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侵犯财产罪.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922712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234.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例分析侵犯财产罪.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案例分析侵犯财产罪.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案例分析侵犯财产罪.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案例分析侵犯财产罪.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案例分析侵犯财产罪.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案例分析侵犯财产罪.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分析侵犯财产罪.ppt(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案例分析,侵犯财产罪,案例分析,李某长期在甲市行人较多的马路边询问行人是否需要身份证,然后将需要身份证的人的照片、住址等资料送交何某伪造。何某伪造后,李某再交给购买者。在此期间,李某使用伪造的身份证办理手机入网手续并使用手机,造成电信资费损失三千余元。为了防止司法人员的抓捕,李某一直将一把三角刮刀藏在内衣口袋中。2001年4月下旬的一天晚上,李某在马路上询问行人是否需要身份证时,发现钱某孤身一人行走,便窜至其背后将其背包(内有价值2000元的财物)夺走后迅速逃跑。钱某大声呼喊抓强盗。适逢民警赵某经过此地,赵某将李某拦住。此时李某掏出三角刮刀,朝赵某的腰部捅了一刀后逃离,致赵某重伤。甲市公安机关

2、抓获李某后,与李某居住地乙市公安机关联系,发现李某是因为在乙市使用信用卡透支1万元后,为逃避银行催收而逃至甲市的。请综合上述案情,分析李某各行为的性质,并请说明理由。,案例分析,(1)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罪(刑法第二百八十条)是指违反国家有关居民身份证管理的法规,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的行为。本题中李某在行人较多的马路边询问行人是否需要身份证,然后将身份证送何某伪造,何某伪造后再由李某交给购买者。李某和何某的分工和协作构成了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的共同犯罪。,案例分析,(2)诈骗罪(刑法第266条)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本罪的构成要件一是客

3、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二是在主观方面是出于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而发生侵害他人财物的后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还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此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扰乱电信市场管理秩序案件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解释第九条规定,以虚假、冒用的身份证件办理入网手续并使用移动电话,造成电信资费损失数额较大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以诈骗罪定罪处罚。本题中李某使用伪造的居民身份证,办理了手机入网手续费,造成电信资费损失三千余元,其行为符合该解释规定,故构成诈骗罪。,案例分析,(3)根据刑法第267条第二款规定,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抢劫罪处理。本题中李

4、某携带三角刮刀进行抢夺,构成抢劫罪。李某妨害赵某履行公务,并将赵某刺成重伤,系想象竞合犯,应从一重罪即按故意伤害罪处理。李某携带凶器抢夺,已经构成抢劫罪,因此,不存在由抢夺罪转化为抢劫罪的问题。,案例分析,(4)信用卡诈骗罪(刑法第196条)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骗取数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本罪的构成要件是: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伪造的信用卡;使用作废的信用卡;冒用他人信用卡;恶意透支。犯罪主体必须是已满十六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单位不能成为本罪主体。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破坏金融秩序、侵犯他人财产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行为人

5、主观上还具有不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本题中李某使用信用卡进行恶意透支,并且数额较大,构成信用卡诈骗罪。,案例分析,甲在2003年10月15日见路边一辆面包车没有上锁,即将车开走,前往A市。行驶途中,行人乙拦车要求搭乘,甲同意。甲见乙提包内有巨额现金,遂起意图财。行驶到某偏僻处时,甲慌称发生故障,请乙下车帮助推车。乙将手提包放在面包车座位上,然后下车。甲乘机发动面包车欲逃。乙察觉出甲的意图后,紧抓住车门不放,被面包车拖行10余米。甲见乙仍不松手并跟着车跑,便加速疾驶,使乙摔倒在地,造成重伤。乙报警后,公安机关根据汽车号牌将甲查获。讯问过程中,虽有乙的指认并查获赃物,但甲拒不交待。侦查人员丙、丁在

6、这种情况下,十分气愤,对甲进行殴打,造成甲轻伤,甲供述了以上犯罪事实,同时还交待了其在B市所犯的以下罪行:2003年6月的一天,甲于某小学放学之际,在校门前拦截了一名一年级男生,将其骗走,随即带该男生到某个体商店,向商店老板购买价值5000余元的高档烟酒。在交款时,甲声称未带够钱,将男生留在商店,回去拿钱交款后再将男生带走。商店老板以为男生是甲的儿子便同意了。甲携带烟酒逃之夭夭,公安机关查明,甲身边确有若干与甲骗来的烟酒名称相同的烟酒,但未能查找到商店老板和男生。本案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后,甲称其认罪口供均系侦查人员丙、丁对他刑讯逼供所致,推翻了以前所有的有罪供述。经检察人员调查核实,确认了侦

