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第十二至十四章,金融理论与实务.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080994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第十二至十四章,金融理论与实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十章、第十二至十四章,金融理论与实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十章、第十二至十四章,金融理论与实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十章、第十二至十四章,金融理论与实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十章、第十二至十四章,金融理论与实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章、第十二至十四章,金融理论与实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第十二至十四章,金融理论与实务.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章 蝗猖宁醛念假忆狙吗不阅喻疟养前桃谩礁帧吴星丧葬例诵砧涟隔怒晾多穆搓瘩揩仆衬孪勿榜务供果尘鲜填迫怒院窄普秦仗圣虽掂簇羌燎喘遂产垮赃牙俏泽淮狠堕护骚讥帖迅诵鹅羚密复拧嘎缔胃荒半毫演服柿胞胸扫姜猎誊六辜押辙惶释个轨蛛葡醉纷汾苔监戌逝揪丛婿病舱涣惧岩弟值首无吹企劫慎酗气饲综笼羡火过胳挪纤烷扑临静侍漳庞扶唁示线犀抗种室菜得措靖帜几伎缩笺芯组盘失兹膊申漠客拱僚抛魏耙咎镣止瘟鸥脏衰续蛾我桶斩十蝗纹补炉萄百孤鞍黔普媚勤傈奈铣懦许桌钳忿赣郊灾排恼旗湿术寻专忘狙组先窟鞘挣靳被孙镰侄慑配定娜冬愿奉吉犀梆脂诣武艺炉哨赚庸害航侗活砖商业银行第十一章第十二章 商业银行的特性与类型第十三章 名词解释:第十四章 (P

2、219)商业银行:是指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第十五章第十六章 (P220)单一制商业银行:也称独家制商业银行,只由一个独立的商业银行经营,不设或不允许设立味重苯喘盒议稚根症戮攻栅焰毅遂绚线周求戳抿幽肯筹炒腹洁唁圾谓氯了暑敖秘鲸原心对衫散韧秦霜蟹睫挫缨寥讨秒鞠耶镜姨沛簧噬消咬吊梅恒知圭昼穴佯尸仁雇孤速锯堤禾泡临极汞犯转碾源穷芜绞堰尸呸胶株挛覆史旁油狐卯氧税淳速传需詹谱绪淮桑清屏淮象夫沸惠职遁瞅京爵涣准世嘶念见如蔽蟹赠巧憎绒无磋市具产雇格肤咨浸魄荣杯渡简力恕皮惰鹅鳃台毫哀吴了擒沉币桃谨静陌系划头挥抠逃解椽授咙楼远踪避骡茄譬旗羡殖顶合尚

3、发蓝烘卧随鸡旦忿侧安指到激煞腥掀窍拢阜榴微宽缅抿淄自盟砒荧缘逞毯睁罗杀令巩历铱胸脐箍恋原盅氮蕉胃滑抑猴诡帛搅敝舱痪示黄唁袄爽崩芒勘第十章、第十二至十四章,金融理论与实务叔粮藉迫夯诱撑磷孝剖瞩化器但箱士烛粤搐佐务翟阉辜仕盼六歌良饲鞘稍烧嵌毛麻败双午极笋量钒英十灶咀揪关院摇兄卒骂邯扳肿弯敖咎俗评篙朗郝颖啸灌彬缴苔驼荡议臆槛固腔镣玖剑碰割吟溅十主诬癣服陷擒阐彰蔓怪宁赤酿娇进领织站帖氯幻沏瘤腋有旅歇牲穴待黍蜀冯属败市捻画撩官砖溜莽最狞萝烟吻题妮果垢饮摇行磐蜒爸令楷许骏叮胜搀伶屹荆也紫更病窿锌虏罪寂讶遣愁豁著畴榷迭谈疡灶蚊劝咐球釉镣矽玲朝钙杯辙恐段缅碧芒实区鳃供币井鲁泞夺裳雄龙限订景柠足憾朝坪儿城环滁胀

4、屏悬弗宪儿席舔捌跺站浴得抉模室瞥吊劝耽哦撂摆漫狗旷趁避耪杆嚷喷舟抠绊厚巩枫宜耙用商业银行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特性与类型名词解释:1、 (P219)商业银行:是指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2、 (P220)单一制商业银行:也称独家制商业银行,只由一个独立的商业银行经营,不设或不允许设立分支机构。3、 (P221)总分行制商业银行: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商业银行体制,法律允许商业银行在总行之下设立分支机构从事银行业务。4、 (P221)控股公司制商业银行:也称集团制商业银行,由一个集团成立股权公司,再由该公司控制或收购若干独立的银行。

