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032797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1.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ppt(8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36讲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课程标准1.俄国农奴制改革(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2.日本明治维新(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3.戊戌变法(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并分析其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3)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特点。(4)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事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

2、的曲折性。,最新考纲1.俄国和日本的重大改革(1)俄国农奴制改革。(2)日本明治维新。2.近代中国的改革戊戌变法。,考向瞭望1.以近代化史观认识俄国农奴制改革实质上为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2.日本明治维新顺应历史潮流,向西方学习,成为亚州强国是值得关注的命题视角。3.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改良运动,考查侧重于戊戌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并与日本明治维新相比较,认识改革也是民族自强的一种方式。,一、19世纪中叶的俄国1俄国的农奴制(1)确立发展:17世纪中期确立;18世纪后沙皇加强对 的控制。(2)危机:阶级矛盾激化,农民骚动增多。2

3、步履维艰的俄国工业发展(1)背景: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缓慢发展。(2)概况:俄国与西方国家有较大差距 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农民,农奴制,3新思潮的涌动(1)背景:19世纪初,俄国青年军官受西欧影响;俄国知识分子对国家现状和未来展开争论。(2)概况:“十二月党人起义”,知识分子提出不同的变革主张。4克里米亚战争(1)原因:俄国为扩大势力,攫取土地和转移国内矛盾。(2)结果:俄国战败,双方签订和约。(3)影响:俄国 下降;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推动改革。,国际地位,二、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改革的酝酿(1)历史基础:前代沙皇曾颁布过改革法令。(2)思想基础:借助报纸舆论宣传。(3)组织基础:成立各层

4、次的专门委员会。(4)个人力量:坚持改革。,亚历山大二世,2“二一九法令”(1)主要内容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经济上:高价赎买一块份地。组织上:加强村社制度。(2)进步性与局限性进步性:有利于工业革命扩展;促进经济发展;改变俄国。局限性: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重新受到地主盘剥。,社会性质,三、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1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1)表现: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2)问题:经济总体落后于西欧,对外国资本依赖严重;发展不平衡。,2政治的缓慢变革(1)内容:政治上建立自治机构;司法上建立陪审制度和;军事上采用西方式管理体制;教育上鼓励办学。(2)评价:仍是封建君主制国家

5、,但加快了资本主义发展步伐。3亚历山大二世遇刺(1)改革评价:是资产阶级改革,但保留大量。(2)社会矛盾:资产阶级、农民阶级与沙皇专制矛盾尖锐。,农奴残余,律师制度,(1)政治上: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2)经济上: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与西欧国家有很大的差距。(3)社会上:革命民主主义者积极发动武装起义,准备推翻俄国农奴制。(4)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1经济近代化(1)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2)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2政治

6、近代化(1)在政治体制方面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2)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3)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3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4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5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俄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119世纪中叶,俄国工业的发展,要求突破农奴制的束缚,在思想领域具体表现在()A农民的骚动B新思潮的涌动C十二月党人起义 D克里米亚战争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

7、力。19世纪中叶,农奴制度的存在已经成为俄国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而新思潮的涌动是俄国工业发展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本题容易误选D项,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外因。答案B,2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与其让农民自下而上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1863年,沙皇政府在报告中说:“农民抱怨封建义务过重。”两则材料对比说明()A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B1861年改革具有革命性和不彻底性C1861年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农奴D农奴没有获得任何的人身自由,解析两则材料对比,一方面反映农民的政治、经济处境有了很大变化,说明改革具有革命性;另一方面又保留了农民对地主的封建义务,农民未获得

8、完全的人身自由,说明改革具有不彻底性。答案B,一、背景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1幕府统治危机(1)政治:19世纪以后,社会各阶层对幕府统治强烈不满,尤其是,迫切希望改变现状。(2)经济:幕府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充分发展。(3)外交:“”之后,日本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2条件:武装倒幕和 的建立,改革条件的成熟。,中下级武士,黑船事件,明治政府,二、内容明治维新1废除旧体制(1)废藩置县。(2)废除 制度,宣布“四民平等”。(3)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制定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本的政体形式是实行。,封建等级,君主立宪制,2发展新经济(1)币制改革,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

