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11.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890793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2.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1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1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1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1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1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1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11.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2,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长 丰 县 中 医 院 杨 春,3,祖国医学对厌食症的认识,厌食症是由于喂养不当,导致脾胃不和,受纳运化失健,而出现的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的一种病症。一般精神状态正常,可有面色少华,形体消瘦表现,且不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者。近似于民间俗称的“奶痨”。多见于1-6岁儿童,且女多于男,约呈1.5:1。,4,现代医学,小儿厌食症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出现的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的一种疾病,属当今儿科四大病证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本病迁延日久,可导致小儿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免疫力低下以及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对儿童生长发育、营养状态和智力发展也

2、有不同程度的影响。,5,厌食症的主要诱因,以饮食不节,喂养不当为主。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过分溺爱,恣意纵儿所好,片面追求高营养,加之小儿饮食不知自节,贪吃零食及偏嗜,缺乏规律,或缺乏喂养知识,断乳时食物骤然增加,皆可致脾胃损伤。起病于其他疾病之后,并与脾气耗损和胃阴受伤相关,但多可在短期内经合理调养而愈。,6,现代医学的认识,属于“神经性厌食”范畴,是由不良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长期厌食,进而出现的以“缺乏食欲,消瘦及内分泌代谢紊乱”为表现的病症。可以由饮食,家庭,心理因素和神经内分泌异常引起。目前无系统性治疗方法。,7,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诊断标准,国家尚未出版相关指南性文件,目

3、前临床常用有:A.诊断标准(1)厌食时间:6个月或6个月以上。(2)食量:7岁以下儿童每日谷类食物摄取量不足50g,3岁以上儿童每日谷类摄取量不足75g;同时肉、蛋、奶等摄入极少。(3)生长发育、身高、体重均低于同龄小儿正常平均水平,厌食期间身高、体重未增加。(4)味觉敏锐度降低,舌菌状乳头肥大或萎缩。(5)去除病因以后,食欲逐渐恢复正常。,8,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诊断标准,B.根据199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长期食欲不振而无其他疾病者。(2)面色少华,形体消瘦,但精神尚好,活动如常。(3)有喂养不当史,如进食无定时定量,过食生冷甘甜之物,吃零食及偏食等。,9,小儿厌食症

4、的西医诊断标准,(1)长期食欲不振,见食不贪,入量较病前减少以上,发病最短时间为2周以上,排除其他系统疾病。(2)体重增长停滞或减轻,有不良饮食习惯或不良喂养史。,10,厌食症与积滞和疳积的鉴别及关系,积滞:为乳食停积中脘(主指胃)而致。除见食欲不振,不思乳食外,尚有嗳气酸腐,大便酸臭,脘腹胀痛,而厌食症则以不思进食为主。日久脾气及胃阴受伤可转化为厌食症。疳积:“疳”有“甘”及“干”之意,积证是疳积最常见的诱因。所谓“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为特征,可伴有脏腑病变,不及时调治,预后较差。而厌食症精神状态尚好,病变只在脾胃,预后好。,11,小儿厌食

5、症的证候分型,湿食里滞型(实证)脾胃气虚型(虚证)胃阴不足型(虚证)营卫不和型(虚证)肝胃不和型(虚实夹杂),12,小儿厌食症的辨证及分型,湿食里滞型:厌恶进食、脘腹胀满、口臭、汗多、烦躁不宁、大便臭秽或干结便秘,舌苔厚腻或黄腻、脉沉带滑,或指纹紫红。针刺四缝穴黏液多而稠。多由喂养不当,饮食内伤,水谷无从化生精微,导致湿食积滞于内,以致脾失健运,胃难纳谷。此型以伴有脘腹胀满及大便改变为主要甄别点,且多见于发病初期。,13,小儿厌食症的辨证及分型,脾胃气虚型:不思进食、面色少华、少气懒言、食少便多或大便夹不消化物,舌淡胖嫩、苔薄白润、脉濡细软,或指纹淡红,未过风关,山根常现青筋。素体脾胃气虚,运

6、化无权,不能及时腐熟水谷。此型以少气懒言兼有大便异常为主要鉴别点。临床最多见。,14,小儿厌食症的辨证及分型,胃阴不足型:不饥不纳、食少饮多、面色萎黄、形体偏瘦、皮肤失润、大便偏干、小便短黄、烦躁不宁,舌红无苔,地图舌或花剥少津、脉细小数,或指纹色红未过风关。素体阴虚,或热病耗津,或嗜食辛炙之品,胃阴耗伤,受纳失职,则不觉饥饿。以伴有“食少饮多,饥不欲食”为主要鉴别点。,15,小儿厌食症的辨证及分型,营卫不和型:食欲不振、自汗盗汗、面色苍白少华、汗出肢凉、易感外邪、睡时露睛、腹软便调,舌淡红苔薄润,两脉濡软,指纹淡红。患儿厌食兼见汗多,反复感冒,乃因营卫不和,腠理疏松,易汗感邪,影响脾胃气机,

7、睡时露睛为脾虚之兆。此型患儿平素以伴有反复呼吸道感染为主要鉴别点。,16,小儿厌食症的辨证及分型,肝胃不和型:嗳气作恶、不思饮食、面色青黄或山根青筋显露、烦躁易怒、形体偏瘦、夜寐不宁,舌质偏红,苔多薄黄,脉弦,指纹青紫滞涩。患儿因素体肝旺、或娇养任性、环境改变、强迫进食、学习压力过大等因素,令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克脾,气机逆调则恶心烦躁易怒,纳运失常,影响正常饮食。此型患儿的鉴别可从有情志失调史及日常生活习性中获得主要诊断依据。,17,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则及方药,湿食里滞型 治宜消导化滞,运脾燥湿 方药:董氏开胃散加减 胡黄连、五谷虫、川厚朴、青皮、陈皮、茯苓、莱菔子、连翘、枳壳、炙鸡内金、谷芽

