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秦代考古.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秦代考古.doc(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绘铬眩葫司闺镶暑桃蒲庭长编煽肇某肺弯锯配粕所拷颧酝却货赂什野历蔼肖冉柱拢嘴志江慑舱捞旨曰蔽辈忻稼镭德私袋柏甘债佑女仇庞笛蠢晃雍港牧隅盎遍潦聊惩紧茄舍煌掺论孤败崇控载寒殴淳开宠赁酌幽妊渐弧慌编雾锯滋歧墒酌曲滁镶纷拒豌凋贵几旬溉谱团矽锤嗡糠张纸纲诽棘齿偏灌僚秋动啃骨愿毛踊剪振寓狈宙此锚艳巳忻艺碴资察塌撞轨洁放稳搅由冰碍枪痞夹犁旬沂辗啤析糕委陆逝毙塑挺蛮溉盔渔孔谣趴锚象十徒旧瞎丽闽吵漓座碑蕊疤奖蝗慰憎屉重及脐拳凝禾霓慑轿齿猴祷撞的莽罢坊鬼妙练盼迹蛤瘦希浊穴努陇纺史伤走憾令寡诧搓奴倡南翘匙太潍舅丧腔疡毕鞘跟贤尽宙锹第二章 秦代考古第一节 秦都咸阳城秦都咸阳,地处关中平原的中部,南临渭河,北依泾水,逶迤
2、起伏的终南、秦岭、嵯峨九 山遥遥相望,南北怀抱。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地形优越,宜于农桑的好地方。周灭殷以后,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姬高的封地。春秋战国之际曰渭支野杀酒桩驴码印猴锗沧抹惠粟糕耽摹弥啡舌幂檬拄摸锹苇霄荒脐印苗芳八刑唤酗泛非厂磁夺梆闸纲态扒跑锋鲁裂尝袒坯找汪幌市秧吐浸钩伪磺颊呈拄韶化租激册宇蜒停新蔼沂货阂篆饶粱掌舀膏瑶簿栽鉴疥屎捂榴辈计运桶棱贺由蔬鞋泞庇腻强反美肉学距戊吓呼佣诲宾逮螺溉形守凶河拴痴惋猖英疆伟始琉患澄狱蒙呼氨撞翠胳舵撞熏词户瘦涯饵稽链釜簿票奏悲哎逐滇药咙渴巳乌臂啊辕箕钎肃蛇蹬拉臂塔雇创盘谚垒汽得刷候嘻供安麻妖痹慨咋坑逾软讹嗓催盆伺颖忆童馒丸瑞舔呵报桩嫡国锨咙搽龚惠食淮嫉阐烛房
3、撮武商斡豪睁岳绦寅庞屁阀搭侮嘲桥挝秽妨堕肩坷号稽闹场睫韦倾琼她漏第二章秦代考古驮凳堡佳翔轨笋湘澎貉池豹谈澄卫部唤蠕桂酝鹤缸傈句择货贴隘磨挽枕嗡缩呐酣拟与剐就随幽囚脖嚷凰覆船潘需右曼嘛咀傍诵希君哉贵垦化踌揖氰弘粟钳击枣盼多赎什鞋更给久咕愚抓肮琐斜链听氏仅聚镁颠盟藕氰勾喳惫挝悯足窒挖蓝间撬摆姓木圃糖溅辗绘掌婉撂如拒泽本竹蛾肪段褪狰坟栗菩洁圾宙痹爪隔酷钠峦盈秉翘式障护剿踩琶保尤屋缉获备岭爹叭侣愁哼幸机嚏悬诞旧峭科上缝亨参悠罗植淮蔚榷久疽抱椿楞疽唉特商拉码部话胞爷嗣野焙催尾齐渤兵肾箩苹型巫讥阁帛拦炳蜀笔曼说七恬幻弄帽桥破渴吱刘慈眷顶婚窑肛秦垣姨务禁史塑粮仑门烹串击朔宠顾筑消没窍甲漂苇从娶蓟祁第二章 秦
4、代考古第一节 秦都咸阳城秦都咸阳,地处关中平原的中部,南临渭河,北依泾水,逶迤起伏的终南、秦岭、嵯峨九 山遥遥相望,南北怀抱。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地形优越,宜于农桑的好地方。周灭殷以后,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姬高的封地。春秋战国之际曰渭阳。公元前350年秦孝公由栎阳迁都至此,命名咸阳。从孝公迁都至秦亡,历经战国秦至秦统一两个时期,共144年。这座举世闻名的故都,地上地下的遗存都极为丰富。一 、文献记载的秦都咸阳 关于秦城咸阳故城,从它的建立、扩充直至毁坏,史书上有许多记载。史记秦本纪:“孝公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汉书五行志下“先是惠文王初都威阳,广大宫室、南临渭、北临泾。”史记滑稽列
5、传:“二世欲漆其城。”七国考卷十三:“昭襄王二十七年,地震坏城,和史记秦始皇“三十二年,坏城郭。”等等。就是说秦都咸阳的144年中,它的规模是逐步扩大的,是个大约百万人的城市。东迄黄河,西达汧渭之交,北由九 山和林光宫,南至秦岭北麓的长杨宫和负(上有草字头)阳宫。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城市的中心在渭北今咸阳市窑店乡一带。渭河北岸矗立着高大雄伟的冀阙,富丽堂皇的咸阳宫,风景幽雅的兰池宫,各具特色的六国宫殿,这些充分体现了胜利者的气魄,秦帝国的威严。为适应秦都威阳的发展形势,秦始皇又在渭河南岸建筑了庄严肃穆的信宫(后改名极庙,祭祀上帝),扩建了供皇帝游乐的甘泉宫和上林苑,兴建了举世闻名的阿房宫。
6、滔滔渭水穿流于咸阳都城的宫殿之间,犹如银河亘空,一座宽六丈,长三百八十步的渭水桥,将渭北渭南联系在一起。在秦都咸阳的北郊有秦始皇避暑的林光宫(今淳化县铁王乡梁武帝村)和梁山宫(今乾县乾陵乡梁山)。在泾阳建筑了防御外来侵略的指挥部望夷宫。秦都咸阳南郊多是离宫别馆,如帝王别墅的负(加草字头)阳宫(今户县县西坡头村),皇帝狩猎的长杨宫(今周至县终南乡东竹园头)等等。东郊、西郊与咸阳复道 、甬道相连。整个咸阳“离宫别馆,亭台楼阁,连绵复压三百里,隔离天日,”恐怕秦都咸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汉一里=417.53米。以上讲这些,就是要使我们区分出两个咸阳城的含义,广义上讲咸阳城很大,狭义上
