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听”懂孩子获取他的真实情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听”懂孩子获取他的真实情况.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听,懂孩子,获取他的真实情况父母要掌握倾听技巧父母要想真正地了解孩子,就要掌握有效倾听的技巧,尽量了解他隐藏在交谈背后的感受,这样你从比较合理的角度来体会他的感受,才能帮助他。除此之外,在倾听他说话的过程中,你还要不断地在心里整理他说过的话,从中找出他隐藏在心里的感受,然后帮助他真实地呈现他想要表达的一切情感和需求O爸爸知道你还有话要说让孩子把话说完有位朋友向我讲起这样一件事情。有一年冬天,下着大雪,母亲的头疼病犯了,让他到家附近的药店去买药。他到那家药店时,发现没有母亲要的那种药了。他同桌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老中医,配的药非常管用,据说若按时服用,还能去除病根呢。虽然天气很冷,但为了能
2、让母亲的头疼病赶快好,他决定去同桌家拿药。他说:“我走时看到我妈的药还有一顿没喝。因同桌家离我家太远,加上他爸爸刚好出门,我就让同桌带我去找。这么耽搁,我到晚上才回来。”回家后,母亲不等他说话,就怒气冲冲地问:“我让你去买药,你去哪儿了?”他回答:“去同学家一一”母亲打断他,数落道:“我在家生看病,你却到同学家去玩,我是看出来了,你太没良心了,眼里谁都没有,我白疼你了。”他怔怔地看着母亲,把药放在她面前,说:“这是我让同桌的爸爸配的,他说只要您按时吃,或许能去根。”母亲一愣,问道:“你去同桌家了?这么远”父母听孩子的话,千万不要只听一半,也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孩子所说的话上,更不要去揣测孩子
3、,让他把话说完,这就需要你懂得“听的艺术”。桐桐小时候,有位朋友来家里玩,当时她在房间里玩“做饭”的游戏。朋友逗她:“桐桐做的饭真香。做熟了是先让奶奶吃还是先让爸爸妈妈吃啊?”桐桐奶声奶气地回答:“让桐桐先吃一一”听了她的话,我们和朋友一起笑了起来,妻子摸着桐桐的脸蛋说:“就知道你是小自私鬼,奶奶那么喜欢你,怎么不说让奶奶先吃呢?”桐桐有点失望地看着我们,我感觉到她有话要说,就说:“爸爸知道你还有话要说,不着急,慢慢说。”桐桐小大人似的说:“奶奶牙齿不好,要吃软的饭。我要先尝尝,软的才能让她吃。”妻子和朋友愣住了,桐桐继续说:“爸爸妈妈喜欢吃硬的,我要做硬一点的让他们吃。”在孩子的内心深处,都
4、有爱的天平,父母对他付出多少爱,他都记在心里,耐心地听他把话说完,你会从他那里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朋友向我讲起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她到学校去接儿子。儿子看到她,高兴地把一个精美的盒子递过来,嘴里说道:“妈,送给您的。”她打开一看,是儿子自己制作的贺卡,贺卡正面画着一幅上了颜色的山水画,上面写着“妈妈,节日快乐”,背面是儿子写给她的祝福。她笑了,问道:“真漂亮,什么时候做的?”见母亲夸他,儿子笑起来,说道:“上语文课时画的,老师还”听儿子说是上课时画的,她的气便不打一处来,大声训斥他:“你这个孩子,说你多少次了,上课时要专心听讲,不能在下面搞小动作,你怎么就是改不了啊?”见她发火,儿子
5、吓得一句话也不敢说。她越发来气了,问道:“老师是不是还批评你了?”儿子摇摇头,委屈地说:“这是老师让做的。她说今天是母亲节,让我们每人发挥想象力,给妈妈一个惊喜。”她对我说:“当我听到儿子这些话时,恨不得自己抽自己一巴掌,气自己为什么不等孩子把话说完,就乱下结论。”父母让孩子把话说完,不但是增进亲子关系的润滑剂,还会让你读懂孩子的真实想法。这样你在回答他的问题时就不会答非所问,从而能更好地与他进行交流。沟通是一个人说,另一个人听。倾听者的态度往往会影响、决定说话人的态度。父母耐心地倾听孩子说话,不仅是对他人格的一种尊重,而且还会让他喜欢上和你说话。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建立在亲子之间顺畅的沟通上的,
