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的思考.doc(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范文最新推荐- 关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的思考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新事物、新课题,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是理论和实践的共同要求。 一、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中的问题 1认识不统一,政策不完善 实践证明,认识问题是目前制约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首要问题。一方面,农民具有很强的恋地情结。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土地的依附性,一些农民想将承包土地的使用权进行流转而又心有疑虑,害怕彻底失去土地,当其外出打工或无力耕种时,往往选择私下协商代耕,临时性转包,甚至干脆撂荒,也不愿意放弃土地使用权,让其流转,相当部分农民把土地作为在其他行业混不下去时的一种退路。另一方面,一些干部对
2、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不支持,不引导,无所作为,听其自然;规范工作缺乏主动性、超前性,缺乏必要的行政引导。政策法规不健全,不完善、不配套,无章可循,导致一些地方出现政策违规现象。个别地方为了所谓的招商引资,置党和国家的承包土地一定30年不变的政策不顾,擅自延长承包期,耕地租包期有的长达50年、70年,甚至个别地区的非耕地包租期长达120年,已经作了若干代人以后的事,“超前”得令人啼笑皆非。 2机制不健全,土地使用权流转中自发性和强制性现象同时存在 虽然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但土地流转无论有形还是无形市场都尚未形成,转出、转入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联系,阻碍
3、着土地流转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进行。转包费、租赁费缺乏科学依据,也不是通过市场机理形成,在许多地方都还没有与土地使用权流转相关联的评估、咨询、公证、仲裁等中介机构,监督管理机构不健全,体制不顺。尽管政策和法规赋予了农业主管部门对农村集体土地的管理职能,但职责并不明确,无法更好地行使监督管理职责。同时,由于土地本身涉及到国土、农业、林业、水利等众多职能部门,而这些部门又各有各的法律和政策,使得土地流转部门之间出现法律、政策相互制约、互相掣肘再所难免。土地、荒山、水面、林地等的流转包租,需要哪些部门审批,办理何种手续才具有合法性、权威性,承包者和包租者都不清楚。机制不健全,管理不顺,导致了土
4、地使用权流转实践中的自发性和强制性同时并存。由于工作不到位,指导乏力,致使部分乡政府和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对土地流转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完全处于一种自发状态,流转主要在农户之间自发地进行。与此相反,一些地方乡政府和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出于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生产规模而急于求成,不尊重农民的意愿,随意收回农民的承包地,进行重新发包,出租或集体统一经营,乡政府和村社集体经济组织扮演了土地流转的主导者角色,强制性推动土地流转。个别地方为了使土地相对集中连片,在部分农户不情愿的情况下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强行集中,或者以人子集中一定数量的土地向外出租。 3合同不科学,流转不规范,业主经营具有较大的盲目性 目前
5、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合同不科学,不完善的现象相当突出,合同内容没有统一和规范。据调查,有的地方农村土地流转无约定或只有口头约定合同的占到了60以上,签订合同但并未经合同管理机构审查监证的占1/4,也就是说,没有法律效率的无效合同几乎占到土地流转合同的近90。还有一些地方的土地流转合同业主与农户之间的责、权、利关系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也无违约责任和保障条款,流转期限与土地第二轮承包期不一致,也没有充分考虑今后市场变化的因素。有的合同没有明确业主的生产共同费的负担主体和业主所进行的临时建筑物将来复耕费用的负担主体,有的合同甚至与现行的法律、法规、政策相违背。并且,大多数的合同在租金、生产性、公益性投入
6、、基础设施投入、国家税费调整等重大问题上都缺乏长远考虑,留下了许多隐患。与之相关联,农村土地流转也不规范。一方面是流转的程序不规范。不通过村社集体经济组织确认便私自转包租赁土地者有之,不通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便将集体的“四荒地”与机动地转出去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亦有之。另一方面是流转的主体不规范。在一些地方,业主不是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农村土地经营者、使用权拥有者签订协议,而是与乡镇政府或县级某部门签订协议,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及相关的法律、政策相违背。由于部分业主并不熟悉农业生产过程,在项目选择上并未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在品种选择上缺乏科学性,既不经引种试验,又不经当地农技推广
