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9颅内感染性疾病的影像学诊断精选文档.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58476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1.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419颅内感染性疾病的影像学诊断精选文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0419颅内感染性疾病的影像学诊断精选文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0419颅内感染性疾病的影像学诊断精选文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0419颅内感染性疾病的影像学诊断精选文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0419颅内感染性疾病的影像学诊断精选文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419颅内感染性疾病的影像学诊断精选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419颅内感染性疾病的影像学诊断精选文档.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概述 病原体和感染源,按病因分为:感染性:病原体包括所有能致病的细菌、病毒、螺旋体、立克次氏体、真菌、寄生虫的原虫及虫卵等非感染性:受各种化学或毒素刺激以及过敏或变态反应导致脑组织类似炎性的反应按炎症累及部位分为:脑膜炎、脑炎、脑室炎、脑脓肿、硬膜外积脓或硬膜下积脓可同时合并存在,概述 感染途径,病原体的感染途径:血行性感染:菌血症、脓毒败血症或其它部位感染灶的血行播散邻近病灶直接侵犯:中耳炎、鼻窦炎、头面部软组织感染医源性或外伤:开颅手术、脑室引流、腰穿或鞘内注射、麻醉垂直感染:胎盘、羊膜液,一、颅内化脓性感染,脑脓肿(brain abscess)概述,脑的化脓菌、真菌或原虫感染所致化脓菌感

2、染最常见直接蔓延的病灶多为单发,幕上多见,其中颞叶占40%血行感染的病灶好发于皮质和皮髓质交界区,常多发临床症状:癫痫、头痛、可无发热等感染症状病灶小于1.5cm为小脓肿,病程:早期脑炎(35天)晚期脑炎(514天)脓肿形成早期(2周)脓肿形成晚期(数周-数月)脓肿壁:内层:肉芽组织和巨噬细胞中层:胶原纤维外层:胶质增生,脑脓肿(brain abscess)概述,脑脓肿影像学表现,平片:偶见慢性脓肿壁钙化颅骨外伤性骨缺损、颅内异物、颅骨骨髓炎、邻近颅底鼻窦炎、中耳乳突炎伴鼓窦胆脂瘤或鼓室盖或乙状窦壁破坏脑血管造影:脓肿脑炎阶段或脓肿伴水肿,均为占位性改变邻近血管可痉挛变细;血管壁受累则呈不规则

3、狭窄,脑脓肿影像学表现(CT),急性化脓性脑炎阶段:边界模糊的低密度区,有占位表现无强化或轻微斑片状强化化脓与脓肿壁形成阶段:低密度区周边可出现等密度完整或不完整、规则或不规则环影化脓阶段为浅淡的结节状或不规则环状强化脓肿壁形成阶段为完整、薄壁、厚度均匀的明显环状强化可含气体,多房,多发,并发硬膜外积脓,脑脓肿影像学表现(MRI),急性化脓性脑炎期:长T1长T2或等T1长T2信号,边缘模糊,可单发亦可多发,尚无脓腔形成,无明显强化化脓期:病灶中央液化、坏死呈长T1长T2信号脓肿壁形成期:脓腔呈长T1长T2信号,壁呈等T1等或稍短T2信号脓肿壁显著强化,厚度均匀、光滑脓肿周围脑水肿明显,诊断及鉴

4、别诊断,多发脓肿与多发转移瘤鉴别:后者环状强化的壁厚且不规则,有时鉴别困难,需结合临床单房脑脓肿强化环厚薄不一时应与胶质瘤和单发转移瘤的环状强化鉴别急性化脓性脑炎阶段难于与肿瘤及其他病变鉴别,只有根据临床病史作出诊断,适当治疗后随访病灶吸收消散有助于诊断,右侧丘脑脓肿,右侧丘脑脓肿CT增强,右侧丘脑脓肿MR增强,左小脑半球脓肿,化脓性脑膜炎 概述,软脑膜和蛛网膜受化脓性细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性病变常合并蛛网膜下腔积脓和/或室管膜炎病理:早期软膜及大脑表面血管扩张充血,炎症沿蛛网膜下腔扩展,脓性渗出物覆盖脑表面,常见于脑沟、脑池及脑底;晚期脑膜增厚,渗出物粘连,可形成脑积水由于炎症侵袭刺激脑血管