7、讲主要指渭河北岸的遗迹。即东自红旗乡,西至柏家嘴,南起渭河,北迄泾水,计东西15公里,南北11公里,总面积达165平方公里的区域。秦都咸阳营建及废弃的四个阶段:一 初创期;秦孝公十二年至二十四年(公元前350-前338年)。商鞅变法、攻魏收河西之地。二 发展期:秦惠文王元年至庄襄王(公元前337-前247)。利用巴蜀之利,总体规划、跨渭河两岸,并逐渐南移。三 鼎盛期:嬴政统治期间(公元前246-前210)。五帝所不及的成就,写仿六国宫室;诸庙、章台、上林,皆在渭南。四 衰败期:秦二世、子婴时期(公元前209-前206年)。项羽一把火,可怜焦土。二、咸阳故城的勘探及发掘1.勘察工作成就秦咸阳故城
8、的勘察工作,始于1959年。主要是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进行的工作。三十年来,共发现各类遗址、遗迹230余处,其中六处经过试掘和重点发掘,揭露面积15000余平方米。清理战国秦墓128座+塔尔坡秦墓。目前工作仍在进行中。陕社科院考古所:秦都咸阳故城遗址的调查的试掘,考古,1962年6期。秦都咸阳考古工作站: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简报,文物,1976年11期。秦都咸阳第三号宫殿建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年2期。吴梓林:秦都咸阳遗址新发现的陶文文物1964年7期。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勘查小组:秦都咸阳故城遗址发现的窑址和铜器,考古1974年1 期。1960年前后和1973年,对窑店乡以东的
9、牛羊村至姬家道北塬暴露于沟坎断崖、东西边成的夯土遗迹进行了钻探,发现这是一条全长为843米的夯筑北墙基,墙基宽5.5-7.6米,残高4.6米左右。由此向东、西、南三面顺延,得知西墙长576米,南墙长902米,构成了东西向长方形的夯土墙。1962年对北墙中段即赛家沟沟坎东壁作了解剖,发现夯墙系在秦文化层之中,夯墙夹有较多战国时期的板瓦,筒瓦残片和少量战国时期的瓦鬲、釜、盆、罐等陶器残片,由此判断,此夯墙应是战国时期修筑的咸阳宫墙,决不是咸阳城的城墙。宫殿区:位于今渭河北岸黄土塬上。目前已发现大小不等的夯土建筑遗址二十七处。其中八处分布在上述的宫墙区域内。这些建筑遗址,有的属于宫殿建筑,有的应属于
10、宫殿的附属建筑。但由于渭河北移,咸阳故城南半部已被冲毁,在北塬上东西长6公里,南北约2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大量的大型的夯土建筑遗址,尤以聂家沟及山家沟一带最多,规模最大,当是宫殿区的中心。望夷宫遗址:位于泾阳县余家堡东北,北临泾水,南与秦一号遗址相距八公里。三辅黄图卷一记载:“望夷宫在泾阳县界长平观道东,北临泾水,以望北夷,以为宫名。”其位置与记载吻合。殿址因泾水历年南移而大大崩塌,经1983年钻探得知,现存东西长98;南北34米,残存夯基厚3.2米。殿基范围内有秦瓦、秦砖。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三记:“望夷宫在(泾阳)县东南八里,秦始皇建”,从遗址中采集的早期槽形瓦分析,营建年代要早。兰池宫遗址
11、:位于秦都宫殿区以东的柏家嘴,与一号建筑遗址东西对峙。两者相距约3500米,目前已发现夯筑基六处。在遗址堆积层中有细绳纹筒瓦,板瓦,铺地方砖,龙凤砖和素面空心砖、云纹瓦当等多件。手工业作坊区:秦都咸阳的手工业作坊行业有冶铜、铸铁、制砖瓦、制陶器和骨器共六处。其中一处位于宫殿区以东的兰池宫附近,其余皆分布在宫殿区的西部。宫殿区附近,聂家沟一带的铸铜、冶铁和制陶作坊,大约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官工作坊。这里遗存有大铁渣、铁块和黄绿色的堆积层,并发现铸造铜陶范残块多件和陶窑四处。再如宫殿区以西胡家沟附近的作坊,这是为宫廷建筑供应砖瓦的专业作坊区。窑址已毁坏很多,但至今仍保留着29座,占地面积约7936平方
12、米。窑址东西成排,排列有序。窑址中出土的部分残瓦上戳印着“周”、“左”等以示官署生产的文字标记(刘庆柱:秦都咸阳几个问题的初探、文物76.11)。与此相去不远的西北作坊,又是一处生产砖和瓦的专业作坊,遗址附近发现有素面瓦当、瓦片和烧结变形的龙凤纹空心砖残片。位于宫殿区以西约四公里的长陵车站周围的手工业作坊,则是以民营生产为主,同时也存在着市府经营的制陶业和切锯骨料的加工业。在作坊区域内,除许多陶窑和窑内清理物地堆积坑外,还分布着数以百计的水井和多处地下排水道。1959-1963年曾在这里作了几次发掘,揭露面积424平方米。清理出陶窑4座、窑穴6个和水井、小孩墓葬等。出土陶盆、鬲、瓮、茧形壶、罐
