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10防治原则与治法文档资料.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68247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1.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10防治原则与治法文档资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中医学10防治原则与治法文档资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中医学10防治原则与治法文档资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中医学10防治原则与治法文档资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中医学10防治原则与治法文档资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10防治原则与治法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10防治原则与治法文档资料.ppt(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内容要点,1掌握中医治疗疾病的总原则和八种基本治疗方法的概念和基本内容。2熟悉中医“未病先防”及“既病防变”的预防医学思想。3熟悉标本缓急、病治异同等治则的应用规律以及八大治法的临床适应证。,中医治疗学,中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确立了临床治疗原则,创造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逐步形成了系统的中医治疗学。治则 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是指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的普遍原则。治法 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即是治则的具体化。,防治原则,三因制宜,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治病求本,既病防变,未病先防,一、养生与预防,养生是指研究增强体质,预防疾

2、病,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养生对于强身、防病、益寿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养生是中医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养生与预防,两者在理论上常相互交融,在使用上常互为补充,相互为用。,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一)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充分调动人体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

3、养护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避免病邪侵袭,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未病先防,注重调养正气养生保健防止邪气侵害,1、注重调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 情志刺激可致正气内虚,易招致外邪而致病,故平时注意调摄精神,保持精神愉快,使气机调畅,气血和平,以利于健康;经常锻炼身体,能增强体质,可以减少或防止疾病的发生;要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饮食起居、劳逸等有适当的节制和安排;适当进行药物的预防及人工免疫也是防病和调养正气的重要方法。,未病先防,3、养生保健 养生又称为“摄生”,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养生的内容很广泛,方法众多,包括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

4、适寒温等等,以使精气充沛,气机条达,气血运行通畅,脏腑功能健运,则疾病远离。,2、注意防止邪气的侵害 包括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水源和食物的污染,以及避免六淫、疫疠、七情、饮食与劳逸等致病邪气的侵袭,这些均是未病先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未病先防,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未病先防,第二就是饮食养生。关键

5、要有合理的膳食结构。养生录中谈到养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恐、惊,这是人的七种情志,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未病先防,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医院,是厨房;最好的药物,是饮食;最好的疗效,是坚持!西医的发明人,苏伯克拉底先生,在发明西医的时候,曾告诫过各国的医生和人们一句话:“一定要把饭当药吃,千万不要把药当饭吃。”,未病先防,春天补肝,肝色是青色,多吃青笋、青菜、青豆、菠菜等青色食品。夏天养心,心色是赤色,多吃山楂(红果)、西红柿、红苹果、红桃子、

6、胡萝卜、红辣椒等红色食品。长夏属脾,脾色是黄色,四时皆养,长夏及四时都可吃山药、土豆、黄小米、玉米等黄色食品。秋天补肺,肺色是白色,多吃白果、白梨、白桃、白杏仁、百合、秋梨膏等白色食品。冬天养肾,肾色是黑色,冬天应适当多吃黑桑葚、黑芝麻、黑米、黑豆、何首乌、熟地等黑色食品。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顺应四时,不同季节用不同食物养生,第三是运动养生。第四是气功养生。第五是药物养生。,李时珍:“故春月宜加辛温之药,薄荷、荆芥之类,以顺春升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香薷、生姜之类,以顺夏浮之气;长夏宜加甘苦辛温之药,人参、白术、苍术、黄柏之类,以顺化成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芍药、乌梅之类,以

7、顺秋降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黄芩、知母之类,以顺冬沉之气,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未病先防,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二)既病防变,早期诊治外邪侵入人体,如果不及时做出正确诊断和治疗,其邪就可能由表传里、步步深入,极易侵犯脏腑,使病情愈来愈复杂、深重,治疗起来就会愈加困难。为此,一定要掌握疾病的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的治疗,才能防止其传变。,先安未受邪之地“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难经七十七难),这里明确地指出疾病的传变规律。肝属木,脾属土,肝木能乘克脾土,故治疗肝病,常

