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感受与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970533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4.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感受与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学感受与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学感受与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学感受与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学感受与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感受与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感受与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学感受与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内容摘要:音乐是富有情感的艺术,是最直观的情感体验。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学音乐课堂中占了较大的比重,那么如何使欣赏课更成功提高学生感受与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呢?需要老师掌握好学生的身理心理特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设计出科学的教学目标、开展丰富多彩音乐活动,激起学生丰富的想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提高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审美能力。关键词: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教学设计、音乐活动感受与鉴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当了三年的音乐老

2、师,上了很多感受鉴赏的课,也听了、学习了很多的感受鉴赏课。颇有感触,教学是个互动的过程,那么教学中的现象就存在于两方面学生、老师。就这主体和导体,我谈谈自己的薄见。感受与鉴赏的四个内容: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在每个年级都有涉及,但是每个年级的要求不一样,难度逐年递增,教师要把握好各个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以及身理、心理特征。首先我就谈谈学生这一主体中存在的现象。七年级现象: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小学毕业,从心理和身理上讲,仍处于儿童阶段,对事物好奇,乐于探索、参与活动,爱表现,很难让他们静下来陶醉的聆听音乐作品。七年级对策:在这个年级的欣赏课上,可以多设

3、计学生的游戏、比赛和问答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导他们用不同的物体探索不同的声音,比较音乐作品不同段落的情感变化,分辨音乐不同的体裁和形式激起学生欣赏的兴趣,达到提高学生感受与鉴赏音乐的能力。八年级现象:八年级的学生,处于叛逆期比较浮躁,上欣赏课时他们的MP3就跃跃欲试的想跳进他们的耳朵,对老师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八年级对策:爱听MP3就证明他们有“弱点”十分热爱自己的偶像,喜爱甚至狂热的热爱流行音乐,要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要拉进与他们的距离,多上网,关心流行动态,把学生需要感受的知识与流行的元素相结合并正确引导他们,让他们爱屋及乌,从每首流行歌曲配器的不同谈到各类乐器的音色特点;从各类不同风格

4、的流行音乐谈到音乐的表现要素中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所起到的作用;从韩红、腾格尔、周杰伦等歌手的音乐作品风格谈到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流派等激起他们欣赏的兴趣,达到提高他们感受与鉴赏音乐的能力。九年级现象:九年级的学生,处于升学期,心理压力很大,课堂上常会出现学生埋头苦做各类学科题海的情况。他们的思想相对成熟,个性比较明朗,不爱表现经常整堂课下来他们都会“很安静的聆听”。九年级对策:这时,要更加的注重学科的综合,从多方面来切入学生要欣赏的内容。让他们感受到音乐不是单一的学科,每首音乐作品后面孕育着丰富的内含,埋藏着美丽的宝藏,多用历史典故,民间趣事、诗词古韵引起他们的

5、共鸣来切入要欣赏的知识。让他们感受各国优秀作品,感知音乐的博大精深;锻炼他们的口才简单评析音乐体裁与形式对于音乐表现的作用;主动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激发他们挖掘宝藏的热情,以达到提高他们感受与鉴赏音乐的能力。初中三个年级的学生,特点鲜明,只要教师把握好他们的这些共性,细心的发掘他们的个性就能使你的欣赏课如虎添翼。接下来,笔者再谈谈教师这一导体中存在的现象。现象1: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笔者曾看过一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三单元西洋乐话的录象课,教师介绍的是莫扎特的音乐,其中以介绍G大调弦乐小夜曲为主,整堂课围绕作品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熟悉了旋律,了解了作品是奏鸣曲这一曲式结构。对策:显然教师没

6、有把握好编者的意图,教师在用教材时应该宏观的把握教材,抓住主要矛盾主要目标,掌握教材的精髓与主线,了解这一单元我该让学生了解什么,每一单元都有一个中心即精髓,沿着这条主线,围绕精髓进行课堂的情景创设。不能局限于小节,片面的让学生听一首教材中给予的作品。这就要求教师熟读教材并且拥有较高的素质。象西洋乐话牵涉到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和音乐风格与流派四个方面的内容。教学设计应以音乐风格与流派为主导,时间为线索,分别使学生掌握巴洛克音乐、古典乐派、浪漫乐派、印象派、现代音乐的风格与特点,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每个时期的音乐家的故事,让他们自己结合世界历史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听了音乐后

7、通过对比的形式从速度、力度、情绪、曲式等方面自己总结各个时期的音乐特点和风格。同时,教师可以不局限于教材中提供的音响材料,只要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都可以给学生感受,比如古典乐派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学生很熟悉,时下流行的SHE的歌曲不想长大,就借用了它的旋律,在让学生了解古典乐派作品风格时可以引用不想长大。这样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较好的了解古典乐派或者莫扎特的音乐风格。而片面的只让学生感受作品的曲式结构如花整堂课使学生明白海顿的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是变奏曲式、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的教学设计不太可取。现象2:原地踏步,不见飞跃 欣赏课中,开展得较多的音

8、乐活动就是聆听音乐,笔者听过一些课,教师在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反复的让学生聆听,在这一遍遍的聆听中,除了因听觉冲击使学生对旋律比较熟悉外,对作品的了解并无长进。对策:笔者认为在学生这一次次的聆听中,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应是渐渐丰富、逐渐深刻的。而这种成长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布置任务去引导。这个时候,任务驱动的教学会显著的体现出成果。每一次聆听教师要布置任务给学生,每次的任务要有难度上的递增,一首音乐作品最先让学生感受到的是基本的速度、力度及情绪再是各乐器音色特点和曲式结构、音乐体裁等。像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金色的秋天中的丰收锣鼓,学生第一遍听时,让他感受作品的音乐形象、速度、力度、情绪以及情绪是否有变化,

