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教育考察报告.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66197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通教育考察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南通教育考察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南通教育考察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南通教育考察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南通教育考察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通教育考察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通教育考察报告.doc(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范文最新推荐- 南通教育考察报告 南通教育考察报告摘要:本文通过对南通教育成功因素的分析,揭示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一些现状,同时反映了基层对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两种看法,最后提出了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关键词: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   教育改革正文:在基础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南通的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究竟如何呢?带着这一疑惑,我们一行十二人来到了江苏省南通市,进行了为期七天的南通教育暑期实践活动。   

2、南通市通江达海,总人口780万,是最早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城市之一,被誉为教育之乡。现有678所小学,250所初中,95所高中(其中普高76所,职高19所),10所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总数96.6万名,专业教师2万余名。在此次活动中,我们主要走访了南通市下辖的海门市和南通市区的几所高中,向那里的老师与学生了解了一些情况,拜访了几位著名的特级教师并采访了市教育局的一些领导。通过实际采访与街头发放调查问卷,我们获得了一些比较真实、可靠的信息,对南通的教育现象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一、应试教育   南通的高中教育之所以全国闻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奥赛成绩与高考成绩相当突出。

3、今年高考结束后,南通市再创佳绩:全省理科前十名中,南通有四名;600分以上高分者,南通占四分之一;在全省十三个市的各项指标综合排名中,南通名列第一。一个普普通通的市,为何有如此骄人的成绩?是占据天时的偶然还是内在因素的使然?   经过一周的了解,我们发现南通教育现象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有着内在的必然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积淀深厚的教育传统。早在北宋初期,天下道德君子之首的胡瑗就倡导“苏湖教法”。20世纪初,清末状元张謇目睹民生凋弊,回家乡进行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提出了“父实业母教育”的救国方略,主持兴办了许多所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学校,在全国创下了41个第一,构建

4、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因此,南通的许多学校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这一传统的影响下,南通形成了浓厚的执教氛围和尊师重教的风俗,而这些直接影响到了南通的基础教育。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高考成绩与经济水平的关系大致成抛物线型,即经济过差与过好的市区,其高考成绩都不是很好。究其原因,可能是经济太差,则发展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硬件、软件都受制约;经济太好,则对应试教育不是很重视,高考成绩自然较差。南通GDP居全省第四,实力差于苏南,而它又濒临长江,经济状况足以满足当地教育的需求,所以其应试教育稳居全省之首。相当完备的教研体系。南通教育坚持以研为先的教学策略,分为三个

5、层面:一是课题研究,二是群体教研,三是高考研究。同时南通教育坚持以联见长的教学机制。高中有学科教育基地和教师培训制度。值得推崇的是学科基地,这是指市内的九所重点高中各担任一科的教学基地任务,基地负责相关科目的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由于全市的重点高中不进行排名,所以这些学校市内竞争的压力很小,可以很好地做到资源共享。这些教学与研究体制对于平时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自然促进了全市的教育发展。十分优秀的教师队伍。南通有一大批敢于吃苦、乐于奉献的优秀教师。通过对242份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中级教师占35.68%,高级教师占34.36%(见附图1),一般而言,这两类教师拥有年的教学经验。其中“二

6、李”,即小学的语文教师李吉林与启秀中学的数学教师李庚南,由于勇于改革、锐意创新而闻名于全国基础教育界。李吉林老师首创“情境教育法”,使孩子们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亲身体验到了语文的乐趣,为小学语文教学做出了贡献;李庚南老师于1978年正式起步,开创了“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着力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系统整理知识和创造性应用知识的能力,此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光是这些名师,南通还有许许多多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教师。在调查中,50.83%的教师认为自己工作量大,但乐于承担教学任务(见附图2)。南通的经济不如苏南的市区,但南通教师外流现象并不严重,尽管他们干的是普普通通的事,但他们留下的是薪火相传的知