8、须配合健脾和胃的方法。温热病伤及胃阴 耗及肾阴 甘寒养胃的方药中加入某些咸寒滋肾之品,既病防变,肝木乘脾土“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表-里,轻-重,既病防变,二、治病求本,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它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主要包括治标与治本、正治与反治两方面。,(一)正治与反治,正治 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称“逆治”。,“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适用于疾病的征象(症状、体征)与疾病的本质(病因、病机)一致的病证。,反治 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施治。适

9、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正治与反治,热则寒之,高热大汉口干脉数舌红苔黄,寒因寒用,血压骤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反治法,主要是顺从疾病反映于外的症候而治,表面上是与正治法相反,但在治病求本的原则指导下,选择了针对疾病的内在本质及病因而治疗的方法,符合辨证施治的原则,可以说仍然是正治法。正治与反治相同之处,都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故同属于治病求本的范畴;其不同之处在于:正治适用于病变本质与其外在表现相一致的病证,而反治则适用于病变本质与临床征象不完全一致的病证。,正治与反治,本与标,具有多种含义,且有相对的特性。以正邪而言,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以病因和症状论,病因为本,症状为

10、标;其他,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在复杂多变的病证中,常有标本主次的不同,因而在治疗上就有先后缓急的区别。,(二)标本缓急,急则治其标是指标病危急,如若不先治其标,就会危及患者生命或者影响对本病的治疗,所采取的一种暂时应急方法。,缓则治其本是在病情不急的情况下,针对疾病本质进行治疗的一种原则。适用于慢性病或急性病转变平稳后的治疗方法,病本既除则标证自愈。,标本兼治当标本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应标本兼治。,标本缓急,标本缓急,在阴阳偏盛的病变过程中,阳热亢盛易伤阴,阴寒偏盛易伤阳,故在损其有余的同时,应兼顾对方偏衰的情况,若“阳盛则阴病”治疗以清热泻火为主兼以养阴;若“阴盛则阳病”

11、,治疗以温散阴寒为主兼以助阳。,损其偏盛 主要是对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一方过盛有余的病证,采用“损其有余”的治法。实热证 热者寒之 清泻阳热 实寒证 寒者热之 温散阴寒,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其本质是机体阴阳相对平衡遭到破坏,造成体内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三、调整阴阳,1滋阴制阳,扶阳制阴 滋阴制阳,即“壮水为主,以制阳光”。适用于阴液不足,阳热相对偏亢所致的虚热证,用滋阴养液的方药以制约相对亢盛的阳热。扶阳制阴,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适用于阳气不足,阴寒内盛所致的虚寒证,用温补阳气的方药来消除相对亢盛的阴盛。,补其偏衰 主要针对阴或阳的一方甚至双方虚损不足的病证,采用“补其不足”的治法。

12、,调整阴阳,2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阴中求阳,指在治疗阳虚证时,在助阳剂中,适当佐以滋阴药,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阳中求阴,指在治疗阴虚证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以补阳药,即“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3阴阳双补 根据阴阳互根互化的原理,在慢性疾病的后期,可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阴阳两虚证,治疗应阴阳双补。,补其偏衰,扶正 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扶正多用补虚方法,包括用药,针灸,气功,身体锻炼,精神调摄,饮食调养等。祛邪 即是祛除病邪,减轻或消除邪气的毒害作用,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泻实方法,由于邪气不同,部位有异,其治法亦不一样。,四、扶正祛邪,扶正祛邪,扶正祛邪,同病异治

13、 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异病同治 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发散风寒疏散风热清热解暑补气解表,风寒束肺风热袭肺暑热郁表气虚邪侵,感冒,提升中气,中气下陷,本,久泻脱肛崩漏出血子宫脱垂胃下垂,因时 根据气候季节特点考虑治疗用药原则因地 根据地理环境特点,选择治疗用药因人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 习惯等的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治疗,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治 法,治法 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

