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资格考试]心理学.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65817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2.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业资格考试]心理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从业资格考试]心理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从业资格考试]心理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从业资格考试]心理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从业资格考试]心理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业资格考试]心理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业资格考试]心理学.doc(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概论第一节 心理学的概念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首先,心理学要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 其次,心理学要研究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规律(解释、预测和调控)。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从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建立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二、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首先,心理学研究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过程中,主要依赖科学的方法,并且严格地遵循科学的标准,所以它是一门科学。 其次,人的心理活动受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它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 因此,兼有自然科学

2、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了。第二节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心理学是一门具有长远历史但又很年轻的科学。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一、 构造主义心理学19世纪后期 20世纪20年代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主要观点:1、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 2、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把心理分解成一些基本元素后,再逐一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可以达到理解心理实质的目的。研究方法:内省法(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要靠被试者自己对经验的观察和描述) 二、 机能主义心理学1890年 20世纪30年代代

3、表人物:詹姆斯、杜威 主要观点:强调意识的功能和目的(意识流)研究方法:实验和机能三、 行为主义心理学(第一势力)20世纪20年代 20世纪50年代代表人物:华生(古典行为主义)斯金纳(新行为主义)主要观点:研究线路可用“刺激-反应”(SR)公式来表示,坚持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研究方法:观察、实验四、 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1912年 20世纪40年代代表人物:魏太默、考夫卡、苛勒 主要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研究方法:现象观察五、 精神分析学派19世纪后期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主要观点:研究人的无意识(潜意识)研究方法:观察、解析 六、 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中期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

4、杰斯 主要观点: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强调人的社会性。研究方法:现象描述分析七、 认知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皮亚杰、奈瑟 主要观点:研究信息加工过程(用“口语报告法”)。研究方法:实验、模拟认知: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认知过程。派别代表人物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意识经验、结构内省法机能主义詹姆斯行为的机能实验、机能1890心理学原理意识流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外显行为观察、实验1913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巴浦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环境决定论。在当

5、前的行为改造、心理治疗中,行为主义的方法仍占有重要地位。格式塔(完形)魏太默、考夫卡 苛勒整体知觉现象观察有关知觉的一些实验结果,即格式塔知觉规律,至今在心理学中有一定的重要地位。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潜意识观察、解析至今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中仍然继续使用,而且其理论对人格、动机等心理学的研究也起到一定作用。认知心理学西蒙、奈瑟信息加工实验、模拟认知心理学标志着心理学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现代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内部心理活动规律,已变成一种思路,在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广泛运用。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需要、价值观现象描述分析注重人的独特性、强调人的社会性第三节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一、心

6、理学的理论领域(一)实验与认识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分支)(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际间的行为和社会力量对行为的控制和影响)(三)发展心理学 (以人的整个生活历程作为研究对象)(四)心理测量学(指行为和能力的测量)(五)生理心理学(研究遗传因素对行为的影响,以及大脑、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生物化学因素等生理功能在其中所起的作业) 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一)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家庭咨询、婚姻咨询、职业指导)(二)教育与学校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人才的选拔、团队的凝聚力)(四)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消费心理、购买动机)(五)法律与犯罪心理学(测谎仪

7、)第四节 心理学研究方法一、观察法: 1、定义:是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2、优缺点:优点:能收集到一手资料;收集到的资料客观真实。缺点:观察的结果难以重复;收集到的资料受观察者的主观影响。二、测验法 1、定义: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2、通过测验工具可以进行多方面的研究 第一,了解个体或团体的心理特征。 第二,用来探讨心理特征与外界因素的关系。 第三,通过对不同的人进行相同的测验,可以 比较不同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心理差异。优点:可以重

8、复测验缺点:测验内容必须具备适用性和科学性,对编制和实测过程要求很高三、实验法 1、定义: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2、变量种类: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自变量: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 因变量:又称反应变量,指实验者所要测定和研究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 控制变量: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3、实验法种类:(1)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指在实际生活情景中,有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优点: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缺点:实验情境不易控制,(2)实验室实验: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

