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病毒学总论寻萌.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975175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PPT 页数:108 大小:1.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病毒学总论寻萌.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制病毒学总论寻萌.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制病毒学总论寻萌.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制病毒学总论寻萌.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制病毒学总论寻萌.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制病毒学总论寻萌.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病毒学总论寻萌.ppt(10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篇 病毒学,免疫与病原生物学系寻萌,病毒(virus),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类型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对抗生素不敏感。,病毒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人类传染病75%由病毒引起。有些病毒传染性极强,流行很广,有效药物少,可引起世界大流行;有些病毒可引起持续性感染;病后可出现后遗症;与某些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胎儿畸形发生密切相关;新病毒不断被发现。,第二十二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一、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分类,(一)大小和形态 病毒体(virion):完整的成熟病毒颗粒,是细胞外的结构形式,具有典型的形态结构和感染性。1.大小:以纳米(n

2、m)作为计量单位。20300nm,可通过滤菌器(0.45m)。观察工具:电子显微镜,(300nm),2.形态球形(近似球形)如人类及动物病毒杆形 如植物病毒丝状 如埃博拉病毒弹形 如狂犬病病毒 砖形 如痘病毒蝌蚪形 如细菌病毒(噬菌体),(二)结构,基本结构核心(core)衣壳(capsid)包膜(envelope),核衣壳(nucleocapsid),1.核心 核酸,构成病毒基因组。少量非结构功能性蛋白质。2.衣壳 蛋白质。保护核酸免受破坏,介导核 酸进入宿主细胞。抗原性。由壳粒组成。壳粒数目和排列方式不同:螺旋对称型20面体立体对称型复合对称型,复合对称型,无包膜病毒体,称裸露病毒(nak

3、ed virus)带有包膜的病毒体,称包膜病毒(enveloped virus)3.包膜 在成熟过程中,核衣壳 以出芽方式穿过宿主胞膜 或核膜向细胞外释放时获得。表面有不同形状突起,称为 包膜子粒或刺突(spike)。由病毒基因编 码。,刺突,包膜,包膜的性质和功能:,保护核衣壳。构成病毒的表面抗原,具抗原性,诱发免疫应答。与病毒入侵细胞和感染性有关。对干燥、热、酸和脂溶剂敏感,乙醚能破坏包膜而灭活病毒,常用来鉴定病毒有无包膜。,(三)化学组成,1.核酸 位于病毒体的中央,其化学成分为DNA或RNA;只含一种核酸,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构成形式多样:线形或环状(闭环、缺口环)双链DNA(

4、dsDNA)单链DNA(ssDNA)双链RNA(dsRNA)单链RNA(ssRNA):单正链 单负链 分节段RNA是病毒感染、增殖、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分节段RNA,2.蛋白质病毒的主要组成部分。由病毒基因组编码。(1)结构蛋白(structure protein):衣壳蛋白、包膜蛋白和基质蛋白。功能:保护病毒核酸 参与病毒的感染过程 具有良好抗原性,可特异性诊断。(2)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e protein):包括:病毒编码的酶类 存在于被感染细胞中的特殊功能蛋白,3.脂类和糖类主要存在于包膜上,大部分来自宿主细胞膜。,二、病毒的增殖,特点:必须在易感的活细胞内进行。由宿

5、主细胞提供病毒缺乏的酶系统、能量及原料和生物合成的场所。以自我复制方式进行。以病毒基因为模板进行核酸复制和蛋白质合成,再装配成子代病毒体。,(一)病毒的复制周期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开始,经基因组复制,到最后释放出子代病毒,称为一个复制周期(replication cycle)。1.吸附(Adsorption)2.穿入(Penetration)3.脱壳(Uncoating)4.生物合成(Biosynthesis)5.装配与释放(Assembly and Release),吸附,静电结合,特异性结合,穿入,吞饮无包膜病毒,核酸直接进入无包膜病毒、噬菌体。,融合,有包膜病毒,脱壳,病毒核衣壳进入细胞,