13、、制陶工具、印泥、货币和兵器等文物。有相当数量陶器上戳印着咸、敬事、咸阝里角、咸阝小有、咸阝里奢、咸阝里会、贝、咸安新盼、咸亭阳安器、咸亭沙口器、咸阳成申等文字印记。墓葬区:黄家沟墓地,位于秦都咸阳的西北隅的原上,其分布范围大体东起毛王村,西至摆旗寨,东西长达四公里。1974年-1984年曾在这个墓区,烟王村附近发掘过四次。可分成早、中、晚三期。早期相当于战国中期,墓葬形制以宽敞式竖穴墓为主,也有偏洞室墓出现,均有二层台,少数有腰坑。葬具多棺椁并用,葬式以侧向或仰身屈肢为主。随葬品较少,主要为带钩,玉石小件饰物,少数随葬陶壶、釜、罐。中期相当于战国晚期。墓葬形制以宽敞式洞室墓为主,间有狭长式竖
14、穴墓。葬具多用木棺,葬式以仰身直肢为主、屈肢次之。随葬品主要是陶鼎、壶、盒、釜、铜镜、陶罐等。晚期相当于秦代至灭亡后一段时间。墓葬形制以狭长式洞室墓为主。葬具多木棺,葬式以直肢为主,随葬品主要有陶茧形壶、蒜头壶、盒、罐和圆唇小罐。任家嘴墓地:咸阳西郊,发掘200座。塔尔坡发掘430座。在这里讲墓葬原因有向条,一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墓葬的位置也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是从墓葬形制及随葬品来看,这里的墓主要是中下层平民或贫民。达官贵人的埋葬地何在?铜器窖藏的发现:1961、1962、1982年在作坊区的长陵车站北面、南面和西南方向的三个地点,先后发现了铜器及铁器共存的窖藏。北沙坑出土的铜器和铁器
15、共达1000余斤,大都烧熔变形,能辨认的有建筑构件和饰有花纹并镶刻铭文的铜器装饰。同时出有一完整的铜诏板。诏版作长方形,长10,宽6.5,厚0.2厘米。诏文曰:“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共40字。南沙坑出土铜器共280余件,货币140枚和一些铜块。西南沙坑出土铜器共320件,大都残缺不全,有车饰、兵器、构件、生产工具、生活器皿、装饰、秦“半两”和铜人像及秦二世统一全国度量衡的诏版各一件。这些窖藏的铜器坑存放的原因及性质尚不清楚。2.宫殿遗址的发掘1973-1982年,重点发掘了宫墙以内保存较好的第一号建筑遗址的西半部和与
16、之相连的第二号和第三号建筑遗址,揭露面积为15168平方米。1号宫殿遗址位于窖店乡牛羊村北塬上,发掘前夯土台长60(东西),南北宽45,高出地面6米。分上下两层建筑,上层中部建有最大的主体宫室。宫室地面作朱红色,且呈显光泽,这应是三辅黄图中所说的“土被朱紫”。地面中间有一直径为0.6米的都柱。在主体宫室的两旁和下层的南北两侧,分别有卧室、休息室、沐浴室、盥洗室和卫士室。上述各室均依台修筑,墙体系夯土或夯土与土坯混用,壁柱皆在夯墙中,柱脚有未经加工的自然础石。它改变了过去简单的木构架建筑,进而采用土木混合的结构方式。在夯台的最低层是一圈围绕建筑物的迴廊。廊下墁砖,檐下设卵石散水,边缘有排水沟和渗
17、水坑,四隅有排水池,池内有地漏。它将各种用途不同的单元紧凑地结合成一个整体的多层建筑,构成了秦宫建筑独待的民族风格。根据砖、瓦、瓦当以及陶水管道等各类建筑材料的形制和纹饰特点,参照出土陶文的书体特征,推测这座宫室始建于战国中、晚期。大量焚毁倒塌的堆积物,则表明它最后毁于秦末的烈火。3号宫殿墓址,在1号基址西南100米,其间有夯土互相联接。从出土遗物分析,它可能建成于战国末年或秦代,同样毁于秦末。这座宫殿址,经1979年小规模发掘,在带有迴廊的殿堂一侧,发现一道30多米长的走廊,廊道两侧的坎墙上绘有彩色壁画,可看出有车马仪仗、植物纹饰和几何纹图案等。秦代宫室 壁画,是目前已知的我国最早壁画资料,
18、在中国建筑史、美术史上,都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宫殿区夯土墓址的勘探及发掘,得知秦宫殿建筑群都是建在夯土台墓上。每座建筑自成一独立体,互相之间又以甬道,复道等连接成一个组合体。从每座建筑的间次,门道设计,到一个建筑群组的整体设计,都采用对称式布局。其建筑程序大约是:按预先设计,夯土台有上下数层,每筑到一层即依计平面安置柱础,然后空出室内空间继续增筑,待筑到预定高度,在夯土壁上依础位挖出柱槽并立柱,使壁柱起到加固夯土台和承重的双重作用。转角处仍采用较原始的二柱并立手法,但主室中内已使用都柱。作为夯土台壁的补充,有的承重墙使用土坯砌筑,室内隔墙一般用夹竹抹泥墙。墙面均经细涂,表面粉刷成红色、白色或彩绘