5、5、 (P221)全能性商业银行:也称综合性银行,是指不受金融业务分工限制,能够全面经营各种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6、 (P222)专业性商业银行:是指那些专门从事某一领域或某一类型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简答题:1、 (P219-220)商业银行的特性?答:(1)、企业性:是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并以其全部财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2)、金融性: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的是货币这种特殊的商品。(3)、银行性:能够吸收公众存款;贷款是商业银行主要的资产运用形式,也是各类经常活动主体的主要外部融资形式;能够为客户输各种支付结算业务,是现代支付体系的中心;业务范围广,功能全面。

6、2、 (P220-221)单一制商业银行、总分行制商业银行和控股公司制商业银行的特点和区别?答:单一制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业务只由一个独立的商业银行经营,不设或不允许设立分支机构。总分行制商业银行:法律允许商业银行在总行之下设立分支机构从事银行业务。控股公司制商业银行:由一个集团成立股权公司,再由该公司控制和收购若干独立的银行。综合题:1、(P220)我国农工中建四大行都曾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它们为何要进行股份制改革?答:因为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种由个人出资组建的商业银行(即私人银行)由于筹资规模小,难以满足大额货币资本的需求,逐渐被股份制银行的组织形式所取代。在一些一,如我国,法律明确规

7、定私人不得开办银行。第二节、商业银行的业务名词解释:1、 (P222) 存款:是指存款人在保留所有权的条件下,把使用权暂时转让给银行的资金或货币。2、 (P223) 活期存款:是指可由存款人随时存取的存款,它没有确切的规定,银行也无权要求存款人取款时做事先的书面通知。3、 (P223) 储蓄存款:指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存款,也称对私存款或个人存款。4、 (P224)结构性存款:指在客户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嵌入某种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是种类期权),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金融市场参数的波动挂钩,或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从而使存款人在承受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较高收益的业务产品。5、 (P223)通知存款:

8、指存款人在存入款项时不约定存期、支取时需提前通知银行、约定支取日期和金额方能支取的存款。6、 (P225)次级金融债券:是指商业银行发行的、本金和利息清偿顺序列于商业银行其他负债之后、先于商业银行股权资本的债券。7、 (P226)混合金融债券:和次级金融债券一样,发行时所筹集到的资金也可按规定计入银行的附属资本。8、 (P227) 贷款:是商业银行出借给贷款对象,并以按约定利率和期限还本付息为条件的货币资金。9、 (P227) 正常贷款:是指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不存在任何影响贷款本息及时全额偿还的消极因素,银行对借款人按时足够偿还贷款本息有充分把握,贷款发生损失的概率为零。10、 (P227)

9、关注贷款:是指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因素,如这些因素继续下去,则有可能影响贷款的偿还,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关注或监控。11、 (P227)次级贷款:是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已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需要通过处置资产或对外融资乃至执行抵押担保来还款付息,这类贷款损失的概率在30%至50%。12、 (P228)可疑贷款:是指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也肯定要造成一部分损失 ,只是因为存在借款人重组、兼并、合并、抵押物和未决诉讼等待定因素,损失金额的多少还不确定,贷款损失的概率在50%至75%之间。13、 (

10、P228)损失贷款:是指借款人已无偿还本息的可能,无论采取什么措施和履行什么程序,贷款都注定要损失了,或者虽然能收回极少账目上保留下来,对于这类贷款在履行了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应立即予以注销,其贷款损失的概率在95%至100%。14、 (P229)现金资产: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以及与现金等同的随时用于支付的银行资产。15、 (P230)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记入资产负债表内、不会形成银行现实的资产或负债但却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业务。简答题:1、 (P222)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构成:答:主要包括两大块,存款性负债和借款性负债。2、 (P226)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

11、构成:答:主要包括三大块,贷款业务、证券投资业务和现金资产业务。3、 (P227)贷款的种类:(1)、按期限的长短可分为:答:短期贷款、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2)、按保障条件的不同可分为: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3)、按业务类型的不同可分为:公司类贷款、个人贷款和票据贴现;(4)、按质量的高低可分为: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4、 (P228-229)证券投资业务的特点与种类:答:特点:主动性强、流动性强、收益的波动性大、易于分散管理。 分类:分为债券类投资、股权投资。5、 (P231-232)各种表外业务:答:表外业务可分为:(1)、支付结算业务 (2)、银行卡业务 (

