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2课千言万语总关“音”第4节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课件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pptx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63644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PPTX 页数:63 大小:2.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2课千言万语总关“音”第4节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课件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高中语文第2课千言万语总关“音”第4节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课件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高中语文第2课千言万语总关“音”第4节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课件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高中语文第2课千言万语总关“音”第4节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课件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高中语文第2课千言万语总关“音”第4节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课件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2课千言万语总关“音”第4节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课件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2课千言万语总关“音”第4节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课件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pptx(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 课前自学预案,当我们在诗歌的百花园中漫步,体会古今情思,品味诗文韵味,那种感觉让人如痴如醉。那么,诗歌为什么能打动我们的心,或者说它能声情并茂的源泉何在?在于它的押韵与平仄。这一节主要向大家介绍押韵和平仄。古典诗词讲究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汉字的押韵和平仄是构成这种乐感的重要因素。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对于同学们认识汉语的特点和掌握汉语的发音是至关重要的。,一、关于诗歌分类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要求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出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要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诗歌的分类及标准如下:,二、古体诗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二者的主要区

2、别是古体诗往往是指唐代以前的古代诗歌。唐初开始形成的,诗体在字数、用韵、平仄对仗方面都有格律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但唐代及其以后的诗人也有写作古体诗的。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以律诗为代表。其有四个特点:(1)每首限定八句,每句限定七字,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2)押平声韵;(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4)每首在规定的位置要有对仗。,三、押韵及其作用所谓押韵,就是韵脚的字(韵文句末押韵的字)必须同韵。这里的“韵”指韵脚字的韵腹、韵尾和声调的平仄都相同,不管声母和韵头。绝句的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以押韵居多;第二句和第四句一定要押韵,且一般押平声

3、韵,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第三句最后一字限用仄声字。,律诗的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若押韵可押邻韵,若不押韵时可用仄声字;偶数句一定要押韵,且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除首句外的奇数句,最后一个字限用仄声字。用韵的字在诗中不能重复出现。押韵使得诗词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跳跃感,也容易记忆和诵读,人们喜欢吟唱,便于相互传诵;能使作品更富文采,更有音乐感和韵律美;韵母为“o、i、o、ou”和“、n、n、en、en”等的韵脚字,可以传达温和、轻松或欢乐、雄壮的感情,而韵母为“i、u、e、ei、ie”等的韵脚字,可以传达低沉、婉转、哀伤、悲愤的感情。,四、对仗及其种类对仗即对偶。格律诗中的对仗指

4、的是上下句字数相等,且相对字的意义、词类、平仄也要一一相对。诗歌(律诗)的对仗句一般用在颔联、颈联。包括以下几种:1工对。用词的词类相同,且必须是意义上属同一大类的词。如: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李白塞下曲)2宽对。同类的词(词组)相对,如名词对名词等。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诗),3借对。诗中用了一个词语的甲义,同时借用它的乙义与另一联中的词语相对。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4串对(流水对)。前后两句的意义相连,就像是连续说下来的一句话。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1从类型上看,诗可分为_、_和_。从字数上看,它们又都各自分为_和_。从格律上

5、看,诗可分为_和_。答案:古诗律诗绝句五言诗七言诗古体诗近体诗,2在唐人看来,从_到_的诗,都是古体诗。因此可以说凡_古代诗歌都是古体诗。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用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因此又被称为_或_。格律诗有四个特点:_答案:诗经南北朝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律诗格律诗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每首在规定的位置要有对仗。,3所谓押韵,就是_的字必须同韵,绝句的第一句可押韵可不押韵。第_句和第_句一定要押韵,而且一般押_韵,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第三句的最后一个字限用_。律诗的第一句可押韵可不押韵。而_一定要押韵。而且一般押_韵,

