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论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与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学论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与策略.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贵有疑 疑贵有法 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与策略【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不仅指掌握基础知识,也指基本能力的培养,核心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石。【关键词】新课程 阅读教学 问题意识 思 维阅读中的问题意识,是指对文本内容中“问题”(通常是读者认为的“错误”、“欠缺”和“不理解”之处)的发现和感知。问题意识在阅读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对于深入理解文本内涵,乃至进一步形成独立性、创造性的人格特征都有密切的关系。在阅读中的问题的意识的表现,人们通常用“质疑”来表示。质疑的核心就是产生疑问,
2、提出问题。“疑”是思维成果的一种形式,没有思维活动,也就不可能产生疑问。宋代学者陆九渊的观点则更精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的作用作了充分肯定。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发现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创新,有时甚至比解决问题本身更为重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就是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成为问题积极、主动的探索者。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何使教师
3、、学生的提问更有价值?一、以教师“示范提问”为引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阶段,教师应做好示范,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发,有方法可循,让学生从中逐渐懂得发现问题的方法,产生自己提问的欲望和兴趣。在学生产生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作品中不同寻常、不合常规的内容与写法;可以通过揭示文中中的矛盾和现象,进一步提出几个“为什么”;也可以通过进行多种对比,包括课堂内外、新旧体验、不同思维之间的异同点,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转变观念。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往往追求讲得“细”,讲得“透”,面面俱到
4、,可以说教师将所有问题都讲到了,学生哪有问题可研究呢?因此,当经过前一阶段的诱导后,教师的讲课内容应加以浓缩,留下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去想象,去研究,鼓励学生多提问。二、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1.根据学习语言文字的规律,分学段有重点地质疑。从阅读的知识结构而言,主要是字、词、句、段、篇。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同学段也应各有重点。比如:低年级以字、词的认知为重点进行质疑;中年级以段的认知为重点进行质疑;高年级以篇的认知为重点进行质疑。以上三个阶段又是融会贯通的,不能截然分开,应该根据课文的深浅,或课文的重难点灵活处理。再者,语文学习中的各种能力是呈螺旋形上升的,要经过多次反复,在巩固前阶段所
5、获得的认知的基础上不断加深与发展。2.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分学段培养质疑方法。根据不同年级的学习重点,在阅读课文时,发现有疑难问题,随文作出标记。或用铅笔划一条线,或打上一个小问号。这些简易的操作方法,从低年级即可开始培养。随着年级的升高,要求学生在阅读到有疑难的词、句、段旁,用铅笔注上自己想要提的问题。到了中、高年级,可以让学生结合预习,在预习本上提问。引导学生针对字、词、句、段、篇进行提问;或者按从内容到表达形式的顺序提问等等。教师要舍得花时间指导学生预习,不断评估问题的质量,适时点拨提升,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手指,是授之以渔的教学手段。3.找准文章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1)选择题眼处发问。我
6、们说题目是文章的文眼,有的题目本身“问题的含金量”就很高。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不能错过。如果引导学生从此处入手提问,既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使学生更快的把握文章的主题。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可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去发现问题:为何称他们为“五壮士”,而不是“五战士”?这样,学生就从题目中发现问题,并去认真探究,很快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又如:在教军神一课时,可引导学生从题目处发问:“军神”指的是谁?为何把他称为“军神”,而不是“军人”? 再如鱼游到了纸上:学生读了课题,就会产生“鱼在水中游,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这些问题的提出其实也帮助了学生理解课文。(2)选择矛盾处发问。有些文章的内
7、容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语言之间常存在着某些矛盾现象。这些矛盾其实是作者刻意安排的,阅读时,注意这些矛盾,并问“为什么”,能促进对文章的理解。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矛盾进行质疑,可创设愤悱情境,从而训练思维,以统一认识,求得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例如:教学西门豹一文时,我们可根据文章内容设问:“西门豹明知近年来漳河没发大水是因为干旱的缘故,为何还要夸河伯真灵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可以形成一种有价值的课堂冲突,然后再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便可让他们充分认识西门豹将计就计、正话反说的艺术,领略西门豹足智多谋的风采。(3)选择疑难处发问。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
8、的地方。这就是课文中的疑难点。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紧扣这些疑难点质疑,就可引导学生改变思维方向,进入探索的情境,以浅化难。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当学生在大体了解了历史背景、事件结果之后,而对其结果出乎意料时,就可顺势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诸葛亮敢这么轻易地接受周瑜的任务呢?其奥妙到底是什么呢?这样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文章的中心,也受到深层次的思维训练。(4)选择空白处发问。由于作者的构思和运笔行文的需要,许多文本中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点。教学时,引导学生于空白处质疑,补充空白,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比如:中彩那天一文,在描写我们一家围坐在一起,讲了许
9、多有趣的事情,后用了“”,显然,这是作者留下的一处艺术空白。教师可引导学生扣此质疑:“作者为什么句末要用省略号?作者可能会讲些什么?”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言语能力得到训练,而且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陶冶,创新思维得到培养。又如:在教学游园不值这首古诗时,当学生理解了诗意后,可这样一个问题:“好一个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啊,诗人眼前此时此刻可能会呈现出哪些迷人的春色呢?他的心情又将是怎样的呢?”就这样引导学生对“一枝红杏出墙来”进行大胆想象和补白,与文本展开“对话”,他们可穿越时空,与诗人心意相通,情感相连,他们不再为诗人“小扣柴扉久不开”而感到遗憾、惋惜,因为他们看到了园中万紫千红的春色,听
10、到了鸟儿婉转悠扬的报春舞曲,闻到了空气中沁人心脾的泥土芳香,感受到了春天的蓬勃生机与无穷活力。(5)选择结尾处发问。课尾处质疑,一是为了拓展文本内容;二是为了让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就是我们说的要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许多文章的结尾都有一些耐人寻味的句子,或者说是能凸显文章主旨的重点句。如果理解了这些句子,便能很好的理解全文的主题思想。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这些句子中发问并思考,从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如:做一片美的叶子一文结尾写道:“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这一句话,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教学时,可在读完课文后,引导学生从结尾中发现问题:“我们的大树”指的是什么
11、?怎样才能“做一片美的叶子”?这样,给了学生的思维的空间,也提升了思维的高度。三、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学生提出问题时常伴有各种忧虑,他或者会担心提的问题过于幼稚而被人嘲笑,或者会担心提的问题和课文学习没有关系而被同学拒绝,被老师否定。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励,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的热情更加高涨。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加以赞扬,树立榜样,课堂上应允许学生说错,但要适时点拨。如果教师出现错误,也无须尴尬,诚恳
12、地道歉,让学生知道应该相信事实,要有信心为自己质疑的结论寻求理由。老师为学生的每一个提问感到高兴,大力赞赏高质量的质疑并且带动全班学生一起去探讨。对班级中性格内向不敢当众提问的学生,教师则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关注,应走到他们身边去征求问题。对于说错话的学生,教师要热情肯定他们敢于向老师纠错的举动,要向学生渗透勇敢地向书本和教师提问,鼓励学生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敢于否定权威,不迷信书本。这样,敢于提问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1.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该过程是学习者通过
13、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就提出:“最好的阅读方法是猜读法。”特级教师魏书生也喜欢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运用猜测、尝试的方法解决不会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在操作、实践、阅读、想像中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学会学习。2.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杜威认为:“知识决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它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一部分,既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同时又是作为另一个探究
14、过程的起点,它始终有待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如同人们始终会遇到新的、不明确的、困难的情境一样。”可见,探究是包括学生学习在内的一切活动的本质属性。探究赋予学习者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者通过独立、深入地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巧妙地设疑、布疑、激疑和质疑,科学地释疑、解疑,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最终实现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3.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和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差,也不够客观,但对别人的行为却比较容易发现问题。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
15、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互相发现各自的优点与不足。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思想碰撞、共同交流来解决。五、运用合理评价,逐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教师对于学生提问的积极评价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句话,往往都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应该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
16、等手段,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善于提出问题。教师要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正确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获得最充分的,最合理的教育和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积极地表现自己,使他们各自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评价机制,使学生善问。要注意适时评价,并且引导学生自己评价,逐步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在课后反思时,要关注课堂的问题资源:如,这节课设计了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在一堂课提出了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怎样处理的。总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产生的新问题作为教学的结束点,把探究的触角延展到课外,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强化能力的纽带。【参考文献】1. 杨章宏课程改革学习主题构建,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2. M希尔伯曼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 方亮辉小学语文名师教例赏析,宁波出版社,2008年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