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案1.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922664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2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山的那边教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在山的那边教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在山的那边教案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在山的那边教案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在山的那边教案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山的那边教案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山的那边教案1.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在山的那边教案 备课人:肖文华 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解读诗歌的主要内容,领悟诗人寄予诗中的感情。2、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把握诗歌中运用的象征手法。3、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观照人生、感悟人生。教学重、难点重点:1、品味语言,领悟诗歌主旨。2、“山”、“海”的象征意义。难点: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观照人生、感悟人生。学习方法读 熟读诗歌渐入文景,品 品味语言渐入佳境,悟 感悟诗意感悟生活。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导学(教师版)一、学习目标1学习并掌握生字生词。2借助资料知会山、海的象征意义。3. 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感情。二、基础过关A、画线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伏在

2、窗口(f)痴想(ch)隐秘(b)凝成(nn?)诱惑(xi)漫湿(mn)枯干(gu)瞬间(shn)B、下边四组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幻想凝成诱惑宣腾海潮攀登朦胧痴想隐秘清澈依然枯干漫湿一瞬间飘来深根C、填空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_,即对_的热烈向往。D、用课文中词语填空:小时候,我常_在窗口_。于是,怀着一种_的想望。山那边的山啊,_脸。在山的那边,_!是用_的海。三、课文探究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3、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1、解释词语的含义:一座座表明了_。一次次表明了_。2、下列划线词语如何理解?诱惑着我的山顶:_。漫湿我枯干的心灵:_。3、根据上文意思说一说要想实现理想应具备怎样的精神?_4、你心中的希望是什么?你是如何追求希望的?_附课内文段参考答案1、追求信念的路途坎坷遥远 执著追求2、翻过山顶是“我”幻想成真正的必然,因而具有诱惑力 执著的追求变失望为希望3、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我们自己

4、要有信心。4、略。(四)学习后记_(五)相关资料1诗歌常识(参见课中导学)2作者简介(详见教参)课中导学第1课时导入 由两幅图片(一幅是美丽的大海,一幅是困居深山老林无赖的农人的)引出农人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强烈的渴望。从而引出课题。介绍诗歌的一般常识诗歌,是与散文、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它最集中、精练、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作者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特点是语言凝练含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节奏美、意境美、主题美,形式上一般是分行排列(其他文学样式多为句子)。文本解读1、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

5、崖(1997)等。这首诗是作者学社工时代的一篇作品。2、读课文默读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自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听读课文 感知课文内涵。齐读课文 以声达意。(朗读诗歌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读准词句;二要读出节奏停顿;三要读懂内容;四要读出情感。)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3、整体感知第一节写小时候自己对大山外面世界的痴心向往。第二节写今天的我不断奋斗最终实现了理想。并且把这个人生感悟告诉他人。4、品读精美语言片段诗的语言是非常新颖、凝练、含蓄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把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一起讨论。 A、“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意义?“痴想”原意

6、是发呆的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向往外面的世界。B、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 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而这个向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与想望。”C、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D、“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才明白这

7、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E、“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种子比喻一个信念,是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F、“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5、领悟诗歌主旨、诗歌情感。象征

8、手法的运用。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探究学习:第一节写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节诗写了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其中“山”比喻困难、障碍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为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积极行动。“山”不止一座,只有坚持不懈翻过连绵群山,才能见到那美丽的大海;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挠的艰辛跋涉。所以这首诗写了诗人对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发了诗人渴望通过努力拼搏实现理想的惊喜之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感悟到了什么?并把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历与同学

9、分享。7、再读诗歌,以声传情。探究学习: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重点练读语句:(生四人讨论,各组合作学习,拟朗读处理方案。)“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处理方案一:一、二行喃喃自语、声音由平渐高语速由慢渐快;三、四行语锋陡转、语气加强、肯定坚决、语速急缓交错;五、六行语速稍慢、稍拖音、低沉但浑厚转为高亢响亮再转为低沉减弱,要读出对理想的渴望。“是的!人们啊照亮你的眼睛”语气渐强,应读得铿锵有力,最后一句应该上扬很高。这段写出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惊喜万分。声音洪亮、慷慨激昂,读出这种喜悦!个别示范后,全班齐读

