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SCDMABBU RRU基站防雷与接地工程指导手册(V13).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870266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 页数:68 大小:5.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TDSCDMABBU RRU基站防雷与接地工程指导手册(V1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TDSCDMABBU RRU基站防雷与接地工程指导手册(V1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TDSCDMABBU RRU基站防雷与接地工程指导手册(V1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TDSCDMABBU RRU基站防雷与接地工程指导手册(V1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TDSCDMABBU RRU基站防雷与接地工程指导手册(V1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TDSCDMABBU RRU基站防雷与接地工程指导手册(V1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TDSCDMABBU RRU基站防雷与接地工程指导手册(V13).doc(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TD-SCDMA BBU+RRU基站防雷与接地工程指导手册 内部公开TD-SCDMA BBU+RRU基站防雷与接地工程指导手册(V1.3)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TD-SCDMA BBU+RRU基站防雷与接地 工程指导手册(V1.3)策 划 ZTE全球售后服务中心 移动产品事业部编 著 王 映审 核 雷新 何喜文 等* *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地址: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科技南路中兴通讯大厦邮编:518057技术支持网站:客户支持中心热线:(0755)26770800 800-830-1118传真:(0755)26770801* * * *本文中的所有信息均为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内部信息,不得

2、向外传播声 明本资料著作权属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未经著作权人书面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摘录、复制或翻译。侵权必究。和是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中兴通讯产品的名称和标志是中兴通讯的专有标志或注册商标。在本手册中提及的其他产品或公司的名称可能是其各自所有者的商标或商名。在未经中兴通讯或第三方商标或商名所有者事先书面同意的情况下,本手册不以任何方式授予阅读者任何使用本手册上出现的任何标记的许可或权利。本产品符合关于环境保护和人身安全方面的设计要求,产品的存放、使用和弃置应遵照产品手册、相关合同或相关国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由于产品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完善,本资料中的内容可能与

3、实际产品不完全相符,敬请谅解。如需查询产品的更新情况,请联系当地办事处。若需了解最新的资料信息,请访问网站修改记录版本号拟制人/修改人拟制/修改日期更改理由主要更改内容(写要点即可)V2007-R1.0王 映2007-3-7发布无V2007-R1.10王 映2007-4-23修订部分非专用机房的接地系统进行修订V2007-R1.11王 映2007-5-9修订增加爱劳室外防雷箱接线说明V2007-R1.2王 映2007-5-16修订修订GPS接地方式V2007-R1.21王 映2007-6-11修订修订附录及室内防雷箱接地V2007-R1.22王 映2007-8-14修订修订室内防雷箱接地V1.

4、3何喜文2009-7-1修订修订室外防雷箱与电源线的接地目 录第1章 概 述11.1 综述11.2 术语11.3 总则4第2章 基本要求62.1 联合接地62.2 供电系统82.2.1 变压器地网82.2.2 市电供电82.3 等电位连接92.4 设备保护地线92.5 布线要求11第3章 机房设备接地133.1 接地原则133.1.1 接地引入线133.1.2 接地汇集线133.1.3 直流工作地线143.1.4 保护地线143.1.5 光缆接地163.1.6 GPS避雷器163.1.7 室内直流电源防雷箱173.1.8 其它193.2 新建机房接地203.3 已有机房接地改造223.3.1

5、环形接法223.3.2 星形接法233.4 整体连接方案24第4章 室外设备接地264.1 接闪器264.1.1 材料264.1.2 接地线264.1.3 保护范围274.2 楼顶抱杆安装284.3 楼顶挂墙安装314.4 铁塔安装324.5 GPS及馈线接地334.6 室外电源及防雷箱344.7 其它364.8 整体互联方案374.9 TD基站一体化解决方案37第5章 施工注意事项395.1 接地体395.2 连接工艺395.3 布线40前 言现代移动通信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作为现代移动通信必不可少的通信基站,承受着恶劣的气候条件。特别是城市以外的基站,大多都位于当地海拔最高的山顶

6、,电源采用架空线上山,基站的接地系统在设计时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极易遭受直击雷、感应雷及电源操作等多种过电压的侵袭。再者其基站重要设备都是微电子设备,由于微电子设备具有高密度、高速度、低电压和低功耗等特性,这就使其对各种诸如雷电过电压、电力系统操作过电压、静电放电、电磁辐射等电磁干扰非常敏感。如果防护措施不力,随时可能遭受重大损失。近年来,由于遭受雷击造成设备损坏通信中断的问题始终困扰着移动通信运营商。 本文介绍了通信工程无线基站的防雷与接地工程指导手册,包括室内部分、天馈设备、馈线等的防雷与接地保护,作为现场工程师与督导人员对工程进行施工及指导、验收时的参考依据。本指导手册在编写过程中参考