7、识,凸现的是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众多的教师为南通的教育立下了汗马功劳。附图1:    附图2: 能够吃苦的学生群体。学生只有主动自觉地刻苦学习,才可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在应试教育中,这往往是关键。在采访中,人们普遍认为南通的学生较之其他地市的学生更能吃苦,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天性淳朴,没有杂念,读书升学是他们走出去的最佳信息途径。通过对天星湖中学、海门中学和南通中学的学生的了解,我们发现他们的作息时间都很紧,除自习外,每天有八至十节课。进入教室,最大的感觉就是书多,有的甚至连地上也放着书。在假期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参加家教班。“书海泛舟”是升学的唯一途径

8、,这在应试教育中是无庸讳言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而如果没有坚毅的吃苦精神,学生很难坚持下去,更不用说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了。以上五方面基本上是南通市在应试教育方面出色的原因所在。尽管素质教育已提出多年,但全国上下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这是无奈的事实。南通教育自然也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而且在这方面成绩斐然。但是,我们并不能据此就否定南通的教育,毕竟,这里也有素质教育生存的空间。二、素质教育   在南通市因从事素质教育而出名的当属东洲小学校长许新海。许校长从1992年白手起家,现已将当初破旧不堪的小学校建成了花园式的美丽校园。在交谈中,许校长告诉我们,学校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一辈

9、子养成四个爱好:读书、艺术、运动和动手实践。为此,学校积极倡导学生每日读书,并提倡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本书。学校还定期举办运动会,并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运动员。此外,学校还建立了少年宫,使孩子们能培养更多的能力。在采访中,我确实感受到了素质教育的魅力,也看到了素质教育的希望。   然而,这毕竟是小学的素质教育。众所周知,小学由于离高考的升学压力较远,因而兴办素质教育较容易。那么,南通高中的素质教育状况又如何呢?   在实地采访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并不惊人的事实,条件越好的高中,素质教育的程度越高。海门中学与南通中学即是其中典范。这两校均为当地的

10、重点中学,办学条件不错,尽管学校仍以应试教育为主,但我们还是能发现一些素质教育的现象。比如,两校都有科技节、艺术节和运动节,三年一轮回,尽管并非人人都参与其中,但毕竟让部分同学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同时也调剂了紧张的学习生活。此外,两校均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能较早地接触社会,这一活动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素质教育在中学尤其是在高中的规模与成效并不大,连专搞素质教育的许校长也认为:素质教育正处于两难地步。这一点恐怕举国上下无人置疑。那么,素质教育究竟难在何处?答案显而易见:高考,亦即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使然。尽管高校年年扩招、扩建,大多数高

11、中生可以上大学,但大家又将竞争的目光投向重点高校。升学的目的是接受教育,而受教育的目的是为将来的就业积累人力资本。所以,说到底,就业压力、生存压力是问题的关键。正如南通中学教导主任所言:“人多、就业岗位少的国情决定了家长将孩子未来的就业竞争转为了现在的升学竞争”。   素质教育如此艰难,但难道教育改革就此偃旗息鼓了吗?当然不能!于是,作为一种深化素质教育的尝试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三、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2001年启动,今年在10个省市推广,江苏省也在其中。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南通市教育局已就新课程改革等事宜向下属的各县、市发

12、了通知。同时,个别学校已开始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于是,在采访中,我们就此项改革向一些领导与教师作了专访。从中我们大致听到了两种声音:   一种声音对此表示乐观。南通中学教导主任认为,新课程改革与该校的教育理念完全吻合,因而该校将继续沿着课改之路走下去。但是,另一种声音也不容忽视。在采访中,南通市教育局的一些领导认为,新课程改革缺乏实践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改可以轰轰烈烈,但高中的课改应当更加理性,更加慎重。因为只改革课程,不解决评价标准这一根本问题,课改将难以深入下去。同时,有人建议,理论家们应多关注基层,了解一下基层教师的素质。这些忧虑不无道理。 &

