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伤早期检测外周动脉疾病.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914598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14.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创伤早期检测外周动脉疾病.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无创伤早期检测外周动脉疾病.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无创伤早期检测外周动脉疾病.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无创伤早期检测外周动脉疾病.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无创伤早期检测外周动脉疾病.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无创伤早期检测外周动脉疾病.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创伤早期检测外周动脉疾病.ppt(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无创伤早期检测外周动脉疾病,张雄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Tel:,第二炮兵总医院,古人云“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即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正本清源 回归血管-王拥军,外周动脉疾病的概念,外周动脉疾病(PAD)系指上肢或下肢动脉疾病,外周动脉疾病的病因,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肢体的大、中动脉狭窄以致闭塞。其他病因:多发性大动脉炎、急性动脉栓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现象和动脉压迫综合征等。,动脉粥样硬化持续发展,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遗传因素,肥胖,吸烟,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动脉瘤,肾动脉狭窄或闭塞,肢体动脉狭窄或闭塞,国外外

2、周动脉疾病发病率,在国外,以客观的无创检测方法ABI为依据,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国内外周动脉疾病发病率,在中国,年龄在50岁以上的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中,四分之一存在下肢动脉疾病。,北京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下肢动脉疾病患者约五分之一。,外周动脉疾病临床表现,无症状:通常存在下肢功能不全或下降,有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心脑缺血事件的危险增加。肢体缺血性症状可有急、慢性临床表现,最典型的症状是间歇性跛行,静息痛,严重时患者丧失行走能力,并可出现缺血性溃疡、坏疽。,间歇性跛行,肢体疼痛,丧失行走能力,缺血性溃疡、坏疽,外周动脉疾病与心、脑血管病,多数PAD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疾病与脑动脉疾病心肌梗死的危险

3、增加20%-60%,脑卒中危险增加40%,早期发现外周动脉疾病的重要意义,下肢动脉疾病在PAD中最为常见,其生活质量下降,截肢和死亡的风险增加。PAD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明显增加,可谓病在腿上,危在心脑。早期发现PAD,进行综合干预和系统治疗,能够显著改善预后,防止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国外对PAD的认识和管理模式,2007年16个学会公布的跨大西洋外周 动脉疾病诊疗共识 2005年公布的ACC/AHA外周动脉疾病诊 疗指南 达成共识临床医生要认识到动脉粥样硬化的广泛性,加强疾病的综合管理。心血管科、血管外科、神经科、内分泌科和放射科等科室要加强协作,齐抓共管“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4、。,国外对PAD的认识和管理模式,国内很多医生对外周动脉疾病在认识上 存在很大的误区,二级医院甚至许多三 级医院的外周动脉疾病处于“三不管”的地步。对ABI、PWV等无创检测技术和其在临 床早期诊断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毫无认 识,甚至持抵触、排斥和否定的态度。目前国内正在走出误区,有“星星之火,正在燎原”之势;应快速转变观念,早期发现PAD,级预防为重。,国内对PAD的认识和管理模式,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管理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外周动脉疾病的辅助检查方法,ABI、BAI、PWVCWD、双功能超声CTA、MRA、DSA,ABI、BAI、PWV检测技术,操作简便、快速、无创伤,安置血压袖带、心音、心

5、电传感器,录入身高、年龄等信息,按开始键即可,无创伤多功能联合检测外周动脉,评估动脉僵硬度,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PWV检查,ABI、BAI、PVR检查,四个主要检测参数,四肢血压值,四肢血压同步测量,四肢血压值(mmH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压(MBP)脉压(PP),四肢血压同步测量,异常标准:上肢脉压 60mmHg下肢血压低于上肢两侧收缩压差20mmHg,双下肢动脉阻塞,四肢血压同步测量(异常),左上肢动脉阻塞,右下肢动脉阻塞,(Ankle Brachial pressure Index),踝-臂指数,ABI,ABI 0.9为诊断值ABI 0.91-0.99为临界值

