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第十四章+电泳分离技术.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016030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1.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第十四章+电泳分离技术.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第十四章+电泳分离技术.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第十四章+电泳分离技术.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第十四章+电泳分离技术.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第十四章+电泳分离技术.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第十四章+电泳分离技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第十四章+电泳分离技术.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四章 电泳分离技术,前 言,1937年,瑞典科学家Tiselius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台电泳仪,建立了移界电泳法,并于1948年荣获诺贝尔奖。70年以来,电泳技术围绕制胶、电泳、染色三个技术环节,不断改进,以实现下列目标:1、提高分辨率及灵敏度。2、简化操作,缩短电泳时间。3、扩大应用范围。各类电泳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各个领域。,电泳是指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向着与其电性相反的电极移动的现象。电泳技术指利用电泳现象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分析的技术。,1.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u:泳动度or泳动率(cm/伏秒or分)V:泳动速度:cm/秒or分E:电场强度:伏特/cm,d:泳动距离:cmt:电泳时

2、间:秒/分U:电压:常压(100500v)高压(50010000v)仅需几分钟l:支持场的长度(有效长度),(1)泳动度u(迁移率):带电质点在单位强度电场下的泳动速度,不同分子在同一电场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泳动度,(2)影响泳动率u的因素 内因:1.净电荷 2.质点大小 3.质点形状 外因:1.V(U/L)2.缓冲液的pH(pH恒定)3.离子强度I 最适:0.02-0.2 4.电渗:液体对固体支持物的相对移动,(3)电泳类型 a.载体电泳 纸电泳、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粉末电泳、细丝电泳、凝胶电泳。凝胶电泳包括:琼脂糖凝胶、淀粉凝胶、硅胶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包括:垂直板、盘状、

3、等电聚焦、梯度、免疫电泳 b.自由界面电泳 支持物为溶液,很少用。,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单体丙烯酰胺(Acr)和交联剂N,N-甲叉双丙烯酰胺(Bis)在加速剂 N,N,N,N-四甲基乙二胺(TEMED)和催化剂过硫酸铵(AP)或核黄素(C17H2O6N4)的作用下聚合交联成三维网状结构的凝胶,以此凝胶为支持物的电泳称为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凝胶的聚合反应:,Ammonium persulfate(free radical initiator)过硫酸铵,Acrylamide(monomer),Bis(acrylamide)(bridge),TEMED(catal

4、yst):四甲基乙二胺,自由基的生成者,凝胶的基本單位:丙烯酰胺,交联使聚合产生分枝:甲叉丙烯酰胺,帮助传递自由基的加速剂,Acrylamide 有毒性!,CH2=CH-CO-NH2,1,2,核黄素-TEMED系统与过硫酸铵-TEMED系统,丙烯酰胺单体聚合过程:,聚合反应,交联剂造成分枝,端点自由基可再延续,freeradical,Bis,Bis,聚合反应,交錯连結,自由基形成,光聚合:核黄素为催化剂(阳光,日光),制大孔胶。化学聚合:制小孔胶。过硫酸铵(NH4)2S2O3 APS(引发剂)N,N,N,N-四甲基乙二胺,TEMED(加速剂),2.1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三种物理效应 样品

5、浓缩效应 分子筛效应 电荷效应,三种物理效率使样品分离效果好,分辨率高,(1)样品浓缩效应:由凝胶系统的不连续性产生。凝胶孔径不连续性 缓冲液离子成份的不连续性 pH的不连续性,凝胶孔径不连续性 单体浓度 交联度 大孔胶:T=3%C=2.0%小孔胶:T=7%C=2.5%,凝胶网孔大小:聚合链长度:由Acr浓度 交 联 程度:由Acr与Bis相对比例 Bis的浓度低,孔径大,可在聚合前调节单体与Bis的浓度比 如:Acr Bis T(%)小孔 28.0g 0.735g 7%大孔 10.0g 2.5g 2.5%,凝胶浓度(T)的选择与被分离物质分子量密切相关。分子量范围 适用的凝胶浓度/(%)蛋

6、白 质 5105 2-5 核酸(RNA)104 1520 104105 5-10 105-2106 2-2.6,缓冲液离子成份的不连续性 大孔胶 pH=6.7 先行离子:Cl-存在于凝胶层中任何pH值下 随后离子:Gly-存在于电极缓冲液中 pI=6.0 pK1=2.34 pK2=9.70 在pH=6.7时,只有少数解离为Gly-,多数为Gly+-。Pr分子在pH6.7时以Pr-形式存在,pH的不连续性 pH 大孔(浓缩)胶 6.7 小孔(分离)胶 8.9 缓冲液 8.3,A为电泳前3层凝胶排列顺序,3层胶中均有快离子、慢离子 B显示电泳开始后,蛋白质样品夹在快、慢离子之间被浓缩成极窄的区带。