6、父母要想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就得懂他的心思,这样你才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要想弄懂他的心思,就要多听他表达。我想听你讲学校里的事情引导孩子多说话,当个配角也无妨我有位朋友,是全国小有名气的编剧。在谈到成功的秘诀时,她说:“这都是我妈的功劳啊。”她小时候,母亲每次和她谈话时,第一句话就是:“讲讲你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吧,你的声音很好听,我特别喜欢听。”听到母亲夸自己声音好听,她就抑制不住心头的兴奋,就有了说话的欲望,滔滔不绝地讲着学校里的事情。她说:“在母亲面前说话,是一种享受。她听得那么认真,偶尔还会向我提问。”有一次,她问母亲:“我同学说,在她家,总是她妈妈说,她和弟弟听。咱们家却正好相反
7、,每次总是我讲,您听。”母亲听后笑道:“因为你讲得比我好。”母亲的话,更激发了她说话的兴趣。每天一到家,不等母亲问话,她就主动讲起一天当中发生的事情。可能是她讲得太多的缘故,不管她有什么心事,母亲总是第一个看出来。后来她在母亲的建议下,就把发生在身边的有趣的故事写了下来。时间长了,居然提高了她的写作能力。她笑道:“我妈前几天给我说,当初鼓励我多说话,是为了更多地了解我,却没想到我会因此成为一个编剧。”对于孩子来说,说话是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情感的宣泄。让孩子多说话,不但能使父母加深对他的了解,拉近你和他的距离,同时还会激发他的各种潜能。很多年前,一位从事心理学的朋友对我说:“每位
8、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和自己说心里话。可是,当孩子真的同你说心里话时,你往往又会加以拒绝。”并提到他亲历的一件事情。有一次,他去妹妹家,九岁的小外甥在客厅里看动画片。一向不爱说话的外甥在看动画片时,口若悬河地讲着,有时还激动地手舞足蹈。这时,妹妹批评他说:“你要看就看,不许说话,要是再说话我就关掉电视。”外甥不敢再说话了,当看到精彩的情节时,就用手捂住嘴,偷偷地乐。他抬头看看电视,觉得没有什么可笑之处,就好奇地问外甥:“我怎么觉得一点儿都不可笑呢?”外甥便小声地向他描述了一下情节,说也奇怪,经外甥这么一说,他也觉得可笑了,忍不住笑了起来。看完动画片后,两人余兴未尽,又聊了很久。后来外甥又讲了许多其他
9、事情。看他们聊得这么投机,妹妹奇怪地对外甥说:“平时我和你爸爸怎么问你话,你都不说,怎么和舅舅有这么多话要说啊?”外甥沉默了很久,才说:“舅舅说的话,都是我喜欢听的。我说的话,舅舅也爱听。您和爸爸说的话,我不爱听;我说的话,你们也不爱听。”要想让孩子多说话,父母就要给他提供说话的机会,说他感兴趣的话,只有当他有了兴趣时,才能让他“无所顾忌”地开口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愿望。OOOOOOOO小时候,父亲每次和我谈话时,无论他有多么重要的事情要做,都会一一推掉,而且在我说话的时候,他都是认真倾听的样子,这让我有一种莫名的兴奋,会让我毫无保留地把心里话讲出来。有一次,我和最好的朋友闹了矛盾。虽然我一再掩饰
10、自己的不快乐,但是仍然被父亲看出来了。父亲问我:“今天怎么回家这么早?”我搪塞:“嗯,我在路上走得快。”父亲慈爱地看着我,说道:“能说说你回家早的原因吗?”我本不想说实话,可我知道,依父亲的性格,他会一直这么问下去的。我只得说了实情。父亲就旁敲侧击地提问我,最后我竟然自己找到了与朋友和好的方法。父母要想做好的聆听者,最重要的技巧是摆脱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感情,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有了这种技巧,才能敏锐地感觉到他情绪的波动,并将自己符合实际的看法告诉他。说话是一种情感的流露,是心灵的宣泄,父母让孩子多说话的好处是,在加深对他的了解的同时,不但能增进亲子关系,还会换取他对你的爱和信任。父母和孩子交
11、流的目的是为了知道他更多的信息,从而更全面地了解他。要想知道这些信息,就需要他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在孩子面前,你要想办法做一个配角,做到多听少说。你的意思是一学会倾听孩子的弦外之音有位朋友,做少儿主持还不到一年,她的粉丝却比做了好几年的同行还要多。每天找她倾诉的人很多,有孩子,也有大人。观众们称她是“天底下最会倾听”的美女主持。我参加过她的访谈节目,现场有近百名观众向她提问,她不但能一一记住,而且还能准确无误地回答观众提出的问题。她的记性令我咋舌。事后我问她:“我今天算是领教到你的厉害了,你也是两只耳朵,怎么这么会听呢?我记得有的观众提的问题,模棱两可,可你照样能听出他们的弦外之音她听后微微