7、部门认可,盲目的从外地,从差异甚大的不同气候类型区引进并大面积种植,缺乏必要的技术指导。此外,还有的业主管理水平低,项目选择不准,科技含量不高,产业趋同,品种单一,造成了种植失败、经营亏损,投资无法收回,租赁费无法兑现。经营盲目性、项目无利可图,使得一些业主撕毁合同撒手而去,给农民丢下了烂摊子。 4农民的合法权益缺乏有效保障,存在着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现象 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拥有对承包土地自主经营的权利及其相关利益。而现实是,由于一些外来企业不愿与村社及众多农产打交道,乡镇政府急于招商引资,不经农户同意擅自与业主签订土地包租合同,并代企业先行垫付土地租金;还有一些村社以集体的名义随意终止承包
8、合同,无偿收回或强迫农民转让、出租承包地,从而使承包农户的土地经营权、使用权无形中被基层政府剥夺了。同时,农民的经济利益也缺乏可靠保障。如一些外来业主开发、租赁农民和集体的土地,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预期,对农户和集体土地收益的补偿绝大多数都采取一年一给付的办法,由于农业的自然风险尤其是市场风险很大,业主一旦经营失利,多数情况下是逃之夭夭,不能履行合同义务,无法兑现农民的承包和补偿费用。并且,许多地方在转让、租赁土地时价格偏低,而且一订就是20年、30年、50年,虽然农民眼前得到了实惠,但从长远看,在业主经营收益大幅度增长时,农民的土地租金却只能维持原来的水平,必然影响农民的长远利益。不能忽视的是
9、,有的业主成片租赁土地后,擅自在耕地上建造永久性固定建筑物,有的甚至干脆租用耕地办厂,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地的农业用途。 二、推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对策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农村土地流转纳入各级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 土地使用权流转,已在事实上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切实加强领导,统一认识,是农村土地使用权合理健康流转的基本前提。各级党和政府应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把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统一到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发展和完善,改造传统农业、构建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的高度上来,摆上农村工作的重要日程。抓住有利时机,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切
10、实探索放活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效途径。政府的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直接抓,农业主管部门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积极发挥典型的带动和示范效应,为土地流转创造必要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 2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规范、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行为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而且势必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加快,政策扶持、法律规范和引导已是当务之急。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与土地使用权流转相适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土地使用权合理、健康、迅速流转。在坚持平等协商、自愿有偿,保护农民的承包权和流转利益,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和农地用途,
11、流转期限不超过承包期限,受让人必须具备经营农业的基本能力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任何企业和个人,不受地域和所有制限制,都可以到农村通过合法的途径获得土地使用权,开发农业项目。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到农村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单位、组织、个人进行农业开发的投资与收益受法律保护;在合同有效期内,土地使用权可以继承、参股,经发包方同意的前提下可以再转让;合同到期后同等条件下有优先延租权。土地使用权流转后,遇到国家征占或退耕还林,其土地补偿费或退耕还林补偿归原承包户,土地上附着物补偿归经营业主。获农村土地使用权开发经营耕地或“四荒”地,前3年免征农林特产税。业主在获得使用权的土地修建直接用于生产
