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社会政策12.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563087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3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社会政策1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等教育]社会政策1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等教育]社会政策1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等教育]社会政策1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等教育]社会政策1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社会政策1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社会政策12.doc(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 学 笔 记教学单位 人文学院 课程名称 社会政策 任课教师 李新 授课专业及班级 社工071 齐齐哈尔大学教务处制 要 求1. 每次课程均应填写“齐齐哈尔大学课程教案”。2. 讲稿分手写讲稿和电子版讲稿。 手写讲稿须用印制的“齐齐哈尔大学教学笔记”书写完成; 电子版讲稿格式使用学校统一制作的模板。模板格式请在教务处网站上点击“教学质量管理”,进入教学质量科网络办公系统,在此系统的下载区下载。 2009 2010学年度第 1 学期课程表 第一大节第二大节第三大节第四大节第五大节第六大节星期一星期二25J317星期三星期四25J317双周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 系主任审查备课情况意见:(教学笔记撰

2、写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完成了规定的备课数量,是否允许开课。) 系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授 课 计 划( 20092010 学年度第 一 学期 )课程名称: 社会政策 授课班级: 社会工作071班 总学时:48本学期学时:48填写时间:200 9 年8月 20日课程讲授总体设计一、 讲授思路:社会政策是社会工作和劳动保障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通过对当代社会政策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对于当代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社会政策过程、我国社会政策各个领域的基本情况和社会政策的未来发展趋势有较全面了解,提高学生运用社会政策基本理论对社会政策进行分析、归纳、比较和综合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

3、专业素质,并促进相关学科的学习。为此,在内容安排上以教材的框架体系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其他教材,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途径收集材料作为补充内容。对教学中重点内容和难点问题,要进行精讲,通过分组讨论、布置课后思考题等方式加深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不求死记硬背。教学改革方面,指导思想上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设问,并争取在教师的引导下,侧重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以期通过课型的突破,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二、讲授方式、方法采用的教学手段1、 讲授法为主、演示法、讨论法。2、 讲授结合实践运用,运用多媒体教学。撰写要求:1.讲授思路。包括内容

4、安排、重点难点的处理、教学改革等。2.主要讲授方式、方法,采用的教学手段等。3.要求有全课程总体设计和分章设计,不少于500字。教学日历周次章节及授课过程设计作 业页数、题号方法手段重 点难 点第1周导论第一章 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讲授社会政策概念及与其它类似概念第2周第二章 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发展济贫法济贫法的产生背景及影响讲授讨论社会政策实践发展中的标志事件、影响第3周第三章 社会政策学科的历史发展及理论体系讲授社会政策理论体系的类型第4周第四章 社会政策与个人需要及社会问题当代社会问题主要方面讲授讨论三者关系第5周第五章 社会政策的基本要素社会政策的对象讲授社会支出第6周第六章 社会政策的

5、制定过程一、社会政策决策的内容和决策模式二、社会政策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影响社会政策决定的因素讲授决策内容模式第7周第六章 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三、社会政策制定过程的主要环节讲授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主要环节第8周第七章 社会政策的实施、评估与变动一、社会政策实施过程二、社会政策行动的管理社会政策评估的基本要素讲授讨论社会政策的评估第9周第七章 社会政策的实施、评估与变动三、社会政策的评估与变动第八章 社会政策的价值分析一、“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讲授讨论价值中立、关联第10周第八章 社会政策的价值分析二、社会政策中的价值争议三、社会政策的意识形态类型第三条道路的社会福利思想讲授价值争议第11周第

6、九章 社会政策的经济分析讲授讨论社会政策与贸易投资第12周第十章 社会政策的政治及社会分析国家在社会福利中的角色讲授讨论社会政策与社会发展第13周第11章 经济全球化景下的社会政策第12章 社会保障政策讲授讨论第14周第13章 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政策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讲授讨论社会倾销福利移民第15周第14章 教育政策讲授讨论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趋势第16周第15章 就业政策讲授讨论改革前后就业政策比较系主任:王树松 教研室主任:徐文 任课教师:李新学生名册 学生生名册社会政策课程讲稿第一编 导论:社会政策的概念和发展u 学科发展角度 全球范围内它已是一个相当成熟的学科领域。 在我国,学界较先于政府使

