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除法教学设计竹莎莎.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917354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506.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数除法教学设计竹莎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分数除法教学设计竹莎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分数除法教学设计竹莎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分数除法教学设计竹莎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分数除法教学设计竹莎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数除法教学设计竹莎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数除法教学设计竹莎莎.doc(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本册教学目标】:1、 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准确计算分数乘法。2、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知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求表面积的方法。3、 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4、 理解提及的意义,探索长、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正确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正确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5、 学会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计算中能应用一些简便算法。6、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知道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会正确读写百分数。7、 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理解中位数、众数的实际意义。8、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册教

2、学重点】:1、 分数乘法的意义2、 长、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3、 分数混合运算4、 百分数、分数、小数互化【本册教学难点】:1、 分数乘法的意义2、 长、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3、 分数混合运算【本册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一、 分数乘法.6课时二、 长方体(一).6课时三、 分数除法.5课时四、 长方体(二).6课时五、 分数混合运算.4课时六、 百分数.5课时数学与购物3课时七、 统计.4课时总复习.4课时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单元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准确计算。2、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难

3、点:正确计算分数乘法【课时安排】1、 分数乘法(一)1课时2、 分数乘法(二)1课时3、 分数乘法(三)2课时4、 练习一2课时第二单元 长方体(一)【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知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2、知道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计算表面积的方法。3、通过长、正方体有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课时安排】1、 长方体的认识1课时2、 展开与折叠1课时3、 长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4、 露在外面的面1课时5、 练习二1课时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单元教学目标】1、 使生理解倒

4、数的含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2、 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熟练进行计算。3、 使生能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难点:分数除法的计算【课时安排】1、 倒数1课时2、 分数除法(一)1课时3、 分数除法(二)1课时4、 分数除法(三)1课时5、 练习三1课时数学与生活3课时第一课时 倒数【教学目标】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知识目标:能清楚地知道倒数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倒数。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学难重点】能求一个数的倒数。【教学方法】

5、观察比较法、讨论【教学准备】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分数乘分数算式导入新课。二、学习倒数的概念。1、利用投影仪出示下列算式。= 2= = 10= 7= = 5=2、先让学生计算以上算式的结果,并指名回答。(中、下游学生回答)3、在小组中交流算式有什么规律,然后全班交流。4、教师小结: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是1,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 。5、指名说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其他同学进行判断并评议。三、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交流讨论。0有倒数吗?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四、课堂小结,教师评价。练一练题目,独立做,全班订正。五、达标检测 1、1的倒数是1。 ( ) 2、0的倒数是0 。

6、 ( ) 3、所有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或整数 。 ( ) 六、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倒数a= (a0)第二课时 分数除法(一)【教学目标】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知识目标:体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的计算。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操作的欢乐。【教学难重点】能求一个数的倒数。【教学方法】讲解法,观察法,猜想法。【教学准备】长方形纸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前面学过了分数乘法,刚开始学得是分数乘整数的乘法,那么分数除法你们会不会?今天我们就学习分数除

7、以整数,你们喜欢吗?二、学习新课。1、学习2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先把这4份平均分成2份,涂一涂,指名说出结果。2、学习3提问学生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3分,怎样分呢?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评议并补充。分好之后,用笔涂一涂,看看每份是多少?3、学习分数除法的意义。提出问题,你对前面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看法?为什么用除法?说一说。小组间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评价。4、学习计算法则。出示下列题目14= 105= 73=1= 10= 7=学生独立计算后,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你能说出除法计算法则吗?小组间交流,最后教师小结: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三、课堂

8、总结:提问交流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四、达标检测 5= ( ) ( )( ) =五、布置作业: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分数除以整数c=(a、c0)第三课时 分数除法(二)【教学目标】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通过分析的出结论。知识目标:体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的计算。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操作的欢乐。【教学难重点】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推导过程。【教学策略】在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得出结论。【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操作法、归纳法。【教学过程】一

9、、导入新课。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你们还记得吗?老师考一考你们好吗,看题目。5= 4= 7=指名说出计算方法和结果,并评价。那么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好不好。(好)二、学习整数除以分数用投影仪出示课本的题目1、有4张同样的大饼每两张为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指名回答:42=?并说出列式的依据。2、有4张同样的大饼每一张为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指名回答:41= ?并说出列式的依据。3、有4张同样的大饼每两张为一份让学生画一画,涂一涂,并在小组间交流讨论,最后全班交流,指名回答。教师小结:从图上看出结果是8,4=8,也可以用42=8来表示。4、有4张同样的大饼