7、了以下资料:l IEC61024 建筑物防雷 l IEC 62305-1雷电防护 总则l IEC 62305-4建筑物内电气与电子系统雷电防护l GB 50057-94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l YD 5098-2005 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l GB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l 中兴通讯通信设备工程可靠性规范61本文中的所有信息均为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内部信息,不得向外传播第1章 概 述1.1 综述为防止TD-SCDMA BBU+RRU通信基站遭受雷害,确保移动通信基站内设备的安全和正常工作,确保构筑物、站内工作人员的安全,特制定本指导手册。通信系统接地的主要目的

8、是:防干扰、防静电、防过电压。通信系统的接地类型分为: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防雷接地。在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联合接地方式。1.2 术语(1) 地 (earth):接地系统中所指的地,一般指土地,具有导电的特性,能有效地发散电流,可作为参考电位。(2) 接地线(bonding conductor):通信设备与接地汇集线之间的连线。(3) 接地引下线 (earthing down-conductor):从建筑物防直击雷接闪器、各接地汇集线连接到接地网的导线称为接地引下线,其中从接地总汇集线连接到接地网的导线称为接地引入线。(4) 接地汇集线 (bonding bar):用于汇集接地线的金属构件(即一般

9、所说的接地铜排),它可分为接地总汇集线和接地分汇集线,接地分汇集线包括水平接地分汇集线、垂直接地分汇集线和进线接地分汇集线等。(5) 等电位连接 (equipotential bonding):两个设备的地线应通过足够粗短的导线相连,使之在泄放可能的最大电流时二者的瞬时电位差控制在设计范围内,这种连接叫做等电位连接。如图 1.21所示:图 1.21 并柜时的等电位连接典型的等电位连接为:连接线长小于0.5m,线径大于6mm2,多股铜线,焊接;螺装时螺径大于12mm,必须用线鼻子或铜垫片压紧,一个螺孔只装一根线。(6) 地电位反击 (earth potential rise):由于设备处于接地网

10、络不同的节点和端点,在泄放雷击电流时各部分地线的电压降不同,造成短时间内不同设备的地电位不同,称为地电位反击,或地电位升。(7) 外部防雷系统(接闪器)(external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架空避雷线的直接接受雷击部分以及用作接闪的金属屋面和金属构件等。(8) 接地系统 (earthing and bonding system)由接地网、接地引入线、接地汇集线、接地线组成的总体称为接地系统。如图 1.22所示:图 1.22 接地系统示意图大地具有导电性和无限大的容电量,是良好的公共地参考电位。接地电极是与大地电气接触的金属带等,用

11、于使电流扩散入地。接地引入线是在接地电极与室内(或室外)地线汇流排之间起连接作用的部分。接地汇集线为汇集接地配线所用的室内(或室外)地线汇流铜排。接地配线是指连接设备到地线汇流排的导线。(9) 工作地(电源地) (DC power earth)直流电源相对于大地为0V的电路部分,它是构成直流电源的一部分。工作地一般通过接地总汇集线下地。(10) 保护地 (protective earth(PE))设备的外壳及其连接到接地分汇集线的地线,以及三相五线制交流电源系统中的保护地线。(11) 防雷地 (lightning protection earth)为防直击雷而在建筑物上安装的各种接闪器连接至接

12、地网的地线。(12) 联合接地 (common bonding network)通信局(站)的所有设备的工作地、保护地及建筑物的防雷地在地下共用同一地网的接地方式。(13) 浪涌保护器 (surge protective devices (SPD))在通信局(站)用于各类通信系统对各种雷电电流、操作过电压等进行保护的器件。(14) 中心机房 (center telecommunication building)国际电信局、汇接局、万门以上程控局、2000路以上长话局、移动交换局等县局以上通信机房均属于中心机房。(15) 远端机房(terminal telecommunication build