12、和管理服务,且与使用年限相同的非永久性建筑物及设施,占地不视为建设用地,免去相关手续和费用。对到农村经营土地的业主,各相关部门的收费能减的要减,能免的要免。金融部门要根据有关政策对经营土地的业主尽可能的给予信贷支持。对撂荒土地,集体应收回使用权重新发包与流转。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条例等法律修改时,要把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及其相关内容纳入其中。条件成熟时应考虑制定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条例等专门法律,把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原则、方针、程序、合同规范、监督管理、双方的责权利及法律责任等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实现有法必依,确保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有序、合理、健康、顺利地进行。 3把土地使用权流转
13、与转移安置农村劳动力有机结合起来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为农业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条件,同时,只有农业劳动力实现了稳定、大规模的转移,才能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进程,促进土地适度集中、规模经营。如果农村劳动力没有新的非农就业岗位,即使有可以维持基本生活的土地流转收益,无所事事的农村劳动人口过多也是农村社会不稳定的隐患,而且很可能成为整个社会不稳定的一种因素。因此,加快城市(镇)发展进程,努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业非农化、农村城市(镇)化,着力解决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问题。大规模地减少农民,是农村土地使用权大规模流转的基础。各级政府都应建立专门机构,研究和组织农村劳务输出,做好劳动力需求的市场调查,根
14、据市场需求对劳动力进行就业培训。积极进行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指导工作,把有组织、成建制的劳务输出与农民自发性转移输出结合起来,依法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着力抓好中、小城市,特别是建制镇和农村集镇建设,为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创造条件。实行城乡通开,允许、鼓励在城市有谋生手段和能力的农民进城落户,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4营造外部环境,推动业主开发,促进土地流转 实践表明,业主已成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基本途径,积极营造业主开发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大力推动业主参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统一安排好农业项目资金,积极改善业主投资硬环境。调查表明,农业基础设施好,硬
15、环境好的地区,业主的积极性就高,土地流转的步伐就快。相反,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较差的地方,土地流转就困难且缓慢。为了充分调动业主经营土地、开发农业项目的积极性,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搞好农村经济发展区域规划,选好支柱产业,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和以工代赈资金重点放在区域规划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注重项目资金的投资效益,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尤其要加大对农村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的投入,实现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为业主开发提供良好的硬环境。其次,做好协调服务工作,为业主开发提供良好的软环境。在业主证照办理,协议(合同)公证,鉴证、资产评估等方面要简化办事程序,实行一站式服务,只收工本费。用税收优
16、惠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化经营的土地流转。把业主作为私营企业主对待,实行挂牌保护,依法打击破坏业主合法经营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把业主经营土地的水利灌溉、中低产田地改造等设施纳入政府扶持的范畴。金融部门要增加对符合贷款条件的业主的信贷支持。做好农民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尊重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维护业主的正当权益。再次,明确土地权属,保证业主投资权益。凡所有权属于村社集体经济的非耕地流转应征得农民同意。 5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不但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是农民最大的利益所在,也是农村最大的稳定因素。因此,必须尊重农村生产力自身