7、C显示蛋白质样品分离成数个区带。,电泳过程示意图,不连续系统浓缩效应示意图,连续胶与不连续胶:连续胶:胶条(胶板)的浓度、pH值、组成成份不变不连续胶:胶条(胶板)的浓度、pH值、组成成份变化,连续胶的制胶过程与点样过程,玻璃板(前,后),样本梳,间隔条,间隔条,浓缩胶,分离胶,不连续胶的制胶过程与点样过程,玻璃板(前,后),样本梳,间隔条,间隔条,电泳凝胶系统的组成:,1,电泳系統,pH,胶体浓度,缓冲液,上层(负极)缓冲液,2,样品溶液,3,浓缩胶,6.9,4,分离胶,胶体,5,下层(正极)缓冲液,不连续胶有聚焦样品的作用,变性胶与非变性胶:变性胶:胶电脉在蛋白质变性的状态下进行,主要指S

8、DS变性条件下进行。非变性胶:电泳在蛋白质保持天然状态下进行,不加变性剂。,SDS 在蛋白质表面 均匀敷上 一层负电:,SDS,变性蛋白质成一线状分子,原态蛋白质,並且均匀带上一层负电荷,非极性尾部,极性头部,三种不同性质蛋白质的电泳比较:,X,Y,Z,-,-,+,电泳装置,图1 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示意图(A为正面,B为剖面)(1)样品胶pH6.7(2)浓缩胶pH6.7(3)分离胶pH8.9(4)电极缓冲液pH8.3,架膜,加盖,接导线,开机,3.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分离血清清蛋白,电泳仪器,实验操作:浸泡 将醋酸纤维素薄膜在缓冲溶液中浸泡20min,取出识别光面和麻面。点样 用镊子将薄膜置

9、于滤纸上,吸收多余的液体,用铅笔在薄膜麻面一端2cm处画一细线,利用载玻片一侧蘸取样品,于细线处点样。电泳 将薄膜麻面朝下,平悬于电泳槽支架的滤纸桥上,点样一端靠近负极;通电后先使U=80V,待10min后,使U=120V电泳40min。染色 将薄膜取出后,置于氨基黑10B染色剂重染色10min。漂洗 将薄膜取出后,移至漂洗液中,漂洗若干次,至无蛋白区无蓝黑色。,4.等电聚焦(Isoelectro focusing IEF or EF),原理 Pr为两性电解质,不同Pr其aa的数量、种类及占比例不同,因此pI不同,pI范围窄且净电荷为零,因此依pI分离Pr。EF是在凝胶中加两性载体电解质,通直

10、流电后,可形成从阳极到阴极逐步增加的pH梯度(连续的、稳定的、线性的pH)。,原理(续)当Pr在电场中迁移到它的PI时,由于净电荷为零,不再移动。如扩散,附近的凝胶会使其荷电,阳、阴极会重新吸引它回到pI位置。因此Pr只能在pI位置被浓缩成窄、稳定的带。称这种浓缩效应为聚焦。只要凝胶中的pH梯度范围足够窄。便可将pI相近的Pr分开,EF是电泳技术中分辨率最高的技术。,方法(EF的关键)载体两性电解质CA 分辨率0.01pH 固相pH梯度 以具弱酸或弱碱性质的丙烯酰胺衍生物 CH2CHCONHR R=COOH R=4级氨基 R为弱酸or弱碱,形成缓冲体系,体系分辨率达0.001pH pH梯度范围

11、最窄可为0.01pH/cm CAIEF是两性分子,在凝胶聚合时形成两性分子;在电场中,CA迁移到自己的pI而形成pH梯度.,5.电泳技术问题及对策,1).低离子溶液中,不同电荷的蛋白质分子间会发生相互静电作用,增加溶液离子强度可减少这种作用,但会提高电泳时的电流,使产热更多,温度升高又促进蛋白质的扩散,使区带变宽,分辨率下降.因此电泳缓冲液的离子强度必须控制适当。,0.02-0.2M 的离子强度离子强度低,速度快,发热低,有电渗离子强度高,速度慢,发热大,电泳技术问题及对策,2).蛋白质分子所带净电荷主要取决于电泳缓冲液的pH值,应仔细调整和控制电泳缓冲液的pH值,使各组分分子的净电荷数差异加

12、大.但极端pH下蛋白质会变性失活,因此一般控制在pH4.59.5之间;,电泳技术问题及对策,3).缓冲液的种类,浓度和其他电解质浓度影响蛋白质所带电荷的极性和数量,同时还影响蛋白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须根据分离溶质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缓冲系统;,电泳技术问题及对策,4).表面活性剂(SDS等)强烈破坏蛋白质分子间的非共价作用,使蛋白质分子为表面溶剂分子所包围,阻止了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也消除了不同蛋白质固有的电荷差异;,电泳技术问题及对策,5).控制电泳介质的有效黏度,包括选择适当的凝胶孔径和添加能增加介质黏度的物质;,电泳技术问题及对策,6).电泳过程发热量的控制:发热的难题:蛋白质变性;蛋白质区带扩散,分辨率下降;对策:减少发热:降低电流,提高电压;提高传热表面积;提高材质的传热系数;提高冷却系统的温差.减少扩散:增加缓冲系统或介质的黏度可以减少扩散;在微重力作用下进行电泳;,思考,什么是等电点电泳?什么是等电聚焦电泳?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什么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