13、ing)非中心机房的室内通信机房,例如仅有简单保护措施的本地远端局站或无保护措施的商业区写字楼内、办公室内,用户室内和街道等。县局以下、接入网远端机房、移动基站、交换机远端模块等小型通信局站属于远端机房。(16) 室外通信设备 (outdoor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安装在室外的通信设备,如安装在楼顶或铁塔上的基站、直放站、塔放、室外避雷器、射频拉远设备等。(17) 标称放电电流通过SPD具有8/20波形的电流峰值,用于I级试验的SPD分级以及I级、II级试验的SPD的预处理试验。试验等级标准应该参见YD1235(18) 最大放电电流按8/20us波形试验,其

14、测试属于II级分类试验。经过动作负载试验能承受的一次最大放电电流。1.3 总则(1) 设备在设备系统中的位置工程设计应明确设备在设备系统中的位置,包括物理位置、在电源网络、防雷网络和地线网络中的位置,并标明互连关系。(2) 直击雷防护设备或设备系统应在外部防雷系统的保护范围内,不受直击雷的危害。(3) 防雷措施分级设备系统的边界处为初级防雷,通信设备对外端口为末级防雷,中间为次级防雷。防雷分级详情请参见附录A。(4) 防雷网络设计确定设备系统初级防雷的等级,确定次级防雷的等级和位置,确定各级防雷的参数,使通信设备处于最好的被保护状态,这就是防雷网络设计。(5) 等电位连接要求如果互连设备的互连

15、接口没有防浪涌等级,则设备的工作地必须实现等电位连接。如果有互连关系的设备不能实现等电位连接,则设备的互连端口必须设计必要的防浪涌等级。(6) 均压等电位原则有互连关系的设备应处于接地网络的等电位面上,如果不在等电位面上,则应在互连端口上加浪涌防护,防护的等级应与两个等电位面的瞬时电位差相适应。(7) 浪涌保护器的选则浪涌保护器,应选用经过信息产业部认可的防雷产品质量检测部门测试合格的产品。(8) 接地网络的设计接地网络要尽可能抑制地电位反击。如果地电位反击会造成危害影响,则要尽可能实现等电位连接。(9) 泄放电流的路径各级防雷器泄放电流的大小是不同的,越大的泄放电流越要尽快入地。各级泄放电流

16、的大小、路径及可能导致的地电位升都要经过设计、禁止较大的泄放电流进入较小的泄放路径。(10) 电源网络的设计设备和设备系统的电源应符合工程设计的要求,否则应采取措施比如加装稳压器、滤波器或UPS等等。(11) 防雷系统的维护和检查应定期检查防雷体系的完整性,在每年雷雨季节前(如3月底)和雷雨季节后(如10月底)应各进行一次检查。检查项目包括:各地线连接处的搭接性能(连接点是否有松动、锈蚀,搭接阻抗是否增大);外置防雷箱是否有损坏或性能下降;设备内置的防雷模块是否有损坏或性能下降。搭接性能下降的要进行修复,防雷箱或防雷模块有损坏或性能下降的必须及时进行更换。(12) 各地年平均雷暴日数,应根据当

17、地气象台、站资料确定。也可参阅附录B。第2章 基本要求2.1 联合接地1. TD-SCDMA系统接地需要采用联合接地方式,即设备的交流工作地、直流工作地、保护地、防静电接地、防雷接地等共用一个地网。 如图 2.11所示:图 2.11 联合接地示意图2. 典型的移动通讯基站地网组成如图 2.12所示。图 2.12 典型移动通信基站地网组成3. 地网应在适当位置留出测试端,方便检测接地电阻。接地引入线的出土部位应有防机械损伤的措施,如采用钢管包覆或其它机械加强方式。并有相应的防腐防锈措施,如涂防锈漆或沥青等。保护钢管如图 2.13所示:图 2.13 采用钢管保护引下线4. 移动基站所在地区土壤电阻

18、率低于700m时,基站地网的工频接地电阻应控制在10以内;当基站所在土壤电阻率大于700m时,可不对基站的工频接地电阻予以限制,但此时地网的等效半径应20m,并在地网四角敷设2030m的辐射型水平接地体。5. 典型的接地系统如图 2.14所示图 2.14 三维接地系统图示意图2.2 供电系统2.2.1 变压器地网1. 当电力变压器设置在机房内时,其地网可合用机房及铁塔地网组成的地网;2. 当电力变压器设置在机房外,且距机房地网边缘30米以内时,变压器地网与机房地网或与铁塔地网之间,应每间隔3-5米相互焊接连通(至少有两处连通),以相互组成一个周边封闭的地网。距地网边缘大于30m时,可不与电网连