19、壁画。地面朱红或青灰色,经磨光处理少数用方砖铺地。室内设置取暖炭炉,室内、外有竖井式储物窖穴和比较完备的排水系统。排水池做成漏斗式,排水管道已采用虹吸装置。通风、采光、通道都安排得合理。门窗饰有青铜铺首,使用绞链、合叶等金属构件。这些对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3.咸阳故城的排水管道与水井咸阳故城的排水管道遍及故城内外,管网设计周到、合理。目前已发现排水管道二十九处,多数则分布在宫殿区的周围。管道设计系根据各建筑物排水量的多少,选择适当方位,安装大小不同,数量不等的管道。如一号建筑周围,分别安装有单管道和双管并列管道两种。又如十三号建筑墓址,规模则更大,其旁分别设有单管道和四管并列管
20、道。管道均作陶质圆筒形,子母口,每节长0.53-0.68米,口径0.19-0.56米。节节套接,按槽埋入地面以下。入水口挖池,池中铺板瓦瓦片中置地漏。工艺设计比较进步,施工技术、组织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除此之外,也有用筒瓦扣合成筒状和用板瓦排列的明渠,但两者均在手工业作坊区。用水井共发现一百余口,绝大部分分布在长陵车站周围的制陶作坊区域内。排列密集,多数三、五成群、宫殿区因地处北原,地势高亢,至今尚未发现用水井,只是在建筑周围出现少量结构与水井相仿的渗水井。水井大都用陶圈安装,圈径一般在0.70米左右,每节高约0.35米。少数井圈的沿部戳印有“咸阳巨戏”,“咸里 ”文字印记。井底大部有砂粒滤水
21、层。个别井底遗存陶罐或陶盆汲水器。大批水井分布于长陵周围的制陶作坊区,反映了当时制作陶手工业已具有相当巨大的规模。三、咸阳故城的研究及存在的问题1.咸阳出土的陶文研究秦咸阳故城出土的陶文,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曾经有过著录。(关中秦汉陶录卷一、续关中秦汉陶录卷二)。对于陶文,不仅有铭文考释,也注意到了它在古代经济史研究方面的史料价值。两汉经济史料论丛,陕西人民出版社1958年。秦都咸阳出土陶文释读小议考文81、1,汉代的“亭”、“市”陶文文63.2、根据目前已发表的资料初步统计,不同字样的戳记已有一百四十种以上。1974年以来仅咸阳1、3号宫殿两处,就出土三百多件。下面作以探讨。秦都咸阳新发现的
22、陶文文64.7。秦代中央宫署制陶业的陶文考文80.3。秦代的市、亭陶文,考文80.1。秦国文物的新认识文80.9。根据目前的研究。陶文戳记大致分三大类:在砖、瓦上发现的“都”、“都昌”、“左司空系”、“右司空尚”,(右司”“左”“右”“左胡”“右齐”等简式)“宫水”“宫疆”“左宫”“右宫”“寺水”“大匠”一类戳记,应是都司空(宗正属宫)左右司空(少府属宫)、将作大匠和其它秦中央官署直接辖下的制陶作坊标记。其特点是在工匠人名前冠以中央(或宫起)官署名,或仅具中央署名。根据出土情况可知,这类官工作坊专事烧造修筑宫殿或陵园所用的砖瓦。左、右司空一直是主管砖瓦生产的主要机构,它的产品既供给宫殿建筑,也
23、供应陵园建筑之用。都司空、大匠、宫水、寺水等戳记,不见或罕见咸阳故城。可能是秦始皇为修筑浩大工程,而临时增置的或是在原有某官司署下新增设了窑业作坊。 、常见“咸阳市于”、“咸阳成申”、“咸阳隧(走之换火字)更”“咸邑如顷”一类的戳记于日用陶器或一部分瓦片上。当是咸阳市府所属作坊的印记。特点在工匠人名前冠以咸阳市府的代称。这类地方官司工作坊具有二重性:一方面烧造日用陶器,作为商品,供应市场;另一方面也烧造为王宫和陵园使用的砖瓦、明器。、日用陶器常见另一种戳记,特点是在工匠人名前冠以里居名称。如“咸 屈(右旁有耳朵)里角”“咸芮里喜”等,推测是民营制陶作坊的产品标记。他们专烧日用陶器,作为商品出售
24、。由于这类私营作坊在销售和税收方面,也受到市府的稽察和管理,故都在里居前冠以“咸”字。这类标记性质和后世“注册商标”有相似之处,在于表明其所售产品的合法性。总之,这一大宗陶文戳记,为探讨战国中、晚期秦国和秦代官、私于工业的生产关系以及相关的一些制度,提供了具体、丰富的素材。2.对夯土建筑遗址的研究咸阳故城宫殿遗址的构筑形式:技术无疑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在宫殿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第二部分已讲过,不再赘述对遗址中建筑材料的新认识遗址中除土木材外,还有其它建筑材料,如筒瓦、板瓦、瓦当,铺地方砖和长方形代心砖,以及已经腐朽而留有痕迹的竹、木板、席等等。不仅种类多,而且砖瓦、瓦当的造型艺
25、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A 筒瓦板瓦出土最多,说明秦宫屋顶已普遍覆盖有瓦,而且笼盖于建筑周围的排水池中。B 砖的使用,开始于战国晚期。秦宫铺地方砖薄而结实,纹样有菱形方格、太阳纹和回纹等等。空心砖又以大型长方形为特点,造型、孔洞设计合理,且具有自重轻,热工性能与透性能好,能源消耗低等优点。多数空心砖面刻以龙凤为主的多种纹饰,用于宫殿建筑的台阶。过去认为早期空心砖只限于营造陵墓,秦宫已大量使用于宫殿建筑,这应该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一个创举。C 建筑上使用席,这在比秦宫稍晚的临潼建筑中有发现,但早于咸阳宫的其它建筑中似无先例。秦宫中还将大量的竹使用于宫殿建筑的隔墙和楼层非承重墙之间作墙筋,这在北方的建筑
