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范文(参考三篇).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153477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范文(参考三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范文(参考三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范文(参考三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范文(参考三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范文(参考三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范文(参考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范文(参考三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切实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磨练意志品质、激发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依据相关要求,结合实际,特制定我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劳动。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劳动教育具有以劳立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和以劳创新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功能。我校深入贯彻、有关文件精神,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与功能

2、,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开展多样化劳动实践,扎实推进劳动教育。二、课程目标与渠道劳动教育课程,涉及面广,融知识性、技术性、实践性和教育性于一体,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在培育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课程设置旨在引导学生在丰富的劳动体验中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生活、生存技能,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以校内劳动为主渠道,积极打造常规课程和校园劳动,以校外劳动为支路径,打造家庭劳动实践课程、节假日实践课程、社区活动课程。三、主要原则1.实践性原则。实践性是劳动教育课程的基本特点。学生亲身

3、参加劳动实践是劳动教育课程的主要形式和基本方法。创新素质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学校要结合实际,创设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劳动实践的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学校、教师要切实做好指导和管理工作,提高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2 .基础性原则。劳动教育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一门基础性课程,能够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劳动知识,具备基本劳动技能,以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3 .开放性原则。在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既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劳动实践活动的时间,使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来理解、认识、探索和创造,又要使学生在独立与合作的各项活

4、动中得到交流和精神体验。劳动教育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决定了它的开放性。教学活动、学生实践活动的时间应有弹性,劳动教育成果的呈现方式应该是开放的,学校、社会、家庭应相互协调、相互补充,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自己兴趣、才能和创造力的新思路。4 .安全性原则。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必须确保学生的安全,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求学生树立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养成严格遵守劳动纪律,自觉执行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四、课程内容与实施(一)以校内劳动为主渠道的课程构建1.打造环境课程,创设劳动氛围。校园环境是学校的显性文化,它能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文化熏陶,影响着学生的观念和行为,是无声的文化力量。教

5、室和卫生包干区是现成的劳动教育基地。每学期初,由学校为各班划分包干区域,各班每天安排学生值日。部分值日学生负责教室卫生,部分值日学生负责校园公共区域(即包干区)卫生。学校推行每天早午清扫制度。学校制定卫生评比标准,由政教处、年级分层对每天的早晚清扫、每周进行检查、登记、评比,评比结果纳入班级考核,作为评选先进班集体的依据。通过卫生清扫活动,有助于学生树立责任意识,体会劳动艰辛,真实感受校园整洁来之不易,由此学会爱惜劳动成果。科学利用校内绿化园地,根据节气结合学校栽种苗木,利用劳动课、课外活动时间,安排学生参与校园绿化与管理,培养学生劳动意识与动手能力,将生物课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践劳动过程中,由

6、总务处处、年级分级对各班级学生参与校园绿化与管理进行检查、登记、评比,评比结果纳入班级考核,作为评选先进班集体的重要依据。2,融入常规课程,劳动教育。学校常规课程是主体课程,应从多方面融入劳动教育,使劳动教育在常态化的教育教学中得以和落实。为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服务社会的能力。学校研发了剪纸、根雕等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创新实践类校本拓展课程。学校在七八年级开设校本课程,每周1课时,实行选课走班教学,进一步拓展劳动教育的渠道。初一安排劳动课专任教师指导学生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后实践,初二安排班主任兼任劳动课教师。每学期老顶坡哪个任课教师对所有学生参与劳动、劳动成果等进行等级评价。(二

7、)以校外劳动为支路径的课程构建切实推进劳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及社会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在抓好校内劳动主阵地的前提下,应以家庭劳动实践、假日实践、社区活动课程为支路径,为劳动教育提供丰富的社会资源。1 .以家庭劳动实践为辅的家庭劳动教育。家庭是学生主要的劳动实践场所,家长是学生最重要的劳动情感启蒙者和劳动习惯培养者。家庭教育应紧紧围绕日常家庭生活中最刚需、最便利且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家务活”,重点培养学生的居家劳动意识、劳动习惯。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的事情帮着做,全家人的事情一起做。在劳动中,强化其作为一名家庭成员的角色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与情操。2 .以节假日