6、经细胞溶酶体作用,蛋白衣壳被水解,释放出基因组核酸,并进入细胞的一定部位。,生物合成:早期阶段:基因转录、翻译,产生必须的复制酶和抑制细胞正常代谢的非结构蛋白(早期蛋白);晚期阶段:病毒核酸开始复制,产生病毒结构蛋白(晚期蛋白)。无完整病毒,不能用血清学方法检测,隐蔽期。,分为7大类型:双链DNA病毒单链DNA病毒单正链RNA病毒单负链RNA病毒双链RNA病毒逆转录病毒嗜肝DNA病毒(DNA逆转录病毒),双链DNA病毒(dsDNA),装配部位 DNA病毒 细胞核内 RNA病毒 细胞质内成熟方式释放方式 破胞释放 出芽释放 细胞间传播,装配与释放,(二)病毒的异常增殖1.缺陷病毒(defecti

7、ve virus)由于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某一基因位点改变,不能单独复制出完整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缺陷病毒。该病毒在复制时,需要伴随着另一种病毒以弥补缺陷病毒的不足,使之增殖出完整的病毒体。这种有辅助作用的病毒被称为辅助病毒。HDV与HBV腺病毒伴随病毒与腺病毒,2.顿挫感染(abortive infection)由于宿主细胞不能为病毒提供复制的必要条件,导致进入的病毒不能复制出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顿挫感染。该细胞称为该病毒的非容纳细胞。人腺病毒 人胚肾细胞(容纳细胞)猴胚肾细胞(非容纳细胞),三、病毒的干扰现象,定义: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种细胞时,常发生一种V抑制另一种V复制的现象

8、,称为干扰现象。类型:异种V间干扰;同种V间干扰 同型V间干扰;同株V间干扰(自身干扰)灭活病毒干扰活病毒,机制:1.干扰素(interferon,IFN)产生。2.竞争干扰:第一种V破坏细胞表面受体阻止另一种V的吸附和穿入。两种V竞争同一底物或同一复制部位。3.改变宿主细胞代谢途径。4.阻止第二种病毒mRNA的翻译。5.缺陷干扰颗粒(DIP)干扰同种正常病毒。,干扰现象的医学意义:干扰现象能阻止、中断发病,也可以使感染终止,导致宿主康复。在使用疫苗预防病毒性疾病时,要注意疫苗病毒间的干扰和与野病株之间的干扰,避免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四、病毒的遗传与变异,病毒的基因组较简单,基因数仅3-10

9、个,增殖速度极快。为充分利用核酸,多种基因常以互相重叠的形式存在,即基因中的编码序列外显子之间有重叠。病毒基因转录与翻译在细胞内进行,其基因组具有真核细胞基因组特征,含有内含子,具有转录后的剪切和后加工过程。,(一)基因突变,常发生基因组碱基序列置换、缺失或插入,引起基因突变。自发突变。物理因素(紫外线或射线)或化学因素可诱发突变。由基因突变而导致病毒表型性状改变的毒株称为突变株。病毒空斑的大小、病毒颗粒形态、抗原性、宿主范围、营养要求、细胞病变及致病性改变。,1条件致死性突变株 只能在某种条件下增殖,而在另一种条件下不能增殖的病毒株。例:温度敏感性突变株(ts):低温28-35(容许性温度)

10、复制增殖 高温37-40(非容许性温度)死亡。具有毒力减弱,但免疫原性保持的特点,可制备成较理想的活疫苗。例如:小儿麻痹糖丸,甲肝病毒疫苗。,2缺陷型干扰突变株(DIM)因病毒基因组中碱基缺失突变引起,所含核酸明显减少,并发生结构重排,其特点:可自然发生。高感染复制传代时发生。不能单独复制,必须在辅助病毒(通常是野毒株)存在时才能复制,并干扰野毒株的增殖;与某些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3宿主范围突变株(hr突变株)指病毒基因组的改变,影响了对宿主细胞的感染范围,可感染野生型毒株不能感染的细胞,用于制备减毒疫苗,如狂犬疫苗和麻风疫苗。4耐药突变株 因编码病毒酶基因的突变,降低了病毒酶对药物的亲