19、通。2.2.2 市电供电1. 供电线路宜采用埋地敷设,不宜长距离架空走线,如图 2.21所示:图 2.21 供电线路不宜长距离架空走线2. 高压电力电缆入局时,埋地长度应大于200m;低压电力电缆入局时,埋地长度应大于15m(高压电力电缆已做埋地处理时,低压电缆的埋地长度可不做限制)。当埋地引入有困难时,应适当增加电源系统第一级过电压保护设备的防护等级。3. 具有金属护套或屏蔽层的电缆入局时,应将金属护套接地。可利用配线箱内部的接线卡进行接地处理,严禁悬空浮地。4. 无金属外护套的电缆宜穿管埋地引入,钢管两端做好接地处理。5. 移动基站电源SPD最大通流容量指标的选取参照YD5098-2005

20、,表9.3.6执行。6. 交流电的4线(L1、L2、L3和N)都要有相应的防雷措施。TT供电方式下,电源防雷器采用3+1安装方式,即采用3个限压型避雷器装在L与N之间,1个间隙型避雷器装在N与PE之间,如图 2.22所示:图 2.22 TT电源系统的3+1避雷模式7. 交流电源柜配备C级防雷器,推荐不小于40kA。2.3 等电位连接1. 设备互连时,需要采用等电位连接。2. 等电位连接方式可采用常态等电位连接(如采用均压环),或瞬态等电位连接(采用SPD)。图 2.31 常态等电位连接2.4 设备保护地线1. 保护地线采用多股铜线时,应用整段线料,多余长度应裁剪,不得盘绕。2. 室外接地线尽量

21、采用40mm4mm镀锌扁钢,以便于防鼠、防盗及降低导体自身感抗,导体电感计算请参见附录C。3. 除有意设计的机架间等电位连接以外,机架间的保护地线不得串接,如图 2.41所示。图 2.41 等电位连接4. 室内接地排上的一个接地螺栓只能接一根保护地线,防止大的冲击电流流过时,接头松动,并且便于施工及维护方便。5. 设备保护地线应直接接地,中间不应加装熔断器或开关。6. 室外地排与室内地排应分别接入地网,不可串联。7. 所有接地汇集线在满足工程设计的基础上,尽量选择最短的接地路径,以降低地电位抬升。8. 线缆与铜排连接时,需将铜排表面打磨以去除氧化层。并涂抹黄油进行防腐防锈处理,如图 2.42所

22、示:图 2.42 接地铜排处的防腐处理2.5 布线要求1. 通信机房内部通信设备的信号线应与交流电源线、天馈线分开布线,并行时需保持10cm以上的距离,信号线与直流线如有条件最好分开走线。大型通信设备内部的布线也应如此处理,并分类捆扎,严禁盘成圆环随意放置。2. 交流办公及照明线路,宜与通信设备布线分开布放,以便于日后检修维护,如图 2.51所示:图 2.51 照明线路与通信线缆分开走线3. 通信设备间的室内信号电缆应尽量布置于大楼中间位置,垂直布线时应尽量远离大楼立柱特别是大楼四角的立柱(最好相距在5m以上)。该信号电缆宜用全密封式的金属电缆槽管进行屏蔽,金属管槽两端分别与两个机房的水平接地

23、分汇集线连接。4. 室外电缆(如信号线与电源线)采用相应的屏蔽措施,如采用带有金属铠装的线缆,或穿钢管屏蔽,屏蔽层两端应可靠接地。采用专用接地卡将屏蔽层可靠接地。5. 电子信息系统线缆与其他管线的间距应符合GB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中的规定,如下表所示:表 2.51 电子信息系统线缆与其他管线的间距净距其它管线 电子信息系统线缆最小平行净距(mm)最小交叉净距(mm)防雷引下线1000300保护地线5020给水管15020压缩空气管15020热力管(不包封)500500热力管(包封)300300煤气管30020注:如线缆敷设高度超过6000mm时,与防雷引下线的交叉

24、净距应按下式计算:S0.05H式中:H交叉处防雷引下线距地面的高度(mm) S交叉净距(mm)第3章 机房设备接地3.1 接地原则3.1.1 接地引入线1. 地网到机房的接地引入线的长度不宜超过30m。2. 机房接地引入线材料建议采用40mm4mm的镀锌扁钢。高层建筑物的垂直接地主干线(VR)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300mm2的铜排。3. 垂直接地主干线(VR)应贯穿于基站所在建筑物各层,其下端连接在建筑物底层的环形接地汇集线上,同时与建筑物各层钢筋(或均压带)连通。当机房采用星形等电位连接方式时,各楼层汇流排就近与垂直接地主干线连接(VR),如使用多根垂直接地主干线(VR)时,每条VR应与楼层均