8、实践为辅的自我劳动教育。我国传统节日丰富,每个节日都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良好契机。结合常规节假日,为学生设计劳动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积累生活经验,在服务劳动中自我觉醒、自我觉悟、自我认知。如:植树节开展“植树造林:端午节设计“包粽子”;劳动节设计“家务我来做”;春节开展“我来做美食”等活动。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劳动实践作业,树立自主劳动意识,提高劳动本领,体验劳动的价值,在常态化的劳动活动中获得更多学习锻炼机会。3 .以社区活动为辅的社会劳动教育。开展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是劳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结合学校地域环境,充分利用劳动实践基地、企业、小区等社区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劳动场地,如:

9、到茶企参与、学习、体验茶叶制作的劳动实践活动;开展慰问孤寡老人、给敬老院清扫卫生等以“敬老”为主题的社会劳动实践;到幼儿园开展手拉手献爱心、净化美化环境等以“爱幼”为主题的劳动实践活动;结合周末、寒暑假开展“小区卫生打扫”“社区公共设施维护”等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又拓宽了视野,强化了学生社会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由学校政教处、团委对各班级学生参与家庭劳动、节假日劳动、社区劳动等进行检查、登记、评比,评比结果纳入班级考核,作为评选先进班集体的依据。五、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劳动教育是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强调实践和体验相结合。积极的劳动实践体验主要体现在:一是学生通过参与劳动实践,形成对

10、劳动的初步认识;二是通过对劳动结果的评价,培养认真负责、团结互助及爱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因此,我校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应以学生的劳动行为和劳动成效为对象,体现劳动教育多样性特点,通过学生劳动表现、劳动交流、劳动情况记录、劳动展示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劳动学习进行综合评价。(一)劳动行为评价学生的劳动行为评价是对学生劳动过程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评价,在关注学生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劳动中所表现出来态度和情感的发展变化。学生采用自评、互评的劳动行为评价方式。(二)劳动成效评价劳动教育中的成效有时表现为一种行为,有时则是一个任务的完成,或者是共同组织完成一个劳动项目。学生的劳动成

11、效评价要和具体的评价内容相结合,如果是劳动任务,评价的内容要看任务的完成度和完成质量等结果方面;如果是一个劳动项目的解决,评价的内容要关注学生劳动方案制定、实施过程与目标达成等方面。成效评价可以采取劳动成果展示、劳动心得交流、学期劳动之星评选等,采用教师、服务对象的劳动行为评价方式,结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生评优树先的重要标准。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方案第一条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是学校开展帮困助学工作的基础,为使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更加公开、公正、科学,根据有关经济团难学生认定原则和标准,制定本方案。第二条本方案适用于我校全日制学生,由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评议工作组和各个

12、班级评议小组具体负责开展相关的工作。第三条申请认定经济困难学生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在校全日制普通学生;(二)申请学生应品行端正,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诚实守信,团结友善,乐于奉献(三)学习勤奋努力,能够正常完成学业(四)家庭经济困难。第四条经济困难学生分为一般困难学生、困难学生和特别困难学生。(一)下列情况可能造成学生家庭经济相对困难,可认定为一般经济困难学生(1)父母一方暂时失业,另一方收入不足以维持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学生。(2)父母务农,有两名以上子女同时在非义务教育阶段上学,家庭经济负担较重的学生。(3)由于其他原因造成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的学生。(二)下列情况可能造成学生家庭经济困