7、用这一概念。 ( 第一章至第三章)u 实践认识 争议:社会政策的内涵、范畴 共识:基本内容、体系等问题 (第二章、第三章) 了解: 社会政策“学科理论”发展历史社会政策“实践经验”历史可以弄清:各国各时期社会政策的差异。社会政策所针对的社会问题。为下一编学习“社会政策基本原理”做好铺垫。第一章 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第一节 政策与公共政策一、 什么是政策u 政策的定义 孙光之政策科学:“政策是国家和政党为了实现一定的总目标而确定的行动准则,它表现为对人们的利益进行分配和调节的政治措施和复杂过程。” 林金德之政策研究方法论:“政策是管理部门为了使社会或社会的一个区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而提出的法令、措施

8、、条例、计划、方案、规则或项目。” 张金马之政策科学导论中认为:“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关团体和个人行为的准则或指南。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 陈振明之政策科学:“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策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策、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辞海:“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一系列行动准则。” 现代汉语词典:P31政策概念的定义(本书):“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

9、和。”(P5) 社会政策的包括了三层含义(略,P5)从如下五个方面理解政策:n 政策的主体可以是团体、组织、政府机构或者说是团体、组织中的有管理或支配权力的那个班子,即社会、组织中的决策部门。n 制定政策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和处理某项事物,即为了促成某些改变。政策通过解决某些问题或处理某些事务达到期望实现的状态,就是政策的目标。n 政策既是为了促成期望的改变而采取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行动所依据的计划、方案或规则,也是一个较长的活动过程。这种较长的活动过程大多是依据一定的计划方案进行的。n 政策的具体表达方式可以是法律、法令、章程、规定、规划、方案、计划等。在这些具体的表达方式中,一般会包括对所要

10、处理的事项必须遵循的原则、政策目标、行动方式、执行者、目标对象、具体的行动规则等的说明和解释。n 作为政策的具体表达的法律、法令、计划、方案以及执行政策的行动过程,都离不开一定的实践经验、科学知识、社会理论、哲学思想、价值观念的指导。 2政策的基本特征:n 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特定组织预定方案和规则实施行动,不是自发随意的,拍脑袋的想法和行动。不是皇恩浩荡,恩典,赏赐。n 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n 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n 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3政策与制度的关系 (P5)1、什么是制度n 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制度等。中国政治制度是指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

11、中国大陆实行的,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政府制度、国家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法律、体制、规则和惯例。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基本的政治制度。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主要指一种规范体系,以及与其相对应的结构(组织群体等)和必要的物质条件。n 由有关的规则集合构成的制度可以分为两类,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前者指由比较明确地表达出来的一系列规则构成的,而且有相应的奖惩措施来保障其更有可能得到遵守 的制度。后者往往是由没有那么明确地表达出来的规则构成的。 2、制度与政策的关系n 相通之处:(1)都包含有规则的要素。(2)绝大部分政策都是在既定的制度基础上

12、制定和实施的。(3)政策行动可以建立一套新的制度或改变现有制度。n 不同之处:(1)制度主要是指一套既定的规则、结构和行为规范,而政策则主要是指一个组织在一个领域中的行动体系。(2)二者中虽然都包含有规范的要素,但制度概念所包含的规范要素主要是一种客观的、既定的规范体系,而政策概念中的规范要素主要是指一个组织制度和实施的特定规范体系。(3)从产生方法上看,制度既可以是自上而下规定的,也可以是约定俗成的方式自然形成的,而政策则一个组织有目的地制定和实施的。二、什么公共政策1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 n W威尔逊(Woodrow Wilson )认为公共政策是具有立法权的政治家制定出来的由公共行政人员所

13、执行的法律和法规。n 美籍加拿大学者戴维伊斯顿(David Easton)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n 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D. Lasswell)与亚伯拉罕卡普兰(Abraham Kaplan)认为:“公共政策是具有目标、价值和策略的大型计划。”n 托马斯戴伊(Thomas R.Dye)认为:“凡是政府决定作为或不作为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n 詹姆斯安德森(James E. Anderson)认为:“公共政策是一个有目的活动过程,而这些活动是由一个或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一问题或有关事务而采取的;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机关或政府官员制定的政策。”n 卡尔弗里德里奇