9、,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优点:实验条件严格控制,实验结果可以反复验证。缺点:被试能意识到自己在接受实验,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四、调查法 1、定义: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2、调查法种类:问卷法和谈话法问卷法:是指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 优点:节省人力物力 缺点:回收率可能受到影响,进而影响结果谈话法:是指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定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的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及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 优点: 不需要特殊条件和设备,容易掌

10、握 缺点:访谈对象有限;被试受主管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会影响资料的真实性。第五节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一、认识内外世界 二、调整和控制行为 三、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第一节 意识的性质一、什么是意识 1、定义: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2、内容(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 (2)对内部刺激的觉知 (3)对自身的觉知 二、意识的状态 1、可控制的意思状态 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如:完成作业再出去玩儿)2、自动化的意思状态 人

11、对自己的行为似乎有所意识,但又不太清晰。(如:一边开车一边与旁边的人讲话)3、白日梦状态 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似乎一方面清醒着一方面做梦,通常在不需要集中注意的情况下自发产生。(如:上课走神) 4、睡眠状态 睡眠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脑电波的变化)5、 特殊状态:打麻醉针或吃特定药物之后的一种迷糊状态。第二节 注意一、什么是注意 1、定义: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2、特点(1)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 (2)注意的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

12、对象上集中起来,即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3、功能(1)选择功能(一般会注意重要的对自己有益的信息) (2)维持功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比较紧张的状态) (3)调节功能(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二、 注意与意识的关系注意和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注意不同于意识。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 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三、 注意的种类按照注意选择方向上的目的是否明确,以及意志努力的参与程度上的差异,我们可以将注意分成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一)不随意注意 1、定义:是指事先没有

13、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的条件: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新颖性、对比、运动和变化等。 (2)人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过去经验等。 3、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二)随意注意1、定义: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一直努力的注意。 它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是在不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2、引起的条件: 活动的目的与任务 对活动的兴趣与认识 个体的知识经验 活动的组织 个体的人格特征及意志品质 (三)随意后注意 1、定义: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这方面它类似于随意注意;但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在这方面,它又类似于不随意注

14、意。2、特点:它既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又可以节省意志的努力,因此有利于完成长期的、持续的任务。第三节 生物节律、睡眠与梦一、生物节律 1、定义:人和动物的一些心理和行为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些节律就称为生物节律。 它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2、种类: 一年 28天 24小时(日节律) 90分钟二、 睡眠与失眠 (一)睡眠意识不同状态下的脑电波形态脑电波形态频率典型的意识状态Beta()13-24正常清醒状态、思考解决问题Alpha()8-12深度放松、脑内空白、冥想Theta()4-7轻度睡眠Delta()2-4深度

15、睡眠人在正常情况下:脑电波为波人在睡眠状态下:1、过渡期:个体感到困倦、意识进入朦胧状态,这一阶段,呼吸和心跳变慢,肌肉变松弛,体温下降。2、轻睡期:频率变慢3、4沉睡期:,梦游、梦呓和尿床多在此时出现快速眼动睡眠REM:眼球快速跳动,呼吸和心跳变得不规则,肌肉完全瘫痪,很难被唤醒。随着年龄的不同,在睡眠中所占的比例也有所不同。所以老人睡觉不沉。人的睡眠总时间大约占人生的三分之一时间。二)失眠 1、睡眠的作用: (1)恢复说:认为人经过白天的活动,消耗了精力和体力,需要通过晚间的睡眠来恢复。 (2)保护说: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睡眠起着一种保护作用,保护个体也保护种族的发展。 2、失眠的类型 (

16、1)情景性失眠 (2)假性失眠 (3)失律性失眠 (4)药物性失眠 三、梦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欲望的满足。因为种种原因长时期被压抑着处在被觉知的意识下层,即潜意识,对于意识产生影响。(霍尔1966)梦的特征:1、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人们很少梦到公共事务。 2、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 3、睡眠中的内在和外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第四节 意识的特殊现象一、催眠 (一)什么是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景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二)受暗示性与催眠诱导: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的高低。首先,是个体对催眠的态度及对催眠者的信任感。其次,个