10、,每张为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每张为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在小组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评价。三、计算法则的教学。出示一下题目4( )42 4( )434( )44 2( )222( )23 2( )2先让学生计算,交流结果。然后提出问题,你通过看算式和结果,你能发现什么?全班交流,教师小结:除以一个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四、巩固目标。1、课本中的画一画。先指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线段图,然后利用线段图列出算式,并计算结果。同桌判定。2、试一试题目独立计算,指名回答。五、课堂小结。六、达标检测6 6 6- 6+七、布置作业: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整数除以分数a=a (b、c

11、0)第四课时 分数除法(二)的练习课【教学目标】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计算能力。知识目标:体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教学难重点】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前一课我们学习了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你们还记得吗?老师考一考你们好吗,看题目。6= = = =2= = = =通过提问,全班订正,导入新课。并评价。二、用小黑板出示下列题目。3x= x=10 x=25 x=提问学生解方程的规律,并指名说一说第一小题的解

12、法。其它题目独立作,全班订正。三、课本第三题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然后解答,全班判定。四、第四题1、先独立计算,全班订正。2、小组间交流发现了什么规律。3、全班交流。4、教师小结。五、布置作业: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整数除以分数除以真分数商大于整数整数除以分数 除以1商等于整数除以假分数商小于整数第五课时 分数除法(三) 【教学目标】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目标:提高分数除法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并能正确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教学难重点】找出数量关系、灵活解答。【教学方法】引导

13、法、讲解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数学是从生活中得出的经验和结晶,又服务于生活,那么我们的分数除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分数出发的应用。板书课题:分数除法(三)二、实施目标。1、出示题目:跳绳的小朋友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2、指名学生读题,并说出题目中分率的单位“1”的量是谁?知道不知道?3、先让学生试着做一做。4、交流作法。(根据学生做题情况导入方程的方法)5、教师指导学生用方程的方法解题。对用其它方法解答的同学,只要合理进行表扬。6、渗透用算术法解答此题。7、教师小结:只要单位“1”的量不知道

14、,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题目,一种是方程;一种是算数法。三、巩固目标1、试一试第一题。指名学生读题,独立解答。针对学生做题情况,进行辅导后进生。指导学生分清两问的不同,认清乘法和除法的区别。2、试一试第二题。独立解答,全班订正。四、课堂总结,五、达标检测12x=34 57x=15 23x=5625x=58 x712=314 58x=20六、布置作业: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分数除法(三)解:设操场上有x人参加活动。X=6X=6X=6X=27第六课时 分数除法(三)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目标:提高分数除法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并能正确的计算,解

15、决实际问题。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教学难重点】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练习法、归纳法。【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分数除法的应用,同学们还记得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二、实施目标。1、练一练第一题指两名同学板演1、2小题,其他同学做练习,做完后全班订正,重点让同学检查板演中的错误,并找出错误的原因。然后独立作其它题目。同桌订正。2、第二题,先让学生对照以前做过的打折的题目,两者对照,指出异同。独立做,指名说一说做到的过程和结果、以及想法。3、第三题指名读题,并说题意。和的单位“1”的量是谁

16、?列出算式。说出列式的依据。然后独立作。4、第四题,由于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建议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同一想法和意见。三、课堂总结并评价。四、布置作业: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分数除法(三)的练习课1、找准单位“1”的量2、判断用什么方法或者用方程第七课时 练习三(1)【教学目标】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目标:提高分数除法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并能正确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教学难重点】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尝试法、练习法、归纳法。【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

17、新课。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分数除法的应用,这节课我们进行练习一下,可以吗?二、实施目标1、第一题。指名说出倒数的概念,然后说出这几个书的倒数。其他同学评议。2、第二题。先让学生回忆分数乘法和分数出发的计算法则,然后独立计算,全班订正,针对错误,重点讲解。3、第三题。用做游戏的方法,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对抗赛,看那个小组作的又对又快,老师计算时间,看学生的速度和准确率。4、第四题。让学生读题,指出分率的单位“1”的量是谁,说明所用计算方法的依据。列出算式,说出结果。其他同学判定,教师评价。5、第五题。方法同第四题。三、教师小结。四、布置作业: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练习三倒数9 倒数第八课时 练

