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云南的歌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云南的歌会.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杨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师生共用讲学稿课题:16.云南的歌会 主备:王 凯 审核: 主讲: 班级 姓名 时间 学习目标 1识记作家、作品,掌握本文的词语。2了解、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3感知文章内容,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的方法。学习重、难点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学习时间两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 )西 譬( )喻 糯( )米 蹲踞( ) 忌讳 ( ) 酬( )和 铁箍( ) 熹( )微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 譬喻: 忌讳: 扶摇而上: 别开生面: 酬和: 悠游自在: 若无其事: 熹微: 淳朴: 3记下你了解的有关作者、作品、写作背
2、景的信息:4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在什么地方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课堂学习一、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1、感知歌会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在什么地方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并说说理由。(用四字短语回答)2、说歌会: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歌会读一读,并结合具体段落、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小组讨论)3、赏歌会1、从文中你感受到云南美在何处?结合内容说说理由。2、文章虽是为云南的歌会而写,却用大量的笔墨写了云南的人、云南的景、云南的情,这样写,你能从文中感受到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呢?二、内容研讨1、齐读第1段,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在文中有何作用?2、阅读第2、3自然段,讨论下列问题:(1)、由于云南少
3、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却有种种不同方式。”这就是“山野对歌”。 “对调子”都唱些什么?“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2)、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3)、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后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个年轻妇女?(4)请比较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
4、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三、课堂练习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即物起兴( ) 龙吟凤哕( ) 酬和( ) 熹( )微2、填空。云南的歌会是从 一文中节选出来的,课文主要写了、 三个歌会场面。作者是现代作家,他的小说名篇有 等。3、阅读下面各语段,回答问题。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
5、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比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A (引用经典著作作为论证的依据),当事人照例心中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 B (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于是轻轻的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
6、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明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的脸,满口白白的牙齿,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作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路旁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 C (像没有那回事儿一样。形容态度镇静,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根据括号中的提示,在选段中A、B、C三处,填上合适的成语。A B C 选文展现的是场景,字里行间蕴涵着浓郁的气息,流露出作者 之情。选文第1段中写“唱的多是情
7、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哪些不同方式? 选文第2段中加点的“多的是”,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选文第2段中作者抓住哪些方面描写对调子的年轻女子?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年轻的妇女“轻轻的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仔细品读并加以分析。第2段中画线句子能否去掉?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1、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2、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很多的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特有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本民族本地区的风
8、土人情,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吗?教(学)后记:杨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师生共用讲学稿课题:16.云南的歌会 主备:王 凯 审核: 主讲: 班级 姓名 时间 第二课时一、预习导学1、互相听写生字词2、阅读“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部分,画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的句子。二、内容研讨1、 研读“山路漫歌”部分,讨论下面问题:我们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 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从文中找出来,赏析一下。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2、研读“村寨传歌”部分,讨论下
9、面问题: “金满斗会”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这部分场面描写既有全局描绘,又有局部刻画,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全局描写的是:局部刻画的是:最后用小时候常听的老太太的话结尾有何作用?三、问题探究 分析人物刻画方法1、在三种不同形式的歌会中,作者都进行了细腻的人物刻画,请跳读课文,划出三处人物描写的句子。看看作者分别写了哪三种人?2、在三个歌会中,作者重点刻画这三种人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来进行分析,分析时必须先感情朗读相关描写的句子,然后结合具体语句和关键词语分析作用。)3、作者在对这三个人物进行描写时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不同
10、点:4、通过对三种歌会中人物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人物描写时的哪些启示呢?5、请你运用两种以上的描写方法,写你身边熟悉的人。(200字左右)四、拓展延伸听 民 歌听过民歌。陕北信天游、陇东花儿、江南田歌、闽北山歌。从小听的是闽北山歌。曲调很简单,旋律似乎只有一句。这一句翻来覆去地唱,翻来覆去地唱。只在每句的结尾略加不同的装饰音,以与下一句相区别。那时,常有一个老翁,走在弯弯的崎岖长路上,他一边赶着牛,一边豁开嗓子扯出一首首山歌。没有应和,没有对答。老人的嗓子孤独、苍老、悲凉。有时他根本发不出音。老人走在牛群的背后,唱得再也唱不下去了,就沉默。老人是终日与牛群为伴的牛倌。那时我听不懂老人唱的山
11、歌,因为隔得太远,老人又豁了牙,吐字不清。但我至今闭上眼睛,还能清晰地浮现出一条长路上的一群牛,一个老翁,一首首托音很长的山歌。后来参加山场劳动,穿蓑衣、挂柴刀、扛长锄去山上,开始近距离地听到男女对唱的山歌。男的女的两拨人,往往分得很开,往往是隔着一条山岙,这边望得见那边的人,那边望得见这边的人。第一个音是这样发出的,有人觉得要唱了,就停下手中的活儿,把箬笠往脑后掀了掀,吸一口气,然后扬脖仰头。“哎-”,这个“哎”字由低往高,高到一定音阶,然后平滑着延伸,“哎-”然后波动,上挑,收尾。接下的句子是妹呀-”什么什么的。这是典型的中青年唱的山歌,底气十足、穿透力强,同时也是粗野的、质朴的。山中的人
12、并不指望什么爱情,但是他们唱的却是纯粹的爱歌。如果认真地听他们彼此的对唱,还真唱得情深意长。与老人们的山歌相比,年轻人的山歌欢快、短促,更加明快也充满向往。年轻人是对着 异性唱,老人则是对着大山与天空唱。时间继续往后推移,就听到了乐清的著名山歌对鸟。对鸟的旋律要比闽北的山歌复杂、华丽得多,而且歌词也来得更加富有情趣。与闽北相比,乐清的山没有那里的深,没有那里的高,也没有那里的大,但人也因此而复杂了许多,山歌也因此而华丽了些,想来并非没有道理。如今听民歌,是听磁带上、音响中的民歌,流畅,华彩,大白菜扎上红绸,早已没有了那种质朴。从歌星那猩红的嘴唇间和花花绿绿的MTV中唱出,“民歌“已不再是民歌了。1、文中写了作者几次听民歌的经历?分别听的什么?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作者听民歌的经历的?文章的结构有何特点?3、第3段中,作者说“听不懂老人唱的山歌”,为什么至今闭上眼睛,还能清晰地浮现出老人唱山歌的情景?4、第4段中所描绘的唱山歌的情景与课文中的哪一个场面相似?5第段划线句子中说“想来并非没有道理”,有什么道理?教(学)后记: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