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资料传染病学总论.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940807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7.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训资料传染病学总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培训资料传染病学总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培训资料传染病学总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培训资料传染病学总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培训资料传染病学总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培训资料传染病学总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训资料传染病学总论.ppt(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封丘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科邵振团2016年7月,传染病学-总论,学习内容,学习目的,一、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二、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三、学以致用-“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主要是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病原体侵入机体,克服机体的防御机能,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病理生理变化的过程,叫做感染。感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病等感染人体而产生的疾病。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的,可由人传人?或动物传人?以及相继传播的感染性疾病。,二、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1.隐

2、性感染2.病原携带状态3.潜伏性感染4.显性感染5.清除病原体,(一)隐性感染 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隐性感染过程结束后:大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无症状携带者。,?,(二)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根据发生和持续的时间长短分为:潜伏期携带者(发生于显性感染临床症状出现之前)恢复期携带者(发生于显性感染之后)急性携带者 携带病原体持续时间在3个月以内 慢性携带者 携带病原体持续时间在3个月以上携

3、带者的共同的特点是:不显出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在许多传染病中是重要的传染源。,(三)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点。潜伏性感染并不是在每个传染病中都存在,常见的有:疟原虫(疟疾)、结核杆菌(结核)。,(四)显性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病原体可

4、被清除,感染者获得较稳固免疫力,不易再受感染。有些传染病(如菌痢杆菌)感染后免疫不巩固,容易再感染发病。少部分转变为慢性病原携带者HBV。,(五)病原体被清除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非特异性免疫(如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体液的溶菌作用、组织细胞的吞噬作用);也可以被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免疫(被动免疫或主动免疫)所清除。,感染过程中的五种表现,一般来讲 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后者一旦出现易于识别,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五种表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病原体,病原体被清除,感染建立,隐性感染(无症状),显性感染,潜伏性

5、感染,病原携带状态,不是传染源,重要传染源,痊愈,携带者,特异性主动免疫;病原体被清除,病原携带状态,感染谱,人体,死亡,死亡,机体免疫反应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病原体的致病侵袭力毒力数量 变异性,病原体,人 体,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部位,不同的病原体有其特殊的入侵部位,适当,病源才能繁殖。机体内定位,靶器官病变-肝炎,肠蛔虫病在肠内定居。排出途径,单一或多种,时间长短不一。肠道菌痢,呼吸道白喉,多途径:脊髓灰质炎粪便、飞沫。乙肝血液、分泌物等。,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直接损伤,脊髓灰质炎病毒细胞溶解,鼠疫炎症

6、致组织坏死。毒素作用,霍乱肠毒素腹泻。免疫机制,麻疹病毒抑制细胞免疫,艾滋病破坏免疫细胞。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发热:大多数感染性疾病在发病阶段都出现体温高于正常,即发热。,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1.传染源2.传播途径3.人群易感性,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病流行图,易感者,携带者,患者,获得免疫者,死亡,传播途径,病原体自宿主体内排出后,侵入新的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一切途径。必须借助一定物体传播因素-水、空气、食物、节肢动物等,经空气传播,是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因素飞沫传播:流脑、流感、百日咳尘埃传播:TB、炭疽,经空气传播的流行特征,1.传播广、发病率高,传播易于实现2.季节性

7、明显 冬、春3.儿童多见,抵抗力低4.与居住条件、人口密度和易感者比例等有关,经水传播,经饮用水传播的流行特征:1.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2.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无年龄、性别差异3.停用/净化水源后,爆发/流行可平息,1.有接触疫水历史2.有季节性和地区性3.处理疫水或加强防护可控制发生,经疫水传播的流行特征:,经食物传播,肠道、呼吸道传染病及寄生虫病流行特征:1.有吃某污染食物历史,不吃不发病2.易形成爆发 3.停止食用,即可平息4.持续时间短,接触传播,1.直接接触传播:性病、狂犬病等2.间接接触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流行特征:1.多散发2.与卫生习惯不良、卫生条件差有关3.流行过程缓慢,

