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发展与资源环境.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977515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4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发展与资源环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口发展与资源环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口发展与资源环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口发展与资源环境.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口发展与资源环境.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口发展与资源环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发展与资源环境.ppt(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章 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一、人口与资源 二、人口与环境 三、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 人口与资源,一、人口与资源的一般关系资源,是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资源状况是制约人口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资源,只有与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已经掌握的科学技术相结合,才具有经济意义。人口素质越高,科学技术越进步,资源的内容就越广泛、利用价值也就越大。有关资源的静态观点是错误的,但是资源并不是无限的。在既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条件下,资源对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容纳量总有一个“可持续性限制”,最终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生活水平和人口数量、资源存量以及科学技术的关系

2、可以用下面的关系式表示:式中L为生活水平,R为资源存量,A为科学技术,P为人口数量。,在人口与资源关系中,人口素质提高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E阿克曼把人口和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按照资源人口密度和生活水平对资源的有效需求以及决定资源供给的技术水平,把世界不同国家划分为5个人口-资源类型。总的看来,资源需求量将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而不断增加,但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条件下,长期利用自然资源的潜在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世界人口-资源类型,Concept,欧洲型,潜在粮食生产资源不足的技术落后地区,人口数量与资源比率低的技术先进地区,人口数量与资源比率高的技术先进地区,人口数量与资源比率高的

3、技术落后地区,人口数量与资源比率低的技术落后地区,二、人口增长与粮食供给 食物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需求,也是人口规模扩大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从二战前世界粮食生产量与人口增长量之间的关系看,粮食增长率是高于人口增长率的,例如,据联合国提供的资料,18501950年的100年间,世界粮食产量至少增长了2.5倍,同期人口数量仅增长了1.1倍。但是,在19502010年的60年间,世界粮食产量由6.89亿吨增加到22.8亿吨,增长了2.31倍,同期人口数量由25.19亿人增加到68.18亿人,增长了1.71倍,虽然粮食增长率高于人口增长率,但是人口与粮食的关系非常紧张。再加上世界人口增长和粮食生产的

4、极端不平衡性,区域性的粮食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世界人口与粮食关系的脆弱性变得越来越明显。为了改变十分脆弱的人口与粮食供给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强农业技术革新,努力增加粮食产量;努力控制世界人口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减轻人口增长对粮食供给形成的巨大压力。,关于我国的人口增长与粮食供给。我国1950年粮食产量为13215万吨,人口数量为55196万人,人均239公斤;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为54641万亿吨,人口数量为134100万人,人均407公斤;粮食产量增长3.13倍,人口数量增长1.43倍,人均产量增长70.29%。尽管粮食产量增长速度较高,但由于人口增长速度也很快,

5、人均产量增长速度还是较慢,对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对于人口增长与粮食需求之间的关系,早就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一方面努力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口对粮食需求的压力;另一方面严格控制耕地占用,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Lester B.Brown)1994年发表了“谁来养活中国?唤醒小小星球”的对中国人口与粮食问题的研究报告,他根据对中国人口增长和粮食生产的预测,得出了中国的粮食问题将对全球粮食供给产生巨大压力的结论。他认为,中国人口每年增加1400万人,到2030年将增加到16亿,如此之大的人口规模将会对粮食和禽蛋奶等生活必需品产生巨大的需求;

6、按人均粮食消费290公斤和400公斤两个标准测算,粮食总需求分别为4.79亿吨和6.41亿吨。应该说,他对粮食总需求的估计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他根据对人均占有的农田面积不足、水资源紧张、主要粮食单产和化肥使用量较高以及近10年粮食产量下降的分析,得出2030年粮食总产量将下降20%,即生产能力由1990年的3.4亿吨减少到2030年的2.7亿吨,2030年中国粮食净进口2.07亿吨和3.69亿吨以及6.4亿人要靠进口粮食养活的结论却是错误的,对中国人口增长的预测也是错误的。,中国科学院胡鞍钢经过测算认为,2020年中国粮食供给量将增加到7亿吨7.3亿吨,粮食净进口1000万吨3000万吨。中国

7、农业科学院李应中根据中国人口、能量和动物蛋白的需求、耕地、复种指数、粮食播种面积的动态变化,预测的2030年粮食总产量为6.96亿吨,而同期需求为5.20亿吨6.88亿吨,人均粮食产量为400公斤450公斤,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略有剩余。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对中国未来粮食供求状况的预测结果为:2020年中国粮食净进口量为4300万吨;美国农业部预测的中国2030年粮食生产量为5.79亿吨,粮食净进口量为4000万吨5000万吨。,三、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 人口增长必然产生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因为,人口增长必然扩大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如粮食、住房等),进而增加对土地的需求;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促进工业、交通