5、,可伴发脑梗塞,化脓性脑膜炎影像学表现(CT),平扫早期可无异常发现病情发展可显示脑沟、脑池及脑基底部密度增高常伴有硬膜下积液继发梗阻性脑积水时,可见脑室系统扩张由于颅内压增高可出现脑室周围脑白质密度减低脑血管受累时可并发基底节区或脑叶的梗死,晚期表现为软化灶晚期受累可见脑膜钙化增强扫描脑表面出现细条状或脑回状强化;受累脑室壁条状强化或脑室呈分隔状,化脓性脑膜炎影像学表现(MRI),平扫显示蛛网膜下腔增宽、变形,T1WI信号增高,T2WI呈高信号邻近脑组织肿胀脑积水、硬膜外、硬膜下及脑室内积脓增强扫描脑膜明显强化;如脑室受累,脑室壁可强化,脑膜炎诊断和鉴别,CT、MRI增强检查示弥漫性或脑底池

6、区脑膜增厚强化不具特异性,不能区分感染的病原体,必须结合临床和化验室检查非常早期或轻度脑膜炎CT、MRI表现正常脑膜强化的鉴别诊断:脑膜转移、白血病的脑膜浸润,枕叶脓肿伴化脓性脑膜炎,枕叶脓肿伴化脓性脑膜炎,二、颅内结核性感染,是继发于肺结核或体内其他部位结核,经血行播散而引起常发生于儿童或青年人结核性脑膜炎、结核瘤或结核性脓肿,颅内结核结核性脑膜炎,属于肉芽肿性脑膜炎病理表现:脑底池被肉芽组织充填,晚期脑膜增厚、粘连,阻塞脑脊液循环,引起脑积水,结核性脑膜炎影像学表现,平片:脑膜结核多于临床治愈期出现钙化多见于鞍上及鞍后脑底、额顶区外侧裂呈分散点状或斑片状脑血管造影:脑底动脉干痉挛变细或局部

7、不规则狭窄,结核性脑膜炎影像学表现,CT:早期:脑底池消失,增强检查显示与脑底池形状一致的强化,可伴发结核瘤晚期:脑底池多发/散在不规则钙化及脑积水MRI:脑膜弥漫性增厚,明显强化或仅轻度强化伴发局限性阻塞或交通性脑积水伴发静脉窦栓塞,结核性脑膜炎并左侧基底节区梗塞,结核性脑膜炎并左侧基底节区梗塞,结核性脑膜炎并左侧基底节区梗塞,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颅内结核结核瘤,较常见,单发和多发各占一半特殊类型:脑膜结核瘤、粟粒性结核瘤病理分三期:成熟前期:结核性肉芽肿尚未形成,有水肿出现成熟期:结核性肉芽肿形成干酪样坏死期:结核性肉芽肿内出现干酪样坏死或形成结核性脓肿,结核瘤影像学表现,平片:环

8、状或破碎环状或不整形钙化CT:成熟前期:低密度区,无强化成熟期: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等密度、稍高密度病变,边界不清,周围水肿不明显,多为均一明显强化干酪样坏死期:稍低、稍高或等密度区,增强检查可见环状强化,壁较薄、规则或不规则,有水肿,结核瘤的病理组织成分的MRI信号特点,结核瘤类型及MRI信号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需结合临床鉴别诊断包括:经血行或脑脊液播散的各类感染形成肉芽肿、脑脓肿、脑囊虫病、霉菌感染、胶质瘤、转移瘤,结核性肉芽肿,结核性肉芽肿,颅内多发结核瘤,颅内多发结核瘤,颅内多发结核瘤,颅内多发结核瘤,三、颅内寄生虫感染,脑囊虫病(cerebral cysticerosis),

9、感染途径:人食入污染了绦虫卵的食物,绦虫卵的壳被胃液溶解,蚴虫进入小肠壁,而散布全身组织,一旦停留在组织内就发展成“囊尾蚴”,不再移动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7090%)、皮下、肌肉、眼多见于青壮年,常见症状为头痛、癫痫和颅压高,脑囊虫病 病理,囊尾蚴囊多呈圆形,一般直径为45mm,囊壁厚0.1mm,有一偏心头节,约23mm活囊虫对脑组织无毒性作用,脑组织无水肿当囊虫出现变性或崩解后,周围组织出现水肿和炎性反应,可形成肉芽肿或脓肿,脑囊虫病 分型,根据囊虫寄生部位分4型: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及混合型根据病程分为:急性期:活动期、退变坏死期慢性期:非活动期根据病理表现分为:脑炎型、多发小囊型、大