17、发展规律,尊重土地流转的内在规律,尊重农民的意愿,从各地的实际条件出发,因地制宜,稳妥推进,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强迫命令,一刀切、刮风式地强制性推进土地流转。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合理价格形成机制,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只有合理的土地流转价格体系,才能统筹兼顾、科学有效地促进土地流转,进而从整体上发挥土地的使用效益。流转土地的价格,应坚持合同双方协商议定,兼顾双方利益的公平原则,为防止因农产品涨价而损害农民利益,可考虑以谷物量为计价方式。不断探索土地流转的合理价格形成机制,开展土地流转价格测评工作,贯彻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坚持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和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兼顾的原则,根据
18、不同的土地类型、区位条件,使土地的价值得到较为客观的体现。根据市场供求、经济运行状况和受让方的投资收益情况,确定相应的收益分配办法,不但要更好的反映投资成本,而且要保证农民收益稳定增长,使农民目前和长远都能增收。建立业主投资保证金。农业是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的产业,一旦经营失败,不仅业主的基本投资无法收回,而且农民的土地租金也会落空,同时相关基础设施将给农民收回土地后进行复耕带来不便。为防止业主经营失败对农民利益的伤害,建议向业主收取每年每亩一定数量的风险保证金,从而使农民的利益损失补偿和农民承包地复耕具有基本保障。 6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合理机制,强化管理与服务 建立、健全合理机制,
19、强化管理,特别是合同管理,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是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步伐的关键环节。首先,应当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机构。明确农业主管部门为土地流转的管理主体,并设置专门机构,负责协调相关部门的关系,负责土地流转管理、业主开发和招商引资的中介服务工作,负责合同(协议)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及其相关联的信息、咨询、评估系统,促进土地流转和业主开发的规范化、有序化。其次,必须严格合同管理。土地流转必须严格按法律程序履行合同手续,必须在流转主体双方协商的基础上,经集体经济组织同意后签订流转合同,报乡镇农业合同管理部门鉴证备案后生效。应以县(区)为单位,制定统一的流转合同文本和
20、土地流转证书,统一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鉴证的程序,搞好造册登记工作,认真搞好调查研究,调解合同纠纷,维护合同严肃性。第三,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农业、林业、水利、国土及其相关部门,必须通力合作,协助农业主管部门为土地流转服好务,进行具体指导与监督,及时帮助土地经营开发者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与困难,严禁任何单位和部门在土地流转中借机乱收费和乱摊派。 在全县乡镇办事处党委书记座谈会上的讲话各位党委书记都主政一方,是各乡镇、办事处的一把手。同志们的个人思想作风建设,直接影响一个地方的发展。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方方面面的工作都与乡镇有关。关于如何演好党委书记这个角色,过去一定讲过不少。各
21、位任职时间各有长短,都有各自的感受。现在,我谈谈自己的几点感想,愿与大家共勉。一、要做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学习问题,我党长期以来一直高度重视。比如,延安整风时期,就把学习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毛泽东专门有个讲话,就是叫改造我们的学习。当前,加强学习的紧迫性、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加强学习是时代和形势的要求。不能满足于大学期间读了几本书、学了多少东西。好多东西已经过时了,有的现在看起来甚至可笑。因为时代在变,形势也在变。例如政治经济学,以前沿用的是苏联的理论体系,从马克思的资本论出发,讲土地理论,讲均衡发展理论。而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当然,现在仍然要坚持马克思主
22、义,但是内容更丰富了。这些变化是1992年以后不断进取、突破、发展而逐渐产生的,这些新的知识是以前在书本上学不到的,必须不断学习。其次,加强学习是实践的要求。我们提高执政能力,不仅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向实践学习。我在大学工作过9年,也读了不少书。但是到政府机关工作后,才发现书本理论离工作实践太远。从省里到市里,又到县里,越来越发现所学的东西离实践远,起码是有一定的距离。20xx年,刚到泰安,分管改革工作,可能组织上觉得我从体改委下来,理论上、业务上都熟。但一坐下来开会,听了同志们的发言,就感到自己不如企业厂长经理、部门负责人熟悉业务。他们长期工作在一线,研究的许多问题以前我见都没见过,实践的复杂
23、性远远超过以前掌握的理论知识,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到政府后,参加接访,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一年下来,看看记录,发现接访其实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考验,什么都要向实践学习。所以,村、乡镇、企业干部身上能够学到许多东西。实践也是老师,要善于向实践学习,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比如说,现在党中央提出来,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仔细研究一下,党在改革开放27年间,走过的道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指导思想不断丰富完善。79年,全国百废待兴。矫枉必然过正,当时提出一切工作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讲”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后来发现片面抓经济建设造成许多副作用,又提出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再后来,又进一