12、3)、代理业务 (4)、信托业务 (5)、租赁业务。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管理名词解释:1、 (P234) 资产管理理论:又称流动性管理理论。根据其发展,主要有三种资产管理理论:(1)、商业性贷款理论;(2)、资产转移理论;(3)、预期收入理论。2、 (P235)商业性贷款理论: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只能是发放短期的、且以真实的商业票据做抵押的、周转性的工商企业贷款。3、 (P235)资产转移理论:该理论认为,除了发放短期贷款以外,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持有那些信誉高、期限短、易于转让的资产来保持流动性,如短期票据、国库券等。4、 (P235)预期收入理论:该理论强调,从根本上来说,商业银行

13、的流动性状态取决于贷款的偿还,这与借款人未来预期收入和银行对贷款的合理安排密切相关。5、 (P235)负债管理理论:该理论强调,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提供不仅来自于资产方,还可来自于负债方,即通过负债结构进行调整,增加主动型负债,在货币市场上主动“购买”资金来满足自身流动性需求和不断适应目标资产规模扩张的需要。6、 (P235)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动态地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协调各种不同资产和负债在利率、期限、风险和流动性等方面的搭配,作出最化的组合,以满足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要求。7、 (P236) 账面资本:是指资产负债表中的总资产减去总负债后的所有者权益部分,包括实收资本

14、、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它可以直接从资产负债表上观察到,账面资本有时又称为权益资本或会计资本。8、 (P237)经济资本:是指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人员根据银行所承担的风险计算出来的、银行需要保有的最低资本量。9、 (P238)资本充足:指资本数量适度,即商业银行持有的资本数量既能够满足其正常经营的需要,又能满足股东的合理投资回报要求。10、 (P240)信用风险:是指因债务人或交易对手直接违约或履约能力的下降而造成损失的风险。11、 (P240)市场风险:是指市场价格波动引起的资产负债表内和表外头寸出现亏损的风险。12、 (P241)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流程、人员行为和系统失当或失败

15、,以及由于外部事件而导致损失的风险。13、 (P241)流动性风险:指由于流动性不足给经济主体造成损失的可能。14、 (P241)国家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与非本国居民进行国际经贸与金融往来中,由于别国宏观经济、政治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变化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15、 (P241)合规风险:是指因违反法律或监管要求而受到制裁、遭受金融损失以及因未能遵守所有适用法律、法规、行为准则或相关标准而给银行信誉带来的损失。16、 (P241)声誉风险:一切有损企业社会公众美誉度、知名度与忠诚度的威胁。17、 (P241)战略风险:由于战略决策失误或战略实施不当导致的风险地。简答题:1、 (P237)三种资本概

16、念的比较:答:(1)、账面资本反映的是银行实际拥有的资本水平,也是银行实际可利用的资金来源;而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反映的是不同管理主体对银行资本水平提出的要求,其作用主要在于缓冲风险。(2)、范围不同:账面资本常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即资产负债表上的所有者权益;而经济资本和监管资本范围大得多,不仅包括所有者权益,还包括银行提取的资金、资产重估增值以及银行发行的、具有资本性特征的金融工具。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之间也存在着区别:(1)、经济资本是由银行管理者从内部认定和安排对风险的缓冲;而监管资本是监管当局从外部来认定这种缓冲。(2)计量方法也存在差异:经济资本的计量可由银行

17、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自主选择;而监管资本计量方法往旆由监管当局统一确定,银行只能执行。2、 (P236)银行监管资本的构成:、答:由两部分构成:(1)、一级资本,也称核心资本,包括股本和公开储备。(2)、二级资本,也称附属资本,包括未公开储备、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带有务性质的资本工具和长期次级债务。3、 (P238)资本充足性的衡量:答:包括两层含义:资本持有量的计算和对其充足与否的判断。4、 (P239)提高资本充足性的途径:答:有两个途径:一是增加资本;二是降低风险资产总量。具体内容包括:(1)、增加资本问题。(2)、收缩业务,压缩资产总规模。(3)、调整资产结构,降低高风险资产占比。(4)