17、体的身心条件与个性特点也影响其受暗示性的高低。 容易接受暗示:喜欢沉思幻想的人;容易集中精神而不容易分心的人;对催眠好奇,想获得新鲜经验的人。催眠诱导: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三)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1、感觉麻痹 :催眠状态下感觉不到疼痛。 2、感觉扭曲和幻觉:可能出现幻听和环视现象。 3、解除抑制:人们会按指示做一些平时不可能做的事 。 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清醒后对催眠状态的记忆消失。(四)催眠理论 1、催眠是角色扮演:认为催眠产生于被试在催眠者的诱导下高度合作地扮演了另外一个角色。(巴伯尔、斯潘诺斯) 2、催眠是意识的分离:

18、认为催眠将心理过程分离为两个同时进行活动的层面。第一层为接受暗示以后所经历的意识活动,性质可能是扭曲的;第二层面是被掩蔽的,当时难于觉察的意识经验,但其性质是比较真实的,希尔加德称之为“隐蔽观察者”。二、心理促动药物的影响 心理促动药物:指使用后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而使个体的感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心理活动发生变化的药物。(一)镇静剂 :少量服用无妨碍,可消除情绪上的紧张。 如:鸦片、海洛因、吗啡。(二)兴奋剂 :可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和行为活动性的一类药物。如:咖啡因、尼古丁、可卡因。 (三)迷幻剂:能使人产生幻觉的物质,即能够使意识尤其是感知觉发生扭曲。如:LSD、墨司卡林。第三章 感觉与

19、感知第一节 感觉概述 一、感觉的一般概念 1、定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2、根据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可分为三类:远距离感觉:包括视觉和听觉。近距离感觉:味觉、嗅觉和皮肤觉。内部感觉:触觉、温度觉和痛觉。3、意义:感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二、感觉的生理机制 第一步:收集信息第二步:转换,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其机构称感受器。第三步: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 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的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中,对传入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 第四步:在大脑皮层的各区域产生感觉。三、感受性和感觉阈

20、限 (一)感受性:心理物理学是研究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间关系的科学。 1、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2、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3、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关系。(二)绝对感觉阈限:是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也是指有50%机会被觉察的最小刺激量。(三)差别感觉阈限 1、差别感受性:是指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 2、差别感觉阈限:是指那种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3、韦伯定律: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 K=I/I 4、费希纳定律:在物理量不断增加时

21、,心理量的变化逐渐减慢。 用数学的说法是:当知觉经验以算术级数增长时,刺激能量以几何级数增长,它们之间是一种对数关系。K=BLogI第二节 视觉一、视觉刺激 是波长为400750毫微米的电磁波。 二、基本的视觉现象 1、视觉的适应:是指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包括感受性的提高和降低。 2、色觉:颜色感觉的三种属性 (1)色调:颜色的基本特征 (2)饱和度:与光的强度有关 (3)亮度三、视觉的机制 (一)眼睛:网膜是真正的感光机构。网膜上有多层神经细胞组成,最主要的是两种感光细胞,即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棒体细胞对光的强度其反应,锥体细胞的作用是辨别颜色。 (二)视觉适应的分类明适应

22、:明适应又称光适应。指由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种之后逐渐看清物体。暗适应:是指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看不见周围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出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增高的过程。(三)色觉理论:1、三原色说:杨和黑尔姆兹提出:红、绿、蓝 视觉现象:正后像:当光刺激终止对感受器官的作用后,它所引起的视觉并不立即消失,它会出现一个短暂的驻留。负后像:在注视任何一种颜色后,都会在白色背景上看到一个与它相反的颜色出现。 2、拮抗理论:黑林提出:红-绿;黄-蓝;黑-白。认为人眼对光反应的视觉基本单元是成对组织的,有红绿黄蓝四种颜色,加上黑与

23、白工程三对,在光波影响下起作用。每一对的两个要素如红与绿、黄与蓝,其作用相反,具有拮抗作用,表现是当其中一个停止作用后,另一个就激活。所以先看红色,后像就是绿色。第三节 听觉一、听觉刺激 人耳能接受振动频率为2020000赫兹的声波。二、基本的听觉现象 (一)声音的属性:音强、音高、音色 (二)听觉的适应与疲劳 听觉适应:其所需时间很短,恢复也很快。听觉适应具有选择性,仅对作用于耳的那一频率的声音发生适应。 听觉疲劳:如果声音较长时间(如数小时)连续作用,引起听觉感受性的显著降低。 听觉适应与听觉疲劳不同,在声音停止作用后还需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如果这一疲劳经常性地发生,会造成听力减退甚至耳