6、一韵到底,不能换韵。除首句外的奇数句,最后一个字限用_,用韵的字在诗中不能重复出现。答案:韵脚二四平声仄声字偶数句平声仄声字,4平仄中的“平”就是_声,“仄”就是_、_、_三声。在普通话中,_、_都是平声,_、_都是仄声。五言诗的平仄可以构成两联,即_,_和_,_。由此可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七律的平仄是在五律的前面加上两个字头,仄前加平,平前加仄。答案:平上去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5所谓对仗,就是_。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对仗分为_、_、_、和_。答案:上下句的字数相等,而且相对字的意义、词类、平仄也都要一一相对工对宽对借对串对,

7、研 课堂探究学案,1“课堂活动”中的几首古今诗歌表达的都是作者的思乡之情,且都是押韵的,看看他们分别押的是什么韵,找出每首诗的韵脚。仔细品读这几首诗歌,赏析诗人是怎样把思想情感与形式完美结合起来,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深切思念的。,【探究参考】客中作的韵脚是:香、光、乡,押的是n韵。商山早行的韵脚是:乡、霜、墙、塘,押的是n韵。虞美人的韵脚分别是:了、少,风、中,在、改,愁、流。移句换韵oeniou。娃娃的故事的韵脚是:话、家、下、它、妈,押的是韵。乡愁四韵的韵脚分别是:水、味,红、痛,白、待,香、芳。分段换韵uionin。,(1)古代诗歌鉴赏。客中作没有直白地表达思乡的感情,而是通过写客中作乐来

8、表达作客他乡的飘零感,整首诗全方位调动了人的感官嗅觉、视觉,还有触觉。而这首诗的韵脚也恰是感官的落脚点:“香、光、(他)乡”。商山早行首联开宗明义“客行悲故乡”,全诗寓情于景,写到了“残月、晨霜、槲叶、山路、枳花、驿墙、凫雁、池塘”,这些意象都带着伤感的意味,其中有些也构成韵脚,如“霜、墙、塘”。而虞美人则是移句换韵:“了和少”“风和中”“在和改”“愁和流”,音律的变化与作者心情起伏回转配合。可以说在形式、内容和情绪上达成了高度的和谐。,(2)现代诗歌鉴赏。现代歌词中也有对押韵的要求,不过远不如古诗词那么严格。娃娃的故事歌词儿歌化、口语化,作为韵脚的字都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话、家、下、它、

9、妈。”而且考虑到孩子说话的特点,每句最后一个字都是语气词。这些并不影响押韵。乡愁四韵的歌词比较注重文学性、抒情性,而且题目就明确显示了要以“韵”传情,用到“水”和“味”,“红”和“痛”,“白”和“待”,“香”和“芳”。歌词一韵一情,同韵复沓,把思乡之情逐步推向高潮。,2古诗词之所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和韵律美,除了押韵,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再找其他的古诗词看看,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探究参考】我国古代诗歌语言富有音乐美是与诗词自身的特点分不开的。除了押韵外。在平仄、对仗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格式和规律。,(1)平仄。平仄就是汉语字音的不同声调,近体诗的平仄是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声调,指语音高低长短升降变

10、化。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一共有四个:阴平(第一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第二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第三声)是一个低升调(有转折,有时是低平调),去声(第四声)是一个高降调。,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每声都分阴阳,所以共有八声)是:平声:到后代分为阴平和阳平。上声:古代为仄声。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去声:古代为仄声。到后代仍是去声。,入声:古代为仄声。这个声调的发音特征是:是一个短促的调子。例如用杭州话念“休息”“毛竹”等词,就会明显觉得“息”和“竹”的音程要比“休”“毛”短得多。这叫作“清入(阴入)”。既有的特征

11、,念起来,声带还有明显的震动。例如用杭州话来念“月亮”“国家”等词就会感到“月”和“国”音程既短,而且声带震动很明显。这叫作“浊入(阳入)”。古代汉语中四个声调的特点是: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2)对仗。诗词中的“对偶”又叫作“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对仗是诗歌或散文中一种工整的对偶形式。律诗和对联最讲究对仗。笠翁对韵是古代教儿童识字和学习对仗的读物。如“天对地,雨对