11、和力或作用,使病毒对药物不敏感。,(二)基因重组与重配,重组(rebination):两种有亲缘关系的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发生基因重组,产生具有两个亲代特征的子病毒,并能继续增殖。重组时病毒核酸则通过分子断裂交叉连接,使核酸分子内部重新排列。,重配(reassortment):分节段的RNA病毒基因组之间(如流感病毒),通过交换RNA节段,使子代基因组发生变异,这种过程称为重配。发生率高于重组。,(三)基因整合,指病毒基因组与宿主细胞基因组的整合(integration)。多种DNA病毒、逆转录病毒均有整合宿主细胞染色体的特性。既可引起病毒基因的变异,也可引起宿主细胞染色体基因的改变,导致肿瘤

12、的发生。,(四)病毒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病毒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产生子代病毒的表型变异。1.互补作用(plementation)和加强作用 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其中一种病毒的基因产物促使另一病毒增殖。野生株与缺陷病毒或灭活病毒之间,甚至两种缺陷病毒之间,产生感染性子代病毒。,2.表型混合与核壳转移 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一种病毒的子代核酸被另一病毒所编码的衣壳或包膜包裹,发生耐药性或细胞亲嗜性的改变,仅基因产物发生交换表型混合;无包膜病毒发生的表型混合核壳转移。获得的新性状不稳定,经细胞传代后可恢复为亲代表型。应通过传代确定新性状的稳定性,区分是基因重组还是

13、表型混合。,五、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受理化因素作用后,失去感染性称灭活(inactivation)。灭活的病毒仍能保留其他特性,如抗原性、红细胞吸附、血凝及细胞融合等。,一、物理因素1.温度:多耐冷不耐热;大多数病毒5060 30分钟即灭活。热使衣壳蛋白、包膜蛋白变性,病毒不能吸附宿主细胞。复制酶被破环。2.pH:多在pH5-9的范围内,比较稳定;3.射线和紫外线:射线:致死性灭活;紫外线:灭活后可复活(光复活)。,二、化学因素1.脂溶剂:有包膜病毒敏感,乙醚作用最佳2.酚类:蛋白变性3.氧化剂、卤素及其化合物:病毒都很敏感4.抗生素与中草药:抗生素:无作用;中草药:板蓝根、大青叶、大黄

14、、黄芪等有 一定的抑制作用;,94个科,22个亚科,395个属分类的依据1核酸类型与结构(DNA或RNA,单链或双链、分子量、基因数)2病毒体的形状和大小;3衣壳对称性和壳粒数目;4有无包膜;5.对理化因素的敏感性;6.抗原性;7.生物学特性(繁殖方式、宿主范围、传播途径和致病性)。,六、病毒的分类,DNA病毒 病毒 RNA病毒 逆转录病毒 卫星病毒 亚病毒 类病毒 朊粒,1卫星病毒(satellites)基因组为500-2000个核苷酸的单链RNA分子。具有自己的蛋白质衣壳。有的由自身编码,有的靠辅助病毒的蛋白衣壳。复制必须依靠辅助病毒,复制地点与辅助病毒一致。与辅助病毒基因组无同源序列。干

15、扰辅助病毒的增殖。多数属植物病毒,少数与噬菌体和动物病毒有关。,2类病毒(viroid)具有感染性的RNA分子。仅由200-400个核苷酸组成。单链杆状,有二级结构。无包膜或衣壳,不含蛋白质。在细胞核内复制,利用宿主细胞RNA多聚酶。均为植物病毒。3朊粒(prion)一种传染性很强的蛋白颗粒。与动物和人中枢神经系统慢性进行性致死性传染病有关。,第二十三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一、病毒的致病作用,病毒感染(viral infection):指病毒侵入机体,在易感细胞内复制增殖,损伤或改变细胞功能的过程。病毒感染的结果取决于宿主、病毒和其他影响免疫应答的因素。宿主因素:基因背景、免疫状态、年龄及个体