24、步提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搞”五个统筹”。虽然经济还是中心,但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了。可见,中央也是在不断学习。我们每一级干部,都要不断学习、经常学习、善于学习,党委书记都要做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二、要做一个政治敏锐的人在政治上要有头脑,这不是一句空话。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吃透上情,把握上级路线、方针、政策、法规等大的方面,要清楚指导思想、工作重点。比如,关于科学发展观、宏观调控的内容,都要心中有数,不能闷着头干,要和上级保持一致。拿耕地保护来讲,这关系民族、国家利益和国计民生,因为民以食为天。搞不好,一旦发生战争,粮食不够,就会大乱。中国和别的国家不同,人多地少,和美国比,人口多,但可用耕地却
25、少三分之一。宏观调控,重要的方法之一是用银行杠杆调控经济。现在银行也在改革,政府可以协调项目贷款,但人家也要看项目的具体情况。比如土地储备项目,他们就感兴趣,主动来找我们提供贷款。所以,对宏观调控的内容要明白,对中央的宏观调控,省、市级的中观调控,就算说不全,也要能说个大概。像中央的”五个统筹”、市里的”四个坚定不移”之类的知识,也应该弄清楚,这样才能知道上面抓什么,我们应该干什么,才能做到同上级保持一致。二是吃透下情,为群众谋利益。要吃透民意。只有知道老百姓想什么、盼什么、爱什么、需什么、怕什么、恨什么、躲什么、烦什么,才知道我们应该办什么,才明白怎么办实事、办好事,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水能载
26、舟,也能覆舟,老百姓是我们政权的基石,群众反对,我们就危险。讲稳定,常说的一句话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老百姓动动摇了,政权就不稳定了。对待民意要有敏锐性,知道百姓盼什么,才能知道我们干什么。比如,下港盼的是修路,改善交通条件,天平、粥店就不一样,这里四通八达,交通便利,盼的是致富,盼的是有个好班子。(当然,我是随便打个比方,具体情况可能有出入。)从全县的角度看,也是这样,现在全县人心思上、人心思定、人心思富。所以”工业立县、振兴、强县富民”全县都拥护。如果”今年盼着明年好,明年还是破棉袄”,群众还会心甘情愿支持你吗。人民群众过去跟着共产党干革命,为的是过上好日子,能有个”一亩地,三头牛,老
27、婆孩子热炕头”。要是我们现在不为民谋利,群众不满意了,上级再满意,政权也会危险。三、要做一个作风扎实的人我们在领导作风、领导方式、领导方法方面存在哪些突出问题?昨天想了一晚上,总结了九个方面,也许不全面,以后想到了,再跟大家交流。这些问题可以整理出来,内部交流一下。一是针对群众意识、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淡薄的现象,要坚决反对官僚主义。有些领导干部搞了些”形象工程”,效果很差,赚了个坏名誉,归根到底是政治品质不好。如果心里想的是百姓利益,不用他说,老百姓也会真心实意地爱戴他。二是针对指导工作蜻蜓点水、雾里看花的现象,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有的领导干部拿现象当本质,不能由表及里,满足于下车伊始,哇啦哇
28、啦。三是针对遇事先打小算盘、明哲保身的现象,要坚决反对好人主义、利己主义。四是针对调查研究只听汇报、不解剖麻雀的现象,要坚决反对经验主义。五是针对只对上级负责、不对下级负责,只怕上级翻脸、不怕群众不满的现象,要坚决反对长官意志、惟命是从。有的领导干部对领导人的话坚决执行,甚至照抄照搬,脱离实际,盲目执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要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不能照抄照搬。六是针对作风霸道、不让人说话、一言堂、听不进反对意见的现象,要坚决反对家长专制。要发扬党内民主,有话要说清楚,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权衡利弊作决策。七是针对盲目决策、草率决策、不考虑后任和后人的现象,要坚决反对短期行为。领导干部不可能
29、在一个岗位上长期干下去,党委书记任期不能超过五年,这个网上有文件。为官一任,不能让后任难收拾,不能给后人留遗憾。比如上项目,虽然能带来政绩,但是如果有污染,会害了三辈子人。以黄前为例,这是泰城的水源地,是我们的”暖水瓶”、”水缸”,污染了就是对50万人犯罪。所以黄前要跳出来发展,引进项目可以建在外面,建在项目县,县里在政策上倾斜,收益上让乡镇拿大头。徂徕也有这样的问题,办旅游,上项目,要以有利于改善生态平衡为原则,不能有污染,上一般的机械加工和制造业还可以。八是针对集体决策流于形式、集体犯规、一有问题无人承担责任的问题,要坚决反对法不责众观念。一把手不能有这种概念,否则是很可怕的。一定要认真思
