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医教研室郝伟欣文档资料.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543678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医教研室郝伟欣文档资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医教研室郝伟欣文档资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医教研室郝伟欣文档资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医教研室郝伟欣文档资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医教研室郝伟欣文档资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医教研室郝伟欣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医教研室郝伟欣文档资料.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病因 病因的概念致病因素破坏人体阴阳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病因的分类宋代 陈言的三因学说 外因:六淫邪气内因:情志所伤不内外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虫兽所伤、痰饮、瘀血,病因,发病正气 人体内提供的能完成各种机能活动及祛邪抗病、修复损伤的物质。(1)抵御外邪入侵(2)祛邪外出(3)修复调节能力(4)维持脏腑经络的机能活动邪气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邪气是发病的主要条件,病因,审证求因 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依据的方法。,病因,六淫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的总称。六淫 异常的气候变化:太过或不及 非其时而有其

2、气 气候变化过于急骤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并侵犯人体发生疾病。,病因,六淫致病的特点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处环境有关。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 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而且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六淫为病,其受邪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病因,内生五邪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病理反映临床表现与风、寒、湿、燥、火等六淫致病特点和症状相类似发病原因,不是外来之邪,而是机体内在的某些病理状态即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病因,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邪善动而不居,升发、向上、向外。开泄

3、腠理疏泄而开张。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病位游移,行无定处。数变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六淫之首”,诸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风性主动动摇不定,病因,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其性属阴,“阴盛则寒”。寒性凝滞,寒性主痛阴寒之邪偏盛,阳气受损,则经脉气血失于温煦推动而阻滞不通。气血阻滞不通则痛。寒性收引 寒邪侵袭人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寒性清澈 指分泌物、排泄物的清稀,病因,暑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为夏日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阳热症状:壮热,心烦,面赤,脉象洪大等。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阳性升发,直入气分,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

4、,则耗伤津液,津液亏损,气随津脱。暑多挟湿 炎热、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病因,湿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其性类水。留滞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阴胜则阳病,故最易损伤人体阳气,湿盛则阳微。湿邪重浊头重如裹,周身酸懒沉重,如负重物.分泌物、排泄物的秽浊不清.湿性粘滞湿病症状多粘滞而不爽,排出物及分泌物多粘腻滞涩而不畅。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如湿痹、湿疹、湿温病等。湿性趋下,易袭阴位多见下部的症状,下肢水肿、淋浊、带下、泄痢等湿邪下注。,燥 温燥燥与温热结合。凉燥燥与寒邪结。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盛则干干涩之性,耗伤人体的津液阴津亏虚可见干燥症状:燥易伤

5、肺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肺主气而司呼吸,与外界大气相通,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口鼻而入,耗伤肺津,影响肺的宣发肃降。,病因,病因,火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之性,燔灼升腾上炎。火热病症,多表现在人体的上部,如头面部位。火易耗气伤津迫津外泄,消灼阴液,阴津耗伤。气随液耗,导致气虚之症。火易生风动血燔灼肝经,劫耗阴液,筋脉失其滋养濡润,肝风内动(热极生风)。加速血行,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出现各种出血病证。火易致肿疡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疮疡局部红肿高突灼热者,属阳属火。,病因,疠气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又有瘟疫、疫毒、戾气、异气、毒气、乖戾之气等名称。,病因,七情内伤七情喜、怒、忧

6、、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负荷,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病因,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情志活动是五脏功能的反应,而脏腑功能活动主要依赖气的温煦、推动和血的濡养。不同的情志的变化,对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五志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如素问调经论:“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灵枢本神:“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病因,七情致病的特点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情志异常波

7、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病因,直接伤及内脏 五志过极,必然伤及相应的内脏,即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心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所以各种情志又都与心脏有关,也影响心的机能。五志化火情志内伤还可以化火,导致阴精伤损。,病因,怒则气上过度愤怒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喜则气缓缓解紧张情绪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心气涣散暴喜过度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能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悲则气消过度悲忧,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病因,恐则气下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二便失禁。恐惧不解则伤精,

8、发生骨酸痿厥,遗精等症。惊则气乱突然受惊吓,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思则气结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可导致气机郁结。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不但耗伤心神,也会影响脾气。暗耗阴血,心神失养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气机郁结,脾运化无力,出现纳呆,脘腹胀满,便溏等症。,病因,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高血压病的患者,若遇事恼怒,肝阳暴张,血压可以迅速升高,发生眩晕,甚至突然昏厥,或昏仆不语,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心脏病患者,亦常因情志波动而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病因,饮食、劳逸饮食、劳动和休息,是人类生存和保持健康的必要条件。饮食不当,劳逸不合理,使气机紊乱或