16、健康状况。病毒因素:病毒株、病毒剂量及感染途径。,(一)病毒的传播1.传染源 患者、病毒携带者、患病及携带病毒的动物或中间宿主。2.传播方式(1)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2)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1)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或从动物到动物再到人的传播。途径:呼吸道:吸入,流感V、腮腺炎V。消化道:食入,甲肝V、脊灰V。血液:注射,输血,器官移植,HIV、HCV泌尿生殖道:性接触,HSV-、HIV。皮肤黏膜损伤:接触、叮咬,乙脑V、出血热V、狂犬病V。,(2)垂直传播:指病毒从亲代到子代。途径:经胎盘:乙肝V

17、、风疹V、CMV、HIV等。结果:流产、死胎、畸形、先天感染。经产道:HSV-,乙肝V等。乳汁和唾液。感染生殖细胞。常见的与胎儿先天性感染有关的病毒:风疹病毒;CMV;HSV;HIV;HBVTORCH:弓形虫(TOXO)、风疹(RUB)、巨细胞病毒(CMV)和单纯疱疹病毒、型(HSV),3.感染过程与结局:局部感染:病毒入侵部位增殖局部疾病 如:鼻病毒,普通感冒;轮状病毒,腹泻。全身感染:病毒血、淋巴系统、神经系统 靶器官全身或多种组织与器官,引起功能障碍。病毒进入血液称病毒血症(viremia)。,(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1.病毒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1)杀细胞效应(cytocidal ef

18、fect)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完毕,可在很短时间内一次释放大量子代病毒,细胞被裂解死亡。多见无包膜、杀伤性强的病毒。多数引起急性感染。如脊髓灰质炎病毒。机制:a.阻断细胞核酸与蛋白质合成 b.引起细胞溶酶体释放水解酶 c.病毒衣壳蛋白的毒性作用 d.细胞的细胞器受损。,细胞病变作用(cytopathic effect,CPE)在体外培养的细胞中,接种杀细胞性病毒后,经一段时间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变圆、堆积、融合、裂解或从瓶壁脱落等现象。,(2)稳定状态感染(steady state infection)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不引起细胞裂解死亡。多见有包膜病毒,常以出芽方式释放子代病毒,对细胞

19、损伤较慢,如流感病毒。a.细胞融合:感染细胞与邻近正常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或合胞体,有利于病毒扩散;b.细胞表面出现病毒基因编码的抗原:流感病毒细胞表面表达血凝素红细胞吸附,多核巨细胞,(3)包涵体形成某些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看到有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嗜酸性或嗜碱性斑块,称为包涵体(inclusion body),可作为诊断依据。本质:由病毒颗粒或未装配的病毒成分组成;病毒增殖留下的细胞反应痕迹;如,狂犬病,内基小体,内基小体,(4)细胞凋亡(apoptosis)病毒感染导致宿主细胞凋亡,可促进细胞中病毒的释放,但也限制了病毒的产量。,(5)基因整合与细

20、胞转化某些DNA病毒和反转录病毒在感染中可将基因整合于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导致细胞转化(cell transformation),增殖变快,失去细胞间接触抑制。与肿瘤形成密切相关。明确的与人类恶性肿瘤密切相关的病毒:人乳头瘤病毒、HBV、EB、人嗜T细胞病毒,2.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1)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2)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细胞毒性T细胞(CTL)识别靶细胞膜病毒抗原杀伤靶细胞,造成组织器官损害,即型超敏反应。病毒蛋白与宿主细胞蛋白之间存在共同抗原自身免疫病;,病毒抗原出现在宿主细胞表面,与抗体结合后,激活补体,或ADCC效应溶解靶细胞,病毒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沉积III型,(3

21、)致炎性细胞因子的病理作用 INF-,TNF-,IL-1等细胞因子大量产生导致代谢紊乱,活化血管活化因子,引起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4)免疫抑制作用 某些病毒感染可损伤或抑制免疫功能。可激活体内潜伏的病毒或促进肿瘤的生长,亦可导致病毒持续性感染。,3.病毒的免疫逃逸 病毒的免疫逃逸能力是病毒毒力的另一重要因素。病毒可能通过逃避免疫监视、防止免疫激活或阻止免疫发生等方式来逃脱免疫应答。a.编码特异抑制免疫反应蛋白质;b.形成合胞体使病毒在细胞间传播逃避抗体作用。如:乙肝病毒可抑制干扰素的转录,阻断抗病毒蛋白的表达。,(三)病毒感染的类型,1.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1)隐性感染(in