30、考这个问题,如果集体闯红线,整个队伍都会受损失。九是针对情况不明、拖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既误时又误事的现象,要坚决反对拖沓低效。从我县情况看,决策、执行、监督”三个体系”,关键是执行力不强,执行体系和监督体系不到位,要重点强化执行体系。解决拖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问题,部门是重要方面,乡镇都是重要的一点。比如,在土地问题上,如果及时搭上完善手续的末班车,交费买票,交上再说,早就应该完善了,不会错过时机,引起这么大的震动。以上问题,与大家共勉,对照着相互勉励,看看有没有,有就改,改好了就能成为一个作风扎实、民主、正派的人。在作风建设上,我们领导干部的目标是:作风扎实民主,方式灵活多
31、样,方法科学有效。做到这些,领导水平就能上一个大台阶。将来,要消灭”三拍”干部(决策面前拍脑袋,任务面前拍胸脯,出了问题拍屁股),努力成为政治成熟、作风扎实的负责人。这需要大家很好地历练,大家都要做好。朱镕基说过,”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以后,全国人民能说一句:他是一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意了。如果他们再慷慨一点,说朱镕基还是办了一点实事,我就谢天谢地了。”作为领导干部,离开的时候,只要群众说我们比较务实就行了。这个要求不高,其实也不低。四、要做一个激情创业的人一是要有创新的激情。不要在心理上为跳高设限,为发展设限。我上大学的时候,心理学课本上有个实例,讲的是一只跳蚤,放在玻璃杯里,能跳出老高。
32、科学研究表明,它可以跳到相当于身高400倍的高度。但是后来在玻璃杯口盖一块挡板,它跳起来就碰下去。一天后撤去挡板,它也只能跳到放板的位置,再也跳不出来了。这是因为有了心理定势,是习惯和惰性的作用。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潜力。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但有的人满足于目前的成绩,不思进取,不敢冒风险,就没法把巨大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我们看领导人的传记,他们小时候都想不到自己会到这一步,但后来都达到了,就是因为他们能够不断超越自己。举个市场开发的例子,有个人被阿迪达斯公司派到非洲卖鞋,很快回来了,说非洲人不穿鞋,根本没市场,空手而归。第二人到非洲,看到非洲人不穿鞋,认为这正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常驻非洲,开拓市场
33、,于是阿迪达斯从此长驱直入。再举个卖梳子的例子,让三个人把梳子卖给一座庙里的和尚。第一个人告诉和尚,虽然你没头发,但梳子可以挠痒,勉强卖出了一把。第二个人告诉和尚,你可以卖给有烦恼的香客,说梳头可以用佛法清理烦恼丝,于是卖出了十把。第三个人告诉和尚,你可以写上”积德行善”字样,就连光头的人也会来买了,结果他一下卖出了一百把。由于勇于创新,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发生了。二是要有生命的理想。人小的时候其实没有多大理想,成年后理想才渐趋成熟。我老家是建筑之乡,我小时候就是想长大当个木匠。后来有机会上大学,考的是一般大学,也只是想毕业后当个中学教师。后来随着环境的变化,理想也在不断地变。领导
34、干部的理想应该是追求干事业的过程,而不是当官或挣钱,只有在过程中才能得到真正的乐趣。当书记本身并不快乐,但是经过许多事情、处理过许多事情之后,有些事想起来会感到过得很充实、很丰富、有价值,乐在其中,乐在过程中。人就得有理想,就是要追求过程。张瑞敏曾经说过,每天都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每天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他本来只是一个工人,现在能够成为跨国公司海尔集团的CEO,跟他有理想和追求过程是分不开的。三是要力戒浮躁。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长城也不是一天建成的。做工作要扎实,要踏实,不能好高骛远。目标定得要稍高一点,但又不能过高,要跳跳脚够得着,恰到好处。定得太高,看得见,够不着,
35、走了很远,还在远处,就成了虚幻的海市蜃楼。四是要学做罗文。有本书叫致加西亚的信,今天我也带来了,大家有兴趣可以读一读。这是一本关于扎实、敬业、忠诚、奉献的书,已有上百年历史,排在有史以来最畅销书的前十名。整本书的故事非常简单,美国总统把一封信托付给一个叫罗文的陆军上尉,让他去交给一个叫加西亚的古巴将军。除了加西亚这个名字之外,罗文没有任何其他的线索,要把信送到,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整个故事就讲罗文上尉是如何历尽千辛万苦成功地把信交给加西亚的,体现了寻找过程的艰辛、扎实和忠诚。我们要提倡这种坚忍不拔的”罗文精神”。五是要精益求精、善始善终。精益求精这个词其实很不简单。有个故事是这样讲的:有一位好工
36、匠,技艺精湛,一生留下许多精美的房屋。现在想退休了,老板说,退休可以,但必须建造最后一栋房子。他虽然答应下来,但去意已决,心不在焉,根本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工作,选料选得差,做工做得粗,造成的房子简直是他一生中最差的。他匆匆忙忙把钥匙交给老板,只想着交差后赶紧回家,可是老板又把钥匙还给他,说是对他这些年来辛勤工作的奖励。他怎么也没料到,自己做了一辈子的精品,最后却把唯一的遗憾留给了自己。可见,任何时候都要把工作做到最好,只有工作细致,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才能不留遗憾。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民收入对策 农民市民化,指的是在城市化进程中,让生活在农村的大部分农民,离开土地和农业生产活动,进入城市从事非