12、一笑,说道:“我这倾听的功夫,是受我爸的影响啊。”她小时候,父亲在听她说话时,就像她上课听老师讲课一样,全神贯注,同时还用眼睛留心着她的面部表情。有一次,班上的同学恶作剧,偷偷地把她同桌的语文书放在她的书包里。不明真相的同桌告诉老师后,老师下令搜全班同学的书包。当老师从她的书包里发现同桌的语文书后,根本不听她解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批评了她,还让她写检查。她回家后,父亲看出她不高兴,就问:“是不是不舒服?”她摇摇头。父亲试探着又问:“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了吗?”她低着头不说话,父亲只好说:“别嫌爸啰唆,我能再猜一次吗?你要是嫌烦,就告诉我好吗?”父亲关切的话,让她感受到说不出的温暖。她委屈地说
13、道:“老师说我偷同桌的语文书,还让我写检查。”父亲分析道:“你不是有语文书吗?怎么会偷同桌的书呢?”她一惊,要是当时就把父亲的这句话说出来,或许老师就不会批评她了。想到这里,她叹一口气,说:“老师是不会相信的。”父亲看着她的眼睛,问道:“你的意思是一一”她便如实地讲了事情的经过。父亲听后,笑了,说道:“我相信你不会做这种事。你可以写两份检查,一份是当着全班念的;另一份是偷偷写给老师的信。把真相告诉老师,这是诚实的表现。”她按照父亲说的那样去做后,老师当着全班的面,还了她的“清白”。她说:“正是受父亲的影响,我也养成了倾听的好习惯。在我看来,好的倾听胜过好的倾诉。”父母在听孩子的诉说时,要善于观
14、察他的面部表情,对他的感受进行猜测。猜测时要尊重孩子,保持冷静,并且语速要缓慢。当猜测不正确时,就鼓励他帮你纠正。OOOOOOOO几年前,有位中学生向我倾诉,说她和父母的关系很差。为了躲避他们的训话,她常常在网吧上网,回家后谎称在同学家写作业。她说现在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和父母讲话。她说:“特别是我妈妈,每次她找我谈话时,我必须专心听她的训话。可是我说话时,说十句,她能听进去一句就不错了。”因为母亲不好好地听她讲话,她有什么事情,宁可憋在心里,或者在网上向网友倾诉,也不会在家里说的。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关注,能鼓励他向你表达想法和感受。当他说话时,你最好停下正在做的事情,把目光转向他,让他感觉到你
15、在听他讲话。两年前,一位母亲找到我,难过地对我说:“成老师,帮帮我吧,我不知道怎么和孩子说话他才愿意听。”我说:“和孩子交流,父母尽量少说话。”她说:“我就是像你说的这样,少说话啊。每次都是他讲我听啊。虽然他讲的那些事情,我一点儿都不感兴趣,但我仍然坚持着听他讲完。”她最后这句话,道出了孩子不愿意和她说话的答案0我问她:“是不是每次孩子讲话时,你就是单纯地听,从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她惊喜地问我:“是呀,你怎么知道的呢?”我说:“和孩子交流,父母除了倾听,还要用语言对他所说的事情作出回应,并不时地总结、重生或复述他所讲的关键内容,包括他的感受以及导致这种感受所产生的原因。”看她仍不明白,我说道:
16、“你这么做,一方面,说明你是在认真地听他讲话,他就不会怀疑你在应付他;另一方面,你的参与,会让他有继续说话的冲动。”她若有所思地说:“你这么一说,我倒想起来了,他多次对我说,和我说话没劲,他完全是在唱独角戏。”父母在听孩子说话时,在了解了他的感受以后,还要给他提供忠告、建议或教他以不同的方式看待问题。如果你给予了他这些帮助,他才愿意继续向你表达自己的感受。亲子关系品质的加强要依赖倾听,你和孩子除了建立亲密关系外,还要学会倾听他的话,学会倾听他的弦外之音。这么做既有助于你了解他,又有助于他发展自己健康的性格。爱孩子,父母就要学会倾听、乐于倾听,善于倾听他的弦外之音,这样才能从他的倾诉中真切地感受
17、和把握他的喜怒哀乐,真正了解他在想些什么,真正领会他的思想意图。你真理解爸爸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话几年前,我去拜访一位教育界的前辈。在谈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他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心里没秘密,只要心里有一点儿事,就会说给父母、同学听。”接着又说道:“这个时候,是父母和他交流的最佳机会,但是很多父母会因嫌烦而错失良机,不管他说什么,就随便打断他的话。这么做的后果会严重地影响孩子的思维。”他讲起他的表妹,聪明机灵,爱说爱笑,一天到晚,就像小麻雀,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时间长了,家里人都嫌她烦,当她一开口说话时就打断她,或者找借口离开。一段时间后,表妹的话明显地少了起来,有时候父母主动和她谈话,她也
