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一)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010219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4.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一)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大学》(一)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大学》(一)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大学》(一)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大学》(一)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一)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一)PPT课件.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学曾参,带领人:陈益颖2017年4月13日,万丰悦读时光,大学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学术特点、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大学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第一讲:大学略说,2,一、大学由来,汉唐时期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尽管大学没有从礼记中独立出来,但是,西汉的董仲舒、东汉的郑玄、唐代的孔颖达和韩愈,他们对大学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影响了大学的学术地位。,第一讲:大学略说,3,一、大学由来,宋代时期程颢、程颐将诗、书、礼、易、春秋称作“大经”,

2、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称作“小经”,并继续尊崇儒家经学的正统地位,认为“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人德之门也。”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自宋以后,大学成为科举考试科目的钦定科目。,第一讲:大学略说,4,一、大学由来,大学提出了一个政治哲学纲领。大学可以作为科学启蒙第一书大学虽然充满着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但是却有重要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论述。,第一讲:大学略说,5,二、大学贡献价值,大学作为“四书”之首,是儒学重要的思想载体。(廉政文化建设)

3、大学经济学书籍。,第一讲:大学略说,6,二、大学贡献价值,大学修身的法典大学是讲教育学的著作,影响着学风。大学是国学经典之一,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大学能治病-,第一讲:大学略说,7,二、大学贡献价值,不但是知识教育,更是智慧教育;不但是生活技能教育,更是生命觉醒教育。真正读懂了大学,你的内心就会爆发出神奇的智慧,从此,没有任何事情能够困扰你。真正读懂了大学,你的内心就会有强大的力量,从此,没有任何人能伤害你。真正读懂了大学,从此,你就走在了内圣外王的成功道路上!今晚,就让我们一起研读大学,探寻国学根本经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探求生命智慧。,8,大学,读大学部分,观呼吸三分钟,静心,三、大学作

4、者:曾参,11,(一)曾子简介: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sh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山东嘉祥县)。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12,(一)曾子简介: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著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13,四、“大学”的含义,“大学”一词包含三种意思:(1)指成人所受的教育,与“小学”相对而

5、得名。古代把童子所接受的启蒙教育称为“小学”,而把成人所受的高等教育称为“大学”。(2)大人之学。(3)大觉。“大觉”是佛教用语,有自觉和觉他两层意思。,第二讲大学三纲浅释,大学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16,大 学,大学三纲八目结构图,大学之道大略:三纲、八目、七证,18,“明明德”简释,明明德”三字第一个明,是动词,明之也,明白、明了的意思第二个明,与德合起来,就是明德一词,是形容这个德,是很光明、美好、圆满至善明德:王阳明把他讲做是“天命之性”,他不单纯是一个学问,

6、也不是仅仅只是说道德,而是性德,中庸里称之为天命,老子称之为道。,19,“明明德”各家注解:,朱熹的解释:“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天是天然、自然,本来就在的,本来就有,明德叫做“虚灵不昧”(虚灵不昧,虚是空虚,无色无形,灵是我们的灵性、智慧,不昧是常放光明。)人之初,性本善,因被“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经常迷失本性,因为欲望习气的原因,被时常遮蔽了,经常违背大道,但是,我们人的本性之光明、明德,一直都在那里的!所以我们的学习就是“当因其所发而明之,以复其初也!”通过学习圣贤之道,回复本性的良知。,20,“明明德”各家注解:,

7、张居正直解:“上明字,是用工夫去明他。明德,是人心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的本体。”(人)有生以后,为气禀所拘,物欲所蔽,则有时而昏,故必加学问之功,以充开气禀之拘,克去物欲之蔽,使心之本体,依旧光明,譬如镜子脏了,磨得还明一般,这才是有本之学,所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21,“明明德”各家注解:,王阳明解:“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hs),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

8、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22,“明明德”各家注解:,蕅益大师解:“道者,从因趋果所历之路也。只一在明明德,便说尽大学之道。上明字,是始觉之修。下明德二字,是本觉之性。”前一个明字是始觉之修,就是修德,动词;后一个明字,是讲本觉之性。修行就是把我们的本觉之性圆满的恢复出来。(进一步:明德是讲自己,亲民是讲众生,至善是最后的佛境界。),23,迷失图,24,“物欲所蔽”,25,“格物致知”,26,“亲民”的各家注解:,朱熹四书集注解:把“亲民”当做“新民”来讲:“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

