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形成.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025834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6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形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形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形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形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形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形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形成.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 师 资 格 证认定辅导,教 育 心 理 学 李梅,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司马光:德才兼备为圣人;德多才少为君子;德少才多为小人;德才均无为愚人。三岁见大,七岁见老。行为规范、习惯的塑造、态度的形成、品德的完善,应从娃娃抓起。品德的形成有其内在规律。,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命题分析与预测 在教育心理学的考试中,本章作为重点章节进行考查,以往的试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题型较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都有。命题侧重考查的知识点大致有:态度与品德的结构;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条件;品德和态度的关系等。考生应将本章作为重点复习章节准备。,本章有四节内

2、容,评价目标:1、识记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和结构、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2、理解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理解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3、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应用有效方法来促进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一)态度的实质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行为反应本身。(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二)态度的结构(认知、情感、行为成分)1、态度的认知成分 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

3、的观念和信念。(不同的人可能不一样)2、态度的情感成分 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如喜欢、厌恶、同情等。一般认为,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有的人理智、有的人情绪化明显)3、态度的行为成分 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行为反应的意向或意图。即行为的准备状态而非实际的行为。,例1:态度包括三个成分,即态度的认知成分、与态度的行为成分。答案:态度的情感成分例2:态度的核心成分是。答案:态度的情感成分,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一)品德的实质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

4、理特征和倾向。(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不是先天禀赋)(2)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若只是此一时、彼一时地偶然表现,则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艰巨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1、道德认识(核心)2、道德情感(重要组成部分)3、道德行为(重要标志),例:1、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原则;D道德行为

5、。2、在品德的心理结构各成分中()是个体品德的核心。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行为;D道德意志。,ABD,A,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联系:二者实质是相同的;二者的结构是相同的。(认知、情感、行为)区别:二者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范围大)二者的价值内化程度不同 态度五个等级,即: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品德)。,第二节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出版了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第二节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自律阶

6、段: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1)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规则只是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作了修改、提炼和扩充。皮亚杰用编成的对偶故事,与儿童谈话来研究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柯尔伯格则认为对偶故事法不能很好地揭示儿童道德推理过程,他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科尔伯格道德发展论,他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09岁)大约出现在学前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遵守规

7、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儿童是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或准则。儿童判断行为的好坏时,关注的是行为的具体结果或与自身的厉害关系。这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1)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2)相对功力取向阶段,2、习俗的水平(915岁)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成年,这时期的特征是,个人由于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付之实践。这时期又可分为两段:(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这个阶段已经超越了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了完全自律(自己支配)的境界。这个水平是理想的境界,成人也只有少数达到。这一时期也可分为两个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8、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识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而且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的关系,但不完全对应。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例1: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分为、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例2: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中学生处在道德发展的()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普遍伦理水平答案:B,二、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初中动荡,到高中趋向成熟。,第三节

9、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在态度学习的研究方面,美国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非常闻名。班杜拉认为,个人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而获得一定的态度的。观察学习是指学习者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从而形成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模仿学习是指观察者按照别人的言行举止而行动。可分为直接模仿、直接学习榜样的行为;象征模仿,这是学习传播媒介显示的榜样行为;还有创造模仿,创造性的模仿榜样的态度和行为;延迟模仿,学习者在学习以后,过一段时间再模仿。,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要经历三个阶段:(一)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二

10、)认同(三)内化,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一)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 核心家庭比联合家庭更有利于对孩子的品德培养。2、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成。暴力电影、形形色色的不健康镜头,给品德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3、同伴群体 学生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和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的影响。,(二)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2、态度定势3、道德认识水平(遵循先他律后自律的循序渐进原则),例1: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A、认

11、知结构;B、价值体系;C、观念系统;D、策略框架 答案:B例2: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三个阶段。例3: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答案: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水平。,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帮助中小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的有效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与奖惩等。一、有效的说服对于低年级,理解能力有限,只提供正面论据;对于高年级学生,没有相反观点时,只呈现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2、发挥情感的作用,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3、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4、逐步提高要求,二、树立

12、良好的榜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强化不仅包括外部强化,还包括自我强化和替代强化。替代强化即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式。班杜拉的大量实验表明,榜样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替代强化:即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受到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式。班杜拉经典实验:将36岁儿童分成三组:(1)第一组看“榜样”攻击后并受到表扬奖励;(2)第二组看“榜样”攻击后并受到批评和惩罚;(3)第三组看“榜样”攻击后既不奖励也不惩罚。结果:第一组表现更多攻击行为;第二组最少。这里,替代强化或替

13、代惩罚是非常重要的。可见,品德教育中,教师、家长要做好示范、榜样作用。当学生表现出符合要求的行为时,要给予鼓励。,例:论述:根据观察学习的有关研究,论述榜样示范法在学生品德培养中的实施要求。答: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提供合适的榜样。应注意榜样的特点,选择可接近或可信服的榜样。避免产生高不可攀或望尘莫及。应注意榜样示范行为的呈现方式。言语讲解、现身说法、媒介示范等。反复示范榜样行为,及时指导鼓励。替代强化或替代惩罚。,三、利用群体约定 实践证明: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

14、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具体可按以下程序操作:(1)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使学生在思想上认清问题。,(2)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3)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让学生提出所要达到的态度目标。(4)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5)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6)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7)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如果态度改变未获成功,则应鼓励学生从第(4)步开始,重新制定方法,直至态度改变

15、。,四、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一)奖励 给予奖励时,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其次,应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再次,应强调内部奖励。奖励应该及时。外部物质奖励不可滥用。(二)惩罚 惩罚是为了消除学生不良行为再发生的可能。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1)改变不良行为,惩罚是有必要的。(2)惩罚的两种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活动。(3

16、)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否则损害学生自尊,或导致更严重的不良行为。如攻击行为。(4)惩罚要与说服相结合,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心服口服。除上述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也非常有效。,本章小结:本章内容较多,而且也非常重要。总共四大问题。包括态度与品德的实质与结构;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方法等。每个问题都可以作为大题来进行理解和记忆,并要学会初步运用。,例:简述小学生品德培养的常用方法。,答案要点:有效的态度与品德培养方法包括:(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给予恰当的奖励

17、与惩罚等。,自我检测:1、学生李亦看到自己的朋友体育课不守纪律,随便离开操场却没有遇到麻烦,于是他下次也参与进去,朋友行为对他产生了影响。这种学习属于()A、直接学习 B、替代学习C、亲历学习 D、试误学习2、研究显示,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在()A、小学一年级 B、小学三四年级C、小学六年级 D、学前班大班3、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认为听父母或大人的话就是好孩子。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这是因为他们的道德发展处于()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B,B,B,4、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属于()A直觉式道德情感 B想像式道德情感C伦理式道德情感 D表象式道德情感5、某人在判断行为的好坏时,关注的是行为的具体结果或与自身的厉害关系。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这种道德判断水平属于()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普遍伦理水平,C,A,6、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答案要点:(1)依从;(2)认同;(3)内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