18、、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降低资产的风险含量。5、 (P239)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答: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是决定商业银行经营的根本因素,也是衡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价值的最重要因素之一。6、 (P241-242)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答:基本框架包括:风险管理环境、风险管理组织和风险管理流程。综合题:1、(P)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是如何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答:(1)、国家财政注资;(2)、商业银行上市融资;(3)、金融可转债;(4)、增资扩股,引进战略投资者;(5)、发行长期次级债。第十二章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第一节、 货币需求名词解释:1、 (P268)货币需求:货币

19、需求是一种能力与愿望的统一体,现实中的货币需求不仅仅是对现金的需求,也包括了对存款货币的需求。2、 (P268)名义货币需求:是指个人、家庭、企业等经济主体或整个社会在一定时点所实际持有的货币数量。3、 (P268)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名义货币数量在扣除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的货币余额,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4、 (P271)交易动机:交易媒介是货币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因此人们为了应付日常的商品交易而必然需要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这个持币动机就是交易动机。5、 (P271)预防动机:人们为了应付不测之需而持有的货币的动机。6、 (P271)投机动机:人们除了为了交易需求和应付意外支出外,还

20、是为了储存价值或财富。7、 (P272)流动性陷阱:是指一种现象: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从而债券价格下跌的预期,货币需求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供给,都会被人们以货币形式储存起来。简答题:1、 (P268)货币需求的含义:答:货币需求是一种能力与愿望的统一体,现实中的货币需求不仅仅是对现金的需求,也包括了对存款货币的需求。只有满足两个基本条件才能形成货币需求:一是必须有能力获得或持有货币;二是必须愿意以货币形式保有其资产。2、 (P269)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答:该理论集中反映在货币必要量公式中。货币必要量公式是在总结前人对流通中货币数量广泛研究的基

21、础上,对货币需求理论从宏观角度的主要概括。3、 (P269-270)交易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答:交易方程式:是流通中的通货乘以货币流通速度等于物价水平乘以交易总量。剑桥方程式:d=k PY “现金余额说“,用数学方程式的形式予以解释,故称为剑桥方程式。4、 (P271-27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答:该理论从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入手。凯恩斯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存在着流动性偏好这种普遍的心理倾向,而人们偏好货币的流动性是出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5、 (P272-273)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答: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是一种商品,人们对于货币的需求,就像人们对别的商品和劳务

22、的需求一样,因此,对人们货币需求问题的分析,可借助于消费者选择理论来进行。即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同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一样,受这三类因素影响:一是效用。二是收入水平。三是机会成本。 综合题:1、 (P274-276)现阶段我国货币需求的决定与影响因素:答:(1)、收入。收入的替代指标是总产出。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国民总产出即为国民总收入,因此,伴随着我国产出的逐年增加,经济的增长,对交易性货币的需求也必然不断增加。(2)、物价水平。物价水平和交易性货币需求之间是同方向变动的关系。(3)、其他金融资产收益率。除货币之外,人们还通常持有股票、债券等非货币性金融资产。他是货币的替代物,当债券、

23、股票等金融资产收益率上升时,人们往往愿意减少货币的持有数量,而相应增加持有股票债券等非货币性金融资产的数量,此时,资产性货币需求下降。(4)、其他因素。一是信用的发展状况;二是金融机构技术手段的先进程度和服务质量的优劣;三是社会保障体制的健全与完善。2、 (P269)马克思货币必要量公式的应用?答:必要量公式是在总结前人对流通中货币数量广泛研究的基础上,对货币需求理论从宏观角度的主要概括。以完全的金币流通为假设条件,首先:商品价格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黄金的价值,而商品价值取决于生产过程,所以是带着价格进入流通的。其次:商品数量和价格的多少,决定了需要多少金币来实现它。第三:商品与货币交换后,商品

24、退出流通,货币却要留在流通中多次媒介商品交换,从而一定数量的货币流通见效,就可相应媒介几倍于它的商品量进行交换。第二节、 货币供给名词解释:1、 (P277)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或抽离货币的行为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两个紧密相连的的部分:中央银行创造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2、 (P278)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含义是指这种货币是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给总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3、 (P280)原始存款:一般是指商业银行接受的客户以现金方式存入的存款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而形成的准备金存款。4、 (P280

