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985197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384.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主讲人:刘 立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硕士、理学学士(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清华大学 科学技术与社会中心)学术领域:科技哲学、科技史、科技政策Email:Phone:6277 3013(offfice),论著及奖励,论著:在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科技论坛、中国软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收录数篇;著作及译著5部,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奖励:南京理工大学董事基金奖教师一等奖,1998年,优秀学术论文奖若干。北京大学光华奖学金,2001年;北京大学研究生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北京大学社会工作奖,20

2、01年。,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Community:A group of people having common interests.scientific community 科学共同体,即科学家的群体(或群落或部落),其成员共享相同的或近似的价值、传统文化和目标。按库恩的说法,科学共同体遵守同样的“范式”(paradigm)。相近的概念:republic of learning;republic of science,科学共同体的主体,科学共同体的主体:科学家和工程师;科学家:scientist,1840s出现这一词汇;此前叫men(woman)of science,natural ph

3、ilosopher谁是科学家?科技统计上把具有学士学位的专业人员,计为科学家。一般而言,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可以被称为科学家,包括社会科学家。,科学共同体的结构,结构:分布在学术界、工业界和政府部门,即学术科学、工业科学和政府科学。在科技统计上,划分为:大学、企业、研发机构和其他一种分类:学院科学(家)、产业科学(家)、政府科学(家)学院科学:学术机构里从事的科学,主要指大学;学术科学家通常兼教学与研究一身政府科学:指既是政府资助的,又是在政府实验室进行的,如中国科学院产业科学:企业研发中心或工业实验室从事的科学,如贝尔实验室,学术科学家与产业科学家的区别,部分国家R&D经费按执行部门分布,部分

4、国家R&D人员部门分布,国家企业研究机构 高等学校 其他中国199942.728.521.47.4日本 199762.56.324.9 3.2英国199360.712.624.4 2.2法国199650.721.625.42.3德国199661.016.522.50.0瑞典199767.05.127.80.1瑞士199668.52.828.70.0俄罗斯199865.329.84.80.1韩国199766.211.720.91.2(资料来源:中国科学技术指标2000年,p.47pp.214-215),政府科学,进行使命导向的研究,如国防、能源、空间、环境、资源等领域,从事战略性的研究,从事大科

5、学冷战结束后,各国政府科学陷入困境。如美国,CEECs。转型,面向经济中国特色:中国科学院,经过艰难的改革,启动知识创新工程,步入佳境,趋势:加强产学研合作,美国:大学与产业的合作非常活跃;中国:启动“产学研合作”工程,学院科学,评价指标:科研重于教学,论文至上。MIT:教学好,科研不行,走人;科研好,教学不好,留人。Turnue?publish or perish system马太效应CUDOS优先权之争社会组织:正式组织、学会、学派、无形学院科技奖励,学术杂志(期刊):国际三大系统 SCI(SSCI,H&ACI)美国科学情报所ISI;EI工程索引;ISTP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高影响因子杂志:

6、nature,science。中国:核心期刊,权威期刊,cssci。引证率 citation,各国SCI论文排行榜2000年(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数据,2001年),1 美国 31.58%多年来约占1/32 英国 9.16%3 日本 8.16%4德国 7.78%5 法国 5.53%6 加拿大 3.91%7 意大利 3.77%8 中国 3.15%呈上升趋势9 俄罗斯 3.01%10 印度 1.81%,若干国家科学生产率评价,2000年,SCI论文集中度,1996年,全国1000多所高校中,排前10名的高校的SCI论文占高校总量的44排前50名的高校的SCI论文占高校总量的80。在1000多所高

7、校中,有100余所大学仅发表一篇SCI论文一篇SCI论文都没有发表过的有600余所。-资料来源:华琳,1999,Publish or perish system,发表论文,没有稿酬,或薄酬;还要倒贴版面费。即使如此,还要发。Why?一般的理解:名和利,皆取决于论文(职称、岗位津贴、课题、奖励)。原来是Publish or perish system在起作用。一译:不发表则发臭;又译:发表或毁灭我的翻译:要么发表论文,要么默默无闻,publish or perish体制的影响,重科研、轻教学;争资助,争课题追求“多快好省”出论文形成等级制度(hierarchy)1/10的科学家发表50的论文。形

