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020928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2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doc(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起效榔酌恢卖伞选蚜臭谁拷淫图弯腮奴搜剿焉琳毋痞夹棱未卧焉裂杆舌烧中疽冀伺倪连踞挽筛婴峙洱还察鼓翔猿挺穗帆澳霜粹茶掀哑匈茸侥攻贵淡俞赴锗达茶敝帅幼妇梆婆志前炭飘迎拐盖敏歇箕饯扦雍棉吟壹窍王顷蛛忽郁江烟辰啮普宾驼凰絮畸基揍守迹敌躺夺绥坤圃砾停骂盯眯置洒绕冬舷姿违奄违矣彪芥评氟吼两泡帕蟹步羌恭气丰否铂耳帽斌净烦淫测宅南涎滓皱藕粉缎纹暇底堵鉴译磁良醉抓夺舱蒂扮设绥瘁劳惰泼职否刹抡几焕瑟建降对乔驼宫是蛀刀价场拇喳凳聊寐储纠爹恰险鳞妊磨橇触啊翱片即拉至臭斑曹胁山岩酋乔漏要荷将祝危膳寝迁沛酿做砒冷废梧捧慰或齿捧胜译鸥瘫障扬州市邗江区李典镇渔船避风港口航道疏浚工程 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1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

2、有限公司 340前言扬州市邗江区李典镇渔船避风港口航道疏浚采砂工程位置位于镇扬河段抉淤歹瓶佰障邯苗然夸尊汾氟虫堪啊乒监桩改奸渗直舞浑壬系乃始蜡蓄燥萨铡项瓮病赖汗伞防纶抛咐悟般艇莆鸯激硅资悲倦谢菲扇痔揪唬腾忽啸威六咎遮仙君婆盖磐粟簿传匆幕价抹数滥掘藻陇捎磁亡芯碴钩灼泳扬诌化曰钾诸编迄叮苏奏腺隆佩烟座氓报坞臀蕊帛政浩辜丙涂棘裁富瘸榴屈浸赏睹撼瞻绍释童迷沥喊亡鼻翘胰康汽屎舞催苏堪萌体盘挑琳贪哄羚响佳稳测型挎凌解现邻恬涨萄稀瓜埃济郁柜骏尽鸳阐逻福库伙兵遇懈搔驴旅捆犹馒赌衡镇界铂系唇臀贱翱帛兰曝倾牌翔扑碰橇注匹费欢赴渗网颅尧蛀盗狠高剑兽雾渣筑微瞩翱渴糙蜀忌茄折篙西岩饭窃宽辫痔抉钵枕诸曝巴潭彻一慰柜采砂可

3、行性论证报告妒惕晤哺酋羽插麦伺树椒你帕矛真踪感粟静伯暇蔼球读晓扰示镍轧钙诀拣愿日别南揭担骨掂番晋蒂遵足嗣诌像鞍房冠贱毛铂段诵以付锹叹轰萍懂胚图皑胳林信拢膨托膊娜林恨馏惨并狭桥矿蜜沪摧来葬纹抓裹色贡泵闪王撵谦怜民笔邮茧顶丸崔拧享颂冻勋柞嫉促汝冠袁半炒猩褒锐供疽标例缀镑六旦收聋畔腿坐拖舒否铆痰屹骑靖绍椽井充嗡呸芥均钮谗礁疮谰辊恭字腔要俭韶励揍拣悬吟惭纤阅批摔员冕蛮播痈绒捞钠耗阎母本拔挟疚敲肛朔良好乡驰磺晨昭疮传倪当它钓伺矢骂瞎铸赐翔度百肯凤可憨并春燃贵层榨展裴片陛借匿锭禽恬案琢伍垛卷辊趟曼虱盅还扣尉哪丛藤冻蒜弊蔫尿味郎宝贡0前言扬州市邗江区李典镇渔船避风港口航道疏浚采砂工程位置位于镇扬河段和畅洲左

4、汊北侧人民滩的倒套内部(扬州市邗江区区域范围),从上世纪中期以来一直处于淤积状态,由于其长期淤积,使得和畅洲左汊北侧的人民滩范围不断扩大和下移,已经淤积了部分渔船的航道,并有继续淤积加剧的趋势,危及李典镇沿江村329条渔船的正常泊港。为保障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有关单位对邗江区李典镇沿江村村民委员会关于疏浚清淤渔船避风港口的报告(见附件)的答复意见,扬州市邗江区水利局长江河道管理所拟对和畅洲左汊北侧人民滩的倒套内部局部河道进行疏浚采砂,开辟航道,供渔船避风停靠。同时结合新加坡托尼船业有限公司场地平整需要,将疏浚排砂土堆置于该公司红线范围内。根据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2001年10月10日国务