14、(Carl J. Friedrich)认为:“公共政策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个人、团体或政府有计划的活动过程,提出政策的用意就是利用时机,克服障碍,以实现既定的目标,或达到某一既定的目的。” n 拉雷N格斯顿(Larry N. Geston)认为:公共政策是“由那些掌握或影响官方政府职能的人们所作的基本决策、承担的义务与其行为的结合。在多数情况下,这些组合由那些要求变化者、决策者和受到该政策影响的人们之间相互的作用而产生。由合法当局作出的决定最为普遍的是一个或多个政府办公室为了回应政府外部和内部的人的压力,被迫重新做出合理的决定。”n 伍启元认为:“公共政策是一个政府对公私行动所采取的指引。”

15、 n 王耀才等认为:“公共政策是指国家机关或者执政党制定并付诸实施的旨在解决某一问题的具有权威性的行动准则。”n 胡宁生认为:“所谓公共政策,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为确保社会朝着政治系统所确定、承诺的正确方向发展,通过广泛参与的和连续的抉择以及具体实施产生效果的途径,利用公共资源,达到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平衡、协调社会公众利益目的的公共管理活动过程。公共政策是对社会的公私行为、价值、规范所作出的有选择性的约束与指引,它通常是通过法令、条例、规划、计划、方案、措施、项目等形式表达出来的。”n 关信平: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立法机构、司法机构和行政机构,有些还包括执政党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

16、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P8)(二)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 (1)公共性v 政策主体的公共性-公共政策是由代表社会中公共权威的组织来制定和组织实施;v 政策对象的公共性-公共政策是面向社会公众的;v 政策目标的公共性-为了社会的公共利益;v 政策过程的公共性-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资源调动方式都需要公共广泛的社会参与,且政策的程序、方法及其他相关信息一般都应该公开化。(2)权威性v 政府的权威来自民众的授权;v 政府具有在国家机器支撑下的强制性的社会管理权;v 政府具有超越地方社区以上的大范围的行政控制体系;v 一个国家的政府可以通过国家主权的原则地址来自国外的干预,以保持至高无上

17、的权威。 (3)价值性(价值选择)v 资源的有限性,因此政府必须在许多事务中选择一部分最重要的来重点或优先解决。(4)群体性(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3公共政策的层次与领域层次:v 基层grass-roots各种组织中最低的一层,它跟群众的联系最直接。 按照党章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指在工厂、商店、学校、机关、街道、合作社、农场、乡、镇、村、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设立的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社区v 地方制定主体是地方政府(包括省、市县各级政府)性公共政策体系v 全国主体是中央政府性公共政策体系v 国际性、区域性及全球性主体是国际组织。有政治类的有欧盟、独联体、华约、北约

18、、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经济类的有世界银行、世贸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博鳌亚洲论坛。科技、文化、体育等专业类有国际科学理事会、世卫组织、国际奥委会、世界厕所组织。公共政策体系 领域:v 国防政策v 外交政策v 经济政策v 社会政策v 环境政策类别: (1)元政策:指导和规范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政策,称之为政策的政策。(关于如何制定政策的政策;关于如何执行政策的政策;关于如何决定政策的延续、修改和终结的政策;关于如何评估政策执行结果的政策。) (2)总政策:指由国家最高决策机构,就一个国家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的总的发展方向、需要完成的战略性任务、追求的根本性目标、人们行动的总体规则

19、等制定和颁布的政策,称之为基本路线、总路线、总战略、总任务等。 (3)基本政策:为解决社会的一些基本问题、为促使社会的一些基本方面发生令人期望的变化而制定的行动原则。 (4)具体政策:为了实施基本政策和针对某个社会生活领域中的更具体的问题和需要而制定的政策,称之为“实质政策”。 3公共政策的目标(两种争论)n 功能论:政府公共政策的目标应该代表社会整体利益。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不可能的。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没有共同利益可谈。n 冲突论:各群体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群体冲突的结果就使公共政策的目标更多地体现优势群体的利益。4公共政策实践原则n 利益综合原则(代表社会大多数群体