9、的货币。(2)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3)推行“”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建立近代企业;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3倡导“文明开化”(1)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2)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3)大力推进生活习俗西化。,殖产兴业,4军事:实行,建立常备军,进行武士道教育,创办军事院校。三、影响走向世界的日本1结果:使日本由一个封建落后国家逐渐变成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实现 的目的。2积极影响:明治维新是日本的历史转折点,日本由此走上了近代化道路。(1)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割据状态,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国家统一,成为亚

10、洲第一个立宪国家。,义务兵役制,富国强兵,(2)经济上通过殖产兴业,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3)社会风俗逐渐文明开化,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4)摆脱了民族危机,建立了现代化军队,成为亚洲强国。(5)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为其他落后国家提供了历史借鉴。3消极影响: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1)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打开了日本的门户;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日本主权遭到破坏,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2)冲击着日本社会,激化了社会矛盾,进一步动摇了幕府统治。,(3)冲击着旧体制,客观上推动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4)先进思想的传入,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列强的

11、入侵,进一步暴露日本社会的落后和幕府统治的腐朽,因此反对幕府统治,要求变革社会的呼声更加强烈。,(1)政治上:宣布废除封建特权,实行“四民平等”,但却实行华族制度,本质上是把幕藩体制下的封建等级身份制转化为具有强烈封建性的近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这意味着新的不平等。(2)经济上: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在引进西方模式的过程中较为盲目,出现了新的经济问题。(3)体制上:日本明治维新在家族制度、官僚体制和政治体制等方面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因此,最终为日本向近代天皇制的过渡和形成创造了条件。,(4)意识形态上:既有所谓“全盘西化”的极端化倾向,又有大量封建因素被保留或发展下来。明治维新为日本军国主义的

12、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日本军国主义是封建军国主义和资产阶级军国主义的结合体,以封建皇国观和武士道精神为核心理念。,3明治政府建立的新式军队,主要“新”在()A实行义务兵役制B仿照欧美建立近代化常备军C保留了深厚的军国主义色彩D所有的军人都接受武士道教育解析日本军制改革,主要仿照欧美建立新式军队,最主要的是实现了军队的近代化,A项是制度,C、D两项是日本军队的传统,都不符合题干要求。答案B,4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它从一个处于亚洲文明边缘的小国,实现了“脱亚入欧”的历史转折。这里的“脱亚入欧”是指()A从亚洲边缘小国跻身于世界强国B从东方国家演变为西方国家C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13、D从亚洲脱离并加入欧洲同盟解析“脱亚入欧”的含义是指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落后被侵略的弱国,一跃成为与西方列强一样的资本主义强国。答案A,一、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1必要性(1)甲午战争后,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 空前加深,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2)财政危机、统治腐朽,使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空前尖锐,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民族危机,2可能性(1)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2)阶级基础:中国资产阶级逐步发展壮大,维新派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深入变法作为救亡的途径。(3)思想基础:王韬、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提出、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等主张。,君主立宪,二、变法的

14、准备和主张维新运动的兴起1准备(1)宣传变法思想。康有为:著 和孔子改制考,系统地阐发了变法理论,特点是打着孔子旗号,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梁启超:代表作,任上海时务报主笔;其思想核心是提倡民权,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谭嗣同发表,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以资产阶级平等思想,批判封建纲常礼教和专制君权。,新学伪经考,变法通议,仁学,严复翻译天演论,创办,借达尔文的,宣传维新变法思想。(2)政治活动:维新派上书皇帝,请求变法;1898年康有为在北京组织,进一步推动了维新变法的高涨。2主张(1)变法维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2)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实行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

15、;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国闻报,进化论,保国会,三、百日维新1变法内容(1)政治:广开言论,允许官绅士民;精简机构等。(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3)军事;改革军制,编练新军。(4)文教: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各地成立;京师设立大学堂,培养人才等。,上书言事,中小学堂,2失败原因(1)维新派势力弱小,守旧派势力过于强大。(2)维新派采取的方式和手段的缺陷。(3)根本原因在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四、评价1进步性(1)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 运动,体现了变法图强、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2)维新派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为 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政治改革,民族资本主义