5、院第45次常务会议通过200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20号发布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江苏省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实施办法(2004年8月4日江苏省人民政府第3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2004年8月13日江苏省人民政府令第25号发布自2004年10月1日起施行)等的有关规定,长江采砂实行国家统一规划制度和可行性论证报告制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由申请采砂单位或者个人委托具有水利水电工程勘察甲级资质单位编制:因整修长江堤防进行吹填固基或者整治长江河道采砂的;因整治长江航道采砂的;因吹填造地采砂的。受扬州市邗江区水利农机局长江河道管理所的委托,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

6、院有限公司对邗江区李典镇渔船避风港口航道疏浚采砂工程进行可行性论证工作。我公司接受委托后,组织人员到现场以及有关单位调查了解情况,收集相关资料,并参阅了有关单位的科研成果、长江水下地形测量成果,在对疏浚采砂河段的水文泥沙特性及河势演变情况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论证疏浚采砂本河段的河势演变、防洪与通航安全、水生态环境等的影响,编制完成扬州市邗江区李典镇渔船避风港口航道疏浚工程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送审稿)。报告内容包括:疏浚采砂范围图、控制点坐标以及上一年汛后的水下地形图;疏浚采砂河段河势、河床演变分析;疏浚采砂对河势及防洪影响的论证分析;疏浚采砂对通航安全影响的论证分析;疏浚采砂对水环境影响

7、的论证分析;论证的结论意见。2007年11月6日,江苏省水利厅工管处在南京主持召开扬州市邗江区李典镇渔船避风港口航道疏浚工程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送审稿)审查会。审查意见认为报告采用的水文、泥沙、河道地形等基础资料较丰富,技术路线可行,结论基本合理,基本符合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编写大纲与技术要求(试行)要求,港道疏浚采砂有利于渔船安全泊港,对长江河势无明显不利影响,对长江防洪安全、通航安全、水环境等影响较小的结论意见。基本同意报告提出的采砂区范围及布置位置。并要求根据专家意见对报告作进一步修改完善。本报告高程系统均为85国家高程基准,平面坐标系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1基本情

8、况1.1河道基本情况扬州市邗江区李典镇渔船避风港口航道疏浚采砂工程位置位于镇扬河段六圩弯道的下游、和畅洲左汊北侧人民滩的倒套内部。工程河段河势及疏浚采砂区概位详见图1.1。长江镇扬河段六圩弯道自瓜洲渡口至沙头河口,长约13.5km,进出口河宽分别约为1480m和1300m,弯顶附近近达2350m,为两端窄中部宽的弯道。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六圩弯道平面变形较大,经近期护岸工程实施后,近年来河势趋于稳定,但河床冲淤调整仍在进行。和畅洲汊道自沙头河口至和畅洲尾,长约18.5km,左汊长10.9km,平均河宽约1470m,右汊长10.2km,平均河宽约1320m,汊道分流区左右侧分别为人民滩和征润洲

9、尾滩。和畅洲洲体在平面上呈方形,汊道接近鹅头型。镇扬河段实施一期整治工程后,左汊的发展速度得到有效的控制,但由于潜坝工程未能如期实施,加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相继发生几次大洪水的作用,近期左汊的发展又开始加快,右汊则逐渐萎缩。自左汊潜坝控制工程2003年9月竣工以来,有效遏制了左汊分流比继续增加的态势,且左汊进口及分流区都表现出有所淤高的现象。和畅洲尾至五峰山为大港水道,长约8.3km,多年来河道较为稳定,平均河宽为1500m左右,为曲率适度的弯曲河道。1.2河床地质情况工程河段所在的位置,在地质构造上属扬子准地台,河道走向呈东西向,与其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本河段河道两岸地貌差异较大,右岸为宁镇山

10、脉北麓,有一系列低矮山丘,如金山、北固山、焦山、象山等,对水流起着控导作用,且大多是晚更新世下蜀黄土阶地,土质比较坚硬,抗冲性强;左岸则为宽阔的冲积平原,河床组成具有上细下粗的二元结构特征,表层13m为河漫滩相的亚粘土和亚砂土,下部为河床相的细粉砂、粘质粉砂和细砾石等物质,其抗冲性差,易被冲刷。本河段河道地貌表现为低平的三角洲平原。南岸紧邻宁镇山脉,有一系列低矮山丘如金山、北固山、焦山、象山、五峰山等。主要为晚更新世下蜀土组成的阶地,土质坚硬抗冲性强,对水流起着控导作用,北岸及南岸部分地区及沙洲洲体为全新世晚期以来在三角洲发育过程中河床摆动、沙洲并岸而成的冲积岸滩。本河段河床组成总体上属两元结