10、。 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对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把握好,其实句子内部也有急缓轻重的区别。关键还是对诗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处理好。齐声朗读课文。8、课堂小结 学完这首诗我们已深深懂得:要见到山那边的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克服一个个困难,实现心中的梦想吧。 9、当堂训练(可以课外完成)1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关键字词概括全诗内容。 2熟读本诗,在诗中划出以下重点语句,思考相关问题。 (1)“山

11、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该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如何理解?这里的“幻想”和“零分”又指什么? (2)“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里的“种子”指什么? (3)“一座诱惑着我的山顶”“山顶”对我来说为什么是一种“诱惑”? (4)“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里“枯干的心灵”意味着什么? (5)“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 / 这样一座山顶 /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里的“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4仿照示例扩写句子。例:“海在喧腾。海在远方

12、喧腾。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句子:鸟在歌唱。10、板书设计在山的那边小时候 渴望越过高山想见大海 今天 渴望越过高山( 生活中重重困难 ) 想见大海( 理想的境界 )课后导学第2课时各小组交流上一课时当堂训练错题小归纳本子。达标检测一、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ch_想 nng_成 xun _腾 yu _惑shn _间 隐m_二、选择怡当的词语填空。1A信心 B信念只有抱定坚定的_,理想才能变成现实。老师的鼓励使他的_大增,他又自信地站到起跑线上。2A痴想 B幻想不好好学习却想取得好成绩,无疑是_。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_不断成为现实。三、下面各句

13、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啊,我竟没想到B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C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D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四、说说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1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五、阅读题。(一) 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今天啊,我竟没想到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在山的那边,是海吗?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

14、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1诗中画横线的句子“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_2“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感情?_3在节选的这一部分诗歌中,包含着怎样的哲理?为什么?_(二)鱼化石艾青 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也可能是地震,你失去了自由,被埋进了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地质勘察队员,在岩层里发现你,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连叹息也没有,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凝视着一片化石,傻瓜也得到教训:离开

15、了运动,就没有生命。 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当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 1给加粗字注音。(1)鳞_ (2)鳍_ (3)傻瓜_2第一节写鱼儿生前自由、活泼、快乐的生活,这对后文有何作用?3第四、五节诗的含义是:鱼化石失去了_,不得已才沉默;鱼化石失去了_,不得已才静止不动。其内心极为_。4纵观全诗,点明中心意思的一节诗是_。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作者由眼前的一块鱼化石展开想像与联想,把笔触伸向几亿年以前的远古,然后又回到现实中来。( )(2)本诗几处运用了对比,如鱼儿生前的自由、快乐与死后的压抑、痛苦;“栩栩如生”与“不能动弹”;“绝对的静止”与“运动”等。( )(3)本诗表面

16、上是写鱼化石,实际上深层次是写人,在写诗人的不幸遭遇。这明暗两条线结合得很巧妙。( )6这首诗告诉了人们怎样的生活哲理?_6理想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朗读训练。 理解诗歌的主旨。 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一、回顾导入: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

17、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板书课题。)二、诵读解诗意1、在“学生自读小组品读学生互读”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朗读课文的标准,请一个学生记录,并把认同率比较高的标准选出来,用以指导学生的朗读教师归纳:(1)、读准字音(2)、把握语调,音律,节奏(3)、区分句子中的词语轻重缓急(4)、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恰当的语气2、生字词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划线字:蜕变tu倔强ju 洗濯zhu 玷污din扒窃p诅咒z寂寥lio夸耀yo脊梁j贪婪l

18、n怨恨yun鬓发bn 2、辨别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 蜕变退化倔强坚强洗濯洗涤 玷污沾染扒窃盗窃诅咒咒骂寂寥寂寞夸耀夸赞装饰庄稼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1)倔强:刚强不屈,固执。(2)玷污:弄脏,污损。多用作比喻。(3)诅咒:原指迷信的人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现指咒骂。(4)寂寥:寂静而空阔。(5)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3、你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回答出主旨。4、本文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出示多媒体课件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三、研读,