37、农产业,其身份、地位、价值观念及工作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向城市市民转化的经济社会过程。由乡下人变为城里人,由农民变为市民,这一伟大经济社会现象在我国的出现和发展,不仅顺应了现代社会结构变迁的大趋势,而且对整个国家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正在并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一、农民市民化是农民增收的基本保证 2、农民市民化是促进土地的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农民收入的不可少手段。农民投入到土地的劳力和资金 受到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收益效应受到土地资源的限制。在我国农业已从供给约束型产业转变为需求约束型产业的背景下,农民很难依靠经营小块土地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实行农
38、民市民化,使农业人口不断向小城镇转移和集聚,减少现有农户和自然村落,从而大幅度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入农村土地市场流转机制,实行土地招标、入股、租赁、信托、转包、转换等多种有偿使用方式,使土地逐步向留在农村务农的种植、养殖专业户集中,大幅度增加农业劳动力人均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占有量,留在农业中的劳动力才能通过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活动,促进转向集约化经营,提高营业劳动生产率,不断优化农业成本和产量的关系,取得明显的农业规模经营效果,增加农民收入。 3、农民市民化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经济发展的关键是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是
39、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农民素质低,观念、思维方式落后,是目前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的主观因素。特别部分农民缺乏进取的思想、缺乏开放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法律意识。而要提高农民的素质,现在农村这样的山沟田野里,在农民这个范围内是不现实的,必须籍助于城市化,使农民市民化。因为城市是现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是现代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代表。城市社会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相对于农村社会而言,无疑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农民进入开放的现代化的城市,接受城市文明,经城市文明的洗礼和现代文明的熏陶,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法律意识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产生质的飞跃。社会上有这样的
40、说法,进城后的农民有8变,观念变新了,求知欲变强了,交际范围变广了,关心的话题变多了,眼界变宽了,脑子变活了,胆识变高了,行为方式变文明了,这8个变生动而又形象地反映了市民化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这对于农民收入的增加、实现城乡经济的繁荣和社会文明进步都将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5、农民市民化是促进人口、资源和生产向城市集聚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重要条件。由于农民市民化使人口、资源和生产向城市集聚。因而城市逐渐成为区城经济发展极,对周边的乡村地区具有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城市拥有的经济总量举足轻重的地位和经济质量优势,左右周边地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乃至左右全国
41、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吸引、聚集作用和辐射作用于周边地区,对所在区域和周边广大农村起领导作用,其作用没有固定的边界,经济实力愈强,其作用的半径愈大。城市通过资金流、物资流、人才流、技术流和信息流把周边地区的经济网络成一个有机整体,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城市将自己的技术工艺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广到所在区域和周边广大农村,使其面貌焕然一新。城市还通过自己高科技的研究、开发的巨大潜能的不断释放和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不断成长,使城市经济成为所在区域和周边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从城市郊区农村、特别是发达城市的郊区