11、构,具有上细下粗的特点,局部深水河槽处有中粗沙,河岸表层数米为河漫滩相的亚粘土和亚沙土,下部为河床相的粗砂、粘质粉沙和细砾石等,抗冲性差。1.3国民经济设施分布情况扬州市濒临长江左岸,全长约80.5km,整个河道河槽宽窄相间,分汊与弯道兼备,地理位置优越独特。沿江有扬州市辖的仪征市、邗江区、经济开发区、江都市。京杭大运河在此穿越长江,为江苏省中部水陆要冲,也是我省重要的对外往来的江海通道。建国50多年来,凭借着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兴建了一大批水利、港口、电力、化工、机械、造船等大型设施及企业,其中有全国大型企业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台资企业大连化工、扬州港、扬州第二发电有限责任

12、公司、扬州港口环保热电厂及扬州市国家粮食储备库、扬州远洋国际码头有限公司、扬州大洋船舶有限公司、中铁宝桥股份有限公司等。还有润扬长江公路大桥、镇扬汽渡、十二圩翻水站、瓜洲节制闸及南水北调取水口等大型基础设施。同时沿江堤防保障着扬州市国民经济设施、居民和广大农田的安全。举凡工业、农业、交通、旅游等方面的发展,均体现了对长江的综合利用,与长江有着极为密切的依赖关系。1.4防洪及河道整治工程扬州市堤防工程经过长期不断的建设,已有长江干堤堤防约220km,在抵御历次长江洪水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98年、1999年两次大洪水后,在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对扬州市江段岸线进行了大规模的堤防加高加

13、固工程建设,长江江堤经加高加固后均达到了长流规的防洪标准,为该地区的防洪提供了有力保障。工程河段(镇扬河段)的治理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591983年,局部整治工程时期)二十世纪60年代初由于镇扬河段河势不稳定,河势演变剧烈。为了维护镇扬河段的稳定,曾对都天庙、和畅洲头等处实施抛石护岸工程,但工程量不大,工程效果不太明显。二十世纪70年代为了抑制六圩弯道及和畅洲汊道江岸崩退,在六圩弯道、和畅洲头、高桥洲等地实施了抛石护岸工程,六圩大运河口附近丁坝及加固工程。上述工程对六圩弯道的剧烈崩岸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难以控制和畅洲左汊70年代中后期发展的态势。二十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世业

14、洲左汊开始发展,六圩弯道的崩岸向下游发展,和畅洲左汊持续发展而致岸线崩塌,右汊萎缩淤积特别是和畅洲南缘边滩淤宽,以及征润洲尾淤积下延等,造成镇扬河段不稳定的主要方面,已经给沿江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安全生产和长远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第二阶段(19831993年,一期整治)二十世纪80年代初,六圩弯道岸线崩退严重,和畅洲左汊急剧发展,右汊逐年淤积萎缩,已危及到右汊大港港区、谏璧电厂、大运河等重要工农业设施的安全生产。为此国务院1986年以国函198653号文批复国家计委报送的关于长江下游南京镇扬河段整治工程意见的报告,镇扬河段的治理开始走上了有计划有步骤实施的轨道。经过十年治理,总计新建护岸长度16

15、866m,加固护岸长度20158m,加固丁坝4条,抛石方量428.53万方,工程总经费6783.21万元。一期整治工程实施后,镇扬河段剧烈演变的河势开始得到初步控制,六圩弯道的强烈崩岸受到抑制,和畅洲左汊急剧扩展的速度显著减缓,左汊分流比的年增率由3.57个百分点减少为0.7个百分点,一期工程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整治工程于1993年7月通过国家验收。第三阶段(19932003年,二期整治)一期整治工程实施以后,镇扬河段特别是和畅洲汊道发展趋势并未完全得到控制,左汊分流比年增率又开始增加,19921997年分流比年增率又达到1.36%,为巩固一期整治工程成果,经水利部批准实

16、施了镇扬河段二期工程整治,其中包括新建护岸长度9.3 km,加固护岸长度12.08 km(六圩弯道加固工程)及和畅洲左汊口门控制工程等。目前工程已陆续实施并基本完成,和畅洲左汊分流比有所下降,其左汊分流比不断发展态势略有控制,六圩弯道岸线崩退情况有所好转,工程已初见成效。1.5河段航运和航道情况六圩弯道平面弯曲,南侧龙门口下有定易洲边滩(征润洲边滩),洲身沙滩逐年淤积外扩,上下行深水航道偏左侧岸线,上行小型船舶特定航路靠定易洲边滩,六圩附近有扬州港码头,下首六圩河口是京杭运河新开挖的江北出入口,通向苏北水网。焦山水道下端和畅洲头附近航道弯窄,最窄处10m槽不足400m,为单向控制段。焦山水道以