22、apparent infection):病毒侵入机体,但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形成原因:病毒毒力弱、机体防御能力强,病毒不能大量增殖,未造成细胞、组织严重损伤;或不能侵入靶细胞。医学意义:(1)病毒携带者,重要传染源;(2)是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的方式。,(2)显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病毒侵入机体在易感细胞内增殖,产生组织损伤和毒性产物,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有些病毒可致多数感染者发病,如天花病毒。有些病毒只有极少数人发病,多数为隐性感染,如脊髓灰质炎病毒。,2.急性病毒感染与持续性病毒感染(1)急性感染: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恢复后体内不存在病毒,并常获得特

23、异性免疫。如甲型肝炎,普通感冒。(2)持续性感染:病毒在机体持续存在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可出现症状,也可不出现。长期带毒,重要传染源,可引起慢性进行性疾病。慢性感染 潜伏感染 慢发病毒感染,类型:a.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隐性或显性感染后,病毒在体内仍持续存在,血中可持续检出病毒,可经血液传播。达数月至数年,症状轻微或缺乏,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如:慢性乙肝、丙肝,b.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组仍存在于一定的细胞内,不活动,但在一定诱因影响下,又可呈现增殖性感染,称为潜伏感染。潜伏期查不出病毒。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

24、疹病毒,c.慢发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tion)特征:潜伏期长,数年数十年,此时机体 无症状,也分离不到病毒。发病为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病变多见)多以死亡而告终常见病毒:朊粒疯牛病,新型克雅氏病;HIV;缺陷型麻疹病毒亚急性硬化性脑炎(SSPE),(四)肿瘤和病毒 许多病毒和肿瘤发生有密切关系!1.肯定的,肿瘤由病毒感染所致:HPV-人疣 人类嗜T细胞病毒-人T细胞白血病2.密切相关的:HBV,HCV与原发性肝癌 EBV与鼻咽癌、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HPV16,HSV-2与宫颈癌 人疱疹病毒-8与卡波西肉瘤,二、抗病毒免疫,(一)固有免疫

25、1.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由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机体细胞(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体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抗病毒、抗肿瘤、调节免疫功能的糖蛋白。诱导产生干扰素的物质称干扰素诱生剂。如:病毒、细菌内毒素或人工合成的双链RNA(多聚肌苷酸、多聚胞啶酸)。,分类:,作用机理不是直接杀灭病毒,而是合成抗病毒蛋白,作用特点:产生早;广谱抗病毒作用,中断受染细胞的病毒感染,限制病毒扩散;抑制病毒而无杀灭病毒的作用IFN诱导的抗病毒蛋白,只对病毒起作用,不影响宿主细胞蛋白质合成。调节免疫功能,激活巨噬细胞,NK细胞,淋巴细胞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用于癌症治疗。有流感病毒样副作用,寒战、发

26、热和疲劳。,2.先天不感受性 取决于细胞膜上有无病毒受体3.屏障作用 血脑屏障,胎盘屏障4.细胞作用 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病毒全身播散NK细胞,(二)适应性免疫1.体液免疫 主要作用细胞外游离的病毒(1)中和抗体 针对病毒表面抗原的抗体,与病毒结合后消除其感染能力 机理:(1)直接封闭与细胞受体结合的病毒抗原表位,或改变病毒表面构型,阻止吸附(2)V+Ab免疫复合物,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3)V+Ab激活补体,溶解病毒。,IgG、IgM、IgA特点比较:IgG:分子量小,可通过胎盘;出现较晚,维持时间长;中和能力比IgM强;IgM:分子量大,不能通过胎盘。出现最早,早期诊断;中和能力不如IgG