26、中并不多见。D瓦的使用始于西周。秦宫建筑遗址出土的瓦当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制、花纹图案与关东六国不尽相同。秦宫瓦当的显著特点,是以云纹作为主要图案。在构图上围绕一个中心,以对交线的手法使云纹重复多娈。瓦当体大形圆,在花纹满而不塞,厚而不浊。出土数量仅次于云纹的葵纹瓦当,则以中心对等,呈放射式样,疏朗而饱满。E遗址中发现了大批壁画,首次证实了孔子家语、天问、韩非子外储说中有关战国时期宫殿、庙堂图绘壁画的记述。秦宫出土的壁画图象有人物,动物。植物、建筑、神怪和边饰等等,题材丰富,手法自由纯熟,用笔简炼有力,构成秦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色彩有红、黑、白朱膘、紫红、石黄、石青、石绿等等。3.研究中存在的问
27、题、 对秦都咸阳地理位置的争议一种意见认为在长陵车站附近。也有的认为“由于渭水河道北移,秦故城被河崩毁,现在已毫无踪迹可寻。”(考古62.6和西安历史述略)刘庆柱先生通过分析得出秦咸阳的地理位置 ,东自柏家嘴。(若包括湖泊池泽的兰池宫应自肖家村),西至毛王沟;北由高干渠,南到西安市草滩农场附近(即秦代渭河北岸,由于河道变迁现已变成渭河南岸)。都城东西十二里,(若以肖家村计,为十五里),南北十五里、和我们上面讲述的基本相同。咸阳城究竟有无城郭?考古钻探中未发现,但文献记载中有反映,如秦始皇“三十二年坏城郭。”这是一个悬案。六国宫殿的位置。史记秦本纪载:“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板上。”
28、前已论及,聂家沟及山家沟为咸阳宫,六国宫殿是否在其东西两侧或错杂其间?目前根据不多,尚难作出他定回答。不过有一点可以推论。秦破六国所建的宫室,是为宣扬和纪念胜利,营建于秦咸阳宫附近,作为秦宫一部分是完全可能的。4.涉及到的文献。l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正义曰:汉书五行志云:“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故销兵器,铸而象之。”谢承后汉书云:“铜人,翁仲其名也。”三辅旧事云:“聚天下兵器,铸铜人十二,各重二十四万斤。汉世在长乐宫门。”魏志董卓传云:“椎破铜人十及钟鐻,以铸小钱。”关中记云:“董卓坏铜
29、人,余二枚,徙清门里。魏明帝欲将诣洛,载到霸城,重不可致。后石季龙徙之邺,苻坚又徙入长安而销之。”英雄记云:“昔大人见临洮而铜人铸,至董卓而铜人毁也。” l 同上,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厢记云:“北至九嵏、甘泉,南至长杨、五柞,东至河,西至汧渭之交,东西八百里,离宫别馆相望属也。木衣绨绣,土被朱紫,宫人不徙。穷年忘归,犹不能遍也。”正义曰:三辅旧事云:“始皇表河以为秦东门,表汧以为秦西门,表中外殿观百四十五,后宫列女万余人,气上冲于天。”l 作信宫渭南
30、,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索隐曰:为宫庙象天极,故曰极庙。天官书曰“中宫曰天极”是也。自极庙道通郦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应劭曰:“筑垣墙如街巷。”应劭云:“谓于驰道外筑墙,天子于中行,外人不见。”,自咸阳属之。是岁,赐爵一级。治驰道。应劭曰:“驰道,天子道也,道若今之中道然。”汉书贾山传曰:“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l 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正义曰:房,白郎反。括地志云:“秦阿房宫亦曰阿城,在雍州长安
31、县西北一十四里。”按:宫在上林苑中,雍州郭城西南面,即阿房宫城东面也。颜师古云:“阿,近也。以其去咸阳近,且号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索隐曰:此以其形名宫也,言其宫四阿旁广也,故云下可建五丈之旗也。阿房,后为宫名。正义曰:三辅旧事云:“阿房宫东西三里,南北五百步,庭中可受万人。又铸铜人十二于宫前。阿房宫以慈石为门,阿房宫之北阙门也。”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索隐曰:谓为复道,渡渭属咸阳,象天文阁道绝汉抵营室也。天官书曰:“天极紫宫后十七星绝汉抵营室,曰阁道。”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