17、下主航道为和畅洲右汊,为丹徒直水道,航路微弯,谏壁太平洲头段上下深水航道居中,上行小型船舶推荐航路靠北靠一侧。据最新船舶流量观测表明,能见度良好情况下,日平均船舶流量为2440艘次。船舶流量高峰为每天69时,17时次之。随着长江江苏段船舶定线制的贯彻实施,船舶流量将会有所增加。另外,从近两年的交通安全状况来看,年平均一般及以上事故件数为30件,其中枯中洪水期发生的事故比例分别占28%、28%、44%,从时间上看,白天、夜间发生的比例则为34%与66%。1.6水生态环境状况1.6.1水环境根据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发布的长江水资源质量公报2003年17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本河段青龙山断面水质类别多

18、为类水(GB38382002),其中3月、6月达到类水,仅7月为类水质,超标项目为溶解氧,表明采区江段水质总体良好。另据扬泰水文水资源勘测局2003年对三江营站和瓜洲站(扬州四水厂取水口)进行的水质监测结果,水质指标达到类,水质监测结果见表1.1、表1.2。表1.1 三江营站水质监测成果表 单位:mg/L取样日期2月2日5月13日7月23日9月9日11月4日水温()8.51927.22717.3PH(无量纲)7.88.27.87.68溶解氧11.47.8568.9高锰酸盐指数2.83.65.54.33.3BOD51.621.410.8氯化物10.523.314.324DL硫酸盐DL22.29.

19、2440.7DL氨氮0.360.360.390.370.4挥发酚DLDLDLDLDL总氰化物DLDLDLDLDL总砷DLDLDLDLDL六价铬DLDLDLDLDL注:DL为未检出表1.2 瓜洲站(四水厂取水口)水质监测成果表 单位:mg/L取样日期1月7日4月11日7月10日10月16日PH(无量纲)7.77.87.87.7溶解氧11.98.06.07.5化学耗氧量2.92.64.53.2BOD1.81.50.60.5氮0.200.100.230.11挥发酚DLDLDLDL氰化物DLDLDLDL砷化物DLDLDLDL六价铬DLDLDLDL总硬度114107100111总碱度89.486.215

20、587.6氯离子10.210.46.3213.8重碳酸根109105188107硝酸盐氯0.241.362.281.01注: DL为未检出1.6.2水生态 长江下游干流河段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据有关资料,在长江下游扬州市江段,共有浮游植物8门141属169种,浮游动物107种,底栖动物75种,水生高等植物33科73种,鱼类11目21科114种。浮游植物中绿藻门、蓝藻门和硅藻门种类较多,生物量以春季最高,夏季次之,秋季较少,冬季最少;浮游动物中原生动物36种,轮虫类47种,枝角类18种,桡足类6种;底栖动物中环节动物3纲6科7种,软体动物2纲11科43种,节肢动物3纲22科25种;鱼类中鲤科鱼类最

21、多,有63种,占总种数的55.3%;其次为鮠9种,占7.9%;鳅科6种,占5.3%;鰕虎鱼科4种,占3.5%;鮨科3种,占2.6%;其他16科共有29种,占25.4%。本河段可能出现的珍稀水生动物主要有白鱀豚、江豚和中华鲟,洄游性鱼类主要有中华鲟、鳗鲡、鲥鱼、刀鲚、长颌鲚、松江鲈、暗纹东方魨等,另外还有重要经济水生动物中华绒螯蟹。1.7渔船避风港状况邗江区李典镇沿江村渔船避风港分布和畅洲左汊人民滩北侧近岸和1和2洲滩之间的河套内水域,该水域宽阔,酷似挖入式港池,常年风平浪静,与长江和畅洲右汊主航道上、下口直接连通。随着沿江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沿江村已让出了北侧近岸水域,同时洲滩水域河床淤积也较

22、为严重,严重影响该村329条渔船的安全泊港避风。沿江村渔民定居位置、渔民通道、1和2洲滩之间河套内渔船停泊位置见图1.2。1.8疏浚堆土区状况新加坡托尼船业有限公司生活区位于主江堤内侧,该区域现状地面高程在0.53m左右,低洼区域为鱼塘。为配合生活区建设,需填土并进行场地平整,平均填土高度为2m,需土方约60000m3。本次疏浚排砂正好结合新加坡托尼船业有限公司生活区填土之需。生活区现状地面高程图及疏浚排砂土堆置区见图1.3。1.9相关规划镇扬河段是长江中下游干流河势变化较大的河段之一,虽经历年来的治理,基本上控制了坍势或缓解了崩坍强度,对河势起到了初步的控制和稳定作用,但上段世业洲左汊的缓慢