16、,(3)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一次 潮流,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2局限性: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且脱离了人民群众,其变法活动最终以失败告终。这充分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思想解放,(1)从背景和条件来看: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的背景和条件下发生的,其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因而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运动。,(2)从纲领和内容来看: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要求光绪帝仿效日本

17、、俄国的改革进行变法,从而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光绪帝在变法过程中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尤其是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适应了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3)从手段和形式来看:变法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4)从领导力量来看:领导这次运动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5甲午战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纳内地税的要求,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的现行税率纳税。这两种要求的共同点是()A为列强商品输华创造平等条件B为列强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以获取高额利润D列

18、强联合起来压低中国关税,解析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要求对外输出资本和扩大商品输出,以便攫取高额利润,甲午战后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纳内地税就反映了这种要求。19世纪末的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首位,急于扩大海外市场和寻求资本输出的场所,“门户开放”政策就是这种要求的反映。美、日都是要为本国资本家获取高额利润,绝非为其他列强谋取利益。答案C,6维新运动留下的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主要包括()解放思想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A BC D解析维新派在宣传变法、主持新政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冲击了中国旧的腐朽的思想体系,有助于中华文明的丰富和发展及中

19、国社会生活文化的变迁。答案D,一、明治维新前后日本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的变化,二、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的主要方式,时代呼唤改革,改革引领社会进步(1)1861年俄国农奴制的改革,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认识改革对促进历史进步的重要意义。(2)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符合时代潮流的改革,对实现富国强兵具有深远的影响。(3)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掀起了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进步;戊戌变法的失败,留下了深刻的教训。,【高考例析】(2010年高考江苏卷)历史上重

20、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给可爱的祖国。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19日),材料二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

21、(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请回答:(1)就战争目的、结果和影响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2)为克服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俄国统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它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并指出这一举措的局限性。,解析第(1)问要从战争目的、结果和影响方面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第(2)问要明确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是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再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答案(1)目的:争夺地区霸权;摆脱统治危机。结果:战败。影响: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2)举措:推行农奴制改革。积极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农奴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生活有所改善。局限

22、性:改革措施缺乏全面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预测命题1】(2010年江苏常州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材料二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民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人心不倦;四、破旧来之陋习,基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五条誓文,材料三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

23、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侧重点)的不同之处。(2)三则材料中的三位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3)三国改革出现了不

24、同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解析本题考查了在工业文明冲击下,欧亚三国的改革。解题的关键一是要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政治改革的联系,二是要注意比较三国改革的不同背景。,答案(1)俄国侧重解决内部危机,废除农奴制度。日本侧重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明来改造日本社会。中国则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2)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是这次改革的领导者,他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奴;日本,明治天皇是改革的主导者,他拥有实权,积极推行明治维新的开展;中国,光绪帝同意变法,作出改革举动,但由于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导致变法失败。(3)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的对比;

25、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统治者的态度等。,【高考例析】(2009年高考北京文综卷)下列各项中符合早期维新派“商战”思想的是()A“自强之术,在于练兵”B“十万之豪富,则胜于有百万之劲卒”C“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D“改良社会经济组织,使人民知有生之乐”解析A、C两项强调的是兴武备、与西方列强进行武力对抗的主张;D项是强调政府经济职能的发挥问题。B项强调的是经商富国以自强,是早期维新派“商战”思想的具体体现。答案B,【预测命题2】右面是中国近代史上某位思想大师的墓碑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墓前刻有刘海粟重新撰写的墓志铭:“公生南海,归之黄海,吾从公兮上海,吾铭公兮厉沧海,文章功业,彪