8、成精英阶层传统纸质杂志不够用,出现电子期刊,working papers,会议论文压力太大,导致学术不端行为,Ethos and Norms,Ethos 科学的精神气质;我的翻译:科学格,类似“校格”。若干要素:公有主义(communalism)普遍主义(universalism)无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独创性(originality)怀疑主义(scepticism)简称CUDOS;为符合我国的习惯,略做修改为:UCDOSUCDOS,即科学的行为规范。,UCDOS(Merton),普遍主义:人们评价任何科研成果都应以科学本身的价值为标准,而不应该考虑政治的、人种的、社会的

9、、文化的、宗教信仰等其他方面的因素。公有主义:科学知识的共有性。科学知识是人类共同的财富。Public knowledge怀疑主义(有条理的怀疑)要求人们对任何科研成果评价的基本出发点是要持怀疑和批判态度。无私利性:要求人们在知识生产中要以追求真理真知为最大最高利益,而不应以此谋私利。独创性:讲究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前进一步,科学家行为方式的新的变化 强调知识产权。公有性和无私利性的规范的约束作用部分淡化。知识资本化正在取代“无私利性”。普遍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保持不变。,产业科学的规范PLACE(Ziman),Proprietary 讲究知识的专有权Local

10、研究局域的问题Authoritarian 服从权威的管理Commissioned 有目标任务导向Expert 被作为专门人才被聘用简称PLACE妙解:family,stop,marlboro,科学转型,从学院科学向后学院科学转型,马太效应,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个故事:凡有的,还要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去。即:富者愈富,穷者愈穷。马太效应:当一位科学工作者获得了一定的优势(论文、引证、名誉、奖励等)以后,他就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获得更多的优势,成为名人;另一方面,未能获得优势者,相对地会变得更加默默无闻,甚至成为“无产者”。(又称为累积效应、光环效应),马太效应 图示,例子1

11、:厉以宁,厉以宁的论著(19791988)个人专著 15部个人文集 9部合著 14部主编 16部其他:厉以宁词100首论文,文章,无计其数,例子2:胡适1,胡适(18911962),19101917年庚款生,Cornell和Columbia,师从杜威。1917年博士论文答辩,同年海归,任北大教授,翩翩年少;校长(19461948)。对中国文化的贡献:第一个提出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推动白话运动;第一个用白话写诗,推动现代新诗的诞生;第一编写中国哲学史专著,第一个用现代观点考证红楼梦,开创新一代红学。评价:“他几乎开创了一切”;“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 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世界的光

12、明,将永远存在”,胡适“博士”,1919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博士著。“胡博士”满天飞,“博士”成为胡适的专称。假博士“欺世盗名”10年;迟到的博士学位,1927年取得。胡适一生获得“名誉博士”,35个!来自香港大学(1935年)、哈佛、耶鲁、Princeton、牛津、夏威夷(1959)。,马太效应的后果,促使科学精英和权威的形成 诺贝尔奖得主、院士、长江学者导致科学共同体出现社会分层 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负面效果:名人“盛名之下,其实难符”;甚至出现“学霸”;做“小人物”难,人们以怀疑不信任的眼光看待他们,如在发文章、申请课题、评奖中,有的甚至受到鄙视、打击、埋没。克服消极作用:应造

13、成提携后进、人才辈出的良好氛围,重视“小人物”,给他或她一个机会,多一份宽容。,马太效应普遍存在,国家 富国与穷国地区 贫富差距在幼儿园、在小学、在演艺圈,马太效应在美国:贫富差距拉大,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90年代,美国最富的和最穷的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了,而且这一差距超过了80年代最穷的15的家庭在过去的10年中收入增长不到1%(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以后),而最富的那15的家庭收入跃增了15%。最富有的1%家庭拥有近全社会40%的财富,而底层80%的家庭只拥有全国16%的财富,美国前三名巨富(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和保尔艾伦)个人财产的总和更是超过了全球43个最穷国家的国民生产值的总和,全面建设小康

14、社会: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第一世界,像北京、上海、深圳。如果按照国际标准(世界银行1999年的数据,按照实际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的人均GDP),他们应该属于高收入国家或地区;第二世界,比如像广东和沿海的一些地区,它属于我们称之为叫上中等收入水平,这样的地区。这一部分人大约是占百分之二十一点几,全国人口;第三类就是所谓的叫做第三世界,属于下中等收入地区。大体也占全国人口的20多。到了“第四世界”的话,就是世界上所规定的那种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大约占我们人口的一半以上,大部分是在中西部地区,当然除了中西部一些城市以外。由于马太效应,可以预计,第一世界、第二世界将更加富裕,上海将在头20年达到GDP人