14、法。治疗大法 也叫基本治法,它概括了许多具体治法共性,在临床上具有普遍意义,基本的治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具体治法 是针对具体病证而拟定的治法,属于个性的,各具自已特定应用范围的治疗方法。,汗 法,1.概念 汗法,也叫解表法,是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开泄腠理,调和营卫,来逐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大法。2.适应症 一切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苔薄、脉浮等。,3.临床应用 根据外感表证的表寒、表热的性质不同,可分为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类。辛温发汗,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甚、发热轻的表寒证;辛凉发汗,适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燥,发热重、恶寒轻的表热证。,汗

15、法,4.应用汗法的注意事项 汗法的应用,宜汗出邪去为度,发汗太过会耗散津液,损伤正气。对于表邪已解、麻疹已透、疮疡已溃,以及自汗、盗汗、失血、吐泻、热病后期津亏者,均不宜用。上述诸证患者,如必须使用汗法时,则需配伍加用益气、滋阴、助阳、养血等药物进行治疗。凡用发汗剂时,服药后应避风寒,忌食油腻厚味及辛辣食物。,汗 法,吐 法,1.概念 吐法,也叫催吐法,是利用药物涌吐的性能,引导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2.适应症 适用于食积停滞胃脘、顽痰留滞胸膈、痰涎阻塞于气道而病邪有上涌之势者,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病证。,3.临床应用 寒药吐法,适用于热邪郁滞于上的病证;热药吐法,适用于寒邪

16、郁滞于上的病证;峻药吐法,适用于邪实于上,病势急迫的病证;缓药吐法,适用于邪实正虚,病在上焦,且须采用吐法的病证。,吐 法,4.应用吐法的注意事项 吐法是一种急救的方法,用之得当,收效迅速;用之不当,最易伤正气,故必须慎用。临床中凡见病势危笃、老弱气衰、失血证、喘证、幼儿及孕妇或产后气血虚弱者,均不得用吐法。吐法,一般以一吐为快,不宜反复使用。凡给予催吐剂时,吐后宜进稀粥等以自养,禁食辛辣、硬性食物,防止七情刺激、房室劳倦,谨避风寒。,吐 法,下 法,1.概念 下法,也叫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大便,攻逐体内实热结滞和积水,以解除实热蕴结的一种治疗大法。2.适应症 适用于寒、热、燥

17、、湿等邪内结在肠道,以及水结、宿食、蓄血、痰滞、虫积等里实证。,3.临床应用 寒下,适用于里实热证之大便不通、热结旁流以及肠垢结滞之痢疾等病证;温下,适用于寒痰结滞、胃肠冷积、寒实结胸及大便不通之病证;逐水,适用于阳水实证;润下,适用于肠道津液不足、阴亏血少的大便不通证;通瘀,适用于蓄血,瘀血内结证;攻痰,适用于痰滞胶结证;驱虫,适用于虫积在肠道较重者;攻瘀,适用于瘀热结于下焦,体质尚实者。,下 法,4.应用下法的注意事项 下法中,特别是峻下逐水剂,极易损伤人体正气,故应用时务须注意以邪去为度。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体质,以邪去为度,不可过量或久用,以 防正气受损。服药后大便已通,应中病即止。邪在表

18、或半表半里者不可下,阳明病腑未实者不可下。高龄津枯便秘或素体虚弱、阳气衰微者,以及新产后营血不足而大便难下者,皆不宜用峻下法;妇人行经期、妊娠期及脾胃虚弱者,均应慎用或禁用。,下 法,和 法,1.概念 和法,也叫和解法,是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药,来达到祛除病邪,调整机体,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大法。2.适应症 适用于外感病中的往来寒热之少阳证,内伤病中的肝胃不和、肝脾不和、肠胃不和及肝气郁结的月经不调及肝木乘脾土之痛泻等脏腑不和病证。,3.临床应用 和而兼汗,适用于病偏表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下,适用于病偏里实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温,适用于病偏寒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清,适用于病偏热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消