25、压网相互连通。4. 机房接地引入线宜从地网环形接地体上不同的两处(推荐相距5米以上的)引入到机房接地汇集线。当建筑物的钢筋结构符合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利用建筑物钢筋作防雷装置的规定时,可不设垂直接地主干线(VR),直接利用其建筑钢筋结构作为接地装置。详见附录F。5. 机房接地引入线与地网的连接点应避开避雷针、避雷带或铁塔接地的引下线连接点,其间距宜大于5m。当地下接地体仅有一处地面引出线时,应增加一处接地引出点,将机房引入线与铁塔等接地线分开引接。条件不允许时,可将机房地网引入线与避雷针、避雷带或铁塔接地线接到该同一地网引出线上。6. 机房接地引入线埋设时宜避

26、开排污沟(管)、导流渠等。7. 接地引入线不宜从铁塔塔脚附近引入。3.1.2 接地汇集线1. 机房接地汇集线宜在机房沿内墙(或地槽、走线架)敷设成环形(简称均压环)。可采用不小于40mm4mm的镀锌扁钢或截面积不小于90mm2的铜材,机房设备保护地可直接的到该环形汇集线上。如图 3.11所示:图 3.11 均压环2. 机房内的接地汇集线与机房接地引入线可靠连接。3. 机房设备较多时,在机房接地汇集线上可设置若干接地汇集铜排,汇集铜排规格为不小于400mm100mm5mm的铜板,并预留相应的螺孔以便连接接地线。如图 3.12所示:图 3.12 接地铜排3.1.3 直流工作地线1. 直流工作接地,

27、应从室内直流接地汇集线上就近引接,接地线截面积应满足最大负荷时的要求,一般采用截面积不小于35mm2的多股铜线。2. 直流工作地严禁从交流配电屏(箱)直接引接。3.1.4 保护地线1. 基站机房内供电设备的正常不带电部分均应作保护接地,严禁作接零保护。2. 设备的接地线应就近从水平接地汇集线或局部汇流排引入。3. 设备金属外壳、前后门板应可靠接地; 4. R01设备采用交流供电时,设备外壳应接地。接地线宜接在专用保护地排上。当没有专用地排时,可通过三相交流电源插座内的PE线接地,但需检查并确保插座内的PE插孔可靠接地。当电源插座内的PE线未接地时,可就近从其它位置引接地线(如附近的空调机房、配

28、电室等)。5. 数据服务器、环境监控系统、数据采集器、DDF箱等小型设备的保护地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4mm2 多股铜线连接到本机架的汇流排,然后用截面积不小于16 mm2多股铜线将该地排接到水平接地汇集线(或机房汇流排)。6. 机房内走线架、电池架、机架、金属通风管道、金属门窗等均应做保护接地,接地引接线一般宜采用截面积不小于16mm2的多股铜线。7. 室内走线架至少接地一次,当长度超过10m时,应每隔5m就近与接地汇集线引接一次。8. 电源进线的B级防雷器在机房接地引下线处就近安装,防止接地线上残压过大损坏后级设备。9. 使用模块式SPD时,引接线长度应小于1m,SPD接地线的长度应小于1

29、.5m。10. 使用箱式SPD时,引接线和接地线长度均应小于1.5m。11. 并联型SPD,应尽量减少引接线长度,推荐采用开尔文接法,如图 3.13所示:图 3.13并联型SPD的接法12. SPD的引接线和接地线,必须通过接线端子或铜鼻连接牢固,防止雷电流通过时产生的线芯收缩造成连接松动。铜鼻和缆芯连接时,应使用液压钳紧固或浸锡处理。13. 电源用SPD的连接线及接地线截面积宜符合表 3.11的规定,材料为多股铜线:表 3.11 SPD连接线最小截面积铜线截面积(mm2)配电电源线S16S70S70引接线S1616接地线S16353.1.5 光缆接地光纤在外部暴露空间架空走线,光纤内的金属加