20、和个人利益)n 利益分配原则(兼顾少数弱势群体利益)n 合理的利益选择原则(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n 兼顾个人、地方和社会整体利益n 注重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5公共政策的形式n 公共政策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表现出来。公共政策的形式有三类,n 第一类形式是实现政策的手段。n 第二类形式是其多种多样的表现形态,如路线、战略、方针、规划、计划、方案、措施、项目等。n 第三类形式是其文字形式,主要有:指示、纪要,决定、条例,章程、计划、批复、工作报告等。6公共政策的运行环境n 公共政策自身的各种要素,依据一定的关系与规律组合起来,形成公共政策内部的各种结构,这些结构又有机结合为公共政策系统。公共

21、政策系统与外部的环境产生相互作用。外部的政策环境决定着政策系统内部的结构方式、状态与规模,而政策系统又对外部环境起着作用,改变着环境,塑造着环境。 第二节 社会政策一般认为,作为一个专门术语的社会政策(SocialPolicies)发端于1873年由一批德国的经济学家创立的“德国社会政策学会”,迄今已经有130多年的历史。1130多年来,诞生于德国(为解决劳资冲突),发展与成熟于英国,上个世纪中已经遍及欧美,而现在正在走向“全球化”的社会政策学,在发达国家,尤其在欧洲,已经成为一门非常惹人注目的“显学”。的基本概念一、社会政策的定义与实质1社会政策的定义 n 社会政策公共政策的一个领域。n 杨

22、伟民社会政策导论:“一定范围内的公共权威机构制定的使个人或家庭可以在市场之外以非等价交换的社会供给方式得到可以直接支配或使用的资源,以满足社会性地认识到的个人需求,增进公民的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的政策。” n 关信平:“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社会性行动的总和。”(P15)n 郑杭生:“国家或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而采取的各种原则和方针。”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1)区别(准确地说是指社会政策与不包括其在内的公共政策的区别)n 二者提供的物品和服务具有不同的性质公共政策主要涉及的是不具有排他性的物品或服务的公共供给

23、,而社会政策主要涉及的是可以排他性地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和服务。n 二者增进社会福利的路径不同社会政策供给一部分物品和服务,它增进社会福利主要是通过满足个人的某些需求,通过增进个人福利来增进社会福利;而不包括社会政策的其他公共政策则是通过增进社会福利来增进个人福利的,如维持了社会安全、社会秩序,控制了具有有害的外部效应的社会经济活动,推进了具有有益的外部效应的社会经济活动,协调了公共资源的使用等,都是通过增进一定范围内的公共福利、集体福利来增进个人眼前的或长远的福利。n 决定二者的大前提不同。 对公共政策的研究,从一开始提出就是“科学范式”,通过科学方法来制定公共政策。社会政策研究并不排斥实证研究

24、,而且还需要大量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但是社会政策的产生和形成经常是由于提出它们的人的信仰体系或价值观念。 (2)共同点(主要是指它们的形成过程的共同点)n 一项具体的政策的确定往往是各种社会力量博弈的结果 。 n 确定下来的政策的设计、执行都应该主要以科学知识和相关技术的运用为主,以此来保证政策的科学性。2社会政策的实质(1)社会政策是一种政治措施。l 它是不同阶级、阶层、政党、团体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中的一部分,也是各阶级、阶层、政党、团体围绕夺取政权、巩固政权这一中心而进行的全部活动的一部分。l 有的西方学者将社会政策视为“政治系统做出的权威性价值分配”,反映了社会政策作为一种政治措施的本质

25、。 (2)社会政策是人们利益的具体体现l 利益是指人们的各种需要及其满足。它不仅是指人们在经济上、物质上的需要及其满足,也包括政治上、精神文化上的需要及其满足。l 利益是人们活动的根本动因,它们通常表现在经常不断地、非常有力地、坚定而又往往充满激情地追求满足这些需要的人的活动上。不论人类社会发展的程度如何,利益问题始终是社会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l 由于人们所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利益关系,总是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格局。如果不能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于这些利益关系进行控制和调整,一些利益关系之产间的矛盾和冲突就可能引发激烈的社会动荡,影响的社会的稳定和发展。l 在现实生活中