42、农村的农民收入比一般农村地区农民收入高的现实中反映出来。是因为与一般农村地区相比,发达城市的郊区的城市在交通、基础设施配套、信息、科技、资金及劳动者文化素质等方面大大支持了周边乡村的发展。 二、农民市民化的制约因素 1、难转的弯-观念制约。长期以来,人们思想观念上受城乡对立,体制上受城乡分治的影响很深。因此无论是城市政府官员还是城市居民对农民进城就业,推进农民市民化认识不深不透,远未从战略高度认清农民市民化的必然趋势和战略意义。部分政府官员对农民进城存在两种担心:首先是担心城市病问题,怕农民进城会带来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社会治安恶化;其次是担心挤占城市职工就业岗位问题。怕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43、会加剧城市劳动力供求矛盾,影响城市职工就业。城市市民对农民进城表现出相当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是接纳的心态,因为进城农民是很好的廉价劳动力,可以分担城市居民不愿做,而又离不开,不能不做的累活、脏活、险活;另一方面是拒绝心态,因进城农民加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竞争,抢夺了城里人工作和就业的机会;又因为农民工素质低,犯罪率高,让城里人失去了安全感等等。受上述观念的影响和制约,结果就造成了城市对农村的排斥,市民对农民认同上的歧视和情感上的歧视,表现在行动上不能公正对待进城农民,对进城农民普遍缺少包容之心和宽广胸怀。 2、难解的结-政策制度制约。很多地方政府往往从政治收益最大化角度代表城市市民集团利益方面考虑
44、问题,对农民市实行排斥和抑制的政策,鼓励和支持政策的少,对农民市民化存在着重堵轻疏,重管理轻服务,重义务轻权益,重城市就业轻民工安排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热情引导,影响农民市民化进程。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一是刚性户籍管理制度;二是农村土地制度。现行的刚性户籍管理制度及其衍生的劳动用工制度使农民的迁徙自由和择业自由受到了极大限制,成为当前农民工进入城镇社保体系的头号障碍。长期以来,户口就像一杆无形的标尺将人们划分为有权利差别的不同社会群体,而农民则处于等级阶梯的最底层。这道城乡居民无法逾越的鸿沟,使得农民工无法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平等的财产权、休息权、教育权、劳动权、社会福利保障权等等,甚至连基
45、本的人权都无法保障。可以说,农民工虽然进了城门,却没有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其身份归属依旧是农民。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对农民市民化也是一种明显的限制,影响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影响了农民市民化的推进步伐。承包的小块土地成为了农民离不开的根,在城市社会保障又覆盖不了进城农民的情况下,进城农民不得不三思而行。 3、难以解脱的困境-素质制约。前我国农民的整体文化知识和能力素质不高,转移能力弱,进城后就业竞争力低,影响农民市民化。农民能否变市民,乡下人能否成为城里人,还取决于农民自身的文化知识和能力的整体素质状况。事实证明,进城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取得市民资格的重要条件,决定着由农民向市民转化的成功率。整体素质高
46、的农民,进城后容易获得较多的就业机会,容易取得相对稳定的职业和收入,又容易融入市民社会,得到市民认同,容易取得市民资格。许多调查显示,现进城农民,年龄一般低于劳动人口的平均水平,绝大部分集中在20-35岁之间,受教育的程度也高于农村平均水平,大多数为初中以上。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在其家乡处于中上等水平,这也充分说明了农民的整体素质对进城就业乃至最终实现市民化的重要性。农民的整体素质是确保其在城市长久安身立业的本钱,农民整体素质越高,进入城市就业机会越多,成为市民可能性越大。 4、难绕的坎-信息制约。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了解处理中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全国各地的就业情况和信息,这样可以合理安
47、排农民自己的行程,能更好地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岗位,确保农民向城市流向正确,从而由农民变市民的重要前提。但由于分散落后的农村信息闭塞,加之个体农民所处地位的局限性,很难得到及时可靠的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盲目流动的结果,当然无助于实现农民市民化。从目前农民流向和流动的地区分布看,比重最大的一部分是向本省范围内的城市流动,通常占转移农民的50%以上,原因就在于农民得不到进行跨省流动的有效信息。目前跨省市流动寻找就业机会,其信息的获取几乎全部靠亲戚、朋友和同乡等社会网络的帮助。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人口跨区域迁移甚少,所以跨越省界之后,人们的社会关系也就大大减少,信息不灵就在所难免了。这种信息障碍,致
48、使农民不清楚各地城市劳动力供求情况,不知道向什么城市流动有效,不知道如何获得城市就业机会,更不知道如何推荐自己。 三、促进农民市民化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1、转变观念,走出认识误区,是推进农民市民化的重要前提。目前,全社会对农民市民化还存在着种种陈旧观念和错误认识。认为农民进城是抢了城市人的饭碗,农民进城后会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紧张,会带来社会混乱。有一些地方为此对进城农民采取清、赶、堵的办法,甚至通过定期或木定期的收容遣返、市容整顿等方式,减少外来人口。因此,必须通过政府文件、党报党刊以及电视、电台等各种途径,大力开展宣传教育,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加快农民市民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对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加快城市化进程,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