12、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潆潆,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日边塞飒飒寒霜惊戍旅,三江冬上漫漫朔风冷遇翁”。一、二、三句说明对仗词性和词组结构要相同,词义要连类成对(如天文对天文、草木对草木、服饰对服饰等)。四、五、六句是举的五言、七言、长句对仗的实例。,我们对对偶比较熟悉,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者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来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对偶的一般规则。

13、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实际上,名词还可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对偶,简称“工对”。这里“美”与“朝”都是专有名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法,那么,散文与

14、诗都用得着它。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像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句第二字和对句第二字都是“我”字,那就是同一位置上的重复。因此,像上面所举的易经和诗经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才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

15、以也要符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下面这副对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的。,就修辞方面来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带方位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方位名词。“根底”是方位名词,所对的“腹中”也是方位名词。“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1名句妙对,集联创作。如:“夕阳无限好,高处不胜寒。”此联为宽对,上联出自李商隐的乐游原,

16、下联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试仿照此例,集名句名联重新组配,写出35副对联。_,答案:(示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铜琶铁板大江东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黄鹤楼观落霞与孤鹜齐飞,古琴台赏秋水共长天一色。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2下面是一首律诗的四联,正确的次序应该是()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ABC D解析:该诗属于律诗,共有两个韵脚,并且颔联与颈联要对仗,再结合诗句内容以及语气特点,就可以得出答案。答案:D,3某中学响应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17、的号召,决定在学校广泛开展此项活动,为推动活动,吸引更多同学积极地参与到该项活动中来,请你为学校拟写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明确,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_答案:(示例)(1)吟诵国学经典,涵养书香校园。(2)沐浴圣贤光辉,濡染智慧人生。,4阅读下面的诗句,说说各自对仗的类型。A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B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C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E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F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G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H飘零为客久,衰老羡君还。,I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1)属于工对的有:_(2)属于宽对

18、的有:_(3)属于借对的有:_(4)属于串对的有:_解析:依据工对、宽对、借对和串对的含义和标准,即可判断出。答案:(1)CDI(2)BE(3)AH(4)FG,5“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该联相传为金圣叹在刑场被斩,离别子女时所做。请从所用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方面加以赏析。_解析:要从运用的手法和情感内容角度进行赏析。,答案:对联表面是写莲心之苦、梨核之酸,实际上以“莲”谐音“怜”,含“可怜”之意;以“梨”谐音“离”,含“离别”之意。全联意为“怜子心中苦,离儿腹内酸”。准确、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子(女)刑场离别时的心情,实为对偶精工、文辞优美的佳联。,6下面是为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设计的三条广告

19、语,请从其中选出你认为最佳的一条,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简要说明理由。(1)现代汉语,一“典”即通。(2)树汉语典范,立词典楷模。(3)一本词典,一位良师,一生收获。_,答案:(示例)(1)通过“典”与“点”的谐音双关,巧妙地突出了词典对于学习现代汉语的作用。(2)以对偶的形式,突出了现代汉语词典对规范现代汉语起的巨大作用以及在众多词典中的重要地位。(3)运用排比,点出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求学与人生的重要作用。,练 课后备考方案,撰写对联这一节内容主要是语言表达的简明、生动,涉及正确使用修辞和诗歌鉴赏等相关内容。具体的题型有:对联题、鉴赏诗歌的语言、仿写句子、拟标题、写广告词、写宣传语等。,对联属于