13、nbsp; 看来,新课程改革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作为深化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新课程改革备受教育界关注。无疑,它肩负着重担,满载着人们的希望。究竟课改的试点效果如何,它能否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这仍有待于实践的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次改革如同其它改革一样,不会一帆风顺。四、路在何方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件关系着民族兴衰,联系着千家万户的大事。现行的教育体制主要是沿用前苏联的模式。时代发展至今,许多弊端凸显了出来。尽管我国曾对此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似乎离人们的期望还有相当大的距离。那么,教育的症结在哪里?教育改革的出路在何方?&nb

14、sp;  我认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两个字:人、钱。具体而言,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教育问题自然也涉及到这两个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理所当然地受着不发达地区的经济的制约。人多就意味着工作岗位少,使得人们的就业乃至生存压力增大。这些竞争最终反映在了教育上。在人口总量继续攀升的现状下,要想使教育变得更加理想,根本的一条出路是发展经济,只有经济水平大幅提高后,兴办教育的软、硬件才会有较大的改观,人们对教育的理念才会有所转变,教育的质量也才能得以提升。但是,发展经济是慢功夫,我们不能光指望着经济的好转而对现行教育制度无所作为。而且,良好的教育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

15、促进作用,因为人力资源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教育与经济互相促进。而在经济还欠发达的国情下,对于眼下的教育改革,我们必须另谋出路。   教育的两个主要环节是教学与评价,而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因而,教育改革应当在评价体制上下功夫。评价体制大致可分为两类:学校考核与社会检验。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方面最成熟的学校考核当属高考。高考制度在我国已持续了数十年。当然,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高考制度也不例外。一方面,高考作为升入普通高校的选拔性考试,承担着选拔人才的重任。客观地讲,它为选拔人才、输送人才和培养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二十多年前通过高考检验的学生,如今正

16、活跃在国家建设的各个岗位上。若没有他们的努力,经济发展很可能不会如此迅速。而且,今天的高考选拔出的人才并非完全高分低能。相反,许多人高分高能。实际上,分数与能力并非简单的正比或反比关系,甚至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可否认,高分低能的现象确实存在,但低分低能者可能更多。更进一步,在教育方面,对于大多数民众尤其是贫苦百姓而言,高考是唯一公平的制度。读书是穷人的最佳出路,统一的高考制度则是他们的龙门,给了他们脱离贫穷的希望。所以,高考制度于国于民皆有利,在数十年的社会发展中,它功不可没。正因如此,高考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可预见的将来,它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高考也存在许多弊端。最常见的说法是“

17、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一考定终生”。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的是极大的压力。于是,一部分学生畸形发展,在思想道德上出现了问题,酿成了许多悲剧。对于家庭,这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对于社会,这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高考制度也应当与时俱进。作为一种学校考核方式,高考主要涉及两个内容:考什么、怎么考。在研究高考制度时,我们理应着眼于这两个主要内容,而在具体的革新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完善高考制度。实际上,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完善着高考制度。在考核的内容上,从过去以单纯的知识性试题为主过渡到以灵活应用的试题为主。这使得光记知识不用

18、知识的备考策略不那么灵验了。以后的试题命制可以更加灵活多样一些,尤其是新课改推广后的高考试题,内容可以更宽泛,更贴近生活实际,更注重活学活用。在考核方式上,从以前的文理各考六科变为如今的“3”“31”“3 大综合1”等多种形式。这种变化自然引起了试题编排的变化,同时也要求考生在一份试题中有思维的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学生学习上的定式思维。当然,这些考核形式哪种最好或者是否有更好的方式,这都值得继续研究、实践。比如,如果条件成熟,尤其是经济条件允许的话,文科可增加口试,理科可增加动手操作的考核。新课程改革推广试行后,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不妨以此为契机,进一步

