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165218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PPT 页数:98 大小:2.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9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我对中医知道多少呢?,说说你印象中的中医。,是这样吗?,还是这样?,其实是。,你认识他们吗?,华佗,扁鹊,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人,咱们中医界的偶像巨星,那么中医到底是什么?中医为什么能治病?中医又是怎样治病的?,中医基础理论会一一为你解开谜题,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和掌握中医学各门学科知识的理论基础,是研究和探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必修课程,必须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全面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绪 论,(一)中医学的概念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防治及养生康复等理论和方

2、法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三)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理论体系,科学方法论-(气)阴阳五行学说,指导思想-整体观念,核心-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诊疗特点-辨证论治,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形成基础与条件 实践基础: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自然科学基础:古代自然科学的渗透 思想理论基础: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先民实践,积累经验,伏羲氏画卦 神农氏尝百草 黄帝制九针,医学知识,整理升华,临床医疗,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矿物学,物候学,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生物学,植物学,中医学,军事学,农学,数 学,酿酒术,冶炼术,气象学,天文学

3、,气象学,物候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天文学,气象学,生物学,物候学,天文学,气象学,战国时期,社会变革,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老子(道家)孔子(儒家),墨子(墨家)韩非子(法家)孙子(兵家),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形成时间与标志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的问世,是中医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中医四大经典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定。,中华医学,四大经典,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主要贡献:1)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2)将气、阴阳、五行、天人相

4、应、形神关系学说等古代哲学思想引入医学领域。,黄帝内经,难经,“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主要贡献:脉学、命门学说、三焦内、难二经的成书,已为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奠定 了基础。,伤寒杂病论,东汉张机(字仲景)著。晋王叔和整理伤寒论宋林亿、孙奇、高保衡等整理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主要贡献:1)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临床专著。2)记载300余首经方,被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3)奠定了后世三因学说、八纲、八法等医学理论的基础。,成就: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上品:补身养命 最早的药物分类法 中品:养性补虚 下品:专用去病本草经 药物主治功效系统记载药之性味、功

5、 能、别名、产地等 疗效显著可靠内含植物、动物、矿物等 药品,疗效显著者 甚多。神农本草经的问世,为中医学术体系提供了 较系统的药物学知识。,主要贡献1)提出四气、五味、毒性等药性理论;2)提出“七情”的药物配伍理论;3)大多数药物朴实有验,历用不衰。,神农本草经,朝代歌,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先秦秦两汉,魏晋隋唐,宋金元,明清,近现代,形成时期四大经典,充实和发展临床专科专著,突破性进展金元四大家,综合汇通深化发展温病四大家,继承、发展、创新中医学是

6、开放系统,岐伯,黄帝,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魏晋隋唐时期充实和系统化2.宋、金、元时期突破性进展3.明清时期深化发展4.近代时期中西汇通兴起5.现代有进展无突破,晋 王叔和编撰了我国第一部 脉学专著 脉经1)记载了24种脉象及主脉2)第七卷为可不可诸篇,与伤寒论有重复第八九卷所记载与后世金匮要略大部分相同,1.魏晋隋唐时期,晋 皇甫谧编撰了我国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针灸甲乙经,1.魏晋隋唐时期,隋 巢元方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1.魏晋隋唐时期,1.魏晋隋唐时期,唐 孙思邈编撰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他对医德的论述,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2.

7、宋金元时期,北宋钱乙撰,门人阎孝忠编集而成 小儿药证直诀。本书是中国早期内容比较完整,并载有病案的儿科重要专著。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2.宋金元时期,南宋陈言(字无择)著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该书以病因与病证相结合的方法,系统阐述了三因理论,是对宋以前病因理论的总结。,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人。理论:倡导火热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治疗:主张寒凉清热为主 被后人尊称为“刘河间”所创立的学派为“河间学派”“主火派”“寒凉派”,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理论:提倡“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治疗:采用汗、吐、下三法 所创立的学派为“攻邪派”“攻下派”,李杲,字明之

8、,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理论:提倡“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治疗:以补脾胃之气为先 被后人尊称为“李东垣”所创立的学派为“补土派”“脾胃学派”,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理论:提倡“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治疗:主张滋阴降火 被后人尊称为“朱丹溪”所创立的学派为“滋阴派”“养阴派”,医学理论和经验的综合整理新的发明和创见命门学说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温病学说吴有性明清温病四大家:叶桂、薛雪、吴鞠通、王孟英瘀血理论的发展:王清任,3.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综合汇通、深化发展),明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年、1892药、11096方、11