19、,适用于内有积滞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补,适用于正气偏虚而又需和解者。,和 法,4.应用下法的注意事项 凡病邪在表,尚未入少阳者,慎用和法。邪气入里、阳明热盛之实证者,不宜用和法。症见三阴寒证者,均不宜使用和法。,和 法,温 法,1.概念 温法,也称祛寒法,是运用温热的方药,来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大法。2.适应症 适用于里寒证。用以治疗寒邪侵及脏腑,阴寒内盛的寒实证;亦用于阳气虚弱,寒从内生的虚寒证。,3.临床应用 温中散寒,适用于寒邪直中中焦,或阳虚中寒证;温经散寒,适用于寒邪凝滞经络、血脉不畅的寒痹证;回阳救逆,适用于亡阳虚脱,阴寒内盛的危候。另外,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温肺化饮、温化寒痰

20、、温肾利水、温经暖肝、温胃理气等治法,亦都属于温法的范围。,温 法,4.应用下法的注意事项 温法所用药物,性多燥热,易耗伤阴血。凡素体阴虚、血虚以及血热妄行的出血证,禁用温法。内热火炽、夹热下痢、神昏欲绝脱者,禁用温法。孕、产妇,均应慎用或禁用。,温 法,清 法,1.概念 清法,也叫清热法,是运用性质寒凉的方药,通过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热邪的一种治疗大法。2.适应症 凡外感热病,无论其热在气分、营分、或血分,只要表邪已解而里热炽盛者,均可应用。,清 法,3.临床应用 清热泻火,适用于热在气分,属于实热的证候;清热解毒,适用于时疫温病、热毒疮溃等证;清热凉血,适用于热入营血的证候;清泻

21、脏腑,适用于邪热入于脏腑,分别有泻肺清 热、清心降火、清肝泻火、清泻胃火等不同治法。,4.应用下法的注意事项 清热法所有的方药多具寒凉之性,常易损伤脾胃阳气,故一般不宜久用。凡体质素虚、脾胃虚寒者,表邪未解、阳气被郁而发热者,因气虚或血虚引致虚热证者,皆不宜用清法。,清 法,补 法,1.概念 补法,也叫补益法。是运用具有补养作用的方药,以益气强筋、补精益血,消除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大法。2.适应症 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脏腑气血、阴阳虚弱,或某一脏腑虚损之证。,3.临床应用 补气法,适用于脾肺气虚,倦怠乏力,少气不足以息,自汗,脉虚大等症;补血法,适用于血虚与失血的患者,视其血热(宜补血行血以清之

22、)、血寒(宜温经养血以和之)之不同,分别用药;补阴法,适用于阴精或津液不足而引起的病证;补阳法,适用于脾肾阳虚,表现为腰膝冷痛、下肢酸软不任步履、不仁、少腹冷痛、小便频数、阳痿、早泄等症者。,补 法,4.应用下法的注意事项 运用补法时应注意,对“真实假虚”,即“大实有羸状”证,应绝对禁补,免犯误补益疾之戒。对邪实正虚而以邪气盛为主者,亦当慎用,防止造成“闭门留寇”的不良后果。在采用补剂时,为防止因虚不受补而发生气滞症,故宜在补剂中稍佐加理气药。,补 法,消 法,1.概念 消法,也叫消导法或消散法,包括消散和破消两方面。是运用消食导滞、行气、化痰、利水等方药,使积滞的实邪逐步消导或消散的一种治疗

23、大法。2.适应症 适用于气、血、食、痰、湿(水)所形成的积聚、癥瘕、痞块等病证。,3.临床应用 消食导滞,适用于饮食不当,脾胃不适,以致饮食停滞的病证;行气消瘀,适用于气结血瘀证;消坚化积,适用于体内痰积痰湿,气血相结,形成痞块积聚癥瘕等病证;消痰化饮,适用于痰饮蓄积的病证;消水散肿,适用于气不化水,水气外溢的病证。,消 法,4.应用下法的注意事项 消法虽不比下法峻猛,但用之不当,亦能损伤人体正气。气滞中满之鼓胀及土衰不能制水之肿满;阴虚热病或脾虚而腹胀、便泻、完谷不化,妇人血枯而致月经停闭者,均应禁用消法。消法乃为祛邪而设,凡正气虚而邪实者,还应在祛邪的同时兼以扶正。,消 法,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