19、完善高考制度,使之更加合理。另一方面,可以改变高考制度。在采访中,东洲小学的许新海校长介绍了他在澳大利亚访问学习时看到的“高考”:学生可以自编自演话剧,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实物,由评委评分;学生日常的表现也由教师评分,折算后计入总分;以及其它非试题化的考核。当然,这马上让人想到一个问题:老师的日常评价可靠吗?这不光涉及到老师自身的素质问题,更牵连到诚信问题。目前,我国的诚信体制很不健全,社会满意度较低。即便是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也常常弄虚作假,有失公平。因此这种考核方式目前并不适合我国。但是,如果我们将失落的诚信找回来,将不完善的诚信体制健全起来,我们也可以尝试着“洋为中用”。这种考

20、核方式与我们传统的高考显然不同,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方式上都更进一步。它更有利于选拔学以致用的人才,而这也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学校考核在评价体制中占据主导地位。希望我们能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完善自身制度,着眼于考什么、怎么考这两个内容,着手于完善高考、改变高考这两个方面,使学校考核更加符合国情,更加称合民意,更加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当然,我们也可以在社会检验这一环节上着手。所谓社会检验,就是将人才推向社会后,由社会评判,优胜劣汰。目前教育上的升学竞争归根结底是为了适应将来的就业竞争乃至生存竞争。只要我们抓好社会检验这一环节。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更加明确了,培

21、养方式也就更加合理了。实际上,这些年我们在这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高校毕业生不再包分配,而是双向选择;国家公职人员不再抱着“铁饭碗”,而是能者上庸者下;整个社会大变革,不再是大家一样穷,而是优胜劣汰;等等。这些举措直接影响到了教育。学生如果一味地死读书,只看重眼前的分数,结果很可能是读书死。当前,我国仍处于转型期,教育仍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学生必须善于活学活用,培养创新思路,发展各种潜能,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求。社会检验实质上是教育评价的最终环节。只要我们在这个环节上把好关,那么不论教育模式如何变,目的和结果只有一个培养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人才。   教育的评价

22、不能仅拘泥于教育,还必须着眼于社会。为了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我们有必要双管齐下。短期内,我们应当着重于学校考核,但从长远来看,我们必须完善社会检验。只有评价体制更完备了,教育制度才能更完美。   同时我们也可以在教学上有所作为。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好。因而主要是两个方面:学什么、怎么学。学习的内容与考核的内容密切相关,也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相连,实质上与学校考核和社会检验即教育评价相关。只要教育评价标准明确,学习的内容也就很明确了。学习的方式大概可分为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常见的课堂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听,缺乏互动,很可能出现“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氛围

23、死气沉沉。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南通的“二李”在这方面有比较好的突破。课外自学主要靠学生自觉主动。这一方面需要老师较好地引导,另一方面需要学生享有充裕的课外时间与自学所需的资料。这就要求制度上和物质上均有保障。实质上,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也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许多发达国家的教学制度比较好,我们可以适当借鉴。但有一点需引起注意,学习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古人即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先例。不论教学模式怎么改,学习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轻轻松松成才只是美丽的谎言,踏踏实实学习才是成才的途径。我们所希望的只是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使其健康成才;我们所提倡的教学革新,只是学习内容更加适用;课堂教学寓

24、教于乐,更加活跃;课外自学苦中有乐,更加有趣。   教育改革事关重大,既不能踯躅不前,亦不能贸然挺进;既需理论上的指导,更需实践的检验。套用兵法术语,叫做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以上仅是在微观层面上对教育的一番思考,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个办学主体和办学方式的问题。在办学主体上,我国以公办为主。近几年,民办教育也正兴起,有望丰富教育资源。在采访中,我了解到了另一种办学主体:国有民办。或许它因产权不明晰,正存在争议,但我认为这可以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办学主体。在办学方式上,主要存在教育是否产业化之争。大众对此褒贬不一。我认为教育是公益