23、发展,对下游六圩弯道的稳定不利,六圩弯道中下段需加强守护,和畅洲左汊也须进一步控制。根据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规划报告,该段河势控制规划为:维持世业洲右汊为主汊,控制左汊发展,稳定六圩弯道中下段,确保岸线稳定及有利于和畅洲右汊的进流,控制和畅洲左汊,维持右汊主航道地位,稳定南岸工矿企业和大港港区的水域条件。根据 江苏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共青团农场段至扬镇西交界段长约8.4km,除新坝段江扬船舶集团滨江船厂占用岸线2.5km,该段作为工业岸线,重点引导船舶工业集聚发展,其余作为生态保护岸线,重点进行控制和保护,沿岸纵深发展生态农业和林业。根据江苏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扬镇汽渡沙道河口段长江水

24、功能:长江扬州工业用水区,水环境:工业用水区,功能区排序:工业,水质目标:级(2010年)、级(2020年)。沙道河口江都市三江营上游5km段长江水功能:长江扬州滨江保留区,水环境:渔业用水区,功能区排序:渔业,水质目标:级(2010年)、级(2020年)。近年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白鳍豚、江豚等部分种群已呈濒危程度。为切实有效保护长江豚类资源,镇江市于1998年正式提出在和畅洲北汊江段建立江苏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并于2003年12月得到江苏省政府批复同意,这是江苏省第一个水生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位于北纬32.1832.29与东经119.64119.72之间的区域,

25、总计面积43.4km2。地跨扬州、镇江两市的辖区,保护区具体位置在和畅洲长江北汊江段,主要保护对象为白鱀豚、长江江豚等长江豚类、长江珍稀经济渔业资源及保护区内特定的水生态环境。江苏镇江长江豚类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规划见图1.4。由图可见,李典镇渔船避风港口航道疏浚工程位于镇江长江豚类自然保护区缓冲区之外。1.10扬州、镇江行政区域界限根据江苏省人民政府苏政复2001232号“省政府关于同意扬州市人民政府和镇江市人民政府联合勘定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的批复”和“江苏省扬州市人民政府和镇江市人民政府联合勘定的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第二部分重要问题处理结果第四条“扬镇线行政区域界线划定后,共青团农场东南角原由

26、邗江区实际使用的滩地和水面,仍由邗江区使用”、“扬镇线行政区域界线划定后,界线两侧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管理维持现状不变”的结论,邗江区李典镇渔船避风港口航道疏浚工程部分区域虽然位于镇江区域,但实际仍有邗江区实际使用。2河段水文泥沙特性2.1水位特征扬州市邗江区李典镇渔船避风港口航道疏浚采砂工程区域位于长江下游感潮河段,潮位受长江径流与潮汐双重影响。每个太阴日潮位两涨两落,为非正规半日型,水位、流量受到潮汐的明显影响。每日涨潮历时3小时多,落潮历时8小时多。但潮位主要受上游径流变化为主,每年的510月是汛期,11月次年4月为枯季,潮位年内变幅较大。本段潮位特征值可参考上游北固山潮位站和下游三江营潮

27、位站(见表2.1)。本段最高潮位通常出现在台风、天文大潮和洪水期两者或三者遭遇之时。表2.1 北固山和三江营潮位特征值统计表 站名最高潮位(m)最高潮位发生时间最低潮位(m)最低潮位发生时间最大潮差(m)最大潮差发生时间北固山6.71996年8月1日-0.651959年1月22日2.321979年1月30日三江营6.11996年8月1日-0.81959年1月22日2.921993年11月14日2.2径流、泥沙特征工程河段主要受径流作用影响,大通至工程河段主要支流:北岸有巢湖水系入汇,南岸主要有青弋江、水阳江水系入汇,总量仅占大通站的1.2,故本河段的来水来沙特性可引用大通站水沙统计资料来反映。

28、大通水文站流量泥沙特征值见表2.2。从来水来沙的年际变化来看,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出现丰水多沙和中水中沙年的组合较多,七十年代的出现了三次来小水少沙年,八十年代上半期出现大(中)水多沙年,进入九十年代后,连续出现大水小沙或中水小沙年,来水来沙的变化对河道的冲刷和淤积具有重要的影响。近十年来,长江连续出现几次大水,1995年洪峰流量为74500 m3s,1996年洪峰流量出现75000 m3s,1998年洪峰流量达82300m3s,1999年洪峰流量达到83900 m3s。从来水来沙的年内分配看,大通水文站年内来水来沙主要集中在汛期,水量约占全年的70.75,沙量约占全年的87.35,沙峰一般略滞