26、,人们的利益不是抽象地存在着的,而是具体体现在种种社会问题之中。因此,社会政策作为人们针对具体社会问题采取的政治措施,必然体现着人们的切身利益和各种利益关系。l 社会政策的形成实际上就是社会各利益集团把利益要求输入社会政治系统,社会政治系统中的政策主体从特定的价值取向出发,对利益进行分配、调节,对某些人或集团损害统治阶级整体利益的行为进行限制和约束,以引导社会发展方向,实现对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形成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利益结构的结果。 (3)社会政策是人们能动地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l 社会政策的主体,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努力认识社会,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自己改造社会和解决社会

27、现实问题的能力,并采取措施,制定社会政策,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将社会改造得更加符合自己的需要。(4)社会政策是人类对理想社会长期追求的结果 l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鳏(gun)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者皆有所养。” nn二、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1.社会保障政策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3.公共住房政策4.公共教育政策5.劳动就业政策6.社会福利服务政策7.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体系8.社会政策的其他内容三、“社会政策”与其他类似概念的关系1

28、.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案例:,“福利”是welfare,它是有well和fare两个词合成的,意思是“好的生活”。但是,什么是“好的生活”却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1)社会福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各种政策和社会服务,旨在解决广大社会成员在各个方面的福利待遇问题。(二)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对生活能力较弱的儿童、老人、母子家庭、残疾人、慢性精神病人等的社会照顾和社会服务。社会福利所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生活、教育、医疗方面的福利待遇,而且包括交通、文娱、体育、欣赏等方面的待遇。社会福利是一种服务政策和服务措施,其目的在于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

29、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使之得到更多的享受。同时,社会福利也是一种职责,是在社会保障的基础上保护和延续有机体生命力的一种社会功能。社会福利是一个有歧义的概念,本书有宽、中、窄三种常用含义。社会福利:就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低偿提供物质或服务产品的制度和过程。(本书)(2)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的关系n 二者的行动领域可能是一致的,概念有时可通用。概念侧重点不同:前者主要反映政府(或其他组织)在社会福利方面所采取的各种干预行动;后者侧重反映既有的社会福利制度(正式和非正式n 非正式的社会福利制度包括个人、家庭、邻里和社区为增进社会福利、履行文化和道德责任所承担的各种活动,如个人帮助和照料家

30、庭成员的活动、帮助周围需要帮助的人的活动、宗教的慈善活动等。正式社会福利制度,也称之为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指的是由国家或政府提供的能增进社会福利的制度安排。它包括6大制度项目:收入保障服务(即社会保障)、医疗服务、教育、住房、社会工作服务和对个人的社会服务以及就业服务。可以看出,西方社会福利制度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及相关的实践操作模式。二者所包含的外延除美国等少数国家所指对象较窄,其他多数国家教学和研究体系的外延基本一致不同。2.社会政策与社会保护的关系 社会保护: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变迁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社会保护与社会政策在内涵和

31、外延上越来越接近。欧洲一些研究者甚至认为这两个概念可以同等使用。在我国社会保护的对象主要是弱势群体(social vulnerable groups).2002年3月,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5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从而使得弱势群体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弱势群体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失业者、贫困者、下岗职工、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各个群体之间实际上存在交叉。3.社会政策与社会行政(1)社会行政的基本含义一般指政府行政机构在其职权范围内代表国家在社会事务方面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他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

32、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变迁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2)社会政策与社会行政的关系u 社会行政系统是社会政策的执行系统。u 政府行政机构在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常常起到关键性作用。这种关键性作用特别是在行政为主导的政治体制中表现的更为突出。第三节 社会政策的法规体系一、社会政策与法律和法规u 法律和法规是“政策规则系统”的文本表达方式。u 政策概念除了包含相关的行动规则,还包含为完成政策目标而进行的资源投入和组织实施等具体的行动。 二、我国社会政策的法律法规体系1.国家的宪法和法律2.行政法规3.国务院部门规章4.地方性法规5.地方政府规章三、其他政策文件四、各种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u 效力强弱:宪法法

