分税制包括分事、分税、分管三层含义。实行分税制必须配合以中央对地方、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以此来调节不同地区预算财力的差距,实现公平分配的原则要求和财权与事权的最后统一。 1、财政包干制助长了地区经济封锁和重复建设,影响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2、财政包干办法使国家财力趋于分散,特别是中央财政收入比重不断下降,弱化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3、财政包干办法种类较多,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不规范。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1、
36、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根据现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划分,中央财政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社会事业发展支出。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所需支出。 2、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分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分为地方税,充实地方税税种,增加地方税收入。分设了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 3、政府间财
37、政转移支付制度:转移支付制度是各级政府之间所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主旨,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或财政平衡制度。财政转移支付是分税制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 各地享受新增转移支付额的计算公式为: 某省区转移支付补助数=(该省区标-该省区财力-该省区收入努力不足额)客观因素转移支付系数+政策性转移支付额 4、预算编制与资金调度:中央和地方都要按照新口径编报财政预算。为避免资金的往返划拨,保证地方财政正常用款,核定“资金调度比例”,由金库按此比例划拨消费税和中央分享的增值税给地方。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效建立了稳定的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渠道,调动各级政府理财的积极性,实现
38、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增强了中央宏观调控能力;财政税务机构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地方各级政府的理财思路发生明显转变,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强化了对地方财政的预算约束,提高了地方坚持财政平衡、注重收支管理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现行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央与地方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范围划分还不够科学、规范;收入划分不尽合理;地方税收体系不够规范;省以下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还不规范、不科学。一是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还不规范;二是中央对地方专项补助(拨款)分配和使用与财政分级管理的原则不相适应;三是中央政府有关部门管
39、理的某些补助地方的资金,还没有统一纳入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范畴,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统筹运用存在脱节现象。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规范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是预算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思路在科学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合理界定各级财政支出范围;应遵循以下原则:市场基础原则;范围原则;效率原则;分级管理原则;法律规范原则。根据上述原则,中央政府的事权和财政支出,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中央政府直接负责的社会事务,经费由中央财政安排;二是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的社会事务,经费应由中央与地方共同承担,在具体项目中应确定中央财政和地方
40、各自承担的支出数量或支出比例;三是中央负有间接责任,但应通过地方政府来具体负责实施的社会事务,中央财政通过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来补助,同时要提出具体的原则、标准或要求,由地方政府来具体实施。对某些收入划分进行必要的调整。合理调整增值税的范围;改变企业所得税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共享的做法,按国际惯例实行分率计征或比例分享。完善地方税体系,合理确定税收管理权限。结合税收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地方主体税种,逐步合理解决地方税收立法权和管理权限问题。规范地方政府的收费行为,逐步实施“费改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基本原则应为:先调增量,后动存量,先小规模,后大范围。对于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主要通过
41、增加用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核算的补助数量,控制税收返还增量的办法来调整。标准收入的确定逐渐向“经济税基平均有效税率”的规范做法靠近。同时,要处理好一般补助与专项拨款的关系,逐步建立规范的专项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第八章财政政策 第一节 财政政策的内涵财政政策的含义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国家赖以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所谓财政政策,通常指政府根据宏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的基本方针、准则和措施。财政政策是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政策与财政制度、理财原则、财政法律法规等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财政政策的构成要素财政政
42、策一般由三个要素构成:一是财政政策目标,二是财政政策主体,三是财政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目标,就是通过财政政策的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或产生的效果,它构成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具体如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公平分配等。目标的选择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财政政策主体,就是财政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财政政策工具,就是财政政策主体所选择的用以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和方法。财政政策工具主要包括税收、公债、经常支出、资本支出、转移支付、贴息等。财政政策的分类1、根据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来划分,财政政策分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某些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
43、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它无须借助外力就可产生调控效果。这种自动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税收的自动稳定性。二是财政支出的自动稳定性。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指某些财政政策本身没有自动稳定的作用,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对经济产生调节作用。汲水政策和补偿性政策都是典型的相机抉择财政政策。汲水政策是指在经济萧条时靠财政安排一定的投资以使经济恢复活力的办法。补偿性财政政策,或叫周期性平衡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以繁荣年份的财政盈余补偿萧条年份的财政赤字,财政收支平衡以年度为目标变为从整个经济周期来考察。 2、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财政政策可区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
44、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主要通过减税、增支进而扩大赤字的方式实现。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主要通过增税、减支进而压缩赤字或增加盈余的方式实现。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财政的收支活动既不会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会产生紧缩效应。财政政策的功能导向功能,通过调整物质利益进而对个人和企业经济行为的调节来引导国民经济的运行。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导向,二是间接导向。协调功能,是指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失衡状态的制约和调节能力,它可以协调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控制功能,
45、指政府通过调节企业和居民的经济行为,实现对宏观经济的有效控制。稳定功能是指国家通过财政政策调节总支出水平,使货币支出水平恒等于产出水平,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财政政策的基本特征稳定性与变动性相统一;集经济、法律等手段于一体。财政政策既是一种经济手段,同时又具有法律和行政手段的特性。间接性与直接性相结合。 第二节现代财政政策的基本目标现代财政政策的基本目标一般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公平分配、国际收支平衡等。充分就业是指合乎法律规定条件、有能力工作的人都可以找到有报酬的工作。 在经济生活中,一般存在四种失业:季节性失业;磨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物价稳定,一般指价格总
46、水平的稳定。 经济增长是要求经济发展保持一定的速度,不能停滞或下降。 公平分配是指一国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在一定社会道义规范下承认既有差距,又注意均衡协调。 国际收支是指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以货币计量的全部经济往来,包括进口、出口、资本流进流出等,用国际收支平衡表记录和反映。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会影响国汇率的稳定。 第三节财政政策工具财政政策工具主要包括税收、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公债和预算。 税收作为一种财政收入形式,将民间的一部分资源转移到政府部门,由政府进行重新配置,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税收调节总供求的关系,主要通过自动稳定政策和相机抉择政策发挥作用。税收收入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具有乘数效应。所谓税收乘数,就是税收的增加或减少,引起国民收入更大幅度的变化,这种变化可用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化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比值反映。 购买性支出是政府利用国家资金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这种支出对国民收入的形成和增加具有重要影响。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减,将引起国民收入倍数的增减,这个倍数,就是支出乘数。 购买支出是进行需求管理的有效办法。政府的购买支出,可分为政府消费和政府投资两大部分。 转移性支出,又称转移支付,这种做法是政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