8、运输业等产业的发展,也会产生对土地的需求(如厂房、道路等)。当然,人口增长(包括知识增长)也为土地资源向深度和广度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供了条件。进入20世纪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土地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加之对自然资源的滥用,尤其是无节制地大量砍伐森林,导致土地沙化面积扩大,成为耕地面积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由于人口增长,仅城市扩建和兴建工厂占用耕地,全世界每年就多达800万公顷。再就是,世界上将近1/5的的土地受到侵蚀,35%的土地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沙漠化威胁;如我国每年水土流失损失的表土大约为50亿吨,其中黄河16亿吨;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3.62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3

9、.97万平方公里。,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5亿公顷耕地,人均0.24公顷,我国12172万公顷,人均0.091公顷。由于耕地开发潜力有限,随着人口规模的继续扩大,无论是全世界还是我国,都将面临人均耕地减少的严重问题。,四、人口增长与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一种可再生的生物资源,是地球上储量最大、生长周期最长的陆地植物资源。森林的功能十分广泛。从生态环境的角度看,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是形成区域小气候、水文条件和地理景观的重要因素,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环境、提供氧气、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防止和减轻环境污染、防止和消除噪声等多种生态功能。森林资源作为生态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10、,是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的供应者之一,为人类提供着发展经济和改善生活所需要的木材,以及可直接食用的大量水果、干果和菌类等。因此,森林的价值决不仅仅是它所直接提供的产品,还包括保护环境方面的间接收益。据国外提供的资料,森林提供林产品的价值约占1/4,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价值约占3/4。芬兰2.27亿公顷森林每年提供的木材价值为10亿马克,但提供的间接价值却高达53亿马克;美国森林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之比为19。,据科学家估计,人类产生初期,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大约为76亿公顷,覆盖率为70%左右;19世纪中叶减至55亿公顷和50%左右;目前为25亿公顷和23%左右。我国的森林面积,1949

11、年为1.87亿公顷,覆盖率为13.0%;70年代为1.80亿公顷,覆盖率为12.7%;1991年1.29亿公顷,覆盖率为13.4%;2010年1.95亿公顷,覆盖率为20.36%。我国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森林面积的减少,除了自然破坏外,人口增长形成的对森林资源越来越大的需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耕地面积增加基本上都是开发森林的结果。,五、人口增长与淡水资源 淡水资源作为一种天赋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资源。地球上并不缺水,水资源总量为14.5亿立方公里,其中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仅占2.7%,其余97.3%都是人们生活、农业和工业不能直接利用的海水。在可供利用的淡水中,有77

12、.2%的分布在南北两极、22.4%的水资源以地下水的形式深藏在地表深处,实际上难以开发利用,只有0.4%的淡水资源可供循环利用。可见,淡水资源是有限的,这才是人口与水资源关系的核心问题。自工业化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淡水资源的需求量以更大的速度增长。据估计,公元前1个人每天消耗的生活用水为12升,中世纪增加到2040升,18世纪增加到60升,2000年增加到100立方米左右。,其实,真正的用水大户并不是对水的直接消耗,而是农业灌溉。据统计,农业灌溉用水占淡水资源消耗总量的75%左右,美国和日本农业用水量是工业用水量的23倍。当然,工业用水量也很大,而且增长速度极快。由于对水资源的需求

13、量快速增加,使本来就分布不平衡的水资源出现了严重的供求矛盾。目前,全世界每年都有4.5亿人面临缺水问题,如按当前形势发展下去,25年后全世界严重缺水的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2001年召开的50多个国家的环境专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上,已经把水资源短缺导致的危机列为排在全球变暖之后的第二大环境问题。我国水资源不足的问题也非常严重。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4180.2亿立方米,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6.9%;2010年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1800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属于13个贫水国之一。,水资源问题还表现为污染严重。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每年排出的工业和生活污水约为4200亿立方米,造成的水

