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轮复习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ppt(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三公九卿制(秦始皇),中朝和外朝(汉武帝),成立新机构分割相权,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考点1:君权与相权的演变,三公九卿制,(丞相决策、执行),三公彼此牵制,丞相位高权重大权集于皇帝,宰相之始,必修三册汉武帝时期重要史实:必修一:内外朝制、刺史制度、察举制;必修二:铁犁牛耕普遍;煤开始使用;陆上丝绸之路;必修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中朝:决策机构外朝:执行机构,三省六部制(隋朝),(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 六部),实行中书一省制,相权扩大,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行相权;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统领宗教西藏事务宣政院,考点1:君权与相权的演变,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
2、的演进与强化,分散相权、合作牵制、强化皇权、提高效率,相权为三,削弱相权强化皇权,政事堂,两府三司制,中书门下:行政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枢密院:分割宰相军权。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政权。,一省二院制,(2010珠海二模)观察下面反映中西政治体制的图示,对其异同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A.相同的是都属于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 B.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主权的归属C.相同的是都体现了专制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D.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元首的权力,B,三省六部制和美国三权分立异同相同:分权;互相牵制。目的不同:加强皇权;防止专制独裁。内容不同:行政权的分权;分司法、行
3、政、立法权。作用不同:分割了相权,加强皇权;防止了个人专制独裁。实质不同:皇权专制的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体现。,高考真题,(2012年山东文综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考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的演进三省六部制【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结合题干可知唐高宗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分割了相权,从而达到了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故选B项.,2010广东文综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
4、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历 史,【解析】唐宋时期的谏官分别对宰相、皇帝负责,由此可以排除C项;唐代谏官的职能、来源表明,他们的存在是对皇权的制约、对相权的加强,据此排除A、B项。唐宋谏官不同的来源和职能,说明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宋代的皇权得到了加强,故D项符合题意。,高考真题,(2009江苏卷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
5、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2009海南卷6)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A决策权 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2008江苏)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2007广东)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西周实行分封制 西汉设置刺史 唐朝实行三省制 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 B
6、C D,B,C,A,A,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考点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郡县制,道、州、县三级制,路、州、县三级制,行省制度(省路府州县),腹里(中书省直辖),宣政院辖地,中央对行省有效监管:行省的政、军、财等受到中央节制;中央以监察机构对行省官员进行监督;采取省官互迁加以控制。,郡县是地方政府,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郡县首长是地方官员,行省首长是中央干部。,1、与郡县制的区别:,元代行省制度,2、中央如何制约行省:,3、行省制度的影响:,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便利了对地方管理。影响:开端省制,奠定地方行政区划初步基础。,(2007江苏)“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
7、变说明了()A.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地方建制逐渐完善B.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D.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地方制度的演变。分封制不是封建社会的制度,故A项错误;B项地方制度解决的是地方与中央的矛盾;C项不是瓦解,而是完善,故答案选D.,高考真题,(2009年安徽文综12)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B.C.D.,A,(2009年浙江卷)右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高
8、考真题,B,(2011辽宁)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A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 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C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 D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高考真题,【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元朝把天下划分为南七北六十三行省,比今天的省要大得多,是想借用自然环境差异极大来加强统
9、治的需要,故应选择D。,(2011年江苏)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行政制度。从材料中“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可知江浙行省只是获得了紧急事务的处置权。因此正确答案是B。,高考真题,御史大夫,监御史,御史大夫,13州刺史制度(汉
10、武帝),御史台(中央),3.评价:,考点3:古代监察体制的演变,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御史台(中央),发挥过一定监察作用,但实际效能有限,监察官员和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设置目的:,厂卫制度(中央),1.(2008上海)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主要是为了监察()丞相 民众 诸侯 地方高官 A.B.C.D.,B,2.(2008年深圳)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A.丞相 B.郡守 C.州牧 D.刺史,D,3.(2010湛江二模)元史张雄飞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
11、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元世祖遂设立御史台,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御史台的主要职能是()A.监察官吏 B.征收赋税 C.行政管理 D.笔录政事,A,高考真题,考点4: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演变:,积极: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保证行政人员来源及文化素养,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条件;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公平公正角度看有一定合理性。局限:(明清)缺乏进取及创新,抑制科技人才培养;,(2)趋势选官标准:血缘德才才学;选拔方式:世袭推选公开考试;官员选拔权:由地方向中央转移。,高考真题,(201
12、1年江苏历史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图表解读能力。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故选D项。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打破了士族子弟的垄断,扩大了选才范围,所以A、B、C表述错误。【答案】D,高考真题,(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与材料解读能力。根据材料可知杜如晦认为科举制强调以文笔(文采)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参考依据,但忽视了品行,这容易导致官员因品行差以致危害民生。可见杜如晦实际上强调选官要注重品行,故选D项。,(2010年浙江文综16)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