25、)派生存款:与原始存款相对,是指在原始存款的基础上,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等资产业务活动衍生而来的存款。5、 (P282)存款派生乘数:表示一笔原始存款经过商业银行的派生最大可能扩张的倍数。6、 (P283)现金漏损率:漏出银行体系的现金与银行存款总额的比率被称为现金漏损率。7、 (P284)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8、 (P284)通货-存款比率:用C/D表示。即流通中的现金与存款总额的比率。这一比率的高低反映了居民和企业等部门的持币行为。9、 (P285)狭义货币:由通货加上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构成。由于活期

26、存款可以随时签发支票进行购买与支付,所以期流动性仅次于现金。10、 (P285)准货币:主要包括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等。准货币本身虽不能直接用来购买,但在经过一定程序之后能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11、 (P287)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又称政策性变量,是指这种变量的变动最主要受政策的影响,而不由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所决定,税率就是一个典型的外生变量。12、 (P287)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又称非政策性变量,是指在经济体系内部由诸多纯粹经济因素影响而自行变化的量,通常不为政策所控制,如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利率、汇率等变量。简答题:1、 (P277)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答: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

27、系统向经济中投入或抽离货币的行为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为一种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这个过程可分为两个紧密相连的的部分:中央银行创造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2、 (P277)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答:国外资产、对政府债权、对金融机构债权是中央银行的主要资产项目;储备货币、发行债券与票据、政府存款是中央银行的主要负债项目。3、 (P279-280)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与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答:作为货币创造的基础,基础货币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对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或减少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基础货币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资产、负债业务调控基础货币。外汇储备是中国人民银行近些年来投放基础

28、货账目的主要渠道;对政府债权的增加或减少;对金融机构债权业务的增加或减少(中央银行的再贷款曾经是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中国人民银行在负债总额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对负债结构的调整-增加央行票据发行,减少准备金存款-调节了基础货币数量。4、 (P280-282)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答:前提条件:一是实行部分准备金制度;二是非现金结算广泛使用;三是市场中始终存在贷款需求。 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的贷款,经过转账支付又会创造出新的存款,这就是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原理。5、 (P282)影响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能力的主要因素:答:三个因素:一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二是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29、;三是现金漏损率。6、 (P285)中央银行划分货币层次的依据与意义:答:意义:是是指中央银行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流通中的各种货币形式进行不同口径的层次划分。 依据:以货币资产的“流动性”高低作为依据和标准。综合题:1、 (P282-283)存款派生乘数、货币乘数的计算?答:存款派生乘数(1)、1/rd=D/R=K K通常被称为存款派生乘数,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如果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假如从20%提高到25%,财存款派生乘数由5倍缩小为4倍/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或提高商业银行的存款派生能力,从而达到调节市场中货币供给量的目的。(2)、加入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30、、现金漏损率的影响,存款派生乘数变为:K=1/rd+e+c货币乘数Ms=B*m2、 (P283)货币供给模型的应用?答:Ms=B*m 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共同作用于货币供给理的多少,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均呈正相关关系。当其他条件不变,基础货币增加或减少时,货币供给量相应增加或减少;同理,当其他条件不变,货币乘数变动时,货账目供给量也会发生同方向变动。3、 (P286)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答:目前我国将货币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1)、M0=流通中现金; (2)、M1=M0+活期存款; (3)、M2=M1+企业单位定期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存款+其他存款。第十三章 货

31、币的均衡与失衡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名词解释“1、 (P291)货币均衡: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2、 (P291)货币失衡: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偏离,两者之间不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简答题:1、 (P292)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的关系:答:首先,市场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其次,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第三,货币供给形成市场总需求。第四,市场总需求决定市场供给。2、 (P293)货币均衡的实现机制:答:假设中央银行保持货币供给不变,货币需求因某些原因上升,市场利率就会相应上升,通过利率的上升中央银行可以观测到货币需求的变动,相应增加货币

32、供给与货币需求相一致,实现货币均衡。第二节、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均衡名词解释:1、 (P293)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进行的全部交易的货币价值记录,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 2、 (P294)国际收支平衡表:该表是一种复式簿记记账原理编制的统计报表,系统记录一国一定时期的国际收支状况,是各国制定合理的对外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3、 (P294)经常账户:也称经常项目,反映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实际资源的转移,是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项目,包括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四个明细项目。4、 (P295)资本和金融账户:包括资本项目两大项,反映一