18、习三(2)【教学目标】:能力目标:培训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目标:提高分数除法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并能正确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在小组间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教学难重点】分数除法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教学方法】在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下列算式让学生计算。= = 4= 2=指名说出计算结果,全班评议,导入新课。这是除法的计算,那吗这节课我们复习出发的应用。二、除法的应用。1、第六题。让学生读题,指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的单位“1”是谁?

19、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最后全班订正。2、第七题。提问学生图上告诉了我们什么数学信息,你能列出算式吗?指名列式,学生独立计算,同桌订正。评议。3、第八题。方法同上,但是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本题。教师巡视,主要辅导后进生。4、第九题。出示题以后,让学生说明六折是什么意思,然后独立了出算式并计算,全班订正。5、第十题独立作,教师巡视,针对问题,重点辅导。三、课堂小结,教师评价。四、布置作业: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第八题算数法:7.9=方程:设宇宙飞船的速度大约每秒x千米。x=7.9第九课时 整理与复习(一)【教学目标】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系统得整理知识的能力。知识目标:提高整数除以分

20、数的计算速度,并能正确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教学难重点】加强对前面几个单元理解、掌握。【教学策略】在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很多知识,你能系统的整理一下吗?好。下面你就自己整理一下前面学习的知识。二、实施目标1、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并在小组中交流。教师巡视,进行辅导。2、根据你整理的知识,你能说一下吗?指名学生回答前面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小结。3、针对你的整理,你发现了什么问题,请你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研究

21、。学生相互提出问题,并相互解答。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三、巩固目标1、练一练第一题。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重点辅导,指名回答。2、第二题。让学生说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独立计算。算完之后,指名说出列式的依据,相互评议。3、第三题。出示题目以后,题目中告诉了我们长、宽、高我们能不能计算她的表面积?10包呢?题目中至少是什么意思?学生独立计算。全班订正。4、第四题。学生独立作,全班订正。教师巡视,辅导后进生。5、第六题题目中告诉了我们两组座位,怎样求全电影院的座位呢?指名回答,然后独立计算,全班评议。四、教师总结。五、布置作业: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第三题长:7厘米宽:5厘米 表面积10高:

22、3厘米第十课时 整理与复习(一)【教学目标】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系统得整理知识的能力。知识目标:提高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速度,并能正确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教学重点】加强对前面几个单元理解、掌握。【教学方法】小组间交流合作法。【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前课的知识导入二、继续学习练一练中得题目1、第六题。学生独立做完,指名说出这个题目两问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不同,和解题方法的不同有联系吗?让学生对乘法应用题、除法应用题的不同进行比较。2、第七题。出示题目,指名读题,说出各分率的单

23、位“1“是什么?然后独立做,全班订正。3、第八题。指名读题,说出题目的意思,题目中的高有没有变化?独立做,同桌订正。4、第九题。指导学生看清表中得数据,独立作,全班订正。三、教师总结评价。四、布置作业: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第九题168=168=168=168=第十一课时 数学与生活:粉刷墙壁【教学目标】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目标:在学生动手的基础上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知道墙壁的那些地方要刷,那些地方不要刷,并会计算粉刷墙壁的面积。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教学难重点】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4、。【教学方法】讨论法、操作法、练习法。【教学准备】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在实际生活中有那些应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粉刷墙壁二、测量计算1、粉刷黑板的计算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测量教室前、后两个黑板的长和宽,测量完后,计算要粉刷得面积,计算完后,全班订正,教师评价。2、左右墙面的粉刷面积的计算要粉刷前后的墙面,要除去门窗的面积,需要测量那些数据呢?指名回答,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并计算。3、购买涂料弄清包装的大小和价格。根据第一问的问题和条件,学生独立经计算出第一次粉刷所用的涂料。在第二问中,第二遍所用涂料是第一编的求出第二次粉刷

