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2011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1课时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67543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设计】2011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1课时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创新设计】2011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1课时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创新设计】2011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1课时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创新设计】2011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1课时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创新设计】2011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1课时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设计】2011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1课时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设计】2011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1课时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必修三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高考考点】(1)源远流长:见证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2)博 大精深: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 文化的力量,“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思考:结合两幅图,你产生了对中华文化怎样的认识?,提示:(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2)中华文化是激励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春秋战国,秦的,统一,儒家学说,隋唐,基本,特征之一,见证,基本载体,文明时代,重要标志,重要见证,中

2、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民族性,时代性,提示!(1)源远流长是从纵向角度说的,是指历史悠久、没有中断。(2)注意区别文字与汉字地位作用的不同表述。,博大精深的中化文化,特别提示!(1)博大精深是指内涵丰富。(2)包容性是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原因。,考点突破,探究一:对于大多数民族来说,独特的语言与文字是其民族文化的基石,尤其是使用人数最多,延续传统最久,语音、词语、语法、文字最为独特的汉语、汉字,更是我们的命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根基。但随着“E时代”的到来,诸如“东东”“斑竹”“偶”“大虾”“MM”这类“网语”竟迅速成为“现代汉语”,进入“普通话”。一些中国人现在甚至已经说不好中国话,写不好中

3、国字。,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简要分析上述现象。,答案: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2)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到来,许多“网语”成为“现代汉语”,一方面丰富了汉字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也影响了汉字使用的规范。维护汉字的规范使用,就是维护我们的民族文化。(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必须规范汉字的使用,继承和发扬汉字的民族特点,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造中华文化的辉煌。,探究二:中华文化是在中国这一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这意味着各地区的文化都完全相同,对吗?,答案:中华

4、文化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所以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并非完全相同。(2)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探究三:认为中华文化就是中华各民族的文化,对吗?,答案:不对。(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2)中华各民

5、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征,而不是简单地相加和堆砌。各民族之间的特色文化在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的基础上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探究四:2009年7月18日,全球华侨华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并通过宣言。宣言指出,一年以来,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步入了和平发展的轨道,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平等交流、善意沟通、互利合作、共创双赢,成为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旋律。这是两岸同胞共同努力的结果,它实现了两岸同胞的强烈愿望,满足了两岸同胞的共同期待。“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损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6、,是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威胁,必然遭到包括两岸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反对。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为什么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答案:(1)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2)两岸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3)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括团结统一等内涵的伟大民族精神。(4)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中华文化持久深藏于两岸人民心中

7、,渗透在日常生活中,这是联系两岸的最牢固纽带。,核心解读,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这表现在许多方面。汉字、史书典藉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1)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 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 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 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 要标志。(2)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留存之丰,为世界所仅有。,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它体现在三个方面:独特性、区域性和

8、民族性。(2)独特性:中国的文学艺术和古代科学技术等显示的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民族性: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

9、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3.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关系 区别:侧重点不同:源远流长侧重于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 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历史悠 久,博大精深侧重于静态上,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 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二者的 表现不同:汉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我 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联 系:都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中华文化特 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4

10、.弘扬中华文化的意义(1)绵延发展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民族文化是民族形成的一个主要标志,在民族的成长和壮大中 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证明,文化与民族的兴衰息 息相关。一个民族的觉醒,总是起于思想文化上的觉醒;一个 民族的沉沦,往往始于文化上的沉沦。在人类历史上,曾经 出现过四大文明古国,也曾经出现过许多优秀的文化体系,但 是只有中华文化长期延续而从未中断过。绵延不断的中华文化 孕育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得中华民 族在前进的征途中,虽然历经坎坷而奋进不止,饱受磨难仍巍 然屹立,始终是一个坚不可摧的整体。,(2)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

11、聚力的重要源泉。中华文化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综合图示:,生活热点,中华文化似纽带,两岸同根感情深,材料一7月11日上午,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长沙隆重开幕。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于7月11日至12日在长沙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共中央台办海研中心与中国国民党国政研究基金会共同举办,主题为“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这是论坛自设立以来首次以“文化教育”为主题,重点讨论三项议题: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进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拓展两岸教育交流合作。社评说,有五千年光辉灿烂历史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富强崛起的软实力。两岸和

12、平发展作为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文化软实力,而两岸文化教育合作交流正是增强这种软实力的具体表现。推动两岸和平发展,软实力和硬实力同样重要,缺一不可。,材料二两岸文化同根同源,本为一家。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台湾同胞爱乡爱土的意识不等于台独意识”,准确地概括了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以及台湾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仍是台湾文化的主体,塑造着台湾同胞基本的生活方式。,命题视角,根据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规律,备战2011年高考应关注以下几个角度:(1)从中华民族精神的角度说明:“台独”势力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为什么绝不会得逞?

13、(2)发展两岸文化交流和合作有什么意义?(3)我国大陆公民坚决反对“台独”,积极帮助台湾人民解决困难说明了什么?,12009年6月24日,国台办新闻发言人范丽青在例行记者招 待会上表示,简化字和繁体字都是根植于中华文化传统,都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大陆方面赞成两岸 专家学者通过民间的方式,合作编纂“中华大辞典”。长期 以来,台湾地区在海外的华文学校中使用的是繁体字、注 音符号,而大陆使用简体字、汉语拼音。目前,台湾与大 陆达成一致提倡使用简体字,但也不反对使用繁体 字。台湾与大陆所达成的共识说明(),中华文化是连接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两岸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汉字是中

14、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A B C D,解析:在使用汉字方面,台湾与大陆能达成共识,说明两岸有着对中华文化的共同的认同,这里主要强调的是两岸的共识,并不是单独强调汉字的问题,故选D项。答案:D,22009年5月25日,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开始了他“八日大 陆行”。26日,胡锦涛主席会见吴伯雄,双方表示都赞同 要积极促进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举办以文教交流为主题的 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始探讨协商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 议。这表明()A海峡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祖国和平统一 B海峡两岸人民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C海峡两岸所有人都赞同一个中国原则 D海峡两岸文化趋同,解析:海峡两岸开展文化交流体现了两岸人

15、民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B项入选;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所有人”说法绝对。D项说法错误,两岸文化的交流并不意味着抹杀文化的多样性。答案:B,32009年5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关于推动两岸关系和 平发展的六点意见。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促进两岸关系和 平发展的积极因素有()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中华民族具有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使两岸人民对祖国统一有强烈认同感 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A B C D 解析:不符合题意。两岸人民同根同祖,对于中华民族 精神、传统文化等有着共同的认识。都符合题意。答案:D,2009年7月11日,全国政协主席

16、贾庆林在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表示,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智慧的、伟大创造力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五千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是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精神源泉。新形势下,要共同继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挖掘和提炼有益思想价值,发扬光大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包容性,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要共同吸收借鉴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创新和发展中华文化的时代内涵,提升中华文化的先进性,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聚合力、亲和力。,(1)在新时期为何还要继承、发扬中华文化?(8分)(2)两岸应怎样更好地落实贾庆林主席的倡议?(8分),学生

17、抽样,教师评语,评分标准,(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它们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2)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始终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民族性。通过文化交流,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推进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时代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文化的力量。(8分)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力量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8分),方法总结,本题考查考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旨在表明中华文化的重要性以及我们要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聚合力、亲和力。第(1)问需要从文化的精神力量这一基本理论和民族文化对本民族的重要性以及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等角度分析并组织答案。第(2)问要将材料信息与教材相关理论进行整合,注意角度的全面,点击此处进入 作业手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