25、性事业,没有充分的把握时,不宜轻率地实行产业化。因为产业化之后要想再变回来就很困难了。目前,我们应“按兵不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公益事业。在教育革新的过程中,应牢牢抓住教学与评价这两个环节。在兴办教育的过程中,可尝试办学主体多元化。二者应统一于教育的宗旨:培养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高素质人才。参考文献:无 澳洲教育考察报告作者:张曦来自南太平洋的启迪关于澳大利亚、新西兰教育的考察报告宁波市人民政府澳新教育考察团一、概况宁波市人民政府澳新教育考察团于2004年11月5日至11月18日赴澳大利亚、新西兰进行了为期12天的考察访问。本次教育考

26、察团由市教育局党工委副书记、副局长黄士力任团长,团员有: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张清坤、市政府教卫文体处处长胡国权、市教育局高校招生办公室助理调研员徐慧珍、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毕祗源、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书记张骏乐、宁波大学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分院院长陈宁军、宁波市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孙惠敏、宁波市效实中学副校长张曦。本次考察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听介绍、观校园、进课堂以及与当地师生的直接交流等形式,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教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了解,特别是对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具体的考察和交流,从而汲取其成功经验,对推动我市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新的思路。在澳、新期间,考察团听取了新南威尔

27、士洲教育培训部和昆士兰洲教育艺术部有关负责人对澳大利亚及两个洲教育情况的介绍,并实地考察了奥克兰大学、悉尼技术学院、Mount Gravatt High School等学校,感受了悉尼大学的校园氛围。团员们一致感到:这次考察时间虽短,参观的学校也不多,但是收获颇丰,对我们今后从事教育改革和发展有很大的启发作用。由于考察时间的关系,本报告主要介绍对澳大利亚教育的感受。二、澳洲教育的主要特点澳大利亚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国家。近年来,澳大利亚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在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中属于最高档次一类。根据澳大利亚的法律,各州与地区政府负责教育,联邦政府则是提供资

28、金和参与制定政策的合作伙伴。投资教育的还有个人、家庭和民间组织。由于历史原因,澳大利亚的教育体制,大致承袭英国系统,分为小学6年、中学6年(初中4年、高中2年)、专科2-3年及大学3-6年(例:文、商、理科需3年,工科4年,法律4-5年,而医学则需6年)。虽然澳大利亚全国只有37所公立大学,2所私立大学。但由于联邦政府对教育质量的严格控制和管理,并投入大量的资金确保教育和科研的需要,因此,各校都保持很高的质量。在最近公布的,由连续20年为世界大学排座次的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THES)推出的最新一期榜单上,澳大利亚有6所大学进入前50名(这个排名是根据THES向88个国家的1300名大学教师展开

29、的调查所得,由这些教师列出心目中最好的教育机构。同时,排名还参照另外4项指标:教师学术研究成果被引用数量、师生比率、外国留学生比例和具有国际声望的学者数量)。如果说澳大利亚的大学教育正处在大踏步上升的阶段,并得到世界各国广泛承认的话,那么,其规模庞大,体系完整,发展迅速的职业技术教育,则已成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武器,并在该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以下有专题阐述)。与综合性大学相比,澳大利亚高等技术学院和理工学院的课程特点是更加注重面向就业需要,对经济建设的贡献度更大。考察团一行通过听取教育行政部门官员的介绍,与在澳中国留学生的面对面交流和对学校的参观访问,以及在考察期间对澳大利亚经济、社会的

30、直接感受,对澳大利亚教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十分注重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澳大利亚的综合国力属于发达国家之列,并正日益提高。对此,不少澳大利亚人感慨地说:“我们的祖先大部分是囚犯,我国能有今天的成就,最重要的就是依靠教育。” 由此可见,教育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关系。其可供学习的经验主要有: 教育普及程度,适应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澳大利亚的法律规定:6-15岁的孩子,必须接受强制性的学校教育。在此期间,教育是免费的。当孩子接受完十年义务教育后,可以有多种发展途径:一是继续读完高中;二是直接就业;三是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后就业(不允许学生待在家里,既不读书又不工作)