19、悟诗理(一)、多媒体展示:这首诗意蕴丰富,蕴涵了深刻的哲理,你们是否都读懂了呢?请细读诗歌,勾画出自己不懂得地方,并在小组内交流。请组长将交流会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在纸上,然后在全班交流。(二)、预设问题1 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不必孤立地体会每个比喻的喻意,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联系实际,就很好懂。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

20、国的先进分子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像灯一样,照亮了夜行的路。这个理想像路一样,引中国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国,引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前两个比喻,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想传播的过程,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2 第2节诗是说,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理想,理想有时代性,对吗?除此之外,还包含什么意思?说得对。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社会是逐步发展的,理想也是逐步提高的。一种需要满足了,就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理想。反过来说,理想逐步

21、提高,也使社会不断进步。这一节的标点值得注意,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号,句号只有两个,两个句子是从两个角度来说的。饥寒、温饱、文明,是从生活状况来说的。离乱、安定,是从社会秩序来说的。3.第3节的意思怎样理解?跟第2节有什么联系?第2节讲,人类的理想步步提高,从温饱到文明,从安定到繁荣,具有历史性;第3节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理想,把理想比作珍珠,人类理想有如珍珠链。为什么它又是历史的脊梁骨呢?因为正是一代一代的理想,使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这个“照”字,既承接“莹莹光”,又照应第1节诗里“照亮”的“照”,先辈的理想照亮了子孙前进的道

22、路。概括地说,这节诗的意思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4第4节诗意的重点是什么?重点在后两句。“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与第1节第三句“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都说理想使人明确方向。第1节第四句说“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黎明是必然到来的,这种理想是必然能实现的。第4节说了另一种情况:“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这里说的是,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起初对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5第5节的大意怎样概括为好?先要理解每一句诗。“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这是说,理想使人

23、乐观。例如,饥寒年头,有了温饱的理想,相信靠勤劳的双手一定能赢得丰衣足食,满怀希望,情绪就乐观了。“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这是说,理想使人充满斗志,顽强不屈地奋斗。例如,面对不幸,面对厄运,有了理想,相信厄运是可以战胜的,前途是光明的,就会不屈不挠地奋斗。“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就是说,理想使老年人的心理年龄非常年轻,他壮心不已,奋斗不息,是理想使他充满活力。一是乐观,二是斗志,三是活力,概括起来,是力量,包括精神力量在内。这节诗的大意,可以概括为,理想给人力量。6第6节怎样理解?这里所说的“牺牲”是不是指黄金梦被敲碎,自私心被洗濯?不错。显然,诗人所说的理想,

24、是崇高的社会理想,决不是什么黄金梦。一个人想发财,想有几万、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的资产,不是诗人所说的理想,即使通过正当手段发财致富也不是诗人所说的理想,更不必说,用非法手段去攫取钱财了。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7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

25、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寂寥,就是寂静、空旷。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8第8节的中心意思是什么?第8节分两个大句,每个大句上下两个小句之间都用分号。第一大句的第一小句是承接上一节说的,“不幸”就是指“被误解的寂寥”和“酸辛”。上下两句意思是转折的,写成散文,就

26、是“理想固然使忠厚者常遭不幸,但是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可见意思侧重在后一句。这一节说的是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9第9节是什么意思?跟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9节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树立理想,即使是罪人,一旦树立了理想,他也可以获得新生;即使是浪子,一旦树立了理想,“浪子回头金不换”。“理想是还魂的仙草”,是说,罪人之所以为罪人,是因为丧失了灵魂,为邪恶的念头所驱使,为非作歹。树立了理想,就恢复了良知,恢复了正常人的灵魂,就能重新做人。“理想是慈爱的母亲”,是说,理想能引导着浪子走上正轨。10第10节所说的“

27、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联系历史背景就不难理解了。十年浩劫,“四人帮”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推行他们那套假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被他们糟蹋了,玷污了。因为他们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动摇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窃了。妖魔玷污了理想,你能不能识别真假,对真正的理想坚信不移,这是一种考验,也可以说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理想之所以会被扒窃,在自己一面,也因为不够执著,所以说一要找回来,二要提起警戒,“以后要当心”,要把理想视为生命。11第11节与上面有什么联系?“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可笑”?上一节说“被扒窃”,这一节说“失去”,前