9、其旧染之污也。”新是革新,把旧的去掉,就是革新。旧的是我们的习气,所谓毛病、习气,这是旧的东西。把习气毛病去除掉,自性的光明就显发了。所以首先要自己革除旧习,要自新,这就是“自明其明德”的意思。,27,“亲民”各家注解:,张居正直解:(从朱熹之说)“亲民。亲字,当做新字,是鼓舞作兴的意思;民,是天下的人,天下之人,也都有这明德,但被习俗染坏了,我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鼓舞作兴,使之革去旧染之污,亦有以明其明德。譬如衣服涴(音卧,意污)了,洗的重新一般,这才是有用之学,所以大学之道,在新民。”,28,“亲民”各家注解:,王阳明解:“亲民”是亲近民众。自己明明德之后,再跟民众在一起,教化民众

10、,自度度他,让民众都觉悟。“修己”便是明明徳,“安百姓”便是亲民。王阳明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亲字义。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义。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29,“亲民”各家注解:,蕅益大师解:“我心既尔,民心亦然,度自性之众生,名为亲民。”家国天下,芸芸黎庶,森罗万品,皆是吾人明德自性中物。故众生有病,我亦有病,万方有罪,在我一人。自觉觉他,自觉

11、是自明其明德,觉他就是亲民!,30,朱熹:自度 阳明:度他,31,“止于至善”各家注解:,朱熹解:“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止”当“必至”、“不迁”之意,就是必须达到;“于”为虚词,“至善”是事理的极致,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尽善尽美的“尽善”之意。“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32,“止于至善”各家注解:,张居正直解:(从朱熹之说)“止于至善。止,是住到个处所不迁动的意思;至善,是事理当然之极。大人明己德、新民德,不可苟且便了,务使己德无一毫之不明,民德无一人之不新,到那极好的去处,

12、方才住了。譬如赴家的一般,必要走到家里才住,这才是学之成处,所以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33,“止于至善”各家注解:,王阳明解:“至善者,明德、亲民之极则也。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谓良知也。至善之发见,是而为是,非而为非,轻重厚薄,随感随应,变动不居,而亦莫不自有天然之中,是乃民彝物则之极,而不容少有议拟增损于其间也。少有拟议增损于其间,则是私意小智,而非至善之谓矣。自非慎独之至,惟精惟一者,其孰能与于此乎?故止至善之于明德、亲民也,犹之规矩之于方圆也,尺度之于长短也,权衡之于轻重也。故方圆而不止于规矩,爽其则矣;长短而不止于尺度,乖其剂矣;

13、轻重而不止于权衡,失其准矣;明明德、亲民而不止于至善,亡其本矣。故止于至善以亲民,而明其明德,是之谓大人之学。至善,是指吾人明德之本体,亦即所谓的良知。吾人意欲探究万事万物之理则,当求之于心,心即理,理即心。吾人良知,本来智慧具足,便是自家的准则,吾人起心动念、待人接物之时,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半点也瞒他不得,他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吾人只是不要欺骗于他,老老实实依着他去做,善便存,恶便去,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良知的真实功用。,34,“止于至善”各家注解:,蕅益大师解:“成自性之佛道,名止至善。亲民止至善,只是明明德之极致,恐人不了,一一拈出,不可说为三纲领也。此中明德、民、至善,即一境三谛。明,亲、止,即一心三观。明明德即自觉,亲民即觉他,止至善即觉满。”至善,乃是究竟圆满之论。一切众生本来具足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自觉是明德,觉他是亲民,觉行圆满是止于至善。,35,圣贤之路,36,推荐书目:,原本大学微言南怀瑾细讲大学钟茂森大学解读徐醒民大学章句朱熹(宋)大学直解张居正(明)大学问王阳明(明)四书蕅益解蕅益大师(清)注:讲义内容均参考以上书目及古圣先贤的讲义,有谬误处还请方家指正,读者见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