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袁枚古诗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505563 上传时间:2021-02-04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30.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所见袁枚古诗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所见袁枚古诗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所见袁枚古诗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所见袁枚古诗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所见袁枚古诗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所见袁枚古诗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所见袁枚古诗教学设计.doc(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所见袁枚古诗教学设计 所见袁枚古诗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一)观察课文配图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二)揭题,解题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

2、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一)初读课文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2.检查自读情况。(1)出示生字词卡:(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3.教师范读。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二)

3、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2)读整个诗句,说说“振”“樾”的意思。振振动樾树荫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4、。)(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捕捉)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广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三、齐读全诗四、叙说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l.熟读全诗。2.说说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振欲捕鸣闭口立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全诗,说出诗意。1.看插图,讲图意。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夏天,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牧童听到了知了叫声。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1.指导读第一句诗。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指导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2.指导读第二句诗。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四

6、、背诵全诗五、分析指导字形1.比较字形。振晨蝉弹忽物闭闲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欲: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所:左边不要写成“户”。3.指导书写。六、总结1.朗读全诗。2.背诵全诗。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活泼可爱,愉快、顽皮)所见袁枚古诗教学设计2教学预设目标: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2、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词。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7、。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教学过程预设学习古诗所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一、激趣导入。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2、揭题,释题。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二、初读课文。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二读

8、: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3、学习生字。(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3)同桌对读,检查。三、精读课文。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

9、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6、理解诗意。(1)出示课文插图。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C、齐读诗句。(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齐读诗句。(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牧童骑

10、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四、读诗想画面。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五、写字指导。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2、说说你认为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范写黄、童六、编故事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

11、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七、课后作业。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所见袁枚古诗教学设计3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二册第四组教材所见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图文结合,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可爱。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课前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学情分析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

12、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谈话:温暖的春天即将过去,我们就要迎来好玩的夏天了。在夏天的时候,小朋友都喜欢玩些什么呀?(生自由发表意见)2、你们的夏天可真有趣。可以放牛、可以捉虫子呀!古时候有个叫袁枚的诗人,他特别喜欢走动。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画面,于是呀,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首所见。(板书课题)配乐指名读,谁认识这两个字?你怎么认识的呢?指名读课题。释题:“见”什么意思?“所见”就是所看见的。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二、

13、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诗人袁枚看到的和你们所说的一样吗?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读这首诗。录音范读、学生听教师范读古诗、(学生一边听一边注意生字的读音)2、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小牧童、树上有一只蝉、一片小树林,小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3、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现在,我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多读几遍。4、离开了古诗,这些生字宝宝你还认识吗?(课件出示生字认读指名读并小老师读-齐读)师出示卡片,学生认读,启发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识字。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 蝉;平舌音:所所:(你在生活

14、中见过这个字吗?)闭:门+才,大家做动作,闭上我们的眼睛、闭上我们的嘴巴立:立正、起立就是这个立蝉:虫+单,蝉是一种什么样的小动物呀?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夏天的时候,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热呀,热呀!人们也就叫他“知了”。学生畅谈后出示蝉的图片牧童:放牛的孩子捕:是一个动作。5、现在,调皮的字宝宝跑回了家,躲进了课文中,但是,我们还是认识他们,我们一定会把这首诗读好的。齐读古诗。大家读的真好。学习古诗呀,朗读是一个好办法,那我们就进行一次朗读比赛好不好?请四个小组每组选一个同学,我们来比一比,谁读得好。其他同学请竖起你的。神耳朵,评评谁最棒!(朗读评价)现在我们再换一种方式,男女

15、生比着读。(老师来评价,竖大拇指)三、再读古诗,入情入境。课件出示画面(播放音乐):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我们来读一读这两行诗。课件出示一、二句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学生自由练读男生读齐读)师:读了这句诗,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体会到牧童的自由、快乐、和悠闲)牧童在干什么?他的心情怎样呢?师: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样骑黄牛的?(生边说边做动作)师:好神气呀!小朋友们是不是都想骑一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

16、做上动作再读这两行诗,看看是什么感觉?每个人的动作可不一样哦!(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齐读)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好听吗?“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课件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在牛背上听到了什么呢?(因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会儿。他可能怕吵着别人了。小树林里没别人,他是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他想把这只蝉捉回家)师:你为什么这样想啊?生:因为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树上,大树上有一只蝉,所以我这样想。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学生体验小牧童是想捉树上的蝉。)师: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