8、无季节性4.控制对策:加强管理 严格消毒 注意卫生,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1.机械携带传播:苍蝇、蟑螂2.生物性传播:蚊子、跳蚤流行特征:1.地区性、季节性2.病例分布与媒介昆虫分布一致3.有职业、年龄分布特点 4.人与人之间不相互传播,医源性传播,指在医疗、预防工作中人为地造成某些传染病的传播原因:1.器械消毒不严格2.药品、生物制品污染3.血制品污染,垂直传播,在产前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1.经胎盘传播:风疹、乙肝、腮腺炎、AIDS2.上行性传播:葡萄球菌、链球菌、白色念珠菌 3.分娩引起的传播:淋球菌、包涵体、疱疹病毒,易感人群,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而容易感染的人群。儿童、偏远地区的人常无

9、免疫力,对许多病易感病原体变异可使非易感染者成为易感者(如流感);随年龄增长免疫力下降变成易感者。经过免疫接种或隐性感染后可产生抵抗力而成为不易感者。,1、病原体:不同的病有不同的病原体。2、传染性:病原体通过不同途径进入易感者体内,并致群体传播。3、流行病学特征:在人群中连续传播,表现为流行、大流行、暴发、散发;季节性和地方性。4、感染后免疫:发病后可产生特异免疫,不再患该病。,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二、临床特点,(一)病程发展的规律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自病原体侵入至最初症状出现,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特有症状体征,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至完全康复,(二)常见

10、的症状与体征 1发热与热型 发热的规律即热型,主要有:稽留热体温40左右,日差1以内;如伤寒。,驰张热日温差大于2,最低体温不正常;很多传染病可以以此热型出现(重症TB)。,间歇热高热与无热交替出现;如疟疾。,波浪热逐渐升到高温后渐退,正常,低热数日后又重新升高。如布氏菌病。,回归热高热骤起,持续数日后骤退,间歇无热数日;重复高热,再退,如此反复。如回归热。,不规则热-体温曲线无一定的规律性(流感),斑疹,2发疹-临床特点 是传染病的重要特征,病种不一,疹型、出疹时间、顺序、消退情况均不一样。,丘疹,疱疹,荨麻疹,皮疹出现的时间,一般规律出疹是-第一日水痘-第二日猩红热-第三日天花-第四日麻疹

11、-第五日斑疹伤寒-第六日伤寒可按“水、红、花、麻、斑、伤”的次序记忆按谐音的记忆法:“水仙花,莫悲伤”,麻疹始自耳后、发缘,继而面部,再躯干四肢猩红热从颈部、上胸部开始,蔓延至全身水痘由躯干开始可以波及到发际、口腔黏膜天花的疹子多分布于面部和四肢伤寒则在胸、腹部出现,且数量稀疏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可以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部位 风疹、幼儿急疹主要分布在躯干,皮疹起始的部位和分布,(三)临床类型临床特点 按疾病的性质分:急性、亚急性、慢性 按临床表现分:非典型、轻型、典型(普通型)、重型、暴发型。,正确的早期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先决条件,又是早期隔离患者所必需。,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12、综 合 分 析,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诊断三大要点一:流行病学资料,有无与传染病病人接触史(潜伏期内)发病地点是否为疫区或到过疫区免疫接种史及既往患传染病史发病季节发病年龄职业有无向下传染病例,诊断三大要点二:临床资料,病史及症状潜伏期长短,起病的缓急,发热特点、中毒症状、特殊症状(菌痢的里急后重、脓血便、脊髓灰质炎的肢体弛缓性瘫痪等)体格检查如猩红热的红斑疹,麻疹的口腔粘膜斑,百日咳的痉挛性咳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皮肤瘀斑,伤寒的玫瑰疹等。,诊断三大要点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大部分细菌性传染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唯伤寒减少,布鲁氏菌病减少或正常。绝大多数病毒性传染病白细胞部数减少且

13、淋巴细胞比例增高,但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总数多增高。血中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见于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尿常规: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患者尿内有蛋白、白细胞、红细胞。便常规:菌痢、肠阿米巴病,呈粘脓血便和果浆样便;细菌性肠道感染多呈水样便或血水样便或混有脓及粘液。病毒性肠道感染多为水样便或混有粘液。,原则:治疗患者 控制传染源方法:一般及支持疗法:隔离、护理、心理治疗 病原治疗:清除病原体,根治和控制传染源 如吡喹酮血吸虫病、囊虫病 氯 喹疟疾 灭滴灵阿米巴病 抗毒血清白喉、破伤风 抗生素伤寒 对症治疗,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对病