20、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考查的范围,也属于仿写句式考查范围,是语法知识、文化知识和思想积淀的综合体现,它直接指向对考生素养的考查。对联的考查从2004年开始,以后每年都有若干考区的试题对此有所涉及。有的单独考查,有的则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等结合起来考查。,补写下列有关节日的两副对联。注意:内容与节日相关;可以不考虑平仄。(1)端午上联:赛龙舟不忘楚风余韵(2)中秋下联:明月千里寄相思答:_,解析:本题中明确指出要与所列节日相关,这是在内容上的要求。但又明确指出可以不考虑平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形式上需注意语言对仗工整及字数要求。答案:(1)端午下联:闻粽香尚思屈子忠魂(2)中秋上联:清

21、风一缕拂丹桂,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现出庐山真面目留住秋水旧丰神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常向秋山寻妙句又驱春色入毫端天涯雁寄回文锦水国鱼传尺素书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是指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题目中提供了五副对联,要求考生从中选取三副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仔细阅读五副对联,不难发现它们都是行业联。第副适用于照相馆,当然适用于摄影小组;第副则适用于图书馆;第副适用于文学社;第副适用于邮局;

22、第副适用于戏馆,当然适用于戏剧社。答案:戏剧社:文学社:摄影小组:,解析:对联讲究字数相等,意义相关或相反,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从结构上看:四字短语都是主谓结构,但“芝兰”“桃李”为并列式,“黄牛”“翠柳”为偏正式;三字短语中“千里/绿”“万山/金”结构一样,“春/绣锦”“座/凝香”结构一致。然后依据平仄确定上下联:上联最后一个字多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则应为平声。答案:新春对联:翠柳迎春千里绿黄牛耕地万山金教师办公室对联:桃李满园春绣锦芝兰绕阶座凝香,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蕖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D

23、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解析:根据对联的特点,“山”对“水”,“春”对“秋”的特点来判断。答案:A,1对联的特点对联的种类较多,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句式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尾字用平声。,2对联的分类从上下句所表达的意义关系看,对联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1)正对:就是上下句各自具有一个完整的意思,但两者又和谐地统一在一个意境之中,上下两句所表达的内容相同、相似或相关。正对是对联中最常见的。例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春蚕到

24、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反对:顾名思义,上下两句意思相反,它们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主题表现得更为深刻、鲜明,艺术效果更加突出。例如:破千年旧俗,立一代新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3)串对:又叫流水对,指上下两句的意思是顺承的、连贯的,只是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表达,如果将上下句独立起来,意义就不完整。串对的上下句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例如:聚来千亩雪,化作万家春。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人。,3对联的写作方法(1)对联的内容都是相关的,在解答对联题时,就可以借助联想,利用相关、相似、相反的联想。先把一句拆成几个词组,利用联想的方法

25、,给每个词分别作对,再把这些对出的词连缀成一句。例如2004年高考题全国卷出的上联“扫千年旧习”可拆成“扫千年旧习”,与“扫”相关的词有“除、革、去、改、破、树、立、乘、展”等,与“千年”相关的词有“万载、百岁、三秋、四时、一代、几辈”等,与“旧习”相关的词有“陋俗、歪风、恶俗、新风”等,从中选词连缀成句就可以构成“除百岁陋俗”或“树一代新风”。,(2)一副对联就像一首浓缩的诗歌,也要注意立意。或写景或言志或抒情,或深思历史,或剖析现实,歌颂什么,批判什么得有明确的感情,思想内容要积极向上。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注意选取符合这一立意要求的意象。(3)平时应该多积累,很多名言警句都是工整的对联,如“

26、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读得多,记得多,对写对联大有裨益。,4写对联的一般思路对联要求的对仗,实际就是我们所说的修辞中的严式对偶。而在撰写对联的时候人们一般遵循这样三种思路:一是正对,即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又如“科学能致富/勤劳可兴家”(2004全国卷)。二是反对,即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三是流水对,即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又如“一代园丁乐/九州桃李荣”(2004全国卷)。除了以上三种思路,还有一个比较通用的规律,即上联往往写物,下联往往写人。如“春晖盈大地/正气满乾坤”“爆竹声声脆/祖国日日新”(2005全国卷)等。,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