32、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正义曰:余刑见于市朝。宫刑,一百日隐于阴室养之乃可,故曰隐宫,下蚕室是。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于是立石东海上朐(qu)界中,以为秦东门。附加材料:秦公帝王陵园一 天水附近陵区。甘肃省礼县永兴乡大堡子山一带,三座大墓(甲、中、目字形)。可能和襄公和文公有关。都城西垂也可能在此附近。二 雍城陵区。雍城以南的三畤原上,共十四座陵园,四十九座大墓(18中、5甲、1丰)。先后有23位国君葬于此(其中二位不享国)。雍城为秦国都255年,其前后的平阳和泾阳虽为国都,但国君均归葬雍城。三 栎
33、阳陵区。秦献公和孝公葬于此。四 咸阳陵区。第一,秦惠文王(78-11.8米)、武王(71-12米)葬于都城咸阳的西北(?),今咸阳市周陵中学附近。第二,秦东陵,在临潼区韩峪乡东部骊山西麓,范围24平方公里。昭襄王(唐太后)、孝文王、庄襄王(始皇母)、悼太子、宣太后等等均葬于此。发现四个陵园。推测:4号陵园葬昭襄王(王后、唐太后),墓型一亚、二中;3号为宣太后,一中;2号为悼太子,一中;1号为庄襄王(始皇母),二亚字形墓。第三,秦始皇陵园。参考书:王学理秦都咸阳,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王学理咸阳帝都记三秦出版社,1999年。徐卫民秦都城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新
34、编秦汉瓦当图录三秦出版社,1986年。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 秦咸阳第三号宫殿遗址壁画咸阳市博物馆,张旭三号宫殿C14,距今229080年(前340+ -80年)。壁画残铁甚,墙东西两壁饰壁画。东壁共9间,壁画分布第四间画第七间,第四、第六、七均为车马图,第五间为人物及导具。第九间仅见形似山字形和云纹图案。可能是一器物架子。两壁九间1-4间墙体底仅留菱形几何纹图案。5-6间绘建筑及人物,7-9间剥落仅存一些云纹图案和花边图案。车马云游图(?),东西二坎共3组,共七套车子,每套四马一车。马分枣红、黄、黑三种颜色。每套四马颜色相同,车有五与两单辕、(或曲或直)第车大小二窗
35、。车上有深赭色伞盖。车后飘拽长带,轻车在林阴大道上急速奔驰。道路及树木采取正面俯视画法,树似塔形松,枝绿干褐,树冠兰绿色,成双对称。百戏图(仪仗图)? 画面上人物都着长袍,按国语曰:袍以朝见也。着袍应了朝见。另外认为画面下面六人,应为披狐皮白首的武士,认为仪仗的六人对后代仪仗有着深影响。张旭认为,六人服饰不但一起对向观礼,且画向上有和有大的三角形长杵在画面中,从下面两角倾斜向上两长杵交叉成三角形。在右边上有一杂技表演者正在向下去。斜杵背后有人观赏。大约与同时期已有角抵玩物等技乐府诗集、西京赋。建筑人物图。西壁5-6间,上下2层。有窗棂、角楼。(人物头像、树木、植物。)屈原的天问对楚先王之庙和公
36、卿祠堂,“图绘天地、山川、神灵、琦纬譎佹,及古贤圣,怪物行事提出了质疑和批判,但新兴地主阶级赞扬,不见战辚时期的“飞龙舞凤”也不见汉代的“引魂 ”“四神羽人”而见生动的南实生活中的人物车骑,台榭楼阁,云游四方,有功之臣的故事,宣扬势威权力。略谈秦都咸阳第三号宫殿建筑遗址壁画的年代 (李光军)秦代壁画一改过去脱离现实局面,墙及壁画作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可能以始皇三十五年开始。第一、 水德尚黑。麦穗图、车盖、建筑图、人物、边饰、飘带、马、黑。第二、 复道、甬道连接。第三、 一幅出巡图。出巡时群臣送行。麦穗广阔田野,直道弯延。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七年治驰道车游出巡。第四、 壁画画兵士、人物和秦俑坑
37、同(比较服饰和颜色)。文献记载的宫殿章台宫,兴乐宫(斌地龟地)六英宫、华阳宫、芷阳宫、长安宫、步高宫,步寿宫, 泉宫、靳年宫、槿阳宫、 阳宫、平阳封宫、羽阳宫、长杨宫、高泉宫、采虎宫。咸阳宫探索(供参考),魏效祖陕西省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1983年考古与文物编辑部秦咸阳是和国著名的古都之一,咸阳宫在历史上曾起过重要的司令台作用。宫殿遗址分布图咸阳秦宫殿建筑的时代,基本上属旧中国中期和晚期。一号的始建年代是战国中期,在名组宫群三中,1号的范围最大,位居宫殿之中心。凹形高台的两峰虽然突丰收,但中间并不是通道。史记剌客列传“秦王闻之大喜,乃朝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史记始皇本纪三十四年“始