30、强筋可以感应非常高的雷击过电压。如果加强筋没有做接地处理,雷击时加强筋很可能对接地物体发生绝缘击穿,从而产生瞬间高温,严重时可以使光缆融化或燃烧。含有金属构件的光缆,在由室外引入室内时,应采取相应的接地保护措施,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如下方案之一:1. 光缆接头处两侧金属构件不作电气连通。2. 架空光缆可选用下列防雷保护措施:(1) 光缆架挂在长途明线下方;(2) 光缆的金属吊线每隔300m利用电杆避雷线或拉线接地,每隔1km左右加装绝缘子进行电气断开;(3) 雷害特别严重地段敷设架空地线。3. 光缆金属加强芯和金属铠装在终端盒可靠连通,并与机架绝缘后使用截面积不少于16 mm2的多股铜线单独引到

31、站内接地总汇流排,或与地网直接连接。4. 在室外靠近馈线窗的位置,增设一个熔纤盒,用非金属光缆引入机房,将室外光缆的金属部件可靠接地,用截面积不少于16 mm2的多股铜线单独引到站内接地总汇流排,或与地网直接连接。5. 全线采用非金属光缆时不需要接地。但在鼠害及白蚁多发地区,室外光缆应具备防鼠防蚁功能或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穿PVC管或钢管,采用钢管时,钢管两端采用截面积不小于16mm2的多股铜线将钢管可靠接地。3.1.6 GPS避雷器1. GPS避雷器安装在走线架上,不必与走线架绝缘。2. GPS避雷器已经通过机顶跳线的屏蔽层经设备外壳接地,同时经室外GPS馈线接地卡接地。无需将GPS避雷器另外

32、接地,如图 3.14所示。图 3.14 GPS馈线避雷器不宜接室外地排3. GPS馈线必须按第4章要求可靠接地。3.1.7 室内直流电源防雷箱1. 引入塔顶的直流电源线采用屏蔽线缆,屏蔽层在室内直流电源防雷箱内可靠接地,严禁浮地。如图 3.15所示: 图 3.15 屏蔽电缆的接地2. 有室外地排时,室内直流电源防雷箱的保护地线采用截面积不小于16mm2的多股铜线就近接到室外地排。接地线长度不宜超过3米,最长不能超过5m。如图 3.16所示:图 3.16 室内直流SPD接室外地排3. 当室外地排距离超过5m或没有室外地排时,不必将室内防雷箱地线接到室外。改用截面积不小于16mm2的多股铜线将室内

33、直流电源防雷箱接到室内地排或室内环形接地汇集线。如图 3.17所示:图 3.17 室内直流SPD接室内地排4. 当室内直流电源防雷箱与室内地排连接地线长度超过2米时,再用一根6mm2保护地线将室内直流电源防雷箱接到直流电源柜内部的保护地排上。如图 3.18所示:图 3.18 室内直流SPD接室内地排并采用等电位连接5. 当室内采用环形接地汇集线时,室内直流电源防雷箱除应按第2条所述接地以外,再将室内直流电源防雷箱用截面积6mm2的多股铜线接到室内环形接地汇集线靠近接地引下线处。如图 3.19所示:图 3.19 室内采用均压环时的直流电源SPD接法3.1.8 其它1. 基站的安装环境应该安装在附

34、近区域的次高层上,一般建议不要安装在最高点。2. 机房的选址优先考虑采用塔下站方式,其次考虑塔旁站、屋面抱杆站等,塔下站如图 3.110所示:图 3.110 塔下站3. 线槽或走线架连接时,应保证可靠的电气连接。如图 3.111所示:图 3.111 走线架之间的电气连接4. 室内走线架不得与室外走线架有电气连接。5. 机房内所有的地线排及所有的地线要用不易脱落和防潮的标签注明地线名称及地线两端所连接设备的名称。6. 站内金属构件宜采用热镀锌处理、不锈钢螺栓连接,避免因阻抗增大而影响雷击防护性能。7. 机房较大的窗洞宜采用金属板屏蔽,金属板应接地或与墙体钢筋相连。如图 3.112所示:图 3.1

35、12 机房窗口屏蔽3.2 新建机房接地新建机房优先采用环形等电位连接方案。在机房内沿走线架和墙壁设置环形接地汇集线,环形接地汇集线应多点就近与地网连通,站内设备由环形汇集线就近接地,如下图所示:图 3.21环形接地汇集线与设备及地网连接示意图新建TD-SCDMA设备机房时,接地系统示意如图 3.22所示。图 3.22 新建机房设备接地1. 在机房内设置环形接地汇集线(均压环)。2. 接地引下线分别从地网2个以上(建议相距5米以上)不同的地方引入。3. 设备保护地线截面积不小于16 mm2,采用多股铜线。4. 均压环上至少有两点经95mm2多股铜导线接入室内汇流排。5. 如果是楼顶站,室内汇流排