31、。在15年前大部分学生上完十年就不再上学了,而现在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越来越少了,有四分之三的人会继续完成高中(包括参加TAFE的培训)的学业。目前,澳大利亚已经基本普及了12年教育。到大学深造的人数近15年增加了70%。上职业学校的人则更多,往往还是在职带薪上学。国民受教育的年限的延长,反映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而教育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政府重视教育,确保了教育经费的需要。看一个国家对教育是否重视,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的多少。近年来,澳大利亚在这方面增长十分迅速,1998年,澳大利亚教育总经费就已达到了占GDP的5.46

32、%;财政性教育经费则占全部教育经费的84.1%,而非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全部教育经费的15.9%。除了州政府的正常性教育投入外,学校用于硬件设施(如建造校舍)的经费全部由联邦政府下拨。另外,除义务教育阶段的费用全部由政府投入外,对于参加各类职业培训的学员,政府也会给予一定的补助。特别是对工作后继续参加职业培训的学员,常常可以带薪读书。除此之外,家长和社会各界也会对学校的建设自愿捐资,如帮助学校建一个电脑房,或者在校园里建立一个健身房等。一些企业也会向有关职业培训学校提供实验实训设备,如悉尼技术学院汽车系的设备,都是由各汽车厂自愿捐助的。 大力发展职教,建立了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澳大利亚

33、的职业教育体系举世闻名,与德国的职业教育水平相当,且有其自身的诸多特点。为澳大利亚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澳大利亚进行职业教育的主体力量是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以下简称TAFE),全国现有TAFE学院250所,由政府资助的在校生有130万人。国家训练局负责制定全国性政策,指导职业教育发展。根据我们的了解,当前,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制度表现出以下一些显著特点:第一,发挥行业组织在职业能力标准制定中的作用。在国家训练局的协调下,澳大利亚设有21个全国性行业培训咨询组织。这些组织进行本行业的就业

34、需求预测和职业分析,制定职业能力标准,向TAFE学院和其他教育和培训机构提供专业、课程和教学依据。行业培训咨询组织经过研究得出的普遍结论是:很多新增加的就业机会是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的工作岗位,发展职业教育对于提高澳大利亚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预测表明,未来十年对拥有职业资格的就业人员的需要量将不断增加。在劳动就业领域,具有相应资格证书、技术水平较高的就业人员正在取代那些无相应资格证书、技术水平较低的就业人员。这些事实使行业企业对于职业教育有了很高的认可度。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有了很好的就业前景,从而提高了职教的社会地位。一些大学毕业生甚至也需到TAFE学院接受职业培训后,才能有比较广泛的就业机会

35、。有的TAFE学院具有百余年的历史,办学基础相当雄厚,但并没有升格为大学,这与职业教育地位较高、满足行业企业用人需要并得到行业企业的认可有很大关系。由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有的行业(例如会计)正在与国际相关行业的职业能力标准接轨。因此,上世纪9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政府建立了普教与职教相等值的证书体系,职教领域据此制定出了相应的能力标准要求。第二,建立国家统一的证书、文凭和学位框架,使职教成为国家教育体系有机的组成部分。澳大利亚为十年制义务教育之后的教育和培训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与工作岗位相对应的教育和培训证书体系。这种统一的证书制度和课程内容的模块式结构使职业教育与

36、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相沟通;使就业前教育与就业后教育相联系,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例如,在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学生就可以自由地选择证书和证书要求的职业教育课程;高中毕业进人TAFE学院后,在高中教育阶段所得的职业教育课程的学分得到承认,即不必从头学起,可直接学习后续的课程模块。第三,按照职业能力标准和证书框架开发课程、组织教学。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具体内容和安排由企业、专业团体、学院和教育部门联合制定,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情况不断修订。TAFE学院能否开设某一专业,须经过地方教育部门和行业组织的严格审核。第四,建立高素质的职业教