28、者是被动的,后者则是主观抛弃的,有层进关系。与第8节又构成正反对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对比非常鲜明。正反对比,更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夸耀自己当年的功勋,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争名夺利,当然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却不愿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奋斗,当然可笑。12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

29、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三)、小结探究诗意的经验第二课时四、吟读,品诗味(一)、理想是一种看不见也摸不到的东西,本诗中作者是用什么形象来表达理想的意义的?这样是一种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 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比喻:生动形象,变抽象为形象。意象:诗歌中的具体形象。(二)、美读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深情诵读,艺术化背诵。用竞赛的形式进行。五、拓展延伸,重温经典,(一)、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目标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加里宁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生活的目的这种伦理基础,我把它叫

30、做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张闻天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法)蒙田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史立兹理想并不能够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闪耀。 巴金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 罗曼罗兰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 屠格涅夫我们如果没有理想,我们的头脑将陷入昏沉;我们如果不从事劳动,我们的理想又怎样实现?陈毅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列宁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有了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中才能实现理想。 周恩来世上最快

31、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二)、用诗意的语言来赞美理想。如:理想是茫茫大海上那灯塔雪亮的眼光理想是十字路口醒目的手臂理想理想是驱逐寒夜那熊熊的烈焰(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船之梦白色的乱石中,白色的乱石中,晒晾着黝黑的船体,一只黑色的鹰在歇息,黑色的船板,他的翎毛散乱,望着江流叹息。一片搏击后的疲惫。千百次的漂流,它的梦,千百次的浪落浪起,却未松弛千百次的风吹雨打,长留在过往的船上,。都成了散落的记忆。依然是漂泊、呐喊、搏击。大小船只,从滩头驶过,一声声长笛短笛,留下一片片问候、记忆。、 这首诗标题中的“梦”是指什么?、第二节连用三个“千百次”,有何作用?、概括这首

32、诗的主题。六、作业(一)、把感悟写在作业本上。(二)、基础训练朱自清春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 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 2.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二、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1、情景导入:欣赏歌曲或回忆有关春的古诗。(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

33、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2、介绍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3朗诵:欣赏并走进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播放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仔细倾听。 (听的过程中,能听出作者写了春的哪些景物,听出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初步感受意境美。)4积累字、词蓑衣 水涨 酝酿薄烟 黄晕 应和捉迷藏 抖擞(二)、自学探究1、你能按照盼春、绘春、赞春的提示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吗?2、请你找出文中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3、作者具体描写了哪几种景物?4、假如你是一个

34、画家,你能根据本文画出几幅图画,并且给每一幅加上小标题。如:_图。(三)、品味鉴赏:说出你最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或者最喜欢哪些词句?与大家分享。同时说明理由,可以用这样的格式:我喜欢-句,因为它写出了 春天中的_景物,用_修辞,(或是从_感官来)表达_情. 我用 的语气、语速或语调来读。(四)教师寄语“一年之际在于春”,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同学们,你们正处在人生的春天:花样的年华、如歌的岁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五)作业:仿照下列句子说说秋天的美1)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

35、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秋天 _,_,_。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_”, 不错的, 。(五) 板书设计 春 朱自清 迎 盼望着 春 绘 草、花、风、雨、人 颂 娃娃、姑娘、青年化石吟教案一 由电影侏罗纪公园导入二 放映一组关于虫鱼鸟兽的化石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三、研读课文1、教师范读 ,请学生思考诗中提出的问题(情境设计:假设你现在就站在生物博物馆的门口,老师马上就要带你进去,你准备好了吗?看到这些奇异的生物化石,你会想到什么?)2、由学生自由提问,老师归纳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全班讨论如:1,沉睡亿年的石头怎样说话?2,科学家通过研究,得出什么观点?

36、3,皱纹和化石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写皱纹?3教师总结(情境设计:当你参观完生物博物馆,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你有什么感想?)四反复朗读,体会诗的音乐美五、作业自己收集一些关于生物化石的图片、资料,全班办一个图片展、风筝教案设计学习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

37、的资料,准备交流。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教师: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设计整体感知:课文导人: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

38、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检查预习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质疑探究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教师小结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问题探究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