36、可以通过室内墙体主梁钢筋入地,不用再走到室外接地网后入地(一般这条路径会较长)。3.3 已有机房接地改造现有机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按图2.3所示新建机房的标准改造接地系统。不能按新建机房标准施工时,按下述两种方式之一进行改造:3.3.1 环形接法在原有单地排机房增加TD-SCDMA设备时,接地系统应进行改造,如图 3.31所示。图 3.31 已有机房设备接地1. 机房内增设一个均压环,均压环一端连接在直流铜排上,另选距离较远的一点经95mm2多股铜导线接到直流铜排上。2. 现有机房安装TD设备时,如果机房只有一个接地铜排,在市电B级防雷器处增设一个接地铜排(图 3.31中称之为总接地铜排)

37、3. 接地引下线接到总接地铜排,原有的接地铜排(图 3.31中称之为直流接地铜排)通过截面积大于70mm2的多股铜线与B及防雷器内部接地铜排相连;如果B级防雷器内部没有多余的接地的地方,则直接与总接地铜排相连4. B级防雷器接入总接地铜排的地线,其长度不应超过0.5m。5. 设备的接地线就近接在接地汇集环。3.3.2 星形接法现有的设备接地线采用星形连接且无法改造为环形接法时,新增的TD-SCDMA设备也可采用星形连接。基站的总接地汇流排,应设在配电箱和第一级电源SPD附近,采用不小于400mm100mm5mm的铜材。开关电源以及其他设备的接地排母线均由总接地汇流排引接。如设备机架与总汇流排相

38、距较远时,可以采用两级汇流排,连接方法如图 3.32所示:图 3.32 星形接地汇流排与设备及地网连接示意图采用星形接地方式,并使用二级接地汇流排时,第一级电源SPD、交流配电箱及光纤加强芯和金属护套的接地线,应从总接地汇流排接地;站内其他设备可从第二级汇流排接地。两个接地汇流排应用截面积不小于70mm2的多股铜线相连。设备连接关如,如图 3.33所示。图 3.33 星形接地方式同一排设备之间并柜安装时,设备外壳之间采用短的16 mm2的多股铜线两两相连。不在同一排上的设备可不用互连。其它连接要求参见3.1和3.2节。3.4 整体连接方案机房设备保护地线整体连接方案如图 3.41所示:图 3.

39、41 基站室内保护地线互联方案注:NodeB与保护地排的连线推荐采用截面积为35mm2的多股铜线。第4章 室外设备接地4.1 接闪器4.1.1 材料避雷针宜采用圆钢或焊接钢管制成,采用圆钢时直径不小于16mm; 采用钢管时直径不小于25mm,钢管壁厚度不小于2.5mm。4.1.2 接地线1. 避雷针与支架或抱杆可采用焊接方式固定,避雷针可使用支架或抱杆主材作接地导体。当支架或抱杆金属构件电气连续性不可靠时,应设置专门的避雷针雷电引下线,材料可使用40mm4mm镀锌扁钢(优先推荐使用,防盗),或95mm2以上多股铜导线,或8镀锌圆钢,严禁采用铝线。现场95 mm2铜线被盗的情况如图 4.11所示

40、:图 4.11 被盗接地引下线的避雷针2. 当基站所处环境的防雷接地条件比较恶劣(如站址设在山顶、水边、矿区和空旷高地、年雷暴日在40天及以上等)时,避雷针与支架或抱杆也可采用绝缘方式,如图 4.12所示。此方式下,需确保绝缘层可靠。应根据当地雷电流情况确定绝缘材料及厚度,并每年定期检查。有条件时,可在设备抱杆旁5米以外另设专用避雷针,并使设备抱杆处于其保护范围之内。图 4.12 避雷针与抱杆采用绝缘方式3. 避雷针接地导体应尽量缩短雷电流的泄放路径,如连接到避雷带靠近主梁钢筋处。可通过避雷带引下线的焊接形状初步判断接点引入点,如焊接长度较长、电气连接可靠的地方一般是避雷带的入地引下线,如图