37、育教师队伍。TAFE学院的教师一般至少有35年行业专业工作的经验。这是通过教师的招聘标准来实现的。TAFE学院的教师全部从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中招聘。没有直接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聘职业教育教师的现象。新招聘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须到大学教育学院进行为期l2年的“部分时间制”学习,由学院资助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教师在应聘之后,同时也是有关专业协会的成员,参加专业协会的活动,接受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信息。在教师的管理上,终身雇佣制教师越来越少,合同制(l5年)和临时性教师越来越多。第五,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尽管政府是TAFE学院的拥有者,但每年向学院拨款时,是以教育和培训这个

38、“特殊商品”的“购买者”的姿态出现的,即采用高效率的商业化方式。哪一个学院教育和培训适应经济和社会需要,且质量高(学生的巩固率高、毕业生获得证书的比例高)、成本低(生均经费低),政府就“购买”哪一个学院的教育和培训,即向哪一个学院拨款。这种拨款机制成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发展的指挥棒。企业的和私立的教育和培训机构也积极参加该市场的竞争。这种管理模式促使学院最大限度地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高效率地利用教育资源。目前,TAFE学院中出现了相互合并现象,就是学院力求减少管理人员、提高办学规模效益,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表现之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政府鼓励TAFE学院进入市场,得到企业等社会各方面的资

39、助。从一定意义上讲,TAFE学院不仅是政府的教育和培训机构,而且是“经营实体”。2在学校教育中,十分注重“以人为本”在考察中,我们深深地感到,澳大利亚学校中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一点,与我国的教育现状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一进校园,到处都可以看到充满灿烂笑容的学生们,他们在无忧无虑地进行各种体育活动。他们的也带着大大的书包,但大书包里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放满了书本,而是各种玩具。见到我们这些亚洲面孔的外国人,他们会用日文或中文向我们大声问好。在教室里,在校园里,校长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这个是学生设计的;那个是根据学生的要求由学校建设起来的;那个实验室正由学生和老师一起进行改造学校教育“以人

40、为本”不仅体现在活动中,更为重要地是体现在教育体系及课程设计上。前文已述,在澳大利亚的教育体系中,实行十年制义务教育。即学生学完十年后,便可以选择就业或继续学习,如果继续学习,又可以选择普通高中或职业技术教育。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是与终身教育相联系的,所以即使大学毕业后,或者工作一段时间后,如果觉得自己缺少某方面的能力,可以重新回到技术学院去学习相关的课程,进TAFE学习没有年龄限制,而学习的费用只是普通大学的十分之一。这些措施,都为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劳动者的技术能力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在新南威尔士州,中学的教育计划还须征求家长的同意方可实施。学校教育中体现了以“生”为本,在学校发展的问

41、题上则做到了以“师”为本。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设立教师注册委员会,强化师德的要求(教师录用前须到警察局了解,必须没有不良记录方可录用)。对已任教师,则十分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工作,关心教师的可持续发展。3十分注重因材施教,妥善处理好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关系澳大利亚曾是一个实行精英教育的国家。近年来,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他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大众化和均衡化了。昆士兰州教育艺术部的Len Willis先生在向我们介绍的过程中,时时都在体现要在本州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昆士兰州幅员辽阔,所属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人口分布也极不平衡。为了使边远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首

42、府地区同样的优质教育,州教育部提出了许多扶助政策,提高那些地区的教育水准。由于历史原因,澳大利亚仍然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精英学校。对于这些学校,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采取了任其发展的策略,既不强迫取消,也不在经费或其它政策上对其网开一面,而是完全享受与普通学校同样的标准。在政府对学校的评估时,也绝不纯粹以升学率等因素来评价学校,使各类学校都能得到良性发展。4十分注重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澳大利亚的学校教育经费十分充余,除了政府下拨的经费,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也会向学校捐资助学。但是,从我们参观的几所学校的情况来看,学校的建设大多以“高效、实用、够用”为原则,所有的设施设备并不追求豪华和气派。在Mount&n