8、、麦芽等。暑湿困阻则加藿香、佩兰、六一散、砂仁;若腹满微硬、大便秘结者,则加槟榔、木香、枳实、小青皮等。,18,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则及方药,脾胃气虚型 治宜益气健脾,助运醒胃 方药:异功散加味 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甘草、砂仁、神曲、山楂、鸡内金、谷芽等。夏令兼感暑热加藿香、佩兰、黄连;腹痛泄泻加煨木香、炒扁豆、炮姜;苔腻便烂加苍术、炒薏苡仁等。,19,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则及方药,胃阴不足型 治宜酸甘化阴,养胃生津 方药:养胃汤加减 沙参、石斛、麦冬、白芍、乌梅、甘草、白扁豆、谷芽等。兼脾气虚馁、神疲乏力加太子参、白术;大便干结、烦躁少寐加火麻仁、柏子仁、瓜蒌仁;手足心热、口渴加银柴胡、竹叶

9、、芦根、天花粉。,20,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则及方药,营卫不和型 治宜调和营卫,运脾醒胃 方药:桂枝汤加味 桂枝、白芍、炙甘草、陈皮、佛手、炒谷芽、生姜、大枣。汗多易感加防风、黄芪、糯稻根须、白术;腹痛便软加炒扁豆、木香、焦白术、焦山楂、焦神曲;舌红少苔或有鼻衄加川石斛、炒藕节;大便干结加天花粉、火麻仁。此为名医董廷瑶的独创经验,又可称为体质改善剂、强壮剂。,21,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则及方药,肝胃不和型 治宜疏肝理气,降逆和胃健运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赤芍、白芍、炒枳壳、炙甘草、香橼皮、香谷芽、生麦芽等。脘胀嗳气加砂仁、白豆蔻、小青皮、佛手;苔腻恶心加陈皮、竹茹;大便不畅加大腹皮、火麻仁

10、、炒莱菔子;夜寐不宁加茯神、柏子仁、灯芯草。,22,针刺“四缝”穴,“四缝”穴为经外奇穴,是手三阴经脉所过之处,与三焦,命门,肝和小肠有内在联系。位于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四指掌面的第一与第二关节横纹中央露白处。刺“四缝”穴可清热、除烦、通畅百脉、调和脏腑,可使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活性增加,显著提高消化能力。多用于治疗厌食证、疳证等疾病。,23,针刺“四缝”适应症及关键技术环节,适应症:(1)1周岁以上,男女不限。(2)诊断明确,排除有出血倾向或 合并有危急重症者。(3)治疗前经内服中西药无明显疗效者。关键环节:(1)局部消毒应严格,避免术后感染。(2)针刺穴位应注意避开血管,针

11、刺深度1-2mm.,24,针刺“四缝”操作方法及疗程,操作方法:1.医者戴无菌手套2.左手抓握患儿左手,使手指伸直,选穴,常规消毒。3.用三棱针分别快速刺四穴,并挤出少许黄白色透明粘液及血液。4.同法刺右手。疗程:根据病情轻重,每周12次,2周为一疗程。,25,其他治疗方法,胃蛋白酶(每岁0.02,3次/日)(主要针对辨证为胃阴虚者)加乳酶生(1岁以下0.1,3次/日)山麦健脾口服液,根据年龄适量服用有明显效果。葡萄糖酸锌片每天510mg/kg,2周为1个疗程,可改善含锌消化酶活力,有一定疗效。,26,常用中成药,一捻金 功效有消食导滞,泻热祛痰功效。主治治疗小儿停食停乳,造成食欲减退,脘腹胀

12、满,烦躁不安,大便秘结,痰涎壅盛等症,为积滞有热者。本药以导滞通便为主,脾虚体弱者不宜用。保赤万应散功效有消化导滞,化痰镇惊之功。主治治疗小儿暴食生冷和积滞不化所致胃纳减退、嗳气酸臭、脘腹胀满,大便秘结,惊悸不安,面白带青,腹痛啼哭之生冷寒积者。小儿香橘丸功效理脾止泻,健脾消食。主治适用于乳食停滞和脾胃失调所致之食欲减退,脘腹胀满,便稀作泻,大便不化,有平补脾胃之功效。,27,常用中成药,小儿化食丸功效消食导滞,活血破积。主治适用于宿食积滞所致之食欲减退,烦急好哭,腹胀而硬,恶心呕吐,大便干燥,本药攻下药较多,药性较猛,宜于积滞实症,虚症忌用。启脾丸功效有健脾益胃,和中止泻之功。主治适用于久病

13、久泻,造成脾胃虚弱,面色萎黄或苍白,肌肤松软,倦怠少食,腹满而软,便秘作泻,为儿科健脾止泻之常用药。小儿健脾丸功效有健脾和胃、消食化滞之功。主治适用于脾虚腹泻且面色苍黄,精神不振,胃纳欠佳,腹泻不止,或无腹泻而有脾虚乳食不化者。本药攻补兼施而偏重于补虚,多用于脾虚泻或伤食泻偏重者。,28,预防及护理,首先要教育家长树立“爱子之心不可无,溺儿之心不可有”的观念,并教以正确的抚养方法,特别要注意食物在“量”,“时”,“次”,“味”及“种类”上的调整。对于患儿较喜嗜而又对脾气恢复有利的食品,可顺其所好,因“胃者,以喜为补”。婴儿期须重视逐渐添加饮食,以使脾胃适应,为顺利断乳及添加辅食打好基础。患病后若发现食欲不振,应及时查明原因,给予药物调理。,29,谢 谢 2 0 1 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