24、聋。(三)声音的混合与掩蔽 拍音:是指两个声音同时到达耳朵相混合时,如果两个声音强度相差不大,频率也很接近,则会听到以两个声音频率的差数为频率的声音起伏现象。 声音掩蔽:是指两个声音同时到达耳朵相混合时,如果两个声音强度相差较大,则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较强的声音。三、听觉的机制 (一)听觉与耳 (二)听觉的理论 1、位置学说:贝克西提出:不同位置的毛细胞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反应。 2、频率匹配学说:不同频率的声音刺激基底膜,引起不同频率的神经细胞冲动并传至大脑。第四节 知觉感觉的整合一、知觉的一般概念 1、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

25、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注意: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对事物的整体的反应。 2、种类: (1)按起主导作用的器官分: 视知觉、 听知觉、 触知觉、 嗅知觉等 (2)按事物的主观特性分: 空间知觉、(产生的线索:双眼视差、幅合)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社会知觉3、知觉与感觉的联系(了解)联系:知觉来源于感觉,两者都反映的是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区别: 反映的对象特性不同 借助的器官不同 对经验和知识的依赖不同二、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整体性 1、定义: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2、规律(1)接近性 (2)相似性 (3)连续性 (4

26、)封闭性 (5)良好图形二)知觉的选择性 1、定义: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 2、影响因素:客观因素对象背景差异强度大、明亮的、轮廓清晰的物体容易成为选择对象。对象组合空间和时间接近的比较容易成为知觉对象。对象的运动运动的刺激物容易被区分出来。主观因素:如需要、兴趣、情绪状态、知识经验以及是否明确目的任务有关。三)知觉的理解性 定义: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的特性。四)知觉的恒常性 1、定义:刺激发生变化时知觉仍然不变的特性。 2、种类 (1)大小恒常性 (2)形状恒常性 (3)颜色恒常

27、性三、 几种复杂的知觉极其机制(一)深度知觉 (距离知觉)1、定义:判断物体远近距离的知觉,也称距离知觉。 距离判断的条件是单眼线索和双眼视觉。 2、影响因素(1)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大小、遮挡、高度、透视、纹理等。 (2)来自视觉线索本身的线索:调节与幅合;双眼视差。被遮挡的物体距离远,遮挡的物体距离近,是判断远近的重要线索。透过空气看不同远近的物体,清晰度大的物体被知觉为较近,反之亦然。二)运动知觉定义: 物体在空间中位移产生的知觉三)时间知觉: (1)时间知觉的各种线索: 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 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借助计时工具。 (2)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 感觉通道的性质 一定

28、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个体的兴趣和情绪 第五节 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 1、定义: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内容 (1)对人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 (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 (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与对物的知觉相比,社会知觉的特性: 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 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 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二、社会知觉的过程 (一)信息的收集和选择 收集信息后要加以选择,这时会受到先前经验的影响:1、个体根据先前经验决定哪些信息是有关的,而先前经验很可能是错误的或者有误差。2、个体没注意

29、到信息中的偏差。3、个体往往抓住那些最显著的个案信息,忽略基于多数人的统计信息。(二)信息的整合过程 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的信息比后来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 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2、晕轮效应:指人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3、社会刻板效应:指人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社会刻板印象形成的原因:1、认知者总是希望根据较少的信息做出全面的推论;2、每一个群体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目标,因而同一群体中的

30、个体就会有许多相似之处;3、接触机会的限制,人们通过间接方式得到的信息形成了刻板,又由于缺乏直接接触的机会,因而印象难以改变;4、社会刻板印象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刻板常常与人们的利益或价值发生关系,而且还可以快速补充社会认知过程中的缺失信息;5、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等。第四章 记忆与学习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二、记忆的基本过程 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信息加工理论的记忆过程(一)编码 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它把来自感官的信息 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受和使用的形

31、式。 编码过程需要注意的参与。 (二)保持 也称储存,已经编码的信息必须在头脑中得到保存,在一定时间后才可能被提取。 (三)提取 保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只有在被提取出来加以应用,才是有意义的。 提取包括回忆和再认。三、记忆的类型 (一)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是处理陈述性知识,即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时间、概念和观念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记忆程序性知识。 (二)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是指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回忆。 语义记忆:是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它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有什么联系。第二节

