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9张(共19张PPT).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67367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3.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9张(共19张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9张(共19张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9张(共19张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9张(共19张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9张(共19张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9张(共19张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9张(共19张PPT).ppt(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宰相权大睡不好,选才选官更难搞;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皇帝的烦恼,监察制度,地方制度,中央官制,选官制度,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从汉至元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地方分权,“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主父偃,推恩令;刺史,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2、,地方分权,中央集权,州、郡、县,州、县,道、州、县,皇帝的烦恼之地方造反了,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宰相赵普,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措施:,收精兵,削实权,削弱或剥夺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武将的权力。,设转运使,州郡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制钱谷,“统兵权归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它们互不统属。调兵权归枢密院。,州郡直

3、属中央,设通判加以牵制;废除节度使管辖州郡的制度,文臣出任州郡长官。,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从汉至元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地方分权,推恩令;刺史,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地方分权,中央集权,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州、郡、县,州、县,道、州、县,路、州、县,省路府州县,“承平既久,户口岁增。兵籍益广,吏员益众。佛老外国,耗蠹中土。县官之费,数倍于昔。百姓亦稍纵侈,而上下始困于财矣!”宋史食货志,冗官、冗兵、冗费,“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熹,积贫积弱,“材料一:“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

4、都省为表里。”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卷五八地理志一材料二 从制度上讲,虽然就地方局部范围而言行省权力相对集中,但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元庭仍然能够通过许多制度杠杆对行省进行约束与控制。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小结: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中央的权力不断加强,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三公九卿,中外朝,皇帝的烦恼之地方造反了,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

5、约也。”景帝默然而止。司马迁史记卷五七周勃附子亚夫传,上述材料说明汉初丞相地位如何,有何影响?,西汉丞相位高权重。丞相权力过大对皇权构成了一定的威胁。,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皇 帝,九 卿,有事上报,执行机构,决策机构,汉代:中外朝,秦变周法,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置尚书于禁中,有令丞,掌通章奏而已。汉因之。武、昭后,其任稍重。汉书云:“宣帝时任中尚书官。元帝时,弘恭、石显相继为中书令,元帝被疾,不亲政事,遂委任焉。及光武亲总吏职,权归尚书,三公但受成事而已。【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三公九卿,中外朝,尚书台(代三

6、公),三省制萌芽,三省六部制,皇帝的烦恼之地方造反了,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023/5/7,皇 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起草诏令,负责 执行,封驳审议,唐中枢权力机构三省六部,政事堂,驳回,宰相集体办公,1、削弱相权,加强皇权。2、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避免决策失误。3、提高行政效率。4、对后世影响深远。,“与秦汉时的独相制相比,由三省长官联合组成政事堂行使宰相权力,相权已由个人掌握,转变为由特定机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避免相权行使的个人化色彩。杨阳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三公九卿,中

7、外朝,尚书台(代三公),三省制萌芽,三省六部制,皇帝的烦恼之地方造反了,二府三司制,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皇 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枢 密 院(西府),度支,盐铁,户部,中书门下(东府),军政,行政,财政,4、宋代:,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二府三司制,相权再被分割皇权继续加强,三 司,从太祖建国、太宗统一全国,到真宗治国,确立了高度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基本上奠定了宰相主管民政和枢密院长官主管军政、三司使主管财政的三者鼎立的格局。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6卷),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皇 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

8、,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枢密院,度支,盐铁,户部,中书门下,军政,行政,财政,财政,宋代:二府三司制,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归入,归入,元代:,一省制,三 司,相权反弹 威胁皇权,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三公九卿,中外朝,尚书台(代三公),三省制萌芽,三省六部制,皇帝的烦恼之地方造反了,二府三司制,中书省一省制,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宰相坐议事 宋相站议事 明臣跪奏笔录,思考:从礼仪上的变化可以看出什么实质?,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小结: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皇帝的烦恼之官员选不

9、好,材料一 夏商周官吏的选拔范围严格限制在血缘关系之内实行的是“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的世官制。这种制度造成了国家的大部分职位都由贵族成员来担任,各等级间极少对流的现象。高卫星关于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几个问题,(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早期的选官制度及其特点。,世卿世禄制,血缘,世袭,贵族,贵族内部流动,察举制,材料二 察举制度从下层官吏或直接从民间选拔出孝廉、茂才、贤良文学等人才推荐到中央,经过考核授以官职从制度上看,察举制实际上能够获得选举机会的,大多是官僚地主和豪门子弟。而且。察举的选举对象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无论誉满乡里的贤能之士,还是挖空心思攀附权贵的势利小人,能否得到

10、荐举,最终都取决于地方官是否举荐。可见,察举制虽然欲向广大士人敞开入仕的大门,但是由于制度上没有相配套的保障,选士实权主要掌握在地方官手中,又没有客观的、统一的标准,所以“这种精神不可能得到真正的体现”。唐书文汉代的察举选官制度,(2)根据材料二概述察举制“这种精神不可能得到真正的体现”的原因。并分析察举制的特点。,九品中正制,德才,举荐,士人,地方官,材料三 曹丕采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谓之“九品官人法”,选取原则以“家世”为重。九品中正制度其创始的用意在谨慎选才但末流所及,仍为权门所把持权贵子弟依恃家

11、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本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而若干不肖中正更连迎权贵,袖私舞弄这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上品无车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3)根据材料三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并分析其特点。,门第,举荐,士人,地方与中央,材料四 科举制的演变,(4)根据材料四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并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皇帝的烦恼之官员选不好,世卿世禄制,血缘,世袭,贵族,贵族内部流动,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德才,举荐,士人,地方官,门第,举荐,士人,地方与中央,科举制,成绩,考试,读书人,中央,演变趋势:从“依据”、“方式”和“对象”上来看,日益趋向公平和平民化。从“权力归属”上来看,由地方趋向中央。,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的科举选官制度至今是否仍有可用之处?说说你的见解。,美国学者柯睿格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