27、强。IgA:分泌型IgA(sIgA),存在于粘膜分 泌液中,是粘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阻止病毒从局部粘膜侵入。,(2)血凝抑制抗体:表面含有血凝素的病毒,可刺激机体产生抑制血凝现象的抗体。如乙脑病毒,流感病毒(3)补体结合抗体:由病毒内部抗原或病毒表面非中和抗原所诱发,可通过调理作用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2.细胞免疫(1)细胞毒性T细胞(CTL)通过抗原受体识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细胞裂解和细胞凋亡直接杀伤靶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发挥抗病毒作用。(2)辅助性T细胞(Th)释放IFN-,TNF等细胞因子,激活巨噬细胞和NK细胞,促进CTL增殖和分化。,(三)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获得持久免疫的原因

28、:V引起全身性感染,并有明显的病毒血症;V的型别少,Ag性稳定、单一;不易或很少发生突变获得短暂免疫的原因:表面感染,无病毒血症;病毒型别多;病毒Ag易变异;,第二十四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一、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成败关键!原则:尽早采取:发病初期、急性期 无菌收集和处理含菌标本:抗生素部位适宜 冷藏速送:冰块或干冰 50%的甘油缓冲盐水 双份血清标本: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比急性期高4倍或以上,才有诊断意义。,(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1病毒的分离培养(1)动物接种 最早的病毒分离方法。根据病毒种类不同,选择敏感动物及适宜接种部位。常用动物

29、有小鼠、大鼠、豚鼠、兔、猴等,接种途径有鼻内、皮内、皮下、脑内、腹腔、静脉等,接种后逐日观察动物发病或死亡。缺点:繁琐;动物对很多人病毒不敏感;体内潜在病毒感染。,(2)鸡胚培养 鸡胚对多种病毒敏感,常选用孵化9-14天的鸡胚。绒毛尿囊膜:天花病毒、痘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羊膜腔:流感病毒初次分离尿囊腔: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卵黄囊:嗜神经病毒,胚胎,(3)细胞培养 最常用的方法将离体活组织块或分散的活细胞置于培养容器内,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合适的营养液、酸碱度及温度等)继续保持活性甚至能分裂繁殖,常用来分离培养病毒。按生长方式:分为单层细胞和悬浮细胞按细胞来源、染色体特征及传代次数:分为原代细胞、二

30、倍体细胞及传代细胞系。,原代细胞:来源于动物胚,鸡胚或人胚的肾、肺等正常细胞。二倍体细胞:指细胞在体外可传代50100代后仍保持二倍染色体数目的单层细胞株,常用人胚肺建立,用于人类病毒的分离和制备病毒疫苗。传代细胞系:在体外可持续繁殖传代的细胞系,大多由癌细胞和二倍体突变细胞建立,如Hep-2、Hela细胞等,这些细胞被广泛应用,并可在液氮中长期冻存留用。,病毒在培养细胞中的增殖指征:a.细胞病变(CPE):细胞圆缩、胞质颗粒增多、聚集、坏死、溶解或脱落。多核巨细胞。包涵体形成。,正常细胞,CPE细胞,b.红细胞吸附(HAd)具有血凝素(HA)的病毒(流感或副流感病毒),使受染细胞膜含有病毒血

31、凝素抗原,能与红细胞结合出现红细胞吸附现象,以检测是否有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红细胞,病毒感染的细胞,红细胞吸附,c.病毒干扰作用:一种病毒的感染可干扰感染同一细胞的另一种病毒增殖,从而抑制后者产生CPE。d.细胞代谢的改变 病毒感染细胞的结果可使培养液的PH值改变。,2.病毒的数量与感染性测定(1)50组织细胞感染量(TCID50)(2)空斑形成试验:测定病毒数量,将一定量适当稀释的待检病毒液接种于敏感的单层细胞中,经培养后,在细胞上方覆盖一层琼脂后继续培养,可见由单个病毒增殖使细胞溶解脱落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空斑。一个空斑即一个空斑形成单位(PFU),通常以PFU/ml表示。,(三)病毒感染的诊