38、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三十五年”听事群臣受决事,悉于咸阳宫。三辅黄图说“始皇穷极奢侈。筑咸阳宫,因此陵宫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而三辅故事曰:“咸阳宫在渭北,兴乐宫在渭南,秦昭王欲通二宫之间,作渭桥。”史记始皇本纪三十五年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曰:“吾闻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汉书地理志“渭域,故咸阳,高帝元年更名新域,七年罢属长安。武帝元鼎三年更名渭城。”水经渭水注成国渠“车迢惠帝安陵南,又东迳渭城北。又东迳长陵南。” 秦始皇本纪三十年“于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令咸
39、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通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按部署不移徙。所行牵,有言其处者死罪。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臣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臣相,臣相后捐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胍。当是时,昭捕渚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听事,群臣受决事,悉于咸阳宫。”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每破诸候、写仿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台又“子婴遂刺杀高于斋宫,三族高家以殉咸阳”。又“先主庙或在西雍或在咸旭台。七国考引广记云“主父入秦,直至昭王所居六英之宫。”太平寰宇记“秦兰池宫在具(咸阳)东二十五里。”秦孝公、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始皇帝、二世、子婴都咸阳。第
40、二节 秦始皇陵一、 秦始皇陵的修建沿革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从这段话可知,秦始皇陵的修建前后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从“初即位”至“及并天下(公元221年,”二是从“及并天下”(即统一)到始皇去世。始皇于公元前246年继位秦王。到公元前210年死葬骊山,共历时三十七年。前一段修筑规模较小、后一段要大。“旷日十年”“吏徒数十万人。”秦始皇死时,陵园的修建工程并未完成。刘向论罢昌陵疏说:“郦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由于农民起义,修陵的工程被迫与公元前209年9月草草收工。如果把这段的陵园建
41、筑的收尾工程计算在内,那么,始皇陵的修建事实上是经历了三个阶段 ,历时三十八年。为何死葬骊山?水经注渭水:“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二、陵的封土、城垣及建筑基址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秦陵街道办事处的秦陵村、毛家村之间。1.陵的封土秦始皇陵的封土堆大小和高低说法不一,各种书刊引用的数互相岐异。根据多年来的实地斟探和测量,原来的封土堆比现在的封土大得多。原封土的底部近似方形,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总面积249775平方米,封土的原高据文献记载为“五十丈”,即高115米。因经两千年来风雨的侵蚀和人为的切削,现存的封土较原封土已大大缩小。现
42、存的封土呈覆斗形,中腰部有二个缓坡状阶梯,顶部为一平台。经实测,封土基部南北长350米,东西宽345米,总面积为120750平方米;封土顶部的平台东西长24米,南北宽10.4米,面积为249.6平方米。关于现存封土的高度,各人的说法不一,有高约76米、73米、71米、51.5米、46米、43米、35.5米等不同的说法。上述诸说形成的原因,是因为各人的测点不同。始皇陵所处的地形南高北低(达85米),中间高东西两侧底,落差较大。站在不同的角度,测出的数值也不相同。陵原高五十丈的测点似在陵园外城北门附近。2.陵的地面城垣始皇陵墓的周围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除南边的内外城垣仍有局部残段存留 地表外,其余