13、难,可认定为经济困难。(1)城镇户口,父母暂时双失业或父母一方因病丧失劳动能的学生。(2)家有危重病人(慢性病除外),无医疗保险,医疗费开支数额巨大,造成家庭严重负债的学生(3)烈士、优抚家庭子女、西部助学工程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或民政部门指定救助的对象(4)农村五保户或城镇持有民政部门发放的低保证或市、县总工会发放的特困证家庭的子女。(5)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家庭收入不足以支付正常的学习及生活费用的学生。(6)由于其他原因造成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第五条下列情况可能造成学生家庭经济严重困难,可认定为特别困难学生灾区受灾情况严重、孤儿、单亲家庭(指父母一方已故)第六条根据申请条件,具备申请条件的

14、学生应如实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同时,初次申请的同学还需向学校提供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表(贫困证明也可)原件和复印件。第七条经济困难学生申请审核工作由各班级认定评议小组负责,在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参与下每年进行一次(一)审核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提供的证明材料是否真实、合法、有效,是否符合申请条件(二)了解学生日常消费表现,有无高消费情况。(三)班主任听取班委及同学意见,并在同学中以个别谈话方式了解学生日常生活、消费情况。第八条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由班主任提出经济困难学生建议评议对象,提名人数原则上不超过班级人数的30%第九条班主任组织召开班会,对经济

15、困难学生认定提名对象进行群众评议。评议时由班主任应介绍申请认定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及已受资助情况。介绍情况时,申请学生可以回避。第十条班级同学就建议评议对象进行投票(或举手方式),公正统计并宣布投票结果。以参加评议学生2/3以上投票表示同意作为认定经济困难学生的必要条件。第十一条学校认定评议工作组对各个班级评议小组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对各个班级评议小组上报的最后评议结果进行认真的审核,不符合规定或不符合条件的结果均返回班级重新开展认定评议工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将严格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学生必须对其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所提供的经济因难证明材料的真实性作出诚信承诺。第十二条在公示期间,如有异

16、议,认为公示学生中有不符合认定条件的重大隐情,须在公示期间以书面形式向班主任提出。第十三条学校根据反映的情况再次进行资格审查,确定是否符合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并将审查结果向提出异议的同学反馈。第十四条学校根据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名单建立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和信息库。第十五条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第十六条本细则由管理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组负责解释。中心小学校本课程评价方案为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运行,建立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特制订本评价方案。一、指导思想: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学校师生发展中心教学、教研工作计划为指导,改革考评办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7、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二、评价原则:1、主体的多元性校本课程的评价主体包括四个方面的人员:学校管理者、任课教师及班主任、学生自身、同学。2、评价主体互动性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描述性、激励性评价,学校不以评比为目的,而以研究或促进为目的的评价。3、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学习成绩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身体、心理素质、学习潜能、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4、评价过程的动态性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使学生逐渐感悟自身的发展,增强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的愿望。三、校本课程的评价内容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两个方面:1、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评价:一是学生选

18、择的人数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是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四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五是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研究各应占多大的权重,最后把几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形成对课程开发者的最终评价。2、对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学分的给定应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分数;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由任课教师综合考核后给出一定的分值;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三个方面的因素中要以学生参与学习的学时量的考金为主,过程与结果为

19、辅,但最终的学分要把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四、考评方法:根据本课程要求,结合我校实际,从考查学生的能力入手,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综合考评。具体实施方法如下:基础知识20%、方法和能力20%.态度习惯、成果展示40%和期末考查20%,根据学生的最终成绩评定学生等级,分别用优、良、一般三个等级进行综合评定。五、考评细则:(一)基础知识(20%)课堂上所教学的内容中,用于解决问题的基础知识。(二)方法和能力(20%)主要根据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课堂参与、与人合作”的表现,由教师用“好、较好、有进步”的等级进行评价。(三)态度习惯成果展示(40%)主要对学生平时的“课前准备、学习的态度、学习的习惯”课堂表现等进行评价。(四)期末考查(20%)教师根据平时的教学内容选取一部分难易适度的题目,采取笔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查。(五)评奖教师根据以上考查结果评选一、二、三等奖,并给予适当奖励。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