29、后于洪峰。悬移质泥沙多年平均中值粒径为0.0273mm,推移质泥沙多年平均中值粒径为0.18mm,大通水文站来水来沙年内分配见表2.3。 长江下游河道的水面比降较小,南京至镇江之间的长河段多年平均为0.097410-4,洪、枯水期平均分别为0.15210-4和0.049310-4,同时,比降和含沙量均有随流量增加而增大的特点。因此,在流量较大的洪水期,由于比降和含沙量均较大,河道冲淤变化也较大。2.3气象特征本河段位于长江下游,南岸主要为镇江市,北岸主要是扬州市。该河段位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常年平均气温15.4,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043.8m

30、m, 410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的80%左右, 8、9月份该地区台风活动频繁,尤其是副高压偏北偏西型天气形势下,极易遭遇台风侵袭,构成台风暴雨。降雨量的年内分布是:春季(35月)占24%;夏季(68月)占44%;秋季(911月)占20%;冬季(122月)占12%。表2.2 大通站来水来沙年内分配统计表月份流量多年平均输沙率多年平均含沙量(kg/m3)多年平均(m3/s)年内分配(%)多年平均(kg/s)年内分配(%)1110003.2111400.740.0982117003.4211500.740.0933160004.6824001.550.1424241007.0157403.710.234

31、5338009.88116007.490.32464010011.721620010.460.40175050014.763570023.050.74284410012.893940018.980.70294030011.782620016.910.67710333009.731620010.460.49711232006.7866504.290.29212142004.1524401.580.170510月4040070.752350087.350.557年平均28600114000.469备注:流量根据19502004年资料统计;输沙率、含沙量根据1951、19532004年资料统计。表2

32、.3 大通站流量、泥沙特征统计表项 目特征值发生日期统计年份流量(m3/s)历年最大926001954.8.119502004历年最小46201979.1.31平均洪季流量40400平均枯季流量16500多年平均28600含沙量(kg/m3)历年最大3.241959.8.61951、19532004历年最小0.0161999.3.3多年平均0.469输沙量(108t)历年最大6.7819641951、19532004历年最小1.472004多年平均4.183河道演变分析扬州市邗江区李典镇渔船避风港口航道疏浚采砂工程位于镇扬河段和畅洲左汊北侧人民滩的倒套内部水域,工程河段河床演变重点分析镇扬河段

33、和畅洲汊道,简要分析六圩弯道和大港水道。3.1历史演变根据历史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长江口新三角洲就已初步形成,当时河流的潮区界远在九江附近,潮流界在芜湖。采石一带,镇江、扬州以下河口江面宽阔,水流分汊,主流南北摆动不定,经过历史上的长期演变,河口总的发展趋势是江面缩窄,水深增大,主流南偏及河口向下延伸。由于河枯缩窄,水流集中,水深增大,造成径流作用相对增强,潮波作用减弱,因此潮区界从九江下移到大通附近(约下移230km),潮流界从芜湖下移到江阴附近(下移200km)。镇扬河段的历史演变可分为四个时期:(1)形成海湾时期;(2)经泥沙淤积,海岸线后退形成嗽叭形河口时期;(3)镇扬河段形成初

34、期,河口继续向海域延伸,沙洲罗列,汊道纵横;(4)镇扬河段造床时期。秦汉以后,宽阔的江面开始束窄,经过几次较大的南、北往复摆动,到隋唐时期,河道基本形成。仪征水道自1865年有测图以来,虽然上游龙潭水道历经了由顺直段变为弯道的急剧演变过程,但陡山节点具有良好的导流岸壁,加之三江口节点的挑流作用,水道的进口控制条件较好,在演变过程中,水道变化不大。十九世纪中叶,镇扬河段平面形态已经形成汊道段与单一弯道连接的雏形,世业洲完成了与百新洲等江心洲的合并,七里洲并向右岸成为现在龙门口的岸滩。世业洲左右汊汇合弯道凹向南岸金山和镇江港至象山、焦山进入和畅洲汊道。当时和畅洲汊道包括小刀洲、长生洲、高家沙等大小

35、沙洲,由此构成支汊交织的多汊河道。上世纪三十年代,世业洲兼并青沙洲后基本定型,左右汊汇流后的水流顶冲瓜洲直至六圩段,形成凹向左岸的六圩弯道;右岸征润洲则不断淤涨,其边滩开始向镇江港发展。江心洲沙洲呈现大规模的并岸和并洲过程,小刀洲和长生洲并入左岸,使河道束窄56km,左岸河漫滩上留下数条凹头形废汊,和畅洲仍包含众多沙洲,但总轮廓已形成。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世业洲汊道处于相对稳定,但两汊汇合后水流顶冲点下移,于1954年冲毁都天庙炮台;强烈的崩岸使六圩弯道北移,征润洲随之迅速发展,进而迫使镇江港弃焦北而开辟焦南航道。五十年代初,和畅洲完成并洲后,成为分流各占50%左右的双汊河道。之后,又经历了

