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绪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学绪论.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 医 护 理 学,重 医 附 一 院 中 医 科何 英,中医护理学教学任务,掌握中医护理“三基”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掌握中医护理评估知识,掌握中医常用护理技能,如拔罐疗法、耳针压丸法、灸法、推拿疗法等,能对常见疾病辨证施护,为患者提供中西医结合优质护理服务。,中医护理学的教学内容,中医护理学考核方案,第 一 章 绪 论,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掌握病、证、症的区别与联系。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四部医学巨著。了解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意义、中医护理学发展展望。,教学目标,主要内容,第一节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西医来自西方的医学,谓之西医学。西医学利用了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武装
2、自己、发展自己,是一门高度快速发展 起来的新兴医学科学。它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先进性,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因此又称之为“现代医学”。,基本概念,中医属于中国传统医学的范畴,具有独特的疗效和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是一门从长期临床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经验医学。富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哲学内涵。传统医学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是本 民族土生土长的医学。世界各国都有各自民族的医学(传统医学)。,基本概念,中医护理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医理论和整体观念为指导,运用传统护理技术,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护,对人民实施预防、保健、康复、养生护理,以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门学科。,基本概念,一、古代中医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集
3、医、药、护一身 一门独立的学科,几千年,(一)春秋战国时期 内科:仙鹤草止泻 马芷苋止痢 外科:刘寄奴消肿(外伤)蟾蜍皮外敷可使包块消退 针灸:用石头刺激人体某些部位,可以止痛。树竹铁铜银针不锈钢针,奠定基础,(二)先秦、秦汉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形成 1.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生活起居护理:“天人相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饮食调护: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宜、五菜为充。情志调护: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忧伤肺。,.神农本草经 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奠定了中药学基础。,中医中药是在长期同疾病斗争中 逐渐形成的。“中医学来源于实践”,3.伤寒杂病论 我国第
4、一部临证医学专著,奠定 了我国临床医学发展和辨证论治原则。4.难经:以问答的方式论述了人体的脏腑、经络、腧穴、脉学等内容,是继内经之后的又一部中医经典著作。,(三)魏晋隋唐时期,晋代王叔和脉经:最早脉学专著,脉诊观察病情东晋葛洪肘后救卒方:中医急救、内、外、妇、五官、精神、骨伤处理及护理隋朝巢元方诸病源侯论: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发展和补充了中医护理方法。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备急千金方,(四)宋金元时期,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致病说为对因护理提供了方法和措施。2.金元四大家,(五)明清时期,1.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孕产妇饮食起居护理2.明代冷谦修龄要旨:养生十六宜2.清代叶天士
5、所著温疫论:传染病护理措施4.清代钱襄侍疾要语是第一部中医护理学专著,书中记载了广为流传的“十叟长寿歌”,,二、近代中医护理学的发展,1.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理瀹骈文:收集十余种中医外治法2.中医办学得到发展 京师同文馆:最早的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大、齐鲁大学医学院设护士学校 上海创办中医医院,三、现代中医护理学的发展,1.50年代后:有了独立的中医护理学2.1958年中国第一部中医护理专著中医护病学问世3.1999年始招收中西医结合护理本科学生4.2003年始招收护理硕士研究生5.201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第二节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中医护
6、理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 辨证施护 防护结合,一、整体观念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与外界环境(自然、社会)的统一性 整体护理与整体观念,二、辨证施护,1.症和证的区别(1)症:是疾病的临床表现,是辨证的依据。(2)证:反映疾病的病因、病机、部位、性质以及邪正盛衰等诸方面,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各症状所反映的病理机制的概括,是辨证所得出的结论。,2.疾病: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二、辨证施护,3.辨证施护的定义:按照辩证论治的原则去护理病人。包括辨证施护两个部分。1)辨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清疾 病的病因、性质、部位、病机及邪正盛衰等情况辨出证候。2)施护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和实施相应的治疗,护理原则和方法(采取护理措施)。,二、辨证施护,(一)未病先防 1.养生以固护正气 2.防止病邪毒气侵入(二)既病防变,三、防护结合,第三节 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意义,第四节 中医护理学发展展望,1.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2.中西医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吸收、相互促进、取长补短。3.中西医护理上:相互补充、完善。使辨病、辨证、辨症相结合,优势互补。4.科研上:利用中医的思维优势和西医成熟的研究方法相结合。,