14、体污染为55000亿立方米,致使1/3的淡水资源受到污染;2000年全世界污水排放量达到18000亿立方米。2009年,我国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37.47亿吨,其中11.11亿吨不达标;工业废气排放量为519168亿标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498万吨;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5804万吨,无害化处理率为77.9%。我国27条主要河流中的15条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地下水资源的47个城市中的43个被污染。2007年5月发生于太湖的蓝藻污染就曾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以至于居民饮用水都成了问题。,六、人口增长与矿物资源和能源 矿物资源是人口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目前70%的工业制成品原料和90%的能源来

15、自于矿物资源。矿物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因此,相对于恒定资源和生物资源来说,更具稀缺性,更容易因为遭受严重破坏变得不可逆转。矿物资源是有限的,而且分布极不平衡,从而导致了人口与资源关系的诸多矛盾。,第二节 人口与环境,一、环境与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概念人口生存的环境包括生物圈、大气层、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和能源等自然环境以及经过人类劳动建造的城市、村庄及其他人工建筑物等人工环境。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环境是由许多复杂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通常称之为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并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使生物环境

16、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有机体。,(二)生态系统的分类 生态系统可以分为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生命系统指的是自然界中的人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种生命有机体的总和。环境系统指的是自然界中的光、热、空气、水、土壤以及各种有机和无机元素的总和。生态系统主要指自然生态系统,同时也包括人工生态系统或人类生态系统。,二、人类对环境的适应和利用 在人类产生初期,主要是如何适应自然环境的问题。人类使用的劳动工具是石块、木棒等自然物,主要食物来源于采摘野果、狩猎和捕鱼,人类生存空间及增长速度完全取决于环境的承载力。在这个阶段,人类主要是适应环境,对环境的能动作用微乎其微,对台风、洪水泛滥、泥石流、火山爆发、地震等

17、环境灾害所造成的破坏处于无法防御的被动局面。因此,基本上没有对环境系统造成破坏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取代了更原始的采集业和狩猎业,生产型经济逐渐取代了依赖型经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开垦耕地、建造房屋和畜棚,有了对环境的改造活动。在环境系统中,除了自然系统之外,就出现了基于人类劳动所形成的人工环境。当然,这种人工环境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还很大。农业社会后期,由于人口增加带来的对生活资料的需求的增长,人类加深了对土地的依赖和开发程度。为了从自然界得到更多的物质资料,开始了毁林开荒、变牧为农、围湖造田等影响环境的活动。,进入工业时代后,人类加大了对环境的利用

18、,进入了大规模开发自然环境的阶段。这一阶段,人类对环境的利用不仅涉及耕地、草原、森林等地表环境,还进一步延伸至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各种金属矿藏等地下环境。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人类福利不断提高的同时,环境利用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自然生态系统开始恶化,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三、环境污染问题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人口增长、工业化推进、人口城市化速度加快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了大量残渣和废弃物,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造成环境污染。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环境污染由地区性问题变为全球性问题。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和人口增长引起的,特别是

19、传统工业化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为特征,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悬浮颗粒物矿渣、炉渣和粉尘等大量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固体废弃物,直接污染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据世界银行估计,20世纪80年代后期,全世界大约有13亿人居住在空气中悬浮颗粒物超标的城市地区,10亿人生活在二氧化硫超标的城市地区,世界人口中20%的面临着呼吸系统疾病和癌症的严重威胁,每年直接导致3070万人死亡。据生态学家估计,在酸雨严重的德国,每年有20004000名少年儿童和老年人直接死于酸雨污染;美国每年死于酸雨污染的人数多达5000人。全世界每年有10万人死于皮肤癌。据测算,空气平流

20、层的臭氧层每减少1%,皮肤癌的发病率就增加2%。臭氧层的破坏还能使马铃薯、瓜类、白菜等多种蔬菜质量下降,农作物进化过程发生变异,进而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动植物分布状况。,环境污染对气候的影响。环境污染对大气结构的破坏,还导致“温室效应”增大,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可见光透明,因此,二氧化碳如同玻璃一样,能使太阳光辐射的能量通过近地表大气层使地球发生“温室效应”。而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快速增加正是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产物。据统计,在过去的100年间,地球的平均气温上升了0.30.4度。据最乐观的估计,在21世纪,全球平均气温将以每10年