33、律法规u 约束力:(以下约束范围完全至部分,由强至弱)法律、条例、对法律和条例的解释和实施细则。国务院及其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决定”、“通知”、“规定”、“办法”等。各级政府及行政部门发布的 “意见”。各级政府及行政部门发布的“批复”、“答复”等。可见,各类社会政策文本正规化具体化程度有差异。实践中要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实施。第二章 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发展第一节 发达国家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发展一、社会政策实践的发端1.伊丽莎白济贫法及其影响(1)出台背景:在15世纪前,英国以农业生产为主,纺织业还是个小行业。随着新航线的发现,国际贸易扩大,羊毛的需求量逐渐增大,羊毛价格开始上涨。英国是个传统养羊

34、大国,这时除了满足国内的羊毛需求,还要满足国外的羊毛需求。因此,养羊业与农业相比,就变得更有利可图。这时,一些有钱的贵族开始投资养羊业。养羊需要大片的土地。贵族们收回租地、强买强卖等方式把可以养羊的土地圈占起来。一时间,在英国到处可以看到被木栅栏、篱笆、沟渠和围墙分成一块块的草地。被赶出家园的农民,则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这就是圈地运动托马斯莫尔在一本叫作乌托邦的书中写道:“绵羊本来是很驯服的,所欲无多,现在它们却变得很贪婪和凶狠,甚至要把人吃掉,它们要踏平我们的田野、住宅和城市”。圈地的结果导致大批农民陷于贫困,最终引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为了缓解矛盾、稳定统治,英政府接办原来由教会办理的济

35、贫事务,从14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通过了至少13部济贫法案主要包括包括两项:1对于身强力壮的流浪者,必须强制他们劳动。若逃跑,被捕后严惩(V、S)。2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民,允许他们佩戴一个用马口铁制作的标志在限定地区内乞讨。其中最著名的是1601年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布的伊丽莎白济贫法。(2)1601年济贫法简介规定教区(Parish)应负责供养区内得不到亲属供养的无依贫民;规定家庭应承担起救助其亲属的责任,凡能够从丈夫或妻子、父母或子女以及其他亲戚处获得帮助者皆不符合济贫法的救济资格;以教区为基本单位,将贫民分为三类:一是健壮的贫民,必须做工自给;二是无工作能力的老、病、残障者,分别以院内

36、收容与院外救助两种方式救助;三是对失依的儿童,分别以孤儿院收养、家庭补助、家庭寄养三种方式予以抚养。救济费以济贫税、志愿捐款和罚款三者为财源。(3)1834年颁布新济贫法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鼓励贫民“自食其力”。具体措施是:停止发放院外救济。撤销教区对济贫工作的管理权,按地区设立监护委员会,由政府济贫法委员会统一管理。习艺所将贫民按年龄、性别和身体条件分为六类,各类贫民分开居住,不准夫妻同居,不许男女交往。坚持“不合格”原则。济贫院被人们形容为“巴士底狱。领取救济的贫民必须丧失个人尊严和政治权利。(4)济贫法帮助英国在工业化进程中渡过了许多危机,缓和了社会矛盾、减轻了社会动荡。它奠定了300年来

37、英国政府社会福利政策的基础,并为其他国家所仿效(瑞典1763、荷兰1854年颁布济贫法)。 但反观之,济贫法实际上背离了人道主义的传统。漠视个体的人格尊严和基本权利,未能充分体现国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却带有浓厚的“恩赐”色彩。的影响:2.欧洲工业化对社会政策实践的促进作用工业革命(产业革命),是以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以社会化大生产取代个体作坊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后来又空扩充到其他行业。18世纪中期,由于英国海外市场的开拓,手工提供的产品不足。为提高产量,人们想方设法改进生产技术。在纺织行业发明了一种叫飞梭的织布工具,大大加快了织布的速度,也刺激了对棉纱的需求。18世纪60年代,织布

38、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的手摇纺纱机。“珍妮机”一次可以纺出许多根棉线,极大的提高了生产率。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英国工业革命,是被一个男子“一脚踢出来”,然后才开始的。18世纪英国兰开郡有个纺织工一天晚上他回家,开门后不小心一脚踢翻了他妻子正在使用的纺纱机,被踢倒的纺纱机还在转,只是原先横着的纱锭现在变成直立的了。他猛然想到:如果把几个纱锭都竖着排列,用一个纺轮带动,不就可以一下子纺出更多的纱了吗?造出用一个纺轮带动八个竖直纱锭的新纺纱机,功效一下子提高了八倍。以他女儿珍妮命名的纺纱机。珍妮纺纱机的出现引起当时人数很多的手工纺纱者的恐慌,他们冲进哈格里夫斯的家里捣毁机器。点燃了哈格里夫斯的房