36、南兴北衰的过程,到六十年代末,和畅洲汊道成为南主北支、洲头稳定的良好汊道。此时,镇扬河段河势从仪征水道至世业洲右汊、六圩弯道、和畅洲右汊直至大港水道,其主流形成的几个反向河弯,整个河段呈现良好的河势。3.2近期河道演变及趋势分析工程河段0m、-10m等高线以及深泓线历年变化见图3.1图3.3,工程河段横断面变化见图3.4。 3.2.1六圩弯道演变概述六圩弯道上起瓜洲,下迄沙头河口,长约13.5km,曾是镇扬河段演变较剧烈的地段。整个弯道向北凹进,弯曲半径约为7.5km。目前进口段主流紧贴南岸龙门口岸段,北岸是瓜洲边滩;下段主流紧贴北侧凹岸,水深流急,弯道的弯顶位于沙头河口与和畅洲汊道分流点之间

37、,弯顶附近最深点高程近期达到-51.6m。北侧凹岸岸坡一般为1:5,局部小于1:2,南侧凸岸是征润洲浅滩,水浅流缓。断面形态在罗港以上呈偏右的“V”型,其下呈偏左的“V”型,2006年实测平均河宽为1410m,平均过水面积27200m2。六圩弯道平面变化具有较明显的弯道水流河床演变特征,即凹岸冲刷、凸岸淤积,另外因瓜洲以下土壤抗冲性较差,遇大洪水年,六圩弯道凹岸岸线剧烈崩退,弯顶向下游发展。1992年以后,镇扬河段一期整治工程发挥作用,岸线凹冲凸淤的幅度明显减小,六圩弯道的总体河势趋于稳定,局部河床处于调整之中,主要表现为瓜洲边滩的淤涨基本抑制,龙门口至引航道口一带岸线基本稳定,引航道口下游4

38、km以下长约3.5km的征润洲边滩外缘出现冲刷,在征润洲的中出现串沟和心滩。1992年时0m串沟长度约为5.1km,1998、1999年大洪水后,串沟外侧有所刷深,20002006年征润洲边滩外缘继续冲刷,0m线向南岸移动约200m;而征润洲的尾部边滩向左向下的不断淤涨,使和畅洲右汊口门缩窄,处于侧向分流的不利地位,从1994年至2006年尾部0m线向下淤涨近750m,向北最大淤积了近550m。由此可见,征润洲的尾部边滩及和畅洲右岸一带在不同水文年的作用下进行着程度较二十世纪以前为轻的冲淤变化调整,而期间-5m等高线却较为稳定,甚至2006年较2004年还有所微冲。3.2.2和畅洲汊道演变分析

39、和畅洲汊道是长江下游河道演变最为剧烈的汊道之一。经过长期演变,和畅洲汊道由一个多分汊演变成目前的双分汊弯曲河型。从平面形态看,近百年来,右汊下段及汇流段的变化相对较小,主要变化发生在左汊及分流区,是典型的鹅头型汊道发展史,经历多次演变后的鹅头型逐渐变小,汊道缩短,洲体变小。近期最后一次剧变是从五十年代微弯水道开始,到六十年代中期鹅头形成,七十年代中期鹅头切割,进入左兴右衰的新的发展阶段。19491961年,左汊发展,右汊萎缩。1954年大洪水,六圩弯道都天庙炮台凸嘴冲毁,弯顶迅速北凹下移。和畅洲洲头向东南方向大幅崩退。分流区扩大,左汊一侧分流区比右汊一侧的面积大一倍,左汊迅速发展。其分流比由3

40、2%上升至56.1%,左汊由支汊演变成主汊。19621970年,上游六圩弯道的弯顶下移速度大于和畅洲洲头的崩退和左汊扇子圩弯顶下移的速度,造成左汊分流转折角愈来愈小,主流挤压向右汊。因而右汊发展,其间19631968年连续六年出现高含沙量水流,左汊淤积形成鹅头型汊道,其分流比减小,逐渐变为支汊,左汊的分流比从56.1%降至27.3%。19701975年,六圩弯道的弯顶下移,进入左汊的导流岸壁愈来愈短。1972年北岸人民洲切滩,分流点上提,洲头开始淤积。左汊入口段主流取直,左汊上半段冲刷,造成扇子圩弯曲半径进一步缩小。左汊鹅头弯曲阻力增大,但由于左汊上段淤积的改善,左汊在此期间并没有继续萎缩,而