6、ABI 为正常值,ABI的评价标准,评估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同血管造影比较,ABI诊断下肢动脉阻塞敏感性95%,特异性100%,(Brachial Ankle pressure Index),臂-踝指数,BAI,BAI的评价标准,评估上肢动脉阻塞性病变,主要是锁骨下动脉和头臂干。,BAI 0.7为诊断值BAI 0.71-0.79为临界值BAI 0.80为正常值,(Pulse Wave Velocity),脉搏波传导速度,PWV,PWV的临床意义,评估外周大、中动脉的僵硬度,左心室收缩将血液搏动性地射入主动脉,可扩张主动脉壁产生脉搏压力波,并以一定的速度沿血管壁向外周动脉传导。脉搏波在动脉中的传导

7、速度称为:脉搏波传导速度(PWV)。,PWV的原理和正常值,baPWV正常值:1400cm/s,(Pulse Volume Recorder),脉搏体积记录波形,PVR,PVR波形目测分析,评价动脉阻塞及硬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上肢动脉正常波形 下肢动脉正常波形 低钝波形(动脉阻塞)低平波形(动脉严重阻塞)脉搏波形消失(动脉严重阻塞),临床应用范围,心血管内科 神经内科 高血压科 糖尿病科 血管外科 肾内科(透析室)老年病科 健康体检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相关的临床、药物及科研机构,ABI检测适用人群,下肢动脉疾病的高危人群 年龄5O岁的糖尿病患者伴有一项其他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者 年龄在5

8、O69岁之间,有吸烟或糖尿病 史者 年龄在70岁以上者 已确诊的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脑动脉 或肾动脉疾病患者,有肢体缺血症状的患者间歇性跛行、脉搏减弱或消失、皮肤颜色或温度 改变者有严重肢体缺血的患者缺血性静息痛、溃疡或坏疽者急性肢体缺血的患者突发肢体无脉、苍白、麻木、运动障碍和厥冷者已诊断外周动脉疾病的患者不管疾病严重程度如何,应定期测量ABI已接受外周动脉成形术治疗的患者应定期测量ABI,ABI检测适用人群,PWV检测适用人群,年龄60岁的老年人。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吸烟 或有2项以上其他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 险因素者 已确诊的冠心病、脑卒中与缺血性肾脏 疾病者检测PWV可有助于评

9、估其整体 危险水平。,外周动脉硬化及阻塞性病变实例分析,正常ABI、PWV、PVR,动脉硬化PWV,动脉硬化PWV,锁骨下动脉狭窄,李凤云 女 58岁高血压、糖尿病史,自诉有左上肢无力 现象。,锁骨下动脉狭窄,左侧,CTA,锁骨下动脉狭窄,张启明 男 60岁自诉双上肢血压不对称5年,两侧最大差异为40mmHg。行左侧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术。,手术前后影像,术前CTA,左侧,支架DSA,手术前后比较,下肢动脉阻塞,田凤阁 男 54岁临床资料:右腿间歇性跛行2月,行走300米后右小腿胀痛,稍休息后症状缓解,2型DM10余年,曾患脑梗死。行右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术。,术前影像,术前CTA,支架DSA,支架

10、DSA,手术前后比较,下肢动脉阻塞,何希成 男 80岁临床资料:右下肢间歇性跛行1年,08年6月18日行右侧股浅动脉球囊扩张术。,手术前后影像,右侧,手术前后比较,下肢动脉阻塞,曲吉福 男 56岁患者10年前因高处坠落造成右侧股骨干骨折,后行股骨干钢板固定术,受伤时造成股动脉、股静脉、股神经。行右下肢人工血管搭桥术。,术前影像,右侧,右侧,手术前后比较,下肢动脉阻塞,寇桂生 男 49岁临床资料:左下肢间歇性跛行2月余。,CTA,左侧,左侧,ABI、PWV检查,1 左下肢血压未测出2 左下肢ABI为零3 左下肢PWV减慢4 左下肢脉搏波形几乎消失,双下肢动脉阻塞,肖春生 男 69岁双下肢间断性运动后疼痛5年,近半年来右下肢疼痛明显加重,但无静息痛。行右侧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术。,手术前后影像,手术前后比较,双下肢动脉阻塞,宁滨 男 77岁临床资料:双下肢乏力,发凉6年,左脚变色一年余,糖尿病20余年。行左下肢人工血管搭桥术。,术前CTA,手术前后比较,心内科、神经科、内分泌科、肾内科和血管外科医生应团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团队,共同对付一个共同的敌人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线的心、脑、肾和外周动脉疾病,共同制定干预对策,为每一个病人提供最佳治疗方案。,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