41、4.13所示:图 4.13 避雷带支撑件与接地线的区分4. 避雷针和其它设备在避雷带上的接地点相距5米以上。5. 避雷带一般可使用建筑物原有避雷带,当原建筑物未安装避雷带时,需另建新的避雷带,避雷带宜采用圆钢或扁钢,优先采用圆钢。圆钢直径不应小于8mm。扁钢截面不应小于48mm2其厚度不应小于4mm。 4.1.3 保护范围1. 避雷针的针尖应高出天线顶端1m。2. 避雷针的长度及安装位置,在防雷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取其保护角为避雷针顶端下部45度范围,保护要求较高时,可取保护角度为30度。3. 避雷针的保护范围设定,也可按雷暴日区分,例如年均雷暴日在40天以内的地区,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可取45度

42、,年均雷暴日在40天以上的地区,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可取30度。4.2 楼顶抱杆安装1. 楼顶抱杆安装方式如图 4.21所示:图 4.21 楼顶抱杆式安装2. 楼顶抱杆安装方式下,接地系统布线方案见图 4.22图 4.22 楼顶抱杆安装方式的接地(1) 避雷针引下线宜在楼面四个角上接入地网,而其他接地汇集线(如馈线、室内接地铜排)宜在楼面四边形的中间部分接入地网。(2) 天馈支架宜采用40mm4mm的镀锌扁钢接到避雷带上。(3) RRU的室外直流电源防雷箱保护地通过截面积不小于16mm2的多股铜导线用螺栓压接在天馈支架上,或接到就近的地排上。(4) RRU、电源防雷箱与抱杆保持可靠的电气连接。(5

43、) 天馈支架采用40mm4mm的镀锌扁钢接到避雷带上。如图 4.23所示:图 4.23 天馈支架接地3. 没有避雷带的民房或简易机房,在原建筑物的屋顶四周设避雷带,并设专用雷电流引下线,其根数不应少于两根,间距不应大于18m,避雷带与专用雷电流引下线焊接连通。同时在不同方向上设置两个地网,若商品房地基有地梁时,则地网应与地梁内的钢筋焊接连通;若商品房地基无地梁或地网无法与商品房地梁内的钢筋相连,同时新设的两地网连接的距离在30m以内时,应将两地网在地下焊接连通;而当两地网连接的距离超过30m时,两地网无须连接。专用雷电流引下线应以最短的途径与地网相连,且离地面高度2m以下部分应采用绝缘套管防护

44、。如图 4.24所示:图 4.24 民房顶部的环形接地汇集线4.3 楼顶挂墙安装1. 楼顶挂墙安装方式时,RRU和室外直流电源防雷箱采用挂墙安装,天线及避雷针安装在抱杆上,如图 4.31所示:图 4.31 楼顶挂墙安装2. 挂墙式安装时,接地系统布线如图 4.32所示:图 4.32 挂墙安装时的接地(1) 贴墙式安装RRU时,设备需距避雷带和避雷针接地线1m以上。(2) 缆线严禁系系挂在避雷网或避雷带上敷设。(3) 其它要求参见4.2节。4.4 铁塔安装1. 铁塔安装时,天馈设备安装在铁塔顶端的平台上,如图 4.41所示:图 4.41 铁塔安装2. 铁塔安装时的接地如图 4.42所示:图 4.

45、42 单管铁塔安装时的接地(1) 室外直流电源防雷箱在铁塔上的接地点与避雷针焊接点相距1.5m以上。(2) 其它要求参见4.2节。4.5 GPS及馈线接地1. GPS天线应尽量安装在靠近BBU机房的位置,不宜安装在高塔塔顶,也不宜安装在高于40米的塔身侧部,防止侧击雷击中GPS天线或馈线。必须在铁塔侧部安装时,可在铁塔塔身上安装伸出式抱杆支架,抱杆离塔身1米以上,防止塔体遮挡GPS信号。如图 4.51所示:图 4.51 GPS天线安装在塔侧2. 馈线采用与缆径相配套的专用接地卡接地,接地线径不小于10mm2,如图 4.52所示: 图 4.52 馈线接地地卡3. GPS馈线在馈线窗外就近接地一次。铁塔安装时,在铁塔落地处接地一次。4. 馈线长度超过20m时,每隔20m接地一次;5. GPS天线旁有走线架、铁塔或避雷带等金属构件时,应将GPS馈线屏蔽层就近与这些金属构件连通。图 4.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