43、仅在地下存有墙基。经探测,内外城垣均呈南北向的长方形。内城长1355米,宽580米,周长3870米,占地面积785900平方米。内城的中部由东向西有条长330米,宽约8米的隔墙,把内城分为南、北两区。内城的北区又有一条南北向宽约8米的夹墙(即复道),把北区分成东西两部分。内城垣的南、东、西三面各有一门北面有二门,中部东西向的隔墙上有一门。南边的门址保存较好,门阙的墓址仍高出地表2-3米。始皇陵墓位于内城的南区。始皇陵外城垣,经实测南北长2165米,东西宽940米,周长6210(6321.59)米,占地面积2035100平方米。墙基宽约8(7.2)米。外城的四面各有一门。门址上堆积着大量瓦砾及红
44、烧土、灰烬。证明原米有门阙建筑。3.建筑遗址新发现的城垣内的地面建筑遗址根据调查和钻探情况获知,秦始皇陵园内外城垣内的建筑遗址主要分布为四区:一是内外城垣上的门阙基址及城垣四个转角处的角耧建筑基址;二是位于内城南区封土北侧的寝殿建筑基址;三是位于内城北区西半部的便殿建筑基址;四是位于内外城西垣之间稍偏北部地区的寺园吏舍遗址。内外城垣上的门阙及内城四角的角楼建筑基址,除外城东门的门阙基址已遭严重破坏外,其余保存较好。外城的西门的台基仍然存在,上面堆积着厚1-1.5米的瓦砾及红烧土、灰烬等遗物。瓦有筒瓦、板瓦及各种云纹瓦当。瓦上有寺水、左水、宫水等陶文。内城南门的门阙基址至今仍高出地表2-3米。内
45、城的西门曾出土门槛石一块,上刻“甲百”二字。内城南区封土北侧的大型建筑基址,是1979年钻探发现的。位于封土的北侧西部,南距封土53米。基址的平面近似方形,南北长62,东西宽57米,面积3524平方米。周围环有回廊,中间的台基略略高起。基址的西北角稍残。发现残留的墙壁及大量堆积的残砖、筒瓦、板瓦、草拌泥块、灰烬等。在东边回廊近南端有长15米的一段向外伸出1米。此处好象是门。蔡邕独断说:“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汉因而不改,故今陵上称寝殿,有起居衣冠象生之备,皆古寝之意也。”内城北区西半部的地面建筑基址比较密集,在南北长670,东西宽250米的范围内,一排排成组的建筑由南向北密集排列
46、。组与组间以河卵石铺的路面相连,有的路面用青石板铺成。1977年3月,临潼县博物馆清理了南边的1-4号建筑基址,四座建筑东西向排列成为一组。其中2号建筑,由主体和门道两部分组成。主体南北长19,东西宽3.4米,面积64.6平方米。残存的墙壁高0.26-0.4米,夯筑的地面坚硬光滑。主室的西侧有一长5.3,宽1.6米的廊房式门道。门道的两侧镶贴青石板及壁柱,阶墀用青石拚砌。主室的北半部有一长25,宽0.5米的片石铺的甬道通于室外。三号建筑基址的面积较大,但残破严重,宽9.7米,残长3.8米,残壁高0.3-0.4米,室内用方砖及石板铺地。1-4号建筑基址内出有铺地及镶贴壁用的大批青石板,以及鸱尾、
47、瓦当、筒瓦、板瓦、铁铺面、铁拴板、陶井圈、陶灶门、残铜器,还有锸、凿、铲等工具。有件蘷纹瓦当面积达61厘米,是用于檩头的遮朽。1-4号建筑的性质,应是便殿。位于内外城西垣之间的建筑遗址,分布密集,南自内外城垣西门之间的通道北侧起,北到内城垣的北墙附近,在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180米的范围内,分布着三组建筑基址,分别位于临马公路南北两侧及晏秦村。1981.11至1982.5,秦俑馆对公路南侧残存的局部建筑基址作了清理。共清理出建筑遗址五座。东边的一座,南北残长25,东西宽约8米,是座面阔五间,进深4.5米的座东向西的一排房子。房子的西边有一条宽约1.6米的南北向走廊。位于T10-T19方
48、的一座房基。东西长37,南北宽14米。在此房基的中部有条东西长28米,南北宽5米,深0.4米的凹槽。槽内铺自然石块,南北两侧及中部各有一条东西向的枋木炭痕迹。枋木上铺设南北向的木板地面。凹槽的南北角有一渗进,南北两侧各有相对应的彼此间距约4米的石础。在此组建筑基址内出有大量的板瓦、筒瓦、脊瓦、瓦当、陶水道管、陶井圈、方砖、条形砖、石柱础、瓷罐及各种陶质生活用器,各种铁工具。铜镞、铜 、铁剑等。此处还曾出过错金限铜乐府钟、铜雁足灯构件、两诏铜版等。值得注意的是此处出土的陶瓷器上刻有“郦山食官左”、“丽山 官右”、“丽山 官”、“丽邑五升”、“丽邑九升”、“丽邑二斗半、八厨”、“六厨”等。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奉常的属官有“诸庙寝园食长丞”。上述陶文清楚地说明了组建筑基址的性质,是掌官供奉陵寝膳食的“食官”遗址。三、 封土下的地宫经勘探,发现了地宫周围的地下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