21、0.3度的速度上升,进而加速南北两极冰层融化,使海平面每10年升高6厘米。此外,“温室效应”还诱发气候干燥,导致植物群大面积毁坏、沙漠化加剧。,第三节 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一、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的两种观点在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上,主要存在悲观派和乐观派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悲观派在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上,悲观派认为,由于人口增长会增加对资源的需求,甚至超过资源的供给能力,最终出现资源和能源耗竭的结局,人类自己走向毁灭。解决的途径就在于控制人口增长,调整人口需求与资源环境供给关系,使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达到一种均衡状态。,1.马尔萨斯 悲观派的理论可以追溯到马尔萨斯。马尔萨斯人口论中人口

22、与资源环境关系的中心思想就是“二力平衡”学说,即人口增殖力和土地生产力的平衡。用他的话说就是,“人口增殖力和土地生产力天然地不相等,而伟大的自然法则却必须不断使它们的作用保持相等,我认为,这便是阻碍社会自我完善的不可克服的巨大困难。”那么,马尔萨斯是怎样认识到“两力平衡”自然法则的存在的呢?他首先明确了两个公理:“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继而提出了三个命题:第一,“人口没有生活资料便无法增加”;第二,“只要有生活资料,人口便会增加”;第三,“占优势的人口增殖力若不产生贫困与罪恶便不会受到抑制”。,为了论证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变化趋势,马尔萨斯提出

23、了两个级数:“一旦接受了上述两项公理,我便可以说,人口的增殖力无限大于土地为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能力。人口若不受到抑制,便会以几何比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却仅仅以算术比率增加。懂得一点算数的人都知道,同后者相比,前者的力量多么巨大。”为了解决不可避免的人口过剩,马尔萨斯提出了“两种抑制”的思想。所谓两种抑制,就是两种“妨碍”人口自然增长的手段和力量,即“预防性的抑制和积极的抑制”。“所谓预防性的抑制,是指人们对养家糊口的忧虑,所谓积极的抑制,是指一些下层阶级实际所处的困难境地,使他们不能给予子女应有的食物和照料。”那么,为什么人口增加赶不上生活资料的增长呢?在他看来,是因为“土地肥力递减率”的规律在

24、起作用。,2.罗马俱乐部 罗马俱乐部是由时任意大利咨询公司董事长的配西博士(Dr.Peccei)于1968年4月发起组织的一个全球性学术研究组织。当时,他邀请了十多个发达国家的30多位著名自然科学家、教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聚集在意大利罗马的林西研究院,研究人类目前和未来的困境。因这个研究组织成立于罗马,而且是一个松散的学术性组织,故人们后来称之为罗马俱乐部。,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丹尼斯梅多斯(Dennis L.Meadows)教授等人组成的研究小组在对人类困境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人类所面临的难题是由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业和污染五个因素引起的,这五个因素最终会限制地球上

25、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为了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向社会扩散,以梅多斯为主,把讨论和研究的问题加工整理,写成了该俱乐部的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1972年)。该书提出了以增长极限理论为主要内容的世界发展模型。,3.其他悲观论观点 威廉福格特(Willian vogt)在1949 年出版了生存之路,认为当时的世界人口增长已经超过了土地和自然资源的负载能力,人类面临灭绝的危险;人类生存的道路,在于控制人口增长,恢复并保持人口数量和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之间的平衡;防止人口过剩的基本途径是降低出生率,提高死亡率。他还提出了人口与土地关系的简单方程式:CB:E(C代表土地面积的负载能力,具体指土地向动物提供饮食和住

26、所的能力,如果专指人类,则表示土地为复杂的文明生活服务的能力;B指的是生物潜力,即土地上的植物提供住所、衣着,尤其是粮食的能力,只有植物才能从大地和空气的原料中合成可供动物吸收的食物,这是动物食物的惟一存在形式;E代表环境阻力,包括被人类破坏的环境、对生物潜力或生产能力所加的限制。负载能力就是这两个因素相比的结果)。,美国人口学家赫茨勒()1956年出版了世界人口的危机一书。他认为,马尔萨斯的基本命题并没有过时,“马尔萨斯的著作中固然存在着教条、矛盾、疏漏和目光短浅以及不切实际等缺点,但是,他的许多主要的和基本的原理看来却经受住了时间和环境的考验”。他还较早提出了“人口爆炸”的观点,认为世界人

27、口就像氢弹爆炸一样骤然增长了若干倍。,(二)乐观派 在罗马俱乐部提出增长极限论后,围绕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的种种后果,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场大论战。在这场论战中,形成了乐观主义人口经济理论,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赫德森研究所所长赫曼康恩(Herman Kahn)和该所研究人员威廉布朗(Willian Brown)、洛思马特尔(Leonth Martel),以及美国伊利诺利大学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教授朱利安林肯西蒙(Julian Lincoln Simon)等。针对悲观派把需求爆炸,即把需求的巨大增长看成是经济增长的阻力的观点,乐观派认为,需求的增长是刺激人们寻找、开发、利用新的资源和能源的巨大动力。,