25、得涂料。三、巩固目标练一练中的题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计算,全班交流,教师评价。四、教师总结让学生说出本节课讲了什么内容。五、达标测试一座四层教学楼,每层6间教室,每间教室长8米,宽7米,高4米,粉刷四周和屋顶,扣除门窗面积528平方米,共需要涂料多少千克?六、布置作业: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粉刷墙壁测量计算购买第十二课时 折叠【教学目标】能力目标:通过折叠,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目标:在学生动手的基础上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教学难重点】经历折叠与展开的过程。【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

26、法。【教学准备】长方形纸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都喜欢手工课,今天我们上一节手工课好吗?导入新课折叠二、实施目标1、出示课本图形,让学生说出各种数据。2、想一想,按照虚线折叠后是什么图形,指名说出自己的想法。3、自己用纸按照课本的样子折一折,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评价。4、提出新的问题:如果开一扇天窗和一扇门,在什么地方?在小组间交流,相互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5、再图上标出天窗和们的位置。三、巩固目标1、做一做中的题目:让学生将附页3中的图1剪下来,并按虚线折叠成一个封闭的立体图形,并画出天窗和门,同桌相互交流天窗和门的位置,说出自己的理由。2、试一试先计算它的实际长度和面积,然后再做,

27、独立做,全班订正。3、练一练中1、2题独立折叠,小组中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评价。4、练一练第三题在小组中解决问题,最后全班交流。四、课堂总结。五、达标检测3940页练一练六、布置作业: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折叠测量计算虚线折叠第四单元 长方体(二)【单元教学目标】1、 正确理解体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2、 理解体积与面积的区别,能够正确的区分。3、 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4、 掌握常用的容积单位,能正确进行化聚及计算容积。【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正确运用体积公式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难点:明确提及是1立方米

28、、1立方厘米的大小的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课时安排】1、 体积与容积1课时2、 体积单位2课时3、 长方体的体积2课时4、 体积单位的换算1课时5、 练习四2课时6、 有趣的测量1课时第一课时 体积与容积【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体积和容积,进一步能够有效区分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初步学会比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大小的方法。能力目标: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和已有的经验,探究并掌握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能力,具有解决物体体积和容积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思路。情感目标: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难点】进一步能够有效区分物

29、体的体积和容积;初步学会比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大小的方法。【教学方法】引导法、自主探究法。【教学准备】两个量杯、土豆、红薯、水槽。【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让学生能够观察教室的物体,哪些物体比较大?哪些物体比较小?哪些容器放东西多?哪些容器放东西少?学生纷纷回答,教师对回答的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二、讲授新课:1、感受和测量物体的体积。 教师出示土豆和红薯让学生比较一下哪个大一些?学生观察后纷纷回答。教师提问学生你有什么样的方法能够测出土豆和红薯的体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交流各自得想法。教师和学生共同选出同学们设计的最佳方案。让学生分组分小组测一测土豆和红薯的体积。教师提问学生测量的步

30、骤和需要注意的问题。量杯里的水一定要完全能够浸泡土豆和红薯。教师提问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对描述有困难得学生及时帮助。2、比较物体的容积。教师出示一个量杯和一个水槽,并问学生哪个装水装的多一些?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来证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提问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方案。学生小组内演示自己的设计方案。3、感受物体的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教师提问学生这两个方案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体验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三、课堂练习:让学生做课本42页的课后练习题。教师巡视并学生的小组活动进行参与和指导。四、课堂小结:体积和容积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学习了这节课,

31、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五、达标检测1、( )叫容积2、( )叫物体的体积3、冰箱的容积就是冰箱的体积 ( )4、一个薄塑料长方体(厚度不计),它的体积就是容积 ( )六、布置作业: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体积与容积体积:物体占空间的大小容积:容纳物体的大小体积和容积的联系与区别:体积大不一定容积大;容积大一定体积大。第二课时 体积单位【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能力目标: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和已有的经验,建立体积单位的实际的能力,具有解决物体体积和容积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思路。情感目标: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

32、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难点】进一步能够有效的建立体积的空间观念;初步感知体积单位的大小【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学准备】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实物教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学过哪些面积单位?学生纷纷回答,教师对回答的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那么体积单位是什么呢?二、讲授新课:1、教师出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教具学生观察后让学生感受1立方厘米物体的大小。教师提问学生你有什么样的方法记住他大小,然后交流各自得想法。说出: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厘米3,记作1cm3。让学生说出周围大约是1厘米3的物体说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