7、查人员丙、丁对甲刑讯逼供的事实。问题:请根据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对上诉案例中甲、丙、丁的各种行为及相关事实分别进行分析,并提出处理意见。,案例分析,(1)甲开走他人面包车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即使面包车没有锁,但根据社会的一般观念,该车属于他人占有的财物,而非遗忘物。刑法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盗窃的行为。本案,甲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开走在路边一辆没有上锁的面包车,秘密窃取了他人财物,构成盗窃。,案例分析,(2)甲对乙的行为构成抢劫罪,甲虽然开始打算实施抢夺,但在乙抓住车门不放时,甲加速行驶的行为已经属于暴力行为,因而不是转化型抢劫,而

8、应直接认定为抢劫罪,而且由于暴力行为导致乙受重伤,属于抢劫罪的结果加重犯。,案例分析,(3)甲队男生的行为构成拐骗儿童罪而不构成拐卖儿童罪。表面上看甲以儿童换取了商品,但这种行为并非属于出卖儿童,商店老板也没有收买儿童的意思。刑法第二百六十二条规定拐骗儿童罪是指拐骗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行为。刑法第240条规定拐卖儿童罪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儿童的行为。,案例分析,(4)甲对商店老板的行为构成诈骗罪。甲将拐骗的男生留在商店,目的是想取老板的信任从而骗到高档烟酒。刑法第226条规定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捏造事实、隐瞒真相而骗取他人财物的

9、行为。,案例分析,(5)丙、丁对甲的行为构成刑讯逼供罪。刑法第二百四十七条规定刑讯逼供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刑讯逼供或者使用暴力取得证人证言的行为。本案丙、丁作为司法工作人员,在对甲的讯问过程中采取了刑讯逼供的行为,并造成甲受轻伤,故构成刑讯逼供罪。,案例分析,(6)甲虽然翻供,但对于甲盗窃面包车、抢劫乙的巨额财物的犯罪行为仍可认定。但拐骗儿童罪、诈骗罪只有口供,没有其他证据证明,因而不能成立。丙丁因刑讯逼供获得的甲的供述,不能作为证据使用。,案例分析,(7)因拐骗儿童罪、诈骗罪不能认定,甲的特别自首也不成立。,案例分析,陈某见熟人赵某做生意赚了不少钱便产生歹意,勾结高某,

10、谎称赵某欠自己10万元贷款未还,请高某协助索要,并承诺要回款项后给高某1万元作为酬谢。高某同意。某日,陈某和高某以谈生意为名,把赵某诱骗到稻香楼宾馆某房间,共同将赵扣押,并由高某对赵某进行看管。次日,陈某和高某对赵某拳打脚踢,强迫赵某拿钱。赵某迫于无奈给其公司出纳李某打电话,以谈成一笔生意急需10万元现金为由,让李某将现金送到宾馆附近一公园交给陈某。陈某指派高某到公园取钱。李某来到约定地点,见来人不认识,就不肯把钱交给高某。高某威胁李某说:“赵某已被我们扣押,不把钱给我,我们就把赵某给杀了”。李某不得已将10万元现金交给高某。高某回到宾馆房间,发现陈某不在,赵某倒在窗前已经断气。见此情形,高某

11、到公安机关投案,并协助司法机关将陈某抓获归案。事后查明,赵某因爬窗逃跑被陈某用木棒猛击脑部,致赵某身亡。,案例分析,(1)陈某将赵某扣押向其索要10万元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为什么?构成抢劫罪而非绑架罪,因为陈某是直接向赵某索取财物,而非向第三者索取财物。,案例分析,(2)高某将赵某扣押向其索要10万元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为什么?构成非法拘禁罪,因为高某并无绑架的故意,而以为是索要债务。,案例分析,(3)陈某与高某是否构成共同犯罪?为什么?构成共同犯罪。因为根据部分犯罪共同说,陈某的抢劫罪与高某的非法拘禁罪之间成立共同犯罪。,案例分析,(4)高某在公园取得李某10万元的行为是否另行构成敲诈勒索罪?为什么?不另外构成敲诈勒索罪,因为高某的行为属于拘禁他人之后,索取债务的行为,缺乏非法占有的目的。,案例分析,(5)陈某对赵某的死亡,应当如何承担刑事责任?为什么?不另定故意杀人罪,因为陈某的故意杀人行为包含在抢劫罪当中。,案例分析,(6)高某对赵某的死亡后果是否承担刑事责任?为什么?不负刑事责任,因为陈某的杀人行为超出了高某的故意范围。,案例分析,(7)高某的投案行为是否成立自首与立功?为什么?成立自首与重大立功,因为被检举人有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以上的刑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