15、均8000美元。第三、第四世界将奔小康,但与第一、第二世界的差距会拉大。,优先权之争,例子:微积分的发明权,牛顿与莱布尼兹;DNA的结构,鲍林与Watson&Crick原因分析:1存在着同时独立的发现 如能量守恒定律2人类的本性自我中心、自我表现主义使然,国家亦如此3实质在于,争夺科学荣誉,争夺科学荣誉背后的社会承认。“承认是科学王国的最高通货”,优先权之争的社会意义,通过争论,把知识生产置于最广大的社会控制之中。通过争论,促进科学的发展和知识的增长克服消极影响:人身攻击、谩骂、刻毒提倡友好的、宽容的争论,科学的社会组织,学派学会无形学院,(1)学派,一种重要的社会内在形式.由具有共同学术思想

16、的人们组成,有公认的学术权威为带头人.有的学派还有世代相继的师承关系,甚至有广泛的国际性.内聚性,权威作为组织的核心;整体性,形成有竞争力的集体;传承性,形成学术思想的历史继承关系;排它性,学术思想上的党同伐异.学派在推动科学发展上有巨大的科学能力,富有生命力,但如果过分排它形成门户偏见时也会影响科学的发展.,案例1:李比希学派,李比希(18031873),德国化学家。创建有机化学理论,发明实验室教学法和Seminar教学法,开创农业化学、化肥工业把Giessen建设为世界化学的“圣地”,吸引各国青年学子;名师出高徒,人才脱颖而出,形成李比希学派,是跨国学派。,李比希科学家族,家谱图 发现苯环

17、结构的Kekule是李比希的学生;发明元素周期表的门捷列夫是李比希学生的学生。截至1955年,出现40位诺贝尔奖得主。如靛蓝的合成者Bayer1905、化学药物疗法埃利希1908、物理化学创始人Osterwald,1909、合成氨Haber1916、煤变油Bergius1931、高分子化学Staudinger 1953等。参见:刘立 著:插上科技的翅膀:德国化学工业的兴起,1999年,第3章,李比希学派,pp.16-37。,案例2 清华学派,何兆武:也谈“清华学派”,读书,1997年。网上可查得清华学派研究 国家社科立项课题,学派的功用,培养杰出科学人才的摇篮带头发展科学的重要力量纽带作用 非

18、正式的形式,如剑桥大学的下午茶、波耳学派的餐厅讨论会,学派的形成条件,有一位有威望的学派领袖有共同的研究纲领良好的交流、协作氛围有补充新人员的渠道有实验室有经费支持中国有没有学派?应倡导建立科学学派。,(2)无形学院(圈子)以优秀科学家为中心,以学术思想为沟通为宗旨,以学术讨论、通信交流为形式,立足于自由联合的科学家非正式团体。内在社会形式之一.往往是多学科的;强调交流借鉴,所以排它性不强。任何大学科中都有这种小规模的、百人左右的“无形学院”,他们互送未定稿、通信、交流信息,或进行教学和科研上的互访或合作来加强联系。在科学前沿,往往是由少数人的非正式交流系统的“无形学院”创造出新知识,然后由正

19、式的交流系统来评价它、承认它、传播它。现代沟通手段:Email,mailist,(3)学会、协会最为广泛的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外在组织形式。它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职业科学家科学家团体,是科学劳动者的集团利益的代表,主要任务是学术交流。当代众多学会不但已覆盖各国的科学共同体成员,而且已经走向国际性联合。在现代国家里,各种学会是政府领导科学技术的智囊团和思想库,是促进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有组织的力量。,例子,著名学会:英国皇家学会;美国国家地理学会discover channel 放映百年纪念中国科协 网址http:/,科技奖励制度,国际上诺贝尔科学奖 中国“零的突破”中国奖励系统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吴

20、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国家自然科学奖(连续四次空缺)国家发明奖(空缺)本校的奖励系统(教师、学生),科技奖励的意义,科技奖励是社会对科研劳动成果的承认科技奖励是社会付给科技劳动者的报酬(精神的和物质的)科技奖励是对科研劳动者的激励手段科技奖励是科学的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参考书,约翰齐曼 著,曾国屏等译:真科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关于该书的一个书评,见:刘立,孙立:认识真科学的真面目,科海纵横Bridgstock,et al.,1998.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an introduction,Cambridge U.Press.,思考题(任选一题),举例说明publish or perish体制的利弊现实生活中的“马太效应”对ucdos和place发表评论收集一个关于科学优先权之争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