9、第二遍听时就又要布置任务,音乐的表现中有哪些乐器先后加入;音乐的情绪变化了几次,每一次的主题音乐是什么,并随乐哼唱。第三遍听时,要学生参与表演,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表现第一主题的音乐情绪,另一组表现第二主题的音乐情绪,当不同主题音乐出现时,不同的小组进行肢体上的表演,把音乐气氛烘托出来。这样,乐曲的情绪、乐器音色特点、乐曲的旋律、作品的曲式结构、作品的形式对音乐的表现作用等有梯度的问题逐步在一遍遍的聆听中得到解决。现象3:一枝独秀,难见春天 有些教师对于欣赏课的理解进入到了一个狭隘的境界,认为欣赏课仅是聆听音乐,这样的形式枯燥无趣,学生的积极性也难调动起来。有的教师虽然开展了其它的艺术活动,但

10、这些活动都流于形式,学生一笑而过,老师无可奈何,没有达到为鉴赏音乐服务的效果。对策:在感受与鉴赏课中,除了开展单一的聆听音乐的活动外,还要设计多种多样的艺术活动为感受鉴赏音乐服务,这些表演活动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是为了提高学生感受鉴赏音乐的能力,加深音乐的印象而开设。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好情景,下定具体的任务,分好细节,让学生随着情景,根据音乐形象、风格进行多方面的表演。比如湘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的三单元的梨园春秋,是欣赏各地戏曲的大集会,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各地戏曲的风格及特点可以用听、唱(地方戏中有许多对唱的唱段,老师可以和学生对唱几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也加深了学生对戏曲旋律的熟悉)、舞(每种剧

11、种都有自己的特点,可以带着学生随乐律动,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每种戏曲的不同风格)、演(让跳得好的同学上台表演,可以调动他们的热情,把课堂推到一个高潮)、创作(鼓励学生创作本地的地方戏,让他们自主的同老师一起探究戏曲的曲式结构、旋律特点,使他们对戏曲的理解和认识更具体)等多种艺术形式加深学生对离他们很远的戏曲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地方戏至少让他们热爱本地的地方戏。再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三单元的西洋乐话中浪漫派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进行曲表现的是一队玩具兵在兴高采烈的行进,要让学生感受到乐曲的热烈、诙谐,除了用学生聆听、想像画面这种教学形式还可以让学生上台来表演,这种表演要在对作品有一定的认识,头脑中有一定

12、画面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会达不到表演的目的,又会一笑而过、无可奈何。模仿木偶人行进的模样、表现出乐曲中三连音及弱起的旋律特征,需要学生互相讨论,教师参与其中“研究剧本”。这样的表演才会使作品旋律特征深深的印在学生的脑海。从而加深对浪漫派音乐的理解。再如湘版教材七年级上册三单元的美妙的人声,这一单元是让学生了解人声的分类及特点还有熟悉各种演唱形式。可以开设听音乐辩形式的游戏,巩固学生掌握演唱形式这一知识点,也可以给一首他们熟悉的歌曲,让他们进行创作,看看哪个小组创作并表演出来的演唱形式最多。无形之中提高了他们欣赏音乐的能力。欣赏课中的综合性艺术表演给了学生创作的舞台,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运用了他们

13、的想像力,开拓了他们的创新意识,鼓励的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与开拓进取的意志,当音乐活动这种教学形式与教学设计同教学内容完美结合在一起时,我们的音乐欣赏课就会更加栩栩如生。现象4:囫囵吞枣,不食其味 欣赏课中有许多长段的音乐作品给学生欣赏,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沃尔塔瓦河,有些教师就胡子眉毛一把抓,从头到尾放给学生听,学生既难集中注意力也难把握作品的特点与意境。对策:在欣赏这些作品时,需要教师从宏观上把握作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从宏观上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从局部着手,让学生感受作品。把作品的每一段提出来让学生聆听,这些小段又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才能在课堂上做好虚的整体

14、局部实的整体的教学。比如湘版教材八年级下册七单元的协奏曲品茗,教材给了三首音像资料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及第一钢琴协奏曲和声乐协奏曲。在整体把握协奏曲的风格后,再来感受每个作品的独特魅力。像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一首优秀的中国音乐作品,被西方人成为“蝴蝶的爱情故事”。设计这堂课的音乐活动时,要以故事情节为线索,先记住故事发展的每个主题乐句旋律:把引子、爱情主体、草桥结拜、长亭惜别、抗婚、楼台相会、化蝶的主题旋律抽出来给学生欣赏,并要他们带着情绪来哼唱,再整体的欣赏一次,感受每一主题的情绪与使用乐器的音色及旋律中出现的节奏型的关系。当学生欣赏到“长亭惜别”、“ 楼台相会”、“化蝶”等片断时,被

15、小提琴柔美动人的旋律和大提琴浑厚抒情的曲调所倾倒,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真挚的感情所感动。欣赏到“抗婚”这一片段时,随着音乐的力度加强,学生不免开始为他们的命运担心忧虑。最后可以整体回顾把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音乐提出一部分,欣赏片断让学生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并要他们自己分析这一结构特点对音乐的表现有什么作用。这样的反复聆听就能达到提高学生感受鉴赏音乐的能力。最后我借用黑格尔的话结束全文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籍,超越与自然情感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使心灵免于压抑与痛苦。当我们真正的上好每一堂音乐欣赏课时,授之学生与渔后,每个学生都能自由自在的遨游在音乐的海洋,与灵魂的语言对话。参考书目:1、 郭声健编,音乐教育论,湖南文艺出版社2、 王英奎编,新课程教学设计,首都师大出版社3、 曹理、何工编,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