17、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自由朗读)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可千万别把蝉吓跑了。(齐读)师:你们说,小牧童捉到蝉了吗?(指名到讲台上来试一试,看看小牧童是怎么捉住这只“蝉”的?(指大树上的“蝉”)师:哎呀,树太高了,爬不上去呀!怎么办那?快帮小牧童想想办法呀!(生讨论交流想到的各种方法)(踩石头、踩牛背)师:小牧童终于捉住了这只蝉,你高兴吗?师:这只“蝉”就是你的了,你可要好好对待它哟!小朋友们喜不喜欢这个小牧童?喜欢就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吧?师:那我们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我们把这首诗背下来

18、指导背诵,读出第一句的愉快语气,读出第二句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四、指导书写生字1、出示生字“诗、林”,学生认读。2、师范写,生跟写。3、分析结构和字形,给生字组词4、学生描红、临写,练习书写。所见袁枚古诗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所见教学目标:1、学会本首古诗6个生字。了解词语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教学重

19、点:1、学习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教学过程:(一)课件出示:课文动画思考:图上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二)初读感知,自学质疑。1、齐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三)再读感悟,解决疑难。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2、小组内交流自学。3、课堂讨论自学中的疑难处,教师相机点拨。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四)简述诗意,熟读成诵。1、教师简述诗意。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意练习背诵。(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1、联系诗意,激发学生

20、想象。2、有感情地朗读。(六)拓展:诗中写的牧童捉到蝉了吗?(七)指导生字【教学反思】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一个乡间牧童坐在牛背上,在林中快乐地边唱歌边放牛,突然间见到了一只蝉,想把它抓住,所以闭上嘴巴,跳下牛背。本诗生动有趣,生活情趣盎然,诗情画意,跃然纸上。意境,是诗歌的核心。教学古诗,应该运用多种形式,如形象生动的语言、鲜明逼真的画面、优美和谐的音乐通过这些手段,让学生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境,使自己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果学生只是抓住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最多只能算是抓住了一些表象的东西,算不上读懂了诗歌,更算不上入其

21、境、悟其神了。教学本首诗的时候,我在播放小牧牛的笛声后,再有声有色地描述:在一条林间小路上,树木枝繁叶茂,遮住了似火的骄阳,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野花飘来醉人的香味。咦,哪儿有歌声传来?声音越来越响,清脆悦耳,震荡在林间。噢,原来是放牛的小孩儿,正自由自在地骑在牛背上,摇头晃脑、眉飞色舞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仿佛看到小牧童正朝自己走来。忽然,他紧紧地闭住了嘴巴,原来他发现了一位歌手正在和他较量呢学生通过想象,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后来,学生在吟诵中,完全融入到诗境中,觉得自己就是这一位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小牧童了。所见袁枚古诗教学设计5古诗所见教学设计一、课

22、文概述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是一首古诗,属于精读课文。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它简短的文字中蕴含着无穷的意境,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回味无穷。它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与本单元 “快乐的夏天 ”主题相吻合。二、教学理念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作

23、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立足诗词,放眼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三、学生认知基础分析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但教者应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古诗词源于生活,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用古诗词进行表达,也能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感悟。四、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1)会认1

24、0个二类字,能正确认读书写6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2、过程与方法: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通古诗。鼓励学生用动作,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生字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4、学习重、难点:学会生字,有感情的吟诵古诗。五、教学方法1、课前准备,搜集一些赞美夏天的小诗。2、强调课前预习,了解古诗 ,认读生字 。2、谈话法、合作交流法。3、感悟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的过程中,营造学诗氛围。4、诵读法:多形式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4

25、、想象法: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进入古诗意境。5、联系生活法:将课堂与生活有效整合,知道夏天是美好的,会发生很多有趣的事,从而热爱夏天,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多媒体课件。七、课时设计13、古诗所见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新人教版第二册第四组教材:所见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诗、林”等六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重、难点:学会生字,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古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教学方法:1、强调课前预习,了解课文,认读生字,并学会组词。2、谈话法、合作交流法。3、阅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在自主阅

26、读、交流的过程中感悟课文内涵,提高语文素养。4、学习探究法。5、想象法: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揣摩作者内心,产生情感共鸣。6、联系生活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师:小朋友,你们会背有关春天的古诗吗?谁来背背?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夏天的古诗。板书:古诗)(设计意图:激发起学生对再次学习古诗的兴趣)2、(出示课文插图):古时候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在一个夏日去树林里,树林里的画面吸引了他,于是他把他所看见的画面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板书课题)(请大家伸出小手跟老师一齐来写课题所见,并齐读两次。)(设计意图:揭题,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所见的情境。)二、初读