39、屋。被赶出了兰开郡的小镇。哈格里夫斯夫妇不得不流落街头,但他俩还是努力改进“珍妮机”。1768年,哈格里夫斯获得了专利;到了1784年,“珍妮机”已增加到八十个纱锭。四年后英国已有两万台“珍妮机珍妮机的出现是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了。就这样,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的工业革命,是先从英国的纺织业开始的。继而,工业革命的先进技术又被美、法、德、俄等国家广泛吸收和采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又促进了商业和运输业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1)工业化对个体劳动者的消极的影响(1)丧失劳动能力和劳动机会的风险增大(2)靠财产保障生活的模式失去作用 社会问题解决办法(3

40、)传统的社会区和家庭保障功能减弱 社会问题恶化社会政策(2)不干预主义 阶级冲突社会矛盾尖锐 危及政权 (3)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有必要指出:现代社会政策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产物,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工人运动对社会政策的诞生直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4)学者的调查研究的影响。纠正了过去“将失业和贫困等问题归因于个体的“懒惰”、“愚昧”等流行观念”,指出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制度不合理。从而促使社会关注贫困问题,促使国家承担更多的责任来解决这些问题。3. 19世纪80年代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1)背景:是工业的快速发展德国工业革命晚于英国。但1871年后,德国工业以巨人般步

41、伐前进,超越欧洲其他国家,包括英国。(原因一重教育,二有社会保障。)社会问题出现,危及政权。(2)政策:俾斯麦的胡萝卜加大棒(the stick and the carrot)政策,对内出台一系列保险法,社会保险制度初步建立。(3)标志: 1883年工人医疗保险法 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法 重生产、轻救济都与劳动有关,反映了俾斯麦在立法时存在“重生产、轻救济”的思想。1889年伤残和养老金保险法 (4)作用:德国资产阶级抢先利用社会保险为资本主义服务,并赢得民心,使无产阶级顺从了资产阶级的意志而处于被动地位。社会保险以立法形式出台,领取保险金并非有失尊严的事,因而有交地缓解了劳资矛盾。德国保险

42、制度的初步确立,为其他国家起到了示范作用。马克思 (18181883),俾斯麦(18151898),李鸿章(18231901)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争议点:“福利国家”这个术语最早出现于19世纪20年代的德国,以及19世纪40年代的英国。”社会政策1.欧洲“福利国家”体制形成的历史背景(1)英、德等欧洲国家社会保障立法的实施。(2)政府府威望增加及工人介入政府决策。(3)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破除了古典经济学的“不干预主义”的教条,承认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从经济学角度论证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主张运用国家权力扩大需求,政府必须成为“看得见的手”的兴起。(4)经济复苏2.贝

43、弗里奇英国著名社会学家、经济学家。英国二战后社会保障的总设计师,被誉为福利国家之父。报告的诞生及其影响(1)诞生:政治家和学者总结教训:“战前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脱节,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导致经济越发展、社会越动荡的后果”。重视社会保障,把社会保障作为社会政策的主要内容。英国率先于1942年由贝弗里奇委员会提出关于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Social Insurance and Allied Services)的报告,即贝弗里奇报告(又称“贝弗里奇计划”)。(Beveridge Plan for Social security)(2)影响:该项计划是针对当时英国情况制定的(尽管英国战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并没有完全按照该模式进行,但它的影响却超出英国,遍及西欧,并且在更高水平上将西欧国家,首先是英国引向“福利国家”发展的轨道,是俾斯麦以后社会保障发展进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3)目标:主要消除匮乏(want)。“五大恶魔疾病(disease),无知(ignorance),肮脏(squador),懒惰(idleness).”(five great evils)之一贝指出消除匮乏不能单纯靠增加生产,还要依靠社会产品的合理分配。(4)主要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