18、不再像以前那样说话连贯了;有时候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也要想上好长时间,而且说话时还磕磕巴巴的。他总结说:“孩子讲话若经常被父母打断,他的思维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性的间歇,这种间歇要是经常发生,就会让孩子养成一种阻滞性的思维特点。”孩子有自己的生活、情感、语言,和大人一样,需要找人倾诉,父母千万不要用成人的思想来衡量、要求他。有些话也许在你看来很无聊,但对他来说却是很重要的。“每个人都知道随意打断别人的话是不礼貌的行为,可是,我们做父母的却经常打断孩子的话。理由是大人忙,没时间听孩子的闲话。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愿意和大人说话了。”这句话是一位朋友对我说的,并讲了他和儿子的故事。儿子上小学四年级,语文成
19、绩一直很好,组词、造句、写作文,比他写得还好,因此深得语文老师的喜欢,说他具有学语文的“天赋”。最近老师却给他打电话,说他儿子这一段时间语文成绩下滑得厉害,有时连作业也不写,让他和妻子腾出时间来管管儿子。于是他和妻子商量,两人轮番监督儿子写作业。有一次,他陪着儿子写作文,发现一向喜欢写作的儿子,这次总是写不了几个字,就撕掉重写。没写几句,念念觉得不好,又撕了重写。他看到儿子的作文本撕得只剩下几页了,作文仍然没有写好,就问:“你事先想得好好的,怎么不写了呢?”儿子闷声闷气地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写出来的没有想象的好,比如我现在想这么写一一”这时,他的手机响,就打断儿子:“别说话,我接个
20、电话。”接完电话,他让儿子接着说,儿子懵懂地看着他,想了好半天,才说道:“我不知道我刚才说到哪儿了。”他生气地说:“你小小年纪,怎么这么不长记性?”儿子也生气地说:“谁让您和妈妈经常打断我说话呢。以前您和妈妈工作不这么忙时,每天都陪我说说话,我从来没忘过。可你们现在一和我说话,就接电话。”听着儿子的话,他恍然明白,由于平时老打断儿子说话,才让他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的语言不但要敏捷多变,还要十分流畅,这样他的思维才流畅。因此,父母在培养孩子流畅的思维能力的时候,要从不轻易打断他说话开始。从桐桐出生的那一天起,我和妻子在教育桐桐的事情上,就制定了家规来约束我们大人,就是无论平时
21、有多忙,只要桐桐和我们说话,都要耐心地听她讲完。可能是受我们的影响,桐桐小时候虽然话不多,但只要她开口说话,语句都非常流畅。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她从不轻易打断大人的讲话。有一次,我和她在客厅里玩游戏。正玩得起劲时,有人敲门。我有些歉意地看着她,说道:“你看,这客人来得真不是时候,我们的游戏要中断了。”她微笑着说:“爸爸,你去开门吧,我一个人玩儿。”我忍不住夸她:“你真理解爸爸。”从那以后,当我和妻子同她聊天或者起做别的事情时,即便我们临时有事而走开,也丝亳不会影响到她。每次她都会笑着向我们示意:“没关系。”我们对待桐桐也一样,当她听我们说话时,如果她临时有事情走开,我就会对她说:“没事,你先去
22、处理你的事情吧。”直到现在,桐桐仍然保持着不打断别人说话的好习惯。父母要想让孩子养成不随意打断别人说话的好习惯,首先就要在平时给他做好榜样,不随便打断他说话,若临时有事必须中断话题时,要向他表示歉意,让他有个心理准备。当孩子和父母说话的时候,不管你有没有事情,不管你当时是不是考虑别的问题,也不管你当时的心情是好是坏,都要特别注意,不要轻易打断他说话,否则会让他的思维中断。父母要想和孩子产生交流中的互动,就要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认真听完他的话。这既对孩子进行平等做人、平等对待别人、平等对待自己的教育,也是拉近亲子关系最有效的手段。我要画会飞的高山不要急于纠正孩子的“出格”想法有位朋友是个画家,他