28、西蒙在最后的资源一书中认为,需求的增加将推动人们去寻找新的能源和资源,发明新的开采、加工、使用资源和能源的技术和工艺,发掘各种代用品。因此,从长远看,自然资源的供应量可望是无限的,经济增长中资源、能源的潜力是无穷的。他还在人口增长经济学一书中用历史的事例反驳了资源耗竭论,说明需求的增加会刺激和推动寻找、开发、利用资源,从而推动经济增长。,乐观派认为,悲观派之所以提出资源耗竭论的观点,主要在于悲观论者把世界上的资源和能源看成是固定不变的,低估了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和以及科学技术对发现新资源、改善环境的作用。他们指出,把世界上的资源和能源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虽然能打动

29、一部分人,但却把人们引入了歧途。世界上的资源和能源只存在分布不均衡或某些资源不足的问题,而不存在或者也不会出现重要资源在总体上严重短缺和即将耗尽的问题。他们指出,“今天是知识、信息爆炸(激增)的时代,科学技术进步飞速,它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日渐加大”,“科学技术具有神奇般的力量去克服人类面临的种种困境和解决经济增长中的难题”。不但如此,科学技术进步还是解决环境污染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手段。,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实现自然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并且使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状态。所谓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只是针对作为恒定资源的生态环境资源和可再生的生物资源而言的。就环境资源

30、来说,就包括光、热、空气和水,这类资源比较稳定,一般不会因为人类的开发利用而明显减少,因此也被称为恒定资源。恒定资源都属于非生物资源,它可以借助于自然循环不断更新,具有可持续性。但是,如果对其进行持续性的破坏,也有使之丧失可持续性的可能。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全球性“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空洞,就是它的可持续性可能转变为非可持续性的危险信号。这表明,恒定资源的可持续性也是有条件的,如果背离其存在与发展所必需的条件,其可持续性就有可能丧失。,就生物资源来说,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这类资源可以通过自身的繁殖再生产出来,因而也称为可再生资源。在正常情况下,这类资源具有可持续性。但是,如果对它持续地加

31、以破坏,也会中断其再生产过程,即存在丧失可持续性的危险。20世纪后半叶,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刻意追求高消费模式、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贫困问题加剧等,这些问题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许多生物资源面临灭绝的危险。这表明,生物资源的可持续性同样是有条件的,人类只有按照生物资源生存和发展的规律进行生产和再生产,才能保证生物资源的可持续性。非再生矿物资源,从理论上说不存在可持续性,因此,应当在优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力避出现枯竭的危险。,三、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的战略:可持续发展,(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背景和含义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的不协调

32、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使得一些学者开始思考人类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的缺陷,认识到人口增长和人类不适当地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导致资源匮乏、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等生态危机的重要因素,其结果是对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破坏。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了“合乎环境要求的发展”、“生态的发展”、“无破坏的发展”和“连续的和可持续的发展”等概念,并且强调,各国在规划行动方案时,应当将发展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寻求建立某种协调关系。,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从发展的“三原则”(即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出发,第一次阐述了可

33、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的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这一定义对后来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产生了极大影响,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采纳。,(二)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为了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并且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推进各国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联合国于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文件,从根本上否认了工业革命以来高投入、高消耗、高生产、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针对发展中国家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

34、,要求各国“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使所有人民都享有较高的生活质量,各国应当减少和消除不能持续生产和消费模式,推行适当的人口政策,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影响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并强调缩小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水平上的差距是满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绝对必要条件。,1994年,联合国在埃及开罗召开了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通过了关于国际人口与发展的行动纲领等文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的观点,赋予了可持续发展新的含义。针对世界人口继续增长的趋势,强调了人口因素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把人口因素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可以加快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会议还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越来越突出,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人口数量仍然快速增长,贫困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环境严重退化。这些问题都是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人口增长、持续的贫困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增加人口问题的国际合作。同时还阐明了可持续发展与普遍和持续的贫困不相容的观点,认为可持续发展应当以消除贫困、普遍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为目标,加强在根除贫困这项基本任务上的国际合作,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