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河中石兽.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861845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5河中石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5河中石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5河中石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5河中石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5河中石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5河中石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5河中石兽.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5 河中石兽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疏通文义,理解课文内容,训练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2.分清层次,理解层与层之间的联系。3.通过阅读,把握文章所阐述的事理。【过程与方法】1.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学情分析_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文章中三种人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难点: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突破方法:形象直观地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 借助工具书加深记忆,教师强调讲解。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重点点拨、要点知识归纳。学法:自主翻译法、小组互助法。教学

2、准备教师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作者资料、课时教案。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依据一位老兵的建议,在上游寻找,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二、检查预习1.学生介绍对作者的了解后,教师展示作者简介。纪昀,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

3、阅微草堂笔记等。2.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圮(p)募(m)棹(zho)杮(fi)湮(yn)啮(ni)溯(s)三、初读课文,注意停顿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对节奏,特别要读出层次。四、再读课文,疏通文义1.学生参看注释,借助手中的工具书,疏通文义,画出疑难问题。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3.师生共同归纳以下词语。(1)古今异义并 古义:一起二石兽并沉焉今义:并列阅 古义:经历%阅十余年% %今义:阅读是 古义:代词,这是非木杮今义:判断词,是盖 古义:发语词盖石性坚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但 古义:只但知其一今义:表转折,但是,却(2)一词多义去: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离去为西蜀之去南

4、海 距离为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为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成为为橘生淮南则为橘 是为为其来也 在为(3)词类活用棹 名词用为动词,划船(4)汉字通假“颠”通“癫”,疯狂五、巩固复习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疏通了文意,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下一节课我们将进行深入的探究。板书展示25 河中石兽纪 昀积累字词翻译课文课堂作业熟读课文,预习课后训练题。教学反思本课时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疏通文义。 因为本课生词较多,翻译课文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课文,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开展小组讨论、师生订正总结等方法,强化了学生对课文文意

5、的疏通。 从检测的情况来看,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 不过,本节课小组合作学习时间较少,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作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后反思_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明确层次间的关系。2.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过程与方法】1.通过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课文。2.分析各种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学情分析_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清课文结构,把握作者思路。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突破方法:通过学生自读、讨论,教师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6、课文。 通过分析寻找石兽失败的原因,从而达到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反复诵读法、讲解法。学法:分析,探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与本课同步的课件、冲石原理示意图。学生准备:熟读课文。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朗读课文。2检查上节课所学重点字词句的翻译。二、过渡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义,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的内容。三、把握文章结构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课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概括各层次的大意。(学生读课文自主完成)讨论并归纳:可分四层。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寻找未果的情况。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且只能越埋越深。第三层:老河兵

7、讲解应当去上游找寻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了石兽。第四层:由事到理,揭示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四、进一步理解课文过渡:刚才大家已经读了一遍文章了,那么再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故事中主要写了几个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下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讨论并归纳:(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了,划着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去找。(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冲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

8、到石头一半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 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会逆流而上。 所以应该到上游去寻找。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识,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没找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 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2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地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三类人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教师借助课件分析冲石原理)讨论并归纳:第一种:只考虑了水流,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

9、水流。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五、总结全文,明确主题本文通过叙述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告诉我们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的道理。板书展示#课堂作业分享收获:通过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教学反思本节课把教学过程还给了学生,我只做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把握作者思路方面,我让学生重读课文,让学生自己先概括每一段的段意,再对段意修改完善,来强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在理解文章主旨的环节中,主要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中,完成了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但本节课仍有不足:因为内容比较多,在问题的处理上显得急于求成,忽略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问题的研究上,以后需要注意。教后反思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