33、立方分米,记作1dm3,让学生说出周围大约是1分米3的物体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米3,记作1m3。2、学生制作体积单位。(1)用橡皮泥切出一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一拼,2立方厘米、5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分别有多大。(2)用硬纸板做一个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3)用米尺在墙角出搭出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3、说一说:那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把体积单位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感受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意义。4、教学体积与容积的关系,讲明,从里面两量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盒子的容积是1dm3,可以容纳1升的溶液。1升=1分米3 1L =

34、 1 dm31毫升=1厘米3 1ML =1 cm3三、课堂练习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在进行交流,特别是读法的交流。第2题: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的体积,增强学生对体积、容积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第3题:利用升、毫升之间的换算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先统一单位,然后再进行计算。四、课堂小结: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五、达标检测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1、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2、一个墨水瓶的容积式50 ()、一桶汽油约20( )4、一桶酱油约是1.75 ( )六、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体积单位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记作1 cm3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

35、是1立方分米,记作1 dm3第三课时 长方体的体积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情感目标: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难点】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找出长方体的计算方法。【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学准备】长方体模型多个、直尺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猜想一下“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二、探索新知:(1)长、宽相等的时候,越

36、高,体积越大。(2)长、高相等的时候,越宽,体积越大。(3)高、宽相等的时候,越长,体积越大。与长、宽、高都有关系。三、填写46页表格可以发现。长方体的体积 = 长 宽 高v = a b h由此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 = a a a = a3四、课堂小结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五、达标检测根据上面学的公式填写下面表格长方体底面积(cm2)10259高(cm)867体积(cm3)10537.8六、布置作业: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长方体的体积(1)长方体的体积 = 长 宽 高v = a b h由此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 = a a a= a3第四课时 长方体的体积(2)【教学目

37、标】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情感目标: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难点】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找出长方体的计算方法。【教学策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学准备】长方体模型多个、直尺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 “,长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那个同学起来说一下?多让几个同学回答。二、教学新知:1、让学生摆出第1题的图形先让学生数出图形体积是多少立方

38、厘米,再用公式计算出结果进行验证。2、第2题让学生利用计算公式计算体积。(1)一个长方体,长20厘米,宽12厘米,高5厘米(2)一个正方体,棱长是6分米。(3)一个长方体,底面积是60平方厘米,高7厘米。(4)一个长方体,底面是边长为2分米的正方形,高5分米。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3、第4题:首先让学生多读几遍题理解题意,再计算。30大的体积除以小的体积等于牙膏合数。4、第5题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长方体截成一个体积最大的正方体,必须知道棱长是最短一条边,即:333=27(立方厘米)5、第7题:计算结果是立方分米必须换算成容积单位。三、课堂练习:教科书49页第6、8题四、课堂小结:学习了这节课,同

39、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五、布置作业: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长方体的体积(2)一个长方体,长20厘米,宽12厘米,高5厘米一个正方体,棱长时6分米。 一个长方体,底面积是60平方厘米,高7厘米。一个长方体,底面是边长为2分米的正方形,高5分米第五课时 体积单位的换算【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结合实践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情感目标: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难点】观察、操作中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策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

40、学准备】图表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哪个同学起来说一下体积单位有哪些?引出体积单位。二、教学新知:1、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教具摆出正方体。1排摆10个,每层正好摆10排,也就是说,每层可以摆100个。高是1分米=10厘米,盒子里正好摆10层。即1分米3 = 1000厘米3,1升 = 1000毫升。2、用以上方式教学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即体积为1米3的正方体,它的棱长为1米;也可看成是棱长为10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01010=1000分米3,1米3 =1000分米3,1 m3 = 1000 dm3。3、填一填表格,比一比了解长度、面积、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单位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长度米、( )、厘米10面积米2、( )、厘米2体积米3、( )厘米3三、课堂练习(1)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再选几道让学生说说思考的方法与过程。(2)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来分析、比较从而解决问题。通过计算第三种包装比较合算。如果学生有其他的比较方式,只要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3)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对电视机包装箱上“605040”这个数据信息进行解释,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计算。体积是605040=120000(立方厘米)(4)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说说是怎么想的,实际上就是求1.5米高的水的体积。5020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