32、断形态学检查、病毒成分检测和血清学诊断1.形态学检查电镜和免疫电镜检查 直接查病毒颗粒。普通光镜检查 查包涵体。,2.病毒成分检测(1)病毒蛋白抗原检测 EIA,FIA(2)病毒核酸检测 核酸扩增技术:PCR,实时定量PCR核酸杂交技术:斑点杂交 原位杂交等基因芯片技术基因测序,3.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 检测患者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1)中和试验:病毒在细胞培养中被特异性抗体中和而失去感染性的一种试验。既可测患者血清中抗体的滴度,也可鉴定未知病毒或对病毒进行半定量。,(2)血凝抑制试验 相应抗体与病毒结合后,阻抑了病毒表面的血凝素与红细胞结合,抑制了血凝现象。用于流感病毒、乙型脑炎病毒感染的诊断

33、,鉴定病毒的型与亚型。,(3)特异性IgM抗体检测 早期诊断,二、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一)人工主动免疫1.灭活疫苗(inactivated vaccine)理化方法将病毒灭活。失去感染性但保留抗原性。常用的有甲肝、狂犬病、脊髓灰质炎、流感等灭活疫苗。优点:稳定,安全缺点:注射剂量大,不能诱导黏膜免疫和细胞免疫,免疫力维持时间短。,2.减毒活疫苗(attenuated vaccine)通过毒力变异或人工选择培养将毒株变为减毒株或无毒株。常用的有脊髓灰质炎、流感、麻疹等减毒活疫苗。优点:模拟自然感染,可在体内增殖,免疫力保持时间长。缺点:不稳定,应冷藏,进入非寻常部位可致并发症;激活潜伏病毒;

34、毒力恢复。,3.亚单位疫苗 化学提取或人工合成,病毒保护性抗原制成。流感病毒血凝素18个氨基酸肽、狂犬病毒刺突糖蛋白4.基因工程疫苗 重组乙肝疫苗5.重组载体疫苗 用减毒活病毒或减毒活细菌作为载体,将编码特定病原体免疫原性蛋白的基因插入载体,作为疫苗输入机体。6.核酸疫苗 DNA疫苗,由真核细胞表达载体和病毒有效免疫原cDNA重组而成。,(二)人工被动免疫1.免疫球蛋白 血清丙种球蛋白、胎盘丙种球蛋白用于某些病毒性疾病的紧急预防;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用于乙肝病毒的紧急预防。2.细胞免疫制剂 主要有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三、病毒感染的治疗,病毒严格细胞内寄生,抗病毒药物必须

35、进入细胞才能发挥作用。针对病毒,对宿主细胞无损伤。病毒复制周期的任一环节都可作为药物靶点。尚无特效药物。抑制病毒复制+提高机体抵抗力,抗病毒药物的局限性:针对病毒复制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对潜伏状态的病毒无效。某些病毒易突变,易出现耐药毒株。,(一)抗病毒化学制剂1.核苷类药物用合成的异常嘧啶取代病毒DNA前体的胸腺嘧啶,在病毒DNA分子合成时掺入子代DNA中,阻止子代病毒结构基因的合成与表达,从而抑制复制或复制出无感染性的病毒,如:碘尿苷(疱疹净)、阿昔洛韦(无环鸟苷)、阿糖腺苷、利巴韦林(病毒唑)、拉米夫定。,2.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抑制病毒DNA聚合酶或RNA逆转录酶的活性。奈韦拉平吡啶酮,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3.蛋白酶抑制剂与各种病毒蛋白酶结合,抑制其活性,影响病毒结构蛋白的合成。如赛科纳瓦、英迪纳瓦。4.金刚烷胺:阻止脱壳。甲型流感,(二)干扰素及干扰素诱生剂(三)中草药:大青叶、板蓝根、黄芪、贯众甘草及大蒜提取物等对病毒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四)治疗性抗体,(五)基因治疗 能与病毒核酸中的靶基因特异性互补结合的核酸片段(约1530个),可有效地抑制病毒的复制,称为反义核酸序列(称“封条”)。(1)反义寡核苷酸(asON)(2)干扰RNA(3)核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