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花山.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923928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0.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主席在花山.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毛主席在花山.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毛主席在花山.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毛主席在花山.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毛主席在花山.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毛主席在花山.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主席在花山.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8* 毛主席在花山上海市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 金琳【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理解方言“旮旯”的意思。2.朗读课文,感受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自学字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引入。通过学习上一篇课文,我们了解了一代伟人毛主席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他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习一篇描写毛主席的文章,讲的是毛主席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发生的三件事。板书:毛主席在花山2.课题有什么特点?(课题由主要人物和主要地点

2、构成。)3.师简介花山。 花山是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以北的一个小村子。说明:从学过的课文引入可以帮助学生巩固上节课学过的内容。本课的课题比较特殊,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发现它的特点。但要让学生注意的是,一般只有写伟人的文章才能用这样方式的题目。二、初读课文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课文写了有关毛主席的哪三件事?从中你感受到什么?2.出示词语,指名读。石碾 簸箕 笤帚 炊事员 沏茶 瓷碗 舀水 旮旯 吱吱扭扭 字音:“簸箕”和“笤帚”后一个字都读轻声。字形:“舀水”的“舀”下面不是 “白”。字意:图片理解:“簸箕”、“石碾”、“笤帚”旮旯:方言,指角落。文中指狭小偏僻的地方。3.学生

3、交流课文写了有关毛主席的哪三件事。(第一件事:毛主席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第二件事:毛主席派警卫员给碾米的群众送茶水。第三件事:毛主席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板书:请碾米劝喝茶帮推碾4.学生交流感受。(毛主席关心、热爱群众,平易近人。)板书:关心群众 为群众着想说明:目在让学生概括三件事时,可以引导学生用“谁干什么”的句式来概括主要人物、主要事件,语言简洁。也可以采用老师概括第一件事,学生学着概括其余两件事的方式。三、研读课文1.默读课文,课文的哪些描写让你感受到主席关心、热爱群众呢?把它划出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2.学生交流感受,教师着重帮助学生理解毛主席的语言

4、。媒体出示:(1)“这怎么行?”他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昨天傍晚,我们一起散步,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2)“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说话态度要诚恳。”主席说。(3) 主席说:“你想过没有?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了。”师:这三句话都是写毛主席语言的,轻声读三句话,读准字

5、音,读通句子。选择自己感受深的一句话朗读,说说自己的感受。指名学生朗读,随机点评。第一句:主席为什么神情严肃?联系课文第一节,你读懂了什么?(主席不光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还注意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生活小事,连村里有几台碾子都注意到了,从“严肃”这个词就可以发现主席把百姓的生活看得很重。) 第二句:这是毛主席在请乡亲们回来时,对警卫员说的话,提醒他要注意工作方法。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毛主席与群众的情谊,可以体会到毛主席对警卫员的关心和教育。语气是那样和蔼,态度是那么诚恳!)第三句: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反问?“特殊位置”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警卫员是把主席放在特殊位置吗?(这是毛主席说服警卫员去

6、送茶水的一段话,说明了三个意思:首先连用两个反问说明进行革命战争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二是我们进行革命斗争也正是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摆在特殊位置”,意思是认为首长、领袖的生活待遇应该不同于普通群众。这段话表现了毛主席依靠群众、关心群众、坚持同群众同甘共苦的崇高思想品质。)3.感情朗读这三句话。4.总结:我们在理解人物的言行时,可以联系上下文,还可以抓住重点词句,甚至标点来体会人物的品质。5.再次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三件事,这三件事的顺序能互相调换吗?为什么?(不能调换。第一件事写让警卫员把群众请回来碾米,不要影响群众正常生活,表现了主席对群众的

7、关心。进而派警卫员每天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表现主席对群众的体贴、爱护。最后毛主席来到群众中,亲手给群众递去茶水、帮群众推碾子,表现了主席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作风。三件事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同时这样的叙述顺序也符合一般的事理发展过程,这样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叙述顺序,要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来安排。)说明:本篇课文叙述通俗易懂,又是略读课文,这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充分自学讨论交流,在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句子的方法。如联系前文来理解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但仍然关心着普通群众。又如,还可以抓住重点的词句和标点来体会人物的心情等。四、课堂小

8、结1.师:课文中作者除了对主席的神态、动作、语言做了细致的描写,课文的结尾也很有味道,读读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你觉得这句话妙在哪儿?媒体出示: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说:“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 (以问句作为文章的结尾,含义十分深刻。这是因为毛主席亲自为推磨的母女舀茶送水,而且推磨又如此在行,因此老人觉得这位首长可亲,似曾相识。“好像在哪儿见过”说明他好像见过毛主席,或看到过毛主席的画像,但却不能确定眼前这位平易近人的首长会是敬爱的主席,这样的结尾令人深思,让人觉得回味无穷。)2.语言运用:想象:老人说完那句话后,人们就开始议论起来。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你写几句人们的对话,能使

9、用对话的不同形式。3.交流反馈。说明:读文章的结尾很有味道,值得学生细细品味。要让学生发现,文章的结尾并不是千篇一律的,结尾以发问的形式提出问题,启发读者思考,具有感染、强调的作用,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五、作业1.抄默词语。石碾 簸箕 笤帚 炊事员 沏茶 瓷碗 舀水 旮旯 吱吱扭扭 2.完成练习。(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碾子(nin zhn) 沏茶(q ch) 笤帚(zho tio) 舀水(yo to)(2)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因为所以不但而且 如果就只要就 ()全国人民团结一心,()能战胜一切困难。 毛主席()为解放全国中国的事业操劳着,()还关心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琐事。 ()有全国人民的努力,()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起来。 ()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我们的国家()没有今天这个好的政治局面。【板书设计】28* 毛主席在花山 请碾米劝喝茶帮推碾关心群众 为群众着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