10、囊型,脑囊虫病 影像学表现,脑炎型属于病程早期,进一步进展为广泛或多发局限不规则低密度区,其中可见结节状或环状强化,并可发现囊虫的头节慢性期:头节钙化,直径23mm,无水肿,无强化CT:正常、小斑片状低密度、白质广泛低密度,脑室变小,脑池、脑沟部分或全部消失,中线结构无移位,无强化MRI:比CT敏感,为脑实质内片状长T1、长T2信号,一般无强化或仅轻度斑点状强化,脑囊虫病 影像学表现,多发小囊型CT:多发散在圆形或卵圆形小囊状低密度区,直径510mm,一般囊壁呈中、重度环状强化,中心的头节为点状强化,有水肿,脑室普遍受压变小;已完全退变钙化的病灶无强化MRI:脑实质内多发圆形囊性病变,囊液为长

11、T1长T2信号,囊壁为中等信号,增强表现同CTMR观察头节比CT更清楚,平扫即可发现,脑囊虫病 影像学表现,大囊型CT:脑内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较大囊状脑脊液密度区,可为多房,直径可达34cm。囊壁有或无强化,有占位表现MRI:囊液为长T1长T2信号,囊壁为中等信号,增强表现同CT,脑囊虫病 影像学表现,脑膜型CT:一般正常或仅见脑积水MRI:桥小脑角池或鞍上池单囊或葡萄状的多囊性病变有时仅表现为脑池的扩大或蛛网膜下腔的不对称,看不到明显的囊壁和头节继发慢性脑膜炎致脑脊液循环受阻可有脑积水表现或由于血管炎而引起脑梗死增强检查可见脑底池周围软脑膜强化,脑囊虫病 影像学表现,脑室型约15%的脑囊虫

12、病位于脑室内多位于四脑室,也可见于中脑导水管或三脑室CT:三脑室或四脑室内扩大的脑室状囊样低密度区,接近脑脊液密度,边缘光滑,无囊壁强化,其上方脑室积水MRI:由于脑室内囊虫的囊液蛋白含量高,一般在T1WI或T2WI信号均高于脑脊液,有时也能显示囊内头节,诊断及鉴别诊断,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可确诊“脑炎”型囊虫病应与多发性硬化鉴别,后者早期有斑片状强化,晚期为低密度灶或萎缩,结合临床和化验可鉴别单发小囊型与其它病源菌感染引起的小脓肿鉴别困难大囊型囊虫病应与蛛网膜囊肿、胆脂瘤鉴别,脑包虫病(hydatidosis of brain)细粒棘球蚴病(echinococciosis),发生于牧区(新疆

13、、内蒙、甘肃、青海、西藏)感染途径:虫卵在十二指肠内孵化成六钩蚴,其穿入小肠壁并经门静脉入血循环到全身肝脏最常见,其次为肺脏,脑包虫病少见,约占全身包虫病的1%2%,脑包虫病 病理,细粒棘球蚴在脑内呈囊状,囊液无色透明,囊较大,多在100ml以上囊壁分两层,外囊为宿主组织形成的纤维包膜,内囊即包虫囊生发层可长出头节,形成子囊,子囊的出现标志着包虫具有发育和再生能力囊肿破裂,囊内头节和子囊可移植到周围组织退化或死亡的包虫囊肿囊壁和子囊钙化,脑包虫病 部位和临床表现,好发于顶叶、额叶多为单发,多发者主要是由于原发包虫囊肿破裂所致,可合并细菌感染儿童及青壮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颅内压增高、癫

14、痫、偏瘫和意识障碍等,严重者可出现脑疝实验室检查:血细胞或嗜酸性白细胞升高,包虫补体结合试验或皮内试验阳性,脑包虫病 影像学表现,平片:颅内压增高、松果体钙斑移位、表浅囊肿致相邻颅骨局限变薄和膨隆、囊壁钙化CT:脑内边界清楚锐利的类圆形巨大囊性病灶,无水肿,有明显占位,囊壁可有完整或不完整钙化多无囊壁强化或较微的强化母囊内出现子囊,子囊的数目和大小不一,少数子囊位于周边部,可排列呈“车轮状”;较多的子囊充满母囊呈“蜂房状”,脑包虫病 影像学表现,MRI:在脑实质出现大小不等囊性病变,呈长T1长T2类似脑脊液样信号囊壁为连续低信号,边缘锐利,有时可见囊壁分离征约85囊肿大于4.5cm增强后囊壁不发生强化继发感染的脑包虫周围出现水肿,壁有明显强化,脑包虫病,脑包虫病,脑包虫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