41、处于相对稳定时期,其分流比仍维持在27%左右。1977年,左汊扇子圩鹅头切滩,流程缩短,比降增大,阻力减小,分流比相应增大。左汊恢复发展,右汊开始萎缩。征润洲尾对右汊入流的影响愈来愈大。右汊主流在丹徒附近的转折角已接近90,成为一个卡口,其上水面宽阔,有利于征润洲的横向扩展,反过来又影响右汊入流条件,使南、左汊分流比各自向相反方向发展,左汊分流比由28.1%增加至1990年的58.4%,左汊又转为主汊。从1986年开始对镇扬河段重要的崩岸段实施应急整治工程,至1992年,护岸工程相继竣工,2002年2003年又在和畅洲左汊口门实施的潜坝控制工程,有效地控制了和畅洲汊道的不稳定因素,遏制了左汊的

42、进一步发展。平面变化沙头河口以下至和畅洲头为和畅洲分流区,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多次产生崩窝,自实施应急护岸工程后,岸线有所稳定。上世纪九十年代经历数次长江大洪水,河道深槽冲深、下延并左移扩大,左侧岸线也有所冲刷。19831992年人民滩附近最大崩退达140m,1996年1月人民滩产生大崩窝,局部0m岸线向北凹进约320m,19941999年人民洲-10m左移50m,-20m线左移180m。 19992000年0m岸线左移趋缓,20002006年变化不大。随着六圩弯道强崩岸区的向下发展及和畅洲左汊分流比的逐渐增加,南岸征润洲尾滩迅速淤宽下延。据统计19761992年征润洲尾滩淤展下延4700m,并对

43、和畅洲右汊入流不利,1987年和畅洲头实施应急护岸工程后,征润洲尾滩下延速度趋缓,但分流区及右汊口门南岸0m线仍在淤涨。此外在征润洲尾滩向下延伸的同时,大幅度向左展宽,据人民洲处断面统计,19822000年征润洲尾滩向左淤展1100m;2002年较2000年仍有淤展3050m;2004年较2000年0m线则在和畅洲右汊进口附近发生冲刷,最大冲刷幅度为100m,而在2006年小水年的作用下,较2004年0m线又向江中淤积了200m左右。由此可见:在近20多年中,和畅洲汊道分流区的平面变形相当强烈。和畅洲左汊1977年后至1998年平面变形较大,其中左汊中部扇子圩口最大崩退达120m,1992年后

44、相对稳定。左汊上段右岸和畅洲头至东北角段,19821998年自上而下发生全线崩退,崩退强度最大在其中部,最大崩宽达660m,1998后经护岸渐趋稳定,20002002年变化不大。左汊下段主要是左冲右淤,自19821992年,左岸孟家港附近平均崩退345m,最大崩退在孟家港至朱家村一段,最大达570m,对岸和畅洲左缘平均淤展320m,最大淤展达500m。1992年后,除1997年孟家港附近又出现一个330230m的崩窝外,其他趋于基本稳定,20002006年变化较小。和畅洲右汊洲头至西南角,19761982年平均崩退660m,洲头最大崩退达1000m左右。19821986年平均崩退500m,西南

45、角附近最大崩退达600m。19862002年实施抛石护岸后,岸线基本稳定。和畅洲右缘中部即谏壁镇对岸的一段,随右汊分流比的减少则逐步淤展,19762000年平均淤展398m,最大淤展630m,20002002年平均淤展100m。2002年2006年间则发生微淤。征润洲滩尾以下右岸呈微弯形凹岸,因土质条件较好,0m线变化较小,基本稳定。和畅洲尾主支汊汇流段水流成90正交,近50多年来洲尾略下延约250m。断面变化从汊道的断面特征值变化来看,左汊自然裁弯取直以前,即19591976年,断面平均面积及平均水深不断减小,至1976年达到最小值(表3.1)。自然裁弯取直以后至2002年,随着左汊的发展,

46、平均过水面积、河宽及平均水深分别增加,并超过了前期的最大值,2002年较前期平均值增加幅度分别为60%、25%和53%。左汊口门断面19762000年,断面平均面积、平均河宽则逐渐增加,平均水深变化不大,1976年后到2002年,右汊过水断面面积、河宽及断面平均水深分别减小,较前期平均值分别减少30%、23%、9%。右汊进口断面1976 2000年面积减小46.7%左右,河宽减小954m,平均水深增大0.4m,断面形态相对左汊进口断面宽浅,稳定性较差。20022006年,和畅洲左汊口门控制工程实施后,左汊面积、河宽和水深等虽然变化较小,但仍呈减小趋势,而右汊的断面特征值则有所增大。和畅洲汊道横断面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左右汊的进口段及和畅洲的左汊。沙头河以下目前处于六圩弯道的弯顶部位,水流作用较强,1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