23、的画最大的特点就是栩栩如生,画的东西就像有生命一样。在讲起小时候学画的故事时,他说:“这首先要感谢我的父母,当年要不是他们尊重我的许多出格想法,我就不会有今天。”他五岁就开始跟着老师学画画。由于他常问老师“为什么您不能画会游泳的小鸟、会飞的鱼、会哭的小河”而被拒之门外。由于他的想象力太丰富、太离谱了,老师说他的想法太“出格”,不适合学画画。在被几位教画画的老师拒绝后,父母决定满足他“出格”的想法,一边让他自由画,一边给他物色合适的老师,几年后,还真遇到了一位看好他的老师。第一次画“会飞的高山”时,在老师的指导下,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画了一幅悬挂在海面上的高山,那逼真的画面,让老师为他的创意感到欣
24、喜,父母也感到震惊不已。那时他才九岁,不但想出的事情出乎父母意料,画出的画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强烈“出格”的思想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的,但他的“出格”思想也有其不可忽视的积极因素。父母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正确对待他的“出格”,从而因势利导地教育他。桐桐上中学时,有一次突然问妻子:“妈妈,在公交车上,为什么年轻人要给老人让座位?”妻子笑着说:“因为他们年纪大了,动作不方便,还有就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变老,要是我们不帮助他们,将来我们老了,别人也不会帮助我们的。”桐桐想了想,说道:“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妻子问她:“能讲讲你的看法吗?”她解释说:“帮助身边的老人,就是在帮助我们自己。你想啊,不管是你坐
25、车,还是干什么,要是你身旁站着的老人摔倒了或者出了点事,即使没有你的责任,但良心也会不安的。”妻子惊讶地问:“你说得有点道理,可你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呢?”桐桐说道:“上次在公交车上,车上人不多,当一位老奶奶摇摇晃晃地朝黄色椅子走时,我心慌不已,生怕她摔倒,忙起身,让她就近坐在我的位子上。”妻子夸她:“那是因为你有爱心呀。”桐桐却说:“不全是,当时我想的是她要是摔倒了,我会多内疚呀。当她稳稳当当地坐在我的座位上时,我快乐极了,后来我和同学讨论这件事情时,他们和我也有同样的想法。”接着她总结说:“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反正我是觉得,要是我做了好事,第一个受益的就是我自己,因为我做好事心情好啊。”孩
26、子“出格”的想法,有时是针对传统思想的束缚产生的。虽然有时候会失之偏颇,但更多的时候是他求异思维的表现,这想法会让他从其他角度来观察和分析问题。几年前,在一次亲子交流的座谈会上,我与一位家长聊天时,她向我讲起这么一件事。她儿子上小学高年级以前,是出了名的胆小怕事,老是受同学的欺负,更让她感到奇怪的是,一些比她儿子小的孩子也欺负他。有一次,她带着儿子到妹妹家玩。中午她要帮妹妹做饭,在让儿子和妹妹三岁的儿子玩时,她像平时一样嘱咐他:“你比弟弟大,和他玩时,凡事要让着他一点。”儿子却说:“那我不和他玩了,我自己玩。”又小声嘀咕:“就因为他小,就得让我处处让着他?”她有些生气地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27、我和你小姨忙,弟弟当然得让你来照顾了。”儿子接口说:“那您哄他玩,我帮小姨做饭去。”听9岁的儿子说做饭,她更来气了,说道:“你平时连碗也不会洗,怎么会做饭?”儿子也不示弱,说道:“饭有什么难做的,小姨一教我就会,定比您做的还好吃。”见儿子没完没了地和她顶嘴,她大怒,正要训斥儿子一顿时,妹妹走过来,笑着说:“那就让他和我一起做饭吧。”那天,儿子在小姨的指导下,不但洗菜,还炒了一个简单的菜,这让她感到惊讶不已。事后儿子对她说了不和弟弟玩的原因。他说:“你和爸爸经常让我不要和同学打架,要让着比我小的孩子,可我这么做,却总是被他们欺负。我以后是不会再和小孩玩了。”孩子“出格”的思想,实质上是他心理上对于常规的“突破”,同时也是心理成熟的表现,他虽然不再像以前那么听话、顺从,但会变得非常勇敢和敢于冒险。现在的孩子接触社会、接触新事物,要比父辈们更早、更广泛,所面对的世界也更精彩,这就容易增强他的好奇心,容易让他突发奇想,有意无意地做一些“出格”的事情。面对核子的诸多“出格”,父母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积极引导他朝着富有建设性的健康方向发展,调动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的创造精神和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