43、bsp;Gravatt High School,学校的体育设施十分普及,除了一个简易的室内体育馆,还有用几根大铁柱子支撑起来的一个大“雨篷”,构成了一个风雨球场。学生们在里面进行着各种体育运动。我们看了,不禁连声叫好。因为这个操场完全可以满足学生的一般性体育活动的需要,但建设资金比造一个标准体育馆不知要节省了多少,建设的周期也大大缩短了。这样一个简易活动场地,其体育活动的功能是不会比标准体育馆少很多的。悉尼技术学院是一所在国际上也享有一定盛誉的TAFE学校,那里也没有看到很多豪华的设施或特别昂贵的设备。听图书馆的负责人介绍说,学校图书馆的藏书量并不是很多,但所有的书籍都是对

44、学生学习有用的。过时的、陈旧的书籍全部处理掉了。他说,学校不必成为藏书楼,万一要查找一些历史资料,完全可以到市图书馆去。我们发现,该图书馆用于师生检索的电脑数量不会超过一百台,据说配置也不是最先进的。学生使用电脑都是预约登记,由学校统一安排时间。从这个事例,进一步体现了他们的“够用”原则。5十分注重人与环境的关系,加强了环保意识和环境育人的功能一踏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国土,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便是天空特别的蓝,空气也非常清新。在新西兰,我们从奥克兰驱车向威灵顿转移的过程中,车窗两边尽是蓝天白云、绿草如茵、牛羊成群的油画般的田园风光,就像WINDOWS XP桌面的图像。在澳大利亚也有类似的

45、景色。每个城市都有让人着迷的地方:堪培拉四季树茂花繁、绿草如茵,704公顷的格里芬湖四周风景如画,“花园首都”当之无愧;悉尼风帆形的歌剧院,屹立于贝尼朗岬角海湾上,1149米长的单拱大桥横空出世,与码头老区的旧式建筑及现代高楼交相辉映,让人百看不厌;植物园公园占市区面积14的墨尔本到处郁郁葱葱,百花争艳,鸟语花香。与澳大利亚人交谈,环境美是他们最感自豪的地方。同样,澳、新的大学校园,一般都是没有围墙,没有气派的门楼。城中有校,校中有街,校园的建筑与绿化与整个城市完全融为一体,没有丝毫的刻意和做作。之所以有如此美好的环境,除了这两个国家人口稀少,更重要的是人的素质非常高,人人都有强烈的保护环境的

46、责任感。这种责任感的形成,应归功于学校长期开展的对孩子们的环境教育。据新南威尔士州教育培训部的Jenni Shipp女士介绍,在教育部不多的机构里,有一个专门从事环境教育的部门,承担着全州的环境教育的重任。从小学起的各年级,都开设有环境教育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并不都是在课堂里纸上谈兵,更多的是让学生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体会、感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产生发自内心的环保责任心,从而成为环保事业的志愿者。因此,开展全民环保意识教育,使人人意识到保护环境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让政府的决策变成人人自觉执行的方针,这是事情成功的关键。三、通过考察对我们的启示1.要更加注重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47、进入21世纪,教育的任务已经不仅仅是教书育人,传道解惑了。各级各类学校,必须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更多更强的人才支撑。高校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更快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作为政府,则更应充分认识到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搞好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规划和布局,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目前,要尽快达到国家规定的教育经费在GDP的比例)。在现有经费的条件下,则要切实保证经费的有效使用,杜绝浪费和盲目攀比,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口上。2.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该说,目前我国教育界对“以人为本”已有了比较强

48、烈的共识,但缺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体现这一科学而先进理念的行动。有不少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一方面也在高喊“以人为本”,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却根本不考虑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不尊重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和要求。所以说,我们的“以人为本”还仅仅停留在口号上,与真正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还相去甚远。这就需要我们实实在在地去做。我们认为:当前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件事。第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学活动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会他自己真正想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而不能过分拘泥于教材和大纲,更不能以应付各类考试的要求作为教学的第一需要。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我教你学”的被动关系。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第二,要切实转变学生观。传统教学中把学生当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和“海绵”,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教学中不可避免出现“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我们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随着教育产业化政策的体现,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学校应该向社会提供最优质的教育、培训等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