14、人的措施:五早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接触者的处理 医学观察:对接触者每日视、问、查 留验:限制接触者于某处,再医学观察,一、管理传染源,医学观察,病人被隔离,对病原携带者的措施 措施:登记、管理、随访 期限至其病原体检查2-3次 阴性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彻底消灭捕杀、焚烧或深埋隔离治疗预防接种和检疫,深埋受感染的动物,(一)隔 离,二、切断传播途径,(一)隔离 隔离是把传染病人或带菌者在传染期间安置在指定的传染病院或隔离单位,暂时避免和人群接触,积极进行治疗和护理,并对传染性物品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的措施。(1)严密隔离:黄色标志(2)呼吸道隔离:蓝色标志。(3)

15、消化道隔离:棕色标志。(4)血液体液隔离:红色标志。(5)接触隔离:橙色标志(6)昆虫隔离(7)保护性隔离,(1)严密隔离,适用于经飞沫、分泌物、排泄物直接或间接传播的烈性传染病,如霍乱、鼠疫等,凡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传染病均需采取严密隔离。主要措施为:1.住单人房,门窗关闭,病人禁止出隔离室;2.原则上严禁探视,如有必要应采取相应措施如带口罩、帽子,穿隔离衣及戴手套等;3.病人用过的敷料及分泌物、排泄物集中消毒处理。,(2)呼吸道隔离,适用于防止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如肺结核、流脑、麻疹、腮腺炎、水痘、百日咳等等。主要措施有:1病员应住单间,尽量使隔离 病室远离其他病室2通向过道

16、的门窗须关闭,病人离开病室需戴口罩3工作人员进入病室需戴口罩,并保持口罩干燥,必要时穿 隔离衣。4室内空气用紫外线照射或消 毒液喷洒,每天1次。,(3)肠道隔离,适用于由病人的排泄物直接或间接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而传播的疾病,如伤寒、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病毒性胃肠炎、脊髓灰质炎等。隔离措施,1不同病种病人分室居住,如同居一室,病人之间不得互相交换物品。2接触不同病种病人时需分别穿隔离衣,接触污染物时应戴手套。3病人的食具、便器应各自专用,严格消毒,剩余的食物、呕吐物或排泄物均应消毒后处理。,(4)接触隔离,适用于经体表或伤口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感染的疾病。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绿脓杆菌感染等。主要措施

17、有:1病人住单间病室,不允许接触他人2接触病人时需戴口罩、帽子、手套,穿隔离衣;工 作人员的皮肤有破损者应避免接触病人。3凡病人接触过的一切物 品,如被单、衣物、换 药器械均应先灭菌,然 后再进行清洁、消毒。4被病人污染的敷料应装 袋标记后焚烧处理。,(5)血液-体液隔离,适用于预防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性血液或体液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如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主要措施有:1若血液或体液可能污染工作服时需穿隔离衣。2接触血液或体液时应戴手套。3若手被血液、体液污染或可能污染,应立即用消毒液洗手,护理另一病人前也应洗手。4被血液或体液污染的室内表 面物品,立即用消毒液擦拭 或喷洒。,(6)昆虫隔离,

18、适用于由昆虫为媒介而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脑炎、疟疾、斑疹伤寒等。根据昆虫种类采取隔离措施:、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病室应有蚊帐、纱窗等防蚊设施,以防蚊子叮咬后传播给他人。、斑疹伤寒、回归热病人:病人入院时应彻底清洗、更衣、灭虱等,方可进入病房。其衣物须经灭虱处理后由家人带回。,(7)保护性隔离,又称“反向隔离”,适用于抵抗力低或极易感染的患者。如免疫缺陷病人。,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致病性微生物的一种措施预防性消毒疫源地消毒,压力蒸汽灭菌(物理),紫外线消毒,含氯消毒剂(化学),(二)消毒,预防性消毒 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场所和物品施行消毒。疫源地消毒 对现有或曾经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进行消毒。其目的是消灭传染源排出的致病性微生物。分类 随时消毒 终末消毒,随时消毒 当传染源还存在于疫源地时所进行的消毒。终末消毒 当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所作的一次性彻底消毒,从而完全清除传染源所播散、留下的病原微生物。,三、保护易感人群,免疫预防:主动免疫:接种疫苗、菌苗 被动免疫:注射抗毒素、免疫球蛋白个人防护:锻炼身体,注意营养,讲究卫生,改善防治条件。,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的紧急措施。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其他人群聚集活动。停工、停业、停课。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和公共饮用水源。,四、紧急措施,小结:,万变不离其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