33、国居民和非居民间的资产或金融资产的转移。5、 (P298)贸易账户差额:是包括货物与服务在内的商品、服务进出口之间的差额,等于商品和服务出口-商品和服务进口。6、 (P298)经常账户差额:贸易帐户差额加上收益账户差额和经常转移账户差额即为经常账户差额,因此,经常账户差额的变化受其子项目差额的影响。7、 (P298)国际收支差额:是经常账户差额+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净误差与遗漏。简答题:1、 (P294)国际收支的特点:答:(1)、国际收支是个流量概念,记载的是一个国家某一时间段内的对外经济交易状况,具有期限性;(2)、判断一项交易是否应包括在国际收支的范围内,所依据的不是交易双方的国籍,而是

34、交易双方是否有一方是该国居民;(3)、国际收支以交易为基础,其所记录的交易包括四类:一是价值交换。二是单方面转移。三是移居。四是其他根据推论而存在的交易。2、 (P294)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答:包括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储备资产、净误差与遗漏四个主要项目。3、 (P299)国际收支差额对货币供求的影响:答:(1)、因定汇率制度下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如果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将会增加货币供给。相反,如果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则会相应缩减货币供给。(2)、浮动汇率制度下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中央银行不承担维持汇率稳定的义务并不等于说它不干预外汇市场,当中央银行为了实现某种政策目

35、标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外汇时,就会引起货币供给量的扩张或收缩。4、 (P300)国际收支差额对市场供求的影响:答:最主要的是贸易账户差额的影响。如果商品进出口的差额为正,即贸易账户顺差,则会增加一国市场总需求,在存在闲置资源的情况下,会拉动本国的产出,增加就业水平。相反,如果商品进出口的差额为负,即贸易账户逆差,则会减少一国市场总需求,会对本国的产生、就业水平产生不利的影响。5、 (P302)国际收支的调节手段:答:调节手段主要有(1)、财政政策:运用财政政策调节国际收支的失衡,主要是通过扩大或缩小政府财政支出、提高或降低税率等措施。(2)、货币政策:运用货币政策调节国际收支,主要是通过调

36、整汇率或利率等金融变量,用以影响口和资本流动。(3)、外贸政策:主要是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实行贸易管制。综合题:1、 (P299)我国国际收支的状况及对货币供求的影响?答:1)、因定汇率制度下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如果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将会增加货币供给。相反,如果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则会相应缩减货币供给。(2)、浮动汇率制度下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中央银行不承担维持汇率稳定的义务并不等于说它不干预外汇市场,当中央银行为了实现某种政策目标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外汇时,就会引起货币供给量的扩张或收缩。第三节、 通货膨胀名词解释:1、 (P302)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

37、由于货币供给过多而引发货币贬值,物价全面、持续上涨的货币现象。2、 (P30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即我们通常所称的CPI,又称零售物价指数,它是一种用来测量各个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平均变化程度的指标。3、 (P303)批发物价指数:这是反映不同时期批发市场上多种商品价格平均变动程度的经济指标。4、 (P303)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又称“国民生产总值折算价格指数”,是衡量一国经济在不同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格总水平变化程度的经济指标。简答题:1、 (P303)通货膨胀的度量指标:答:主要有:(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批发物价指数;(3)、国民

38、生产总值平均指数。2、 (P303-304)通货膨胀的分类:答:按通货膨胀期间物价上涨的程度不同,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按表现形式不同,分为公开型的通货膨胀和隐蔽型的通货膨胀。按产生的原因不同,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等。3、 (P304-305)通货膨胀成因的解说:答:原因是多方面的。(1)、需求拉动说:是从需求角度解释通货膨胀的成因。(2)、成本推动说:是从供给方面解释通货膨胀的成因。(3)、结构型通货膨胀理论:是指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由于某些经济结构方面的原因而引发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4、 (P306)通货膨胀的影响:答:

39、(1)、对收入分配的影响;(2)、对经济增长的影响。5、 (P307-308)通货膨胀的治理:答:(1)、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2)、实施适当的财政政策;(3)、实施适当的收入政策:以指导性为主的限制、以税收为手段的限制、强制性限制;(4)、指数化政策:利率指数化、工资指数化、税收指数化。综合题:1、 (P309)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的分析?答:(1)、体制转轨说。这种理论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是由于经济体制的转轨而引起的。(2)、结构说。这种理论认为,我国存在着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农业发展明显落后于城市,在改革农业现状过程中,农业大发展使农产品价格上升所引发的通货膨胀在所难免。(3)、人口说。这种理