9、09图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明楼英医学纲目 张介宾的景岳全书 清吴谦等的医宗金鑒等对历 代医学领域的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集大成著作,命门学说张介宾,字景岳。理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 治疗:补肾阴、肾阳 赵献可,字养葵。认为命门为人身之主,强调“命门之火”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意义。李中梓,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理论创新,温病:为热性病的总称,以急性发热,热象显著为特点。温病学:是研究四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与外感热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吴有性,字又可。温疫论我国第一部温病学专著 学术成就:1)论述了温病与伤寒的不同 2)创“戾气”学说 3)治疗上强调以祛邪为第

10、一要义,温病学说叶桂,字天士,号香岩。代表作为温热论 建立温病学独立体系:1)阐明了温病的主要类型及其发展和传变规律 2)创立了“卫气营血”温病辨证理论 3)发展温病的诊断方法 4)确立了温病的治疗大法,温病学说薛雪,字生白。著湿热病篇 系统完整地阐述湿热病证治的最早文献,温病学说吴瑭,号鞠通。著温病条辨 1)创立了三焦辨证,完善了温病的辨证体系 2)阐明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规律 3)创制了治疗大法,记丰富了温病治疗学内容,温病学说王士雄,字孟英。著温热经纬 全面整理温病学说,是温病学集大成之编,瘀血理论的发展,王清任(字勋臣),著医林改错,改正了古医籍中在人体解剖方面的某些错误,肯定了“灵机记

11、性不在心(而)在脑”,并发展了中医的瘀血理论,创立了多首治疗瘀血病证的有效方剂。,4.近代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更,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出现了大碰撞,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的趋势:一是继续走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之路,如30年代曹炳章主编的中国医学大成,是一部集古今中医学大成的巨著;二是出现了中西汇通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化的思潮,以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为代表的中西汇通学派,认为中西医互有优劣,可以殊 途同归,主张汲取西医之长以发展中医,如张锡纯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5.现代现代时期(建国后),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继而倡导以现代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

12、。因而此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三方面的趋势:一是中医学理论经过梳理研究而更加系统、规范,如20世纪60年代编写的全国统编教材内经讲义,发展为70年代的中医学基础,再分化为80年代中医基础理论,即其标志;二是用哲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现代实证科学等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学,大量的专著和科研成果相继出现;三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思维方法进 行研究,探讨中医学理论概念的发生之源 与继续发展、创新之路。,周恩来总理接见著名中医学家孔伯华先生。,毛泽东主席接见著名中医学家施今墨先生,共商中医发展大计。,毛泽东主席接见中西医结合眼科专家唐由之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一

13、)整体观念整体性 指事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整体观念关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一、结构上的整体性,1、五脏一体观不可分割的五大系统2、生命物质的统一性气血津液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五脏 心、肝、脾

14、、肺、肾 六腑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形体 筋、脉、肉、皮、骨 官窍 目、舌、口、鼻、耳、前阴、后阴 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结构上彼此衔接、沟通。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联络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肺,脾,肝,肾,心,大肠,胃,小肠,膀胱,胆,筋,脉,肉,皮,骨,目,舌,口,鼻,耳,精、气、血、津液分布、贮藏、代谢或运行于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中,支撑了它们各自的功能,并使它们之间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从而维持了五个生理系统之间的协调有序。,二、生理功能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任何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是在其它脏器的密切配合

15、下完成的。任何一个体表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都与内脏的活动密切相关。三、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 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四、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了依据。朱丹溪:“欲知其内,当以观乎外”。“有诸内必形诸外”五、治疗方面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上病下治,下病上治。,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观 1、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阳光、空气、五谷杂粮。,皮肤松弛,血管舒张 春夏 气血趋向于体表,散热、调节体温 人体受自然气候影(气温高)汗孔开泄,多汗少尿 响生理活动作出与之相应的调节 秋冬 皮肤执迷,血管收缩,(气温低)气血趋向于内,保温、

16、调节体温 汗孔闭,少汗多尿,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平旦阳气生 兴奋、活动、一日 日中阳气盛 抗病力强之中日西阳气虚抑制、休息、夜晚阳气内敛 抗病力弱,昼夜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含地域性气候、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因素,可影响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江南:地势低平,气候温暖湿润,人人体差异们腠理疏松,体偏瘦北方:地高山多,气候寒冷干燥,人们腠理致密,体偏壮,地区变化对人体的影响,病理方面人类适应环境变化有积极的适应能力,但有一定限度。气候剧变,超过人体适应力 导致疾病发生某些原因,削弱人体适应力,与环境有关的病变如:春多温病夏多泄泻季节性多发病 秋多疟疾冬多伤寒 旦慧(好转)昼夜疾病变化 昼安(稳