32、 记忆系统当前得到公认的记忆三存储模型认为记忆加工有三个不同的阶段,它们分别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一、感觉记忆 定义: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 特点: 1、编码:视觉表象和声音表象; 2、存储时间: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极短,图象在0.25-1秒,声象4秒; 3、容量:记忆容量较大; 4、记忆痕迹容易衰退,信息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二、短时记忆 定义: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特点: 1、编码:声音代码、视觉代码、语义代码; 2、时间:2030秒; 3、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72个单位,也称记忆广度; 4、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可转入

33、长时记忆。三、长时记忆 定义: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特点: 1、编码:语义代码、视觉代码; 2、时间:保持时间长; 3、容量:容量很大,一般认为是无限。 4、储存的信息如果不是有意回忆,人们是不会意识到的。 5、遗忘或因自然衰退,或因干扰造成。 6、储存模型: 归类:表现为对于相关或相似的项目,无论在有序或无序的条件下呈现,都是按一定的类别组织起来的记忆。 有层次的组织结构: 图式:人的各种知识经验在长时记忆中构成的一个比较稳定的网络 语义网络: 三种记忆的比较第三节 遗忘一、遗忘的进程与遗忘曲线 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发生了错误的回忆

34、或再认。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材料:无意义音节; 方法:节省法结果: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意义: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表明人类的遗忘不是均速进行的,刚学过以后在短时间内的遗忘比较快,量也比较多随着时间的消逝,遗忘逐渐缓慢下来,到了一定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 二、 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一)遗忘的原因 1、消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其它刺激的干扰。 前摄干扰:也称前摄抑制,指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 倒摄干扰:也称倒摄抑制,指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

35、忆的抑制作用。 (二)影响因素 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 2、情景和状态的依存性 3、情绪的作用 三、有意遗忘的作用 人们为减轻心理不安,有意识地逼迫自己不去回忆那些引起特别痛苦体验的事件,或者以某种方式有意地歪曲它们,使之不再出现。四、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记忆术:是有效提高记忆中编码和提取能力的特殊技术。常用的记忆术有:(1)地点法 :又称位置法,将一组熟悉的地点与要记的东西之间建立联系。(2)韵律法 :对一些纯语言的材料,靠韵律记忆比较有效,也称口诀法。(3)记笔记 :学生常用的记忆术。第四节 学习一、学习的定义 学习首先是一种适应活动。 学习是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得以体现的,而且这种变

36、化是相对持久的。 定义:学习是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题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二、 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梅椰)三、学习的分类(一)依学习方式分:接受学习: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发现学习: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意义学习: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机械学习: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进行学习。(二)依学习内容分:知识学习: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技能学习:通过学习而形成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有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两种。社

37、会规范的学习:把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四、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一)复习策略 1、复习的时间:第一次:510分钟后 第二次:当天晚上或第二天 第三次:一周后 第四次:一个月后 第五次:半年后 2、复习的次数:过度学习50%(过度学习:指在恰能背诵某一材料后再进行适当次数的重复学习。)3、复习的方法:阅读与背诵相结合;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记忆。 (二)组织策略 1、群集:即归类,通过对零散、个别的项目、单元进行分类与排列,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简明的结构,易于理解与记忆。 2、摘录、划线、写标题、列提纲、做笔记等。第五章 思维与创造性第一节 思维及其基本特征一、思维的

38、概念和特征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二)思维的特征 1、间接性 2、概括性 3、与语言有密切关系1、思维的间接性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2、思维的概括性: 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二、思维的过程和种类 (一)思维的过程 1、分析和综合 分析: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综合: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2、比较:把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

39、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3、抽象和概括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又可以分为初级概括与高级概括。(二)思维的种类一、根据思维的形态(任务的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 (一)直观动作思维:依据实际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二)形象思维: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三)抽象思维:指运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二、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不同 (一)聚合思维: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求同思维) (二)发散思维:指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求异思维)三、根据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常规思维: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二)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第二节 概念的形成过程一、概念的心理学定义 定义:指的是反映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