9、正气损伤,产生疾病。,病因,饮食失宜饥饱失常 饮食不洁 饮食偏嗜 劳逸损伤 过劳 过度安逸,病因,饥饱失常过饥摄食不足,气血生化之源缺乏,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补充。久之则气血衰少,正气虚弱,抵抗力降低,也易继发其它病证。饮食过饱摄入过量,久则营养过剩,出现肥胖症;若暴饮暴食,超过脾胃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可导致饮食物阻滞,脾胃损伤,出现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吐泻等食伤脾胃病证,“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过食肥某厚味,则易于化生内热,甚至引起痈疽疮毒等病症。,病因,饮食不洁 病原物入胃,易引起多种胃肠道病变,出现腹痛、痢疾等。引起寄生虫病,如蛔虫、蛲虫、寸白虫等。进食有毒物,常出现剧烈腹痛、吐泻等中毒

10、症状,重者可出现昏迷或死亡。,病因,饮食偏嗜 寒热偏嗜生冷寒凉,伤损脾胃阳气导致寒湿内生,发生腹痛泄泻等症;偏食辛温燥热,胃肠积热,出现口渴、腹满胀痛、便秘或酿成痔疮等症。五味偏嗜精神气血都由五味所资生。五味与五脏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长期嗜好某味食物,就会使相应该脏机能偏盛,久之可损伤内脏,发生多种病变。,病因,过劳 劳力过度过度用力而积劳成疾。劳力过度则伤气,久之则气少力衰,神疲消瘦。劳则气耗,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劳神过度思虑太过,劳伤心脾而言。又为情志致病因素之一。房劳过度性生活不节,房事过度。肾藏精,主封藏,不宜过度耗泄,房事过频则肾精耗伤,临床常现肾精亏虚

11、病证。,病因,过度安逸 人体需要适当的活动,气血才能流畅。过度安闲,长期不运动,使人体气血不畅,可出现食少乏力,精神不振,肢体软弱,或发胖臃肿,动则心悸,气喘及汗出等,或继发它病。久卧伤气。,病因,痰饮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痰不仅是指咳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痰液,临床上可通过其所表现的证候来确定,这种痰称为无形之痰。饮即水液停留于人体局部者,因其所停留的部位及症状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金匮要略即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区分。,病因,痰饮的形成 痰饮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七情内伤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

12、化功能失常,津液代谢障碍均可聚湿而生。肺主宣降,通调水道,敷布津液;脾主运化水液,肾阳主水液蒸化;三焦为水液通调之道路。饮多留积于肠胃、胸胁及肌肤。痰则随气之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骨皮肉,形成多种病证,百病多由痰作祟。,病因,痰的病证特点 痰滞在肺,喘咳咯痰;痰阻于心,心血不畅,而见胸闷心悸;痰迷心窍,神昏,痴呆;痰火扰心,发为癫狂;痰停于胃,胃失和降,可见恶心,呕吐,胃脘痞满;痰在经络筋骨,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成阴疽流注等;痰浊上犯于头,眩晕,昏冒;痰气凝结咽喉,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病因,饮的病证特点 饮在肠间,肠鸣沥沥有声。饮在胸胁,胸胁胀满,咳唾引痛。饮在胸

13、隔,胸闷,咳喘,不能平卧,其形如肿。饮溢肌肤,见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疼重。,病因,瘀血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瘀血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病因,瘀血的形成气虚、气滞、血寒、血热 气虚、气滞不能推动血液正常运行。血寒寒邪客入血脉,使经脉挛缩拘急,血液凝滞不畅。血热热入营血,血热搏结。内外伤、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等原因造成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瘀血。,病因,瘀血的病证特点 如瘀阻于心,可见心悸,胸闷,心前区痛,口唇指甲青紫。瘀阻于肺,可见胸痛,咳血。瘀阻胃肠,可见呕血,大便色黑如漆。瘀阻于肝,可见胁痛痞块。瘀血攻心,可致发狂。瘀阻胞宫,可见少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经色紫暗成块,或见崩漏。瘀阻肢体末端,可成脱骨疽。瘀阻于肢体肌肤局部,则可见局部肿痛青紫。,病因,瘀血的临床表现的共同特点疼痛: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肿块:外伤肌肤局部见青紫肿胀,瘀积于体内,久聚不散,则可形成积,按之有痞块,固定不移。出血,其血色多呈紫暗色,并伴有血块。望诊方面:久瘀则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舌质暗紫,或有瘀点、瘀斑,舌下经脉曲张 等征象。脉象:细涩、沉弦或结代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