17、定)夕加(加重)夜甚(严重、甚至死亡),一些地区有地方性疾病,如地方性甲状腺肿;河南林县的食道癌;黑龙江克山县的克山病(克山病原因不明的心肌病。);东北、西北的大骨节病。(大骨节病区饮水中微量元素不足、过剩和失衡可能是引起营养不良性改变的因素。),你的家乡有地方病吗?是什么?应注意什么?,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气候变化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心理和病理变化,故在养生防病中,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法于四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气候变化剧烈或急骤时,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防止病邪侵犯人体而发病。在治疗疾病时,要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 点来考虑治疗用药,即所谓“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

18、)。,治疗方面因时、因地制宜中医治疗学的特点例:用热远热用温热药,避开炎热用药 的季节或地域用寒远寒用寒凉药,避开寒冷的季节或地域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内经概 括为“天人相应”。,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环境给以影响,常引起一些医学问题。,社会环境的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的变化,对人的心身健康亦有较大影响,常可引起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生。,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1)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力的社会支持,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使人精神振奋,勇于进取,有利于身心健康;,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2)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不利的社会环境,如家庭纠纷,邻里不和,亲人

19、亡故,同事之间或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紧张等,不仅易引发某些身心疾病,而且常使某些原发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的病情加重或恶化,甚至死亡。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尝贵后贱”可致“脱营”病,“尝富后贫”可致“失精”病。,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3)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防治疾病时,尽量避免不利的社会因素对人的精神刺激,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获得有力的社会支持,并通过精神调摄提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以维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并促进疾病向好的方面转化。,综上所述,中医学不仅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认为人与自然、社会也是一个统一体。,(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

20、基本原则。中医学在认识和处理疾病的过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感冒,开始,寒,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流清涕、口不渴,苔白,温,2天后,发热重无恶寒、咽喉肿痛、流浊涕、口渴,苔黄,热,凉,后期,神疲,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食少,舌淡脉虚无力,虚,补,病,症,证,1.病、症、证的概念,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过程。疾病这一概念反映了某一种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如感冒、腹泻、中风等,皆属疾病的概念。,1.病、症、证的概念,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症状是疾病过程的个别表象,是病者主观

21、感觉到的自身不适、异常反应和临床表现,或某些病理改变。如发热、呕吐。体征是客观的临床表现,是医生在诊察疾病时所发现的异常征象。如舌苔、脉象。症是判断疾病、辨识证候的主要依据,但 因其仅是疾病的个别现象,不能 完全反映疾病和证候的本质。,1.病、症、证的概念,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原因、部位、性质及邪正关系等。证候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2.病、症、证的关系,1)病与证,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某个阶段。症是疾病的个别现象,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2)由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构成证候,反映疾病某一阶段或

22、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各阶段或类型的证候贯串并叠合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程。,3.辨证论治的含义,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以探求疾病的本质。即中医“诊”的过程,3.辨证论治的含义,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即中医“治”的过程 辨证论治是对中医诊疗过程的高度概括。,辨证论治 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4.辨病

23、与辨证的关系,辨病,对疾病的病因、病变规律和转归预后有总体把握,有助于遣方用药的方向性;辨证,是遣方用药的最终依据。辨病与辨证相互结合,提高临床疗效。,5.病治异同,1)同病异治 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的反应性不同,或其病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不一样。,5.病治异同,异病同治 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和相同的证,因而可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同病异治及异病同治的本质在于中医治疗所针对的是疾病的病机。病机相同则治疗相近或相同,病机不同则治疗有所差异。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一)

24、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包括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包括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学说等四部分。(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包括病因、发病、病机和防治原则四部分。,四、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指对活着的人体进行整体的观察,通过分析人体在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外界刺激的一同反应,来认识人体生理病理规律。如内经“藏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表知内”现代控制论“黑箱”方法,在掌握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把两个或两种不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相类似或共同的地方;然后把已知的某一事物的有关知识和结论,推论到与之相类似或有共同

25、的现象或事物,也可能具有相同听知识和结论。素问示从容论“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德康德:“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司外揣内,援物比类,揆度奇恒,直觉领悟,是在对研究对象深刻感受的基础上,获得某种灵感,突然领悟到某种普遍形式的客观规律性。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慧然独悟”“昭然独明”医学心悟“学者,心之学也;悟者,心之悟也。心学之而必悟之。”,就是用比较的方法测度事物的正常与异常。素问示从容论“别异比类”。科学的发展在于不断深入研究认识对象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对事物的相同点与差异点把握得越多,越精细,探求事物的本质也就越深。,重点回顾:1、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四部经典著作 2、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以金元四大家为主要代表 3、中医学基本特点两大观点 同病异治 4、辨证论治的具体运用 异病同治,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