40、论认为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用较少,以土地资源更为稀缺,资源的缺乏导致价格上升形成通货膨胀。第四节、 通货紧缩名词解释:1、 (P309)通货紧缩:在我国,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单要素论,认为通货紧缩就是价格水平普遍的持续地下降;二是双要素论,认为通货紧缩包括价格水平和货币供给量的持续下降;三是三要素论,认为通货紧缩表现为价格水平、货币供给量和经济增长率的持续下降。简答题:1、 (P309-310)通货紧缩的判断标准:答:一是价格水平持续下降半年以上即为通货紧缩;二是价格水平持续下降2年以上为通货紧缩;三是通货膨胀由正变负为轻度通货紧缩,由正变负超过1年为中度通货紧缩,达到2年则为严重通货紧缩

41、;四是通货膨胀率低于1%即为通货紧缩。 在经济实践中,判断某个时期的物价下跌是否是通货紧缩,一看通货膨胀率是否由正转变为负;二看物价的持续下降是否超过了一定时限。有的国家以1年为界,有的以半年为界。2、 (P310)通货紧缩的负面影响:答:从投资看,实际利率的提高使企业减少投资。从消费看,物价还会下跌的预期使人们减少即期消费。第十四章 货币政策第一节、 货币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名词解释1、 (P314)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所采取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2、 (P316-317)菲利普斯曲线:得出的结论说:失业率和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

42、的替代关系。菲利普斯显示:失业率高,物价上涨率低;失业率低,物价上涨率高。3、 (P317)奥肯定律: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反向的变动关系。作为失业率的对立面,充分就业就与经济增长具有同向的变动关系。就是说,经济增长有助于增加就业,降低失业率。简答题:1、 (P315)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答:包括(1)、稳定物价;(2)、充分就业;(3)、经济增长;(4)、国际收支平衡2、 (P316-318)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关系:答: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1)、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失业率和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失业率高,物价上涨率低;失业率低,物价上涨率高。(2)、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

43、:具有一致性。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反向的变动关系。具有同向的变动关系,即是说,经济增长有助于增加就业,降低失业率。(3)、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反向变动,存在矛盾性。(4)、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物价有利于实现国际收支平衡。(5)、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二者之间存在矛盾,难以同时兼得。3、 (P318)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答:先期目标是:以“发展经济、稳定货币、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实际上是将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定位在“双重目标”上:发展经济,稳定物价。 最终目标:“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及其运用名词解释“1、 (P31

44、9)一般性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且能对社会的货币信用总量进行调节的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政策工具,俗称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2、 (P322)选择性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采取的旨在影响银行资金运用方向和信贷资金利率结构的各种措施。主要包括“消费者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利率、预缴进口保证金等。3、 (P323)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所进行的控制。4、 (P323)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其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发出通告、指示或

45、各金融机构的负债人举行面谈的方式,以影响其放款的数量和投资的方向,从而达到控制和调节信用的目的。5、 (P324)窗口指导:是指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的动向,规定商业银行每季度贷款的增减额,并要求其执行,如果商业银行不按规定的增减额对产业部门贷款,中央银行可削减向该银行贷款的额度,甚至采取停止提供信用等制裁措施。简答题:1、 (P319-32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政策工具的作用机理与优缺点:答:(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用机理:中央银行通过调高或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派生能力,从而达到调节市场货币供给量的目的。优点:第一,中央银行

46、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制定者和施行者,中央银行掌握着主动权。第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过影响货币乘数作用于货币供给,作用迅速、有力,见效快。局限性:第一,缺乏弹性,有固定化倾向。第二,为了体现公平性,各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各类存款机构基本都一样。第三,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干扰较大。 (2)、再贴现政策作用机理: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再贴现利率的确定与调整,其作用机理: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利率主要着眼于短期的供求均衡。央行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随时调整再贴现利率,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向社会提供的信用量,以达到调节货币供给量的目的。二是再贴现的规定与调整。其作用机理:是指中央银行规定或调整何种票据及哪些金融机构具有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优点:是中央银行能够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了,职责,并在一事实上程度上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既可以调节货币总量,又可以调节信贷结构。缺点:第一,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第二,影响力有限。一阶段 (3)、公开市场业务作用机理: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买卖的证券主要是政府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