26、炳千载。”墓后植龙柏6株,象征戊戌政变中被害的“六君子”。只是由于墓碑的方向看不清墓碑上所刻的主人是谁,根据历史知识判断墓碑主人应是()A谭嗣同 B康有为C梁启超 D杨锐,解析本题以新颖材料为背景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是新课改形势下高考的明显趋势。由材料中“公生南海”可知此主人应是广东南海人,“文章功业,彪炳千载”可知此人生前应是文采飞扬,“墓后植龙柏6株,象征戊戌政变中被害的六君子”可知此人生前与戊戌六君子有密切关系且其历史声望高于六人但肯定不是六人中的一个。由此判断应是康有为,因为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A、D两项均为戊戌六君子的范畴。答案B,【预测命题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布衣改制,事大骇人,

27、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材料二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谭嗣同仁学材料三天演者,西国格物家言也以为天不可独任,要贵以人持天使人治日即乎新,而后其国永存,而种族赖以不坠,是之谓与天争胜。而人之争天而胜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是故天行人治,同归天演。天演论吴序,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有何特点?(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严复的维新变法主张有何异同?(3)概括指出谭嗣同、严复的维新变法活动有何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史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康有为、谭嗣同、严复在维新思想宣传中,都反对封

28、建制度,主张变法维新,但在政治主张上各有侧重。注意材料一中的“先王”,材料二中的“君臣一伦”及“黑暗”,材料三中的“天不可独任”等关键信息。,答案(1)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主张。(2)相同点: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主张维新变法。不同点: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3)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史料研习】幕府统治时期的日本,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史料文本】材料一16世纪时葡萄牙和西班牙

29、人来到日本,同日本发展贸易,17世纪初荷兰和英国也同日本建立了贸易联系,同时天主教会也传入日本,信徒一度达到十几万之众。德川幕府感到自己的统治受到威胁,在17世纪三十年代连续五次颁布了锁国令,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活动。,材料二,【信息解读】(1)材料一从经济和宗教两方面说明了西方对日本的影响,但闭关锁国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日本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需要。(2)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是“佩里来航”是幕府统治时期的“黑船事件”,“西方商船把大量的商品运进日本”说明欧美国家廉价的工业品在日本大量倾销。,【史料应用】1.结合材料一,分析德川幕府在日本实行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答案(1)西方列强采取经济和宗教形式

30、开始渗透到日本社会;(2)幕府统治者害怕西方势力危及自身统治。2图一反映了什么事件?其直接结果是什么?答案黑船事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日美亲善条约。,3图二反映了什么现象?与图一有何关系?对日本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欧美国家的廉价工业品大量倾销日本。由于图一打开了日本的国门,给图二倾销商品带来便利。冲击了传统的经济结构,造成社会经济混乱;客观上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4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打开了日本的门户,使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激化了日本的社会矛盾,动摇了幕府统治客观上推动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先进思想的传入使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A BC D解析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是一把双刃剑,一

31、方面,大量掠夺被侵略地区的财富,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另一方面,又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客观上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答案D,一、选择题1(2010年安徽文综)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解析本题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列宁强调的是农奴制改革对俄国政治体制的影响,而A项强调的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由此可排除

32、A项。农奴制改革并未直接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故B项错误。C项中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既包含经济的近代化,也包含政治上的近代化,表述比较全面,故C项正确。由于1861年改革不彻底,因此,改革后不久,就发生了农民暴动。因此,农奴制改革并没有阻止俄国革命的发生,故D项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答案C,2(2010年安徽文综)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解析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

33、的举措。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符合题干“19世纪80年代初”这一时间要求,可排除A项。B、C两项均属于政府“好事贪功”的表现,而题干要求的是克服这一现象的措施,故B、C两项不符合题意。政府将大量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克服了材料中所说的“弊害”,有利于养成人民自主独立的风气,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二、非选择题3(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谷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

34、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议定国是,二早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井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请回答:(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

35、性。,解析第(1)问,康有为实际上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说明了效法日本更具有时效性,要注意将这时效性加以概括提炼,总结出中国戊戌变法学习西方却直接效法日本的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容易回答应诏统筹全局折的地位,即成为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第(2)问,由材料二可知,尽管各国政治制度有差异,但本质都是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而中国“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是效法日本的产物,日本则学习普鲁士的政治制度,也就是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回答局限性要着眼于两个方面;制度本身的局限和是否符合中国国情。,答案(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制:该主张不适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