27、古诗、识字1、引导学生看课文情境朗读视频后说话:诗人看到了什么?师根据生回答板书:牧童 黄牛 林 蝉2、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所见。(播放音乐,师范读课文)(多么有意思的一首小诗呀,你们想读吗?请小朋友打开13课,自由读课文所见)(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接触课文、感受课文。)3、学生自由读古诗,遇到不会的生字多读几次,要求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在教学中,初读课文,引导学生通过读题质疑,围绕课题提问题,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及时地去梳理,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初读课文之后,交流解决问题。着重体现自主与探究式学

28、习,增强学生读书的目的性。)4、(看到同学们读得津津有味,生字宝宝也跑出来跟你们见面了。看,它们来了)学习生字词(出示课件):古诗、所见、林樾、牧童、黄牛、闭口、立正自由拼读-看拼音个别读-去拼音读-开火车读-齐读(字词理解指导:“牧童”、“蝉”出示蝉的图片、“闭口”、“立正”用动作来表达)5、学会了生字,那我们有什么好办法把生字记下来呢?出示生字:诗、林、立、童、黄、闭)让学生两人一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识记较难的生字。(1)同桌说 (2)指名说6、写一写:(出示课件:把我们写漂亮:诗、林、立、童、黄、闭)(1)、师重点范写“林”、“童”、“黄”三个生字,生书空。然后生在书上描1个。(2)、同

29、学间互相评价。(设计意图: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尽量使学生在写字的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因此,主要采用多媒体直观展示法,读字、读词、读句到读文的渐进式语文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训练。在词语教学中,首先抓住课文中的新词和重点词让学生反复的认读,对难写的字给予适当的指导,容易写错的字让学生自己观察和比较,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并辅之以认字方法,以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辨别、理解能力。)三、图文结合,再读感悟师:生字学会了,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把古诗读得更好。1、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师:(动情地)你们看,小牧童坐在黄牛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

30、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牧童忍不住地放声歌唱,响亮的歌声传遍了整个树林。我们来读一读这两行诗。出示第一、二行古诗:“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越”,引导学生读(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男生读 齐读)师:牧童骑着黄牛的心情怎样?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情来读?(1)学生自由练读一到两次(2)指名读后,师:“牧童的歌声响亮吗?他响亮的歌声传遍了整个树林,所以振字要读得重些”。(出课件解释:传遍了树林)(3)师范读(4)齐读(5)师:牧童骑着黄牛的心情怎样?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情来读?指名读(6)(师: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那么牧童骑在牛背上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呢?男生读 (7)请同学们一起来读第一、二行古诗,)

31、有感情、配以动作齐读。2、师:牧童唱歌这么高兴,他有没有一直唱下去?有没有,(引出课件古诗: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学生齐读师:牧童唱着唱着,他的歌声突然停止,“嘘!他想干什么?”(1)你从第三行诗哪一个词哪个看出来牧童很想捉蝉?(师:对,“意欲”就是心里想要的意思。并出示课件解释:“心里想要”)(2)指导学生读好此句:意欲捕鸣蝉 师:要用怎样的心情来读?3、师:我们读第四行时要小声点,千万不要惊动树上的蝉。引导学生读好第三、四行古诗。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配动作齐读4、师:你们能根据古诗描述的画面,说说诗意吗?看图,指名学生说说诗意-师再引导全体学生看诗句说说诗意。(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对

32、文本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5、想像说话:牧童有没有捉到树上的蝉呢?6、课件出示全诗 (师:你们喜欢这个小牧童吗?那我们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把这首古诗读熟)(1)师范读(2)两人一组互读(3)齐读(设计意图: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以读代讲、层层深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突出教学重点、抓准探究点,拓展教学深度,让学生经历强烈的情感体验。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培养其自主学习意识,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7、背诵古诗:1、师:看来小朋友把古诗读懂了,现在你们能看着板书,老师读前一句,你们接后一句吗? (结合板书,师生合作背诗句)2、引导看图,练习背诵。 引背-自由背-齐背四、知识延伸:1、为课文插图配上古诗。2、学唱古诗。(师:你们为插图配上了小诗,真了不起!那我们现在也来做一回快乐的小牧童,听着音乐做做动作吧!)播放课件音乐3、搜索有关夏日的古诗。(设计意图:在学生记忆